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心得)之浅议新课标理念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英语(心得)之浅议新课标理念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论文之浅议新课标理念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 ‎  摘要:英语学习不但是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更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渗透新课标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而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进行的是教育观念的革命。教师应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由此,在英语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新教学方法的尝试。‎ ‎  一、优化学习氛围,营造教学环境 ‎  新课标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建立在学习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 这一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用他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模式辅助教学。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能带有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因为笔者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 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导入含活式,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 ‎  以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Unit 2 Topic 2为例:课文是大家都熟悉的“pollution”,在学课文之前,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Why is air pollution a serious problem in China?②What should students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很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高涨起来,并纷纷展开各自的联想。笔者把他们的联想一一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如表所示:‎ ‎  Problem 1.‎ ‎  Problem 2.‎ ‎  Large population, cut down too many trees, land change into desert, cause sandstorms, forest gone, wash the earth away, traffic pollution, factory pollution, the ozone larger, more carbon dioxide ‎  Leave rubbish, spit somewhere in public, walk on grass or pick flowers, care for wild animals, plant more trees, become a greener person , reduce the waste, reduce, reuse, recycle ‎  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联想,但已经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  二、优化教学内容,实践“任务型”教学途径 ‎  新课标提倡教师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中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它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笔者把“任务型”的切入点定位在以下几点:‎ ‎  1.建立全新的脑图 ‎  实践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我们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像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容易也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当他们通过触摸或者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勤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 奥伯来恩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的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  以仁爱英语九年级(上)Unit 1 Topic 2为例。此篇课文是“Population”,一看题目就知道这篇课文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一则故事。因而段落后既无必然联系,也无故事发展的必然线索。课文读懂不难,但要牢记却也不易。因此,笔者把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并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之后,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 ‎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既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发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笔者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亲自在黑板上罗列Key words或画出脑图来让学生复述。‎ ‎  3.实践语言“内化”‎ ‎  成功的英语教学不只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练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在实践中能用多少,这种“学会”,“能用”就是“内化”。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识记——操练——运用”‎ 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同时,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列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生动探索。‎ ‎  三、优化教学活动,拓展学习渠道 ‎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1)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参与的程度来衡量。(2)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3)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等。而教师能做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由此,笔者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  要想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学生主体,不应仅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而是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次教学以及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这样的课堂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但学习者能够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能够自我调节和补救,能够在教学的个性化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此时的课堂活动存在于学生的心田之中,可谓“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  以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Unit 1 Topic ‎ 2为例,该课文标题为“What a large population!”。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要理解这篇课文,关键在于调动学习已有的关于“population”的图式。在学生罗列出自己“population”的描述之后,让学生互相传阅交流各自对人口问题的看法,并请他们判断人口增长会引发哪些不利因素,并以increase的形式进一步加以阐述、辩论。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对于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2.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非线形的过程,即并非直接接受外部信息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头脑中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自身的体验。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运用语言实践机会才能达到。虽然这种机会有限,但教师应尽量设置一些模拟、相对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这种语言情景中进行实践活动。由此,笔者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内心热情。‎ ‎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  英语教学中大都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这种以分数、结果来判断学生优劣的做法存在不少弊端,是很不科学的。而新课标提出,要想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性,而且要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作为主要依据,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在这一点上,笔者采取了等级制的评价方式,相应的等级发给相应的小奖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笔者还建立了自评与他评制度,使评价成为管理者。同时设立家校互评表,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  总之,在新课标下实行交际活动进行教学,是实施新大纲、使用新教材的基本点,是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交际能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由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上一些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也希望每一个教师在“解惑”上多下工夫,既教知识,又教给学生解决症节的要领,轻松而又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