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观后感心得0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观后感心得001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观后感 近日,我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18集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看过了这部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 40 周年,感受到这 40 年来的风云变幻!在这部纪录片里面讲述了 107 个关于奋斗的典型故事,虽然现在仍在播放,但是就已经看过的部分,内心很史澎湃!其中有关于 183 位改革参与者、见证者的采访,让我们从这些人的口中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变化之快,当时创业初期的艰辛,然后依靠着坚持,再到推动科技创新,一步步奋斗出来!没有什么是凭空产生的,只有真正去做,去奋斗,才会有收获,就像最后一集的名字叫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的美好生活都是一代代人、一批批建设者不断奋斗而来的。 ‎ 我们的 40 年,经历了年少到成熟,经历了贫穷到富有。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就像一个稚嫩的孩子,经历了这 40 年的洗礼,已经茁壮成长,变成一个年少有为的强者,并且以后会变得更加强大!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发展的希望,中国关闭的大门打开了,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不再是拿了“拿来主义”的过去,现在的国家真正实现了“走出去”。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日益密切,中国制造逐步变为中国创造,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达成长期合作,‎ 实现着共赢! ‎ 改革的春风吹过祖国的大地,各地都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衣食住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了,当然人民的幸福感也就提升了,就会有更多的干劲儿,将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在改革开放的这 40 年里,我们风风雨雨一起走!如今的中国,是幸福的,并且会越来越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看完这部纪录片,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这些事情被记录下来,见证着国家的成长,也见证着我们的美好生活。‎ 我任教的地方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这里,只是身份从学生变成了老师。这期间,我经历了学校铃声的三次变化。 ‎ 九十年代,当时学校的条件还不是太好,没有专门统一的铃声,唯一有的就是半截铁轨,用粗铁丝吊在教师办公室的房檐下,看门的谢师与值日的教师就负责准时用铁锤敲击它,发出 铛铛 的声音,这半截铁轨的声音回响在整个校园,很清晰。打铃是项技术活,上下课铃声都是不一样的。如预备铃 铛,铛铛,铛,铛铛 一长两短;上课铃 铛铛,铛铛 ;下课铃 铛,铛 ;集合铃 铛铛铛铛,铛铛铛铛 学生与老师很容易区分上下课的铃声。由于 铁轨 吊在办公室外面,自然就被男学生们看中,总是时不时的跑过去敲几下,调皮的我,趁着老师们不注意也偷偷敲了几次。由于经常被敲击,它的末端显得锃光瓦亮的,这铃声一直伴随我上了初中,所以印象很深刻,乃至毕业很多 年以后,脑海中依然回响着这熟悉的铃声。尽管那样的铃声早已远去,但是它就像生命的音符一样,永远停留在心灵深处的记忆之中了。 ‎ 上初一的时候,学校在原来吊 铁轨 的旁边,安装了电铃,一个黑色的圆盘是铃,旁边还有一个摆锤,通电后,摆锤连续敲击圆盘,发出持续性声音,只是上课与下课的铃声都是 铃 的一声,而且铃声不是太清晰,因此校园里安装 了几个这样的电铃,而那半截 铁轨 只是在学校停电时才会发出声响,而这也就是我对电铃仅有的记忆而已,这电铃也用了好几年,直到我初中毕业时依然用的是这电铃。 ‎ 二零一四年当我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又回到这里时,那半截 铁轨 依然安静的吊在那里,它的旁边的电铃也依旧陪伴着它,只是这间教师办公室变成了教导处,我每天到学校时总要看几眼这 铁轨 。 ‎ 听同事说,现在用的音乐电铃是二零零八年时换的,是用电脑控制,可以按照季节调整响铃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就是冬季作息铃声,早晨起床,是嘹亮的军号声,上课铃 同学们,上课了,请做好课前准备,在自己的位置坐好,希望你能在这节课上有所收获 ,下课铃 下课了,老师你辛苦了 ,好悦耳的女中音还伴着轻音乐。用营养餐时、放学时还有音乐陪着学生们,整个校园仿佛热闹了许多。 去年学校要兴建新教学楼,原先的旧教室必须全部拆除,自然悬挂 铁轨 的那间教室也不例外,终于吊着的 铁轨 光荣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取下来了,像是一名退的伍的军人。‎ 崭新的教学楼起来了,这 铁轨 却没地方安置了,独自躺在校园的角落里 , 蒙上了灰尘,早已不见了昔日的光彩,它全身斑驳,似一幅随意涂抹的画,点点腥红的铁锈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某次学校停电了,音乐电铃没法发挥作用了,在人们着急想办法的时候,有老师突然提到了 铁轨 , 铁轨 又一次在校园中响起。后来校领导决定把它也用起来,让它继续 发光放热,就把它挂在了操场中的一棵柳树上,每逢停电或有特殊情况,校园里总能响起熟悉的 铛铛 声,我也每天又能看到它了。 一次,我路过操场,一名小学部学生拿着柳条敲击着铁轨,看到我过来了,急忙跑开了,我看到这笑了,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 现在有多少的乡村教师就如同这 铁轨 ,扎根于城乡基层学校,为教育事业默默付出了自己一生的青春,虽然自己已然 生锈 ,但仍然发出悦耳的铃声,向 铁轨 致敬。 ‎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农机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农民买不到农机、用不起农机,到今天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达到 66%以上。40 年时间,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中国农机化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才使中国农机从体制、机制上解除了思想束缚,增强了发展活力,使中国农机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奋发作为。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才使世界先进的农机理念、农机技术和农机产品得以进入中国,在为国人树立赶超目标的同时,与中国民族农 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中国农机企业奋发努力。40 年以来,中国民族农机工业不忘初心,用智慧和汗水直面落后和困难,砥砺前行。在 40 年的历程中,数以千计农机企业的诞生和成长,两千多家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企业承担起了中国农机化事业振兴的主体责任。40 年的历史,是中国农机企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艰苦奋斗的创业、创造的成长史。 ‎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中国农业深刻变革。40 年前,家庭承包经营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 年来,中国农业坚持创新变革;今天,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中国农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机是农业生产基础要素资源之一,农业的发展与变化,催生和拉动了农机化发展。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 ‎40 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坚持科技兴农;特别在主要农作物和大田农业等领域,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致力于推进农机与农艺、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40 年坚持不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促进了中国农机化在需求、供给双侧的互相牵引和转型升级。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 ‎40 年来,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快速发展。农机企业以农机用户为关注焦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农机推广与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农业生产 全面、全程机械化,聚焦薄弱环节,推动农机化 服务补短板、提质量;各类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跨区作业、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订单农业、互联网+农机作业等各种新模式、新业态遍地开花,有力促进了农机化事业发展。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农机人的成长和进步。‎ ‎40 年来,我国以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以农机手为核心力量的职业农业机械从业者正在成为农机应用推广的主要群体;农机院校与科研机构、农机制造企业、农机流通企业等各方面致力于优秀农机人才开发和培养;一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农机人的成长支撑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化的发展有目共睹。但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机与发达国家农机相比总体水平不高,供给 不平衡 不充分 等结构性矛盾突出,不但在农业生产的全程、全面机械化方面短板较多,而且在绿色、节能、智能化等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缓慢,行业整体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精准度。中国农机发展需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需要打造工匠精神、工匠能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需要以人为本,大力度培育新型农机化经营主体和现代农机职业农民;需要坚持农机与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科技发展相融合,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 农机产业是全球性产业,中国农机市场是全球农机市 场的细分市场之一,中国农机化是全球农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既要站在全球市场维度思考中国农机化发展,又要站在中国市场维度,思考中国农机如何 融入全球农机、借力全球农机。‎ 作为农机制造企业,需要在建设现代化、全球化企业的同时,支持全球农机化事业发展,致力于推动包括上下游产业链在内的全球合作、共享,打造全球竞争力。‎ ‎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农机化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新时代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将担当起引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的历史责任。让我们不忘初心,一代接着一代干,为把中国农机打造成为现代化、世界级农机产业而不懈努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