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家风家教故事3篇
2020家风家教故事3篇 【篇一】 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医学家庭,从外曾祖父开始,每一代都以行医为生。 外曾祖父是当时著名的中医,几个子女也分别行医。我的奶奶杨奇(又名杨梦竹)师承于芒针大师沈金山。姨奶奶杨梦兰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享受政府津贴,国家级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祖父谭慰祖是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弟子,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授业于邢锡波、董晓初、薛润珊等人。我的父亲谭震自幼便聪颖好学,受家庭的熏陶与影响,自小熟练掌握《内经》《伤寒论》《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中医药经典,虽受文革影响下放农村学习,但回城后,继续完成了大学学业。我的母亲也是人民医院的资深护士。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出门诊,看他们看病、开方、扎针、出诊,便是我生活的日常。父母因为工作很忙,医院里上班或是出诊的时候,也要经常带着我。深受家庭的影响,我也立志要向我的祖辈父辈一样,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我生长在一个这样的家庭中,当医生看病,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传承着一种精神,济世救人的精神。父亲常常跟我说,爷爷教导他们,当大夫要有“仁心,恒心,不忍人之心”。仁心是要把看病救人,当作一件崇高的事情,要心怀敬畏之心,每一个病人都要认真对待;恒心是说学医行医不是速成之事,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要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跟老师学习,跟书籍学习,甚至是跟患者学习;不忍人之心是要有恻隐之心,要一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详细体察患者的痛苦,要救死扶伤,遇到穷人要帮助。我们把每天全家在一起吃晚饭的时间当成“会诊时间”,大家会把医院里看到的特殊病例相互交流一下,遇到不懂不会的立即查阅资料。 家风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父亲每日早起,六点不到就已经从家出门,患者早就已经到医院排队了,几十年风雨无阻,直到下午一两点钟才结束门诊。我经常劝他不要太累,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既然要干,就要坚持干好。 我也已经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正式走上临床岗位,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习医十一载,从最开始的神圣与敬畏,到现在的创新与精进,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对医学事业的热爱。父辈的身体力行,祖辈的谆谆教诲,家族精神的百年传承,让我时刻把济世救人铭刻于心,精勤不倦落实于行。如今,我成为了一名母亲,更要把这样的家风传承下去,始终保持着“仁心,恒心,不忍人之心”,让孩子传承下去,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篇二】 家风和家教是密不可分的,家风本身就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式的家教;家教既是道德、礼节的教育,这二者密不可分。在传统的中国,家风家教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子女教育的基本内容。 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妈妈还有姥姥一起吃午饭,没有一样我想吃的菜,于是大闹情绪,姥姥很有耐心的哄着我,但我说什么也不肯听她的话。这时候,妈妈让姥姥不要再劝我,很严肃的对我讲:“不好好吃午饭,晚餐也是没有的。”要知道,小孩子有时候很任性,我回答的很彻底,不吃就不吃!妈妈说:“那好,男子汉说到要做到。”午餐过后,妈妈悄悄跟姥姥讲,晚上多做点我爱吃的,姥姥心领神会以为妈妈怕我中午没吃饭晚上多让我吃点。到了晚上,姥姥做了好几样我非常爱吃的菜。早就坐在椅子上等着的我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这时候妈妈说:“中午我们约定过,午饭不吃的话晚饭也是不能吃的,而且没有商量的余地,你是男子汉了,要说到做到。”我看着一桌子自己喜欢的菜吃不了,我就放声大哭。姥姥还是很心疼的,但是妈妈很坚决,那晚我哭着看着妈妈跟姥姥吃完了一桌子我爱吃的饭菜。到了晚上睡觉时,妈妈来到我床边,用很温和的口吻问我以后还为吃饭闹情绪吗?我委屈的说再也不会了。自从那一次之后,我在吃饭上就没有再让妈妈操过心。 这不过是一个关于我自己的家庭教育的小故事,却令我至今感触颇深,虽然当时年纪小,但妈妈让我早早就明白信用等同于公正,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不管自己有什么理由。其实每个家庭的家风家教都各有不同,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方式。但传统中国,每个家庭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 在家教方面,小时候家人对我的要求是谦逊待人、讲文明懂礼貌、尊敬长辈,这些简单基本的教育在今后的生活中给我带来了很多有益之处,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交往方式,也是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一份尊重。礼貌,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乃至家教家风。 一个受到良好家教影响的人同时也影响着身边的人,一个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会带动身边周围的家庭往好的方面去发展,教育同样是家庭的缩影。家人教导我要礼让身边的每一个人,工作生活中要严于律己公正待人,不能假公济私,其实腐败的本身就是自己打倒自己,腐败是全方位的,会向各个方面延伸。 最后说一些自己的看法,我感觉政治上宽松文化就会发展。高薪肯定是不养廉的。学校的教育同样反映的是国家的缩影。现在很多人官礼不分。想读书是没有罪的,没有钱也是没有罪的。对与不对还需要平心而论。 【篇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活的主要环境。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终止,都离不开家庭生活这个主要环境。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它犹如一种磁场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幼年丧失父母,为生计所迫给人做童工,解放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解放后他上识字班积极学习文化,并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推荐到省航运学校深造,在近乎于文盲的基础上,客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中专学业,后来成为一个1000多人企业的管理人员。父亲经常以他的亲身经历教育我们要自强自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我们兄妹受教育年代均处于走“五七道路”、“学工、学农、学军” 的文革前后时期,学生基本不学习,但受家庭自立自强、积极向上家风的影响坚持学习,我们兄妹三个在恢复高考后先后进入中专、大专、大学学习深造,这在博士漫天飞的当今不算什么,但在大学停止10年招生、刚刚恢复高考的年代,特别是在包括中专在内的升学录取百分比为个位数的高考大省-湖北省,还是非常难得的。父亲虽然在精神鼓励我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但却不像传统的中国家长那样事无巨细的关心我们,就连上大学报志愿、找工作、结婚成家这样大事都是我们自己独立面对,很少干涉我们,与周围同学的家庭有较大反差,年少时我内心时常感到缺少家庭温暖。但现在回头看来,父亲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我们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品德,使我们兄妹无论是从事管理工作还是技术研究,或自主创业,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父亲的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家风也成为我教育儿子的理念。我儿子出生于八十年后期,属于被称为“小太阳”的独生子女一代,但我非常注重培养他自强自立的意识。在此举2个例子说明。我儿子上六年级时,他父亲在北京郊区党校集中学习,而我要执行一个科研项目出国考察任务,家里没人照顾,就让他中餐在学校吃,晚饭到邻居家吃,早餐由他父亲周末买好放在冰箱,自己用微波炉加热,自己上学放学,有时晚上还骑车到3公里外的英语培训学校去上课,就这样总共12天的时间,他父亲周末回家,其余时间一切事情自己料理,而他既没缺课也没迟到,他的英语培训老师见到我后称赞不已。我儿子大学毕业时,我们希望他继续深造,但他认为自己还不知道适合干什么,也不知道干什么好,坚持要先工作,看看再说。我们也没坚持,告诉他自己的路自己走。毕业后他自己找了一个公司,被安排到内蒙五原一个项目基地,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认识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于是闭门苦读,通过努力考取了美国排名前20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已顺利完成学业。 良好的家风会给人们的成长成人带来好的影响,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纽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