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计划总结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教学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计划总结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教学反思

地理计划总结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教学反思 ‎ ‎  本章《认识省内区域》,在我国各省级区域内部,从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等方面对区域发展所起的作用,本章以广东珠江三角洲 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省内区域。‎ ‎  一、对教材的反思 ‎  1.外向型经济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扬起的作用 ‎  关于对外向型经济,学生不大了解,但学生通过学习以前的知识,多少都有所认识,如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进口——加工——出口)港澳地区自由贸易经济,香港也是世界上最自由贸易地区,现在课文提到外向型经济,只要教师讲清楚即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的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想望,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老师引导学生切入学习珠江三角洲经济特点重要入口处,因为我国在80年代初搞经济建设,缺乏的就是资金和人才,所以引进外资来珠江三角洲投资设厂,所制造的工业产品又向外销售,这样学生大致明白什么叫外向型经济,而有74%的外资是港澳地区,另一个优势就是著名的侨乡,有着重要的通商史。这样外向型经济带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而且发展 迅速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 ‎  2.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  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两岸,狭义主要包括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惠州肇庆。而广义还包括香港和澳门,就是因为这样的地缘关系,在经济发展方面,实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了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共羸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的是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水资源和电力资源,为前来投资办厂的港商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而珠江三角洲正好为港澳地区所提供的。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合作,正好“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珠江三角洲扮演的是工厂,进行产品的加工,配套和包装,而港澳地区负责承接海外订单和销售,它们的联系对于整个区域发展起了共利作用。‎ ‎  3.对教材的整合 ‎  原来的教材是这样编写的,对外开放的前沿(包括位置和范围、引进外资占全国的比例、著名侨乡)——外向型的经济(外资的主要来源,合作模式”前店后厂“)——城镇的发展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民工潮)。经过整合的教材变成了:位置和范围(海陆和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交通条件)——高速发展的经济(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的比例,合作模式”前店后厂“)——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深圳新旧景观的变化,民工潮,城镇发展的利与弊)——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探秘(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当然经过整合后的教材,融合了大量的家乡的元素,如图片、视频、材料等。还把原先的两个课时缩小成一个课时,课堂效率提高了。‎ ‎  二、反思学生 ‎  1.课后布置学生作业,如搜集有关珠江三角洲资料,图片等,制作电子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学生在这方面欠缺知识,尤其是电子报方面,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不知什么叫电子报,所以笔者专门找出几编有关电子报的样本,让学生根据样本的模式结合主题和内容来做。‎ ‎  2.课前的预习,按教材内容,编写了学生的学案,提前一天下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做好学案,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整个过程教学过程中配合老师积极地,主动地完成任务,甚至预期的教学效果。‎ ‎  三、反思教法 ‎  一堂课下来,教师的教学教法是多样的,教材的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气氛和教师的临场发挥等因素而定,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这节书也不例外,课前笔者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激发学生学习珠江三角洲,认识家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是反映了我国了深圳作为最早,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改革开放总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手策划的。从视频中学生看到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世人触目的大都市,也让学生感受珠江三角洲变化速度,所以歌曲的导入、畅谈家乡的变化使学生有种亲和力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热爱家乡。第二,使用了小组讨论和交流式教学。1.畅谈家乡的变化。2.讨论:城市化带来的利与弊。要求搜集有关的资料,通过调查家长近年变化,同时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三,使用了诱导、启发式教学。珠江三角洲发展探秘,1.区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2.人民因素:人口众多、著名侨乡。3.政策因素: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等。新旧知识联系比较强,知识的连贯性比较,老师就是通过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方法——诱导、启发式教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