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塑造健康心灵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塑造健康心灵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塑造健康心灵 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业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然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起始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这个阶段,能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因势利导,将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学习、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的距离靠什么拉近,对你的老师付出真情,对你的学生无怨无悔,两颗心的方程式只有用“情”配平。老师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犯错时不是生硬的堵、罚,而是艺术地疏导;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压制,而是亲切、慈爱地说理、鼓励;不是无视学生的需要,而是充满人文的爱;不是压制学生潜能,而是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体验、自我修正,并使之充分发挥。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心理特点,掌握知识的情况,道德表现等方面认知学生。世界卫生组织把10—20岁这一年龄阶段定为青春期。美国史蒂文森说:“青春时期的任何事情都是考验。”老师了解了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就能帮助学生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心理冲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初中阶段出现的个别典型学生的早恋、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迷恋游戏等问题,老师解决起来很棘手。英国的萧伯纳曾说过:“早恋不过是一分傻气加上九分好奇。”在早恋问题上老师最好能尽早发现苗头,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教给学生与异性交往时,要培养健康交往意识,相互尊重,平等待人,采取群体式交往、公开式交往三原则;处理对异性情感时,冷冻感情,借助外界力量,注意转移法、感情疏泄法、情感升华等方法,在情绪问题上,消极情绪就好象一匹野马,调控不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让学生通过回避法、转视法、宣泄法、自嘲法、心理换位法、升华法等等,保持乐观心态。在克服逆反心理问题上,通过与父母平等沟通,让他们明白你的真实想法,如果父母错怪了你,要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他们,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要学会冷静对待,要知道善意的批评比美丽的谎言好,拒绝错误是聪明的,拒绝正确是糊涂的等方法调适逆反心理。在网络问题上,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接触他们感兴趣并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对这些问题,要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 地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同时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多看催人奋进的书籍,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有益的集体活动,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因为在任何时候,老师只能导航,而不能代替学生去乘风破浪。 在实际工作中,当学生存在什么缺点或有什么不合适的表现时,我们既不能放任自流,熟视无睹,也不能违背规律,空头说教或者简单粗暴,严加训斥。而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捕捉教育时机,学会讲究艺术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塑造健康心灵,追求完美始终是人的一种期盼、愿望和理想,全面关心、切实呵护帮助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教师的天职。学生既有共同的天性,又有不同的个性表现。现代教育倡导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差异很大,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教师要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平时可多使用充满温暖、鼓励、赞赏的目光暗示;充满关爱与鼓励的语言以心灵暗示,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和轻重适度的爱抚动作暗示及“麦独孤暗示疗法”方法。当然,在以诚相待、苦口婆心不奏效的情况下,还是要刚柔并济,软硬兼施,该强制的坚决强制,该批评的决不迁就。坚持既要体现人文关怀,也要坚持原则。一些调皮学生因幼稚而缺乏管教,过于任其发展,就没有集体纪律,不能适应学习和将来的生活与工作,就不能形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理想,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已没有用了,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他们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这就是激将法,严也是爱,爱必须严。 塑造学生健康心灵,老师的行为示范非常重要,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偶像的时代,对学生人格和心理产生影响的偶像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甚至穿着打扮,兴趣爱好,都在细微中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必须懂得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知识广博、为人谦逊、注重小节、知错必改、助人为乐、配合大局,明辨是非、疾恶如仇、敢做敢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引导学生,涤荡学生的心灵,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