-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能力
语文论文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能力 忻州市开发区学校 田荣丰 导学,就是以目标导学、以学案助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失之偏颇。或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而为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中心,或者主角,学生只不过是一群被牵着鼻子的牛。或者在所谓培养自学能力的响亮口号下,让学生在没有知行目标、没有评价机制的天地中信马由缰,学生也不过是一群被引上山坡的羊。这样的教学实践无疑都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现今导学互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堂上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学习 主要表现在:上课伊始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之后,就让学生按照导学提纲进行合作互动。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先自主学习,对本堂要学的知识点还没有了解和熟悉,就开始合作互动,其交流效果是低下的。 2、小组合作互动流于形式 在导学互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互动学习的形式。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互动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互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合作互动学习的内容没有交流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先自主学习),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裕的合作互动时间;三是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互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3、教师没有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互动中 导学互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我们的老师基本这样做了,但在听课中也发现,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或看教案,或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互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导学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察,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4、师生多认知互动,少情感态度价值观互动 在听课中发现,不少课堂教学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感态度、价值观互动和行为互动。因而课堂导学中缺乏教师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 5、师生互动中存在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 有的教师虽然在导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调动的却是少数同学的积极能动性,而绝大多数同学仍然处于压抑状态。 互动中教育机会不均现象,主要体现在互动的机会上。教师因为有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主观愿望,所以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一般来说,教师愿意同学习成绩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强的、自信心强的、胆子比较大的、发言声音比较响亮的同学进行交流。因此,一节课中好的学生回答次数很多,而差的学生倍受冷落,无人问津,这种状况在一些公开课上尤其突出。在部分尖子生争先恐后的请求声中,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往往就成了“被遗忘的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就教学而论,所谓方法的知识,就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我们如果能围绕学法恰当地设计教法,在教中授法,以法导学,真正体现为学而教的思想,日久天长,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用不着教”的境界也将指日可待。 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认识。 1、鼓励学生质疑答疑。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然后把答案抛给学生,让学生记住一些结论性的答案。这其实不是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在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这是学生悲哀,也是教师的悲哀,更是教学本身的悲哀。这种悲哀在于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在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而要开发学生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必须让学生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向教材质疑,向老师质疑,或者向同学质疑。质疑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未知答案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已知答案的问题。已知答案的问题提出后,可以和同学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答案。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学习是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向前和发展的。当然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如果问题涉及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则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深入问题的本质;如果问题可以有所拓展,不妨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发挥,不必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质疑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也可以课前提出。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导” 的过程实际是启发学生思考、探讨、发现、创造的过程,是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过程。 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讨论。让学生抛开顾虑,大胆地谈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争论,不到最后教师不要评判对错。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几种观点,由此得出结论。通过争论和比较得出的结论,学生易于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达到以“导”促学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的教育思想。 我把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我们的实际学情进行整合,进行个性化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学案导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教师提前一周编制学案——教师提前一天给学生发学案并进行自学指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按照学案的引导进行自学——上课伊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互帮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教师针对共性的难点进行引导——课堂达标——学生互改并纠错。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结构的优化,凸显了三个重要理念: 1、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学贵自得;“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三重对话,学案是三重对话的最佳结合点,学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方案,学案解决了自学什么的问题。 2、滋润心灵,激发潜能,全员参与,共同成长。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的需要。上课之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进行讨论、交流、质疑,组成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小组互助体。当学困生向优秀生请教时,优秀生一定会很自豪,因为幸福的最高境界是被需要,而且优秀生讲解的过程也是梳理思路升华思维的过程。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小组展示,展示解法、思路。为了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制定了合理的评价制度,比如优秀生如果能正确回答一个问题加1分,学困生如果能正确回答一个问题加3分,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决定着集体的荣誉。我们认为:一个学生为集体争取到荣誉比为自己争取到荣誉更有满足感,因为为集体得到荣誉的人应该能赢得大家的掌声。 3、循循善诱,引而不发。无论教师对自学的指导,还是对疑难问题的引导,都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贵善诱,以诱达思,教师的引导避免了自学的盲目性。其实数学上很多定理是几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我们很难奢望学生在一节课中通过自学或小组讨论就能推出定理,所以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感悟、欣赏定理推导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思想。 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争得面红耳赤,展示之后快乐得像小鸟一样,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原来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是优秀生的舞台,现在是每个学生的舞台。课堂上不再有“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的现象,课堂变成了“学堂”,学生自主能力增强了,成绩提高了。 总之,课堂上长期坚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学生的素质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