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20xx年传染病监测方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xx市20xx年传染病监测方案

xx 市 20xx 年传染病监测方案   一、背景   我国自 20xx 年建立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对我国传染病 疫情的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传染病监测管理 工作进入了崭新阶段。然而定期、连续、系统、动态地对传 染病网络报告质量和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价是保证传染 病报告准确、及时、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今年是 实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第八年,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 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稳 步提高。为进一步巩固成绩,及时发现网络直报工作各环节 尚存在的问题,强化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提 升网络直报的质量,我中心结合既往督导评价工作基础,特 制定了 2012 年传染病监测方案。   二、目的   全面了解本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现状,发现系统运行 以及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 明确网络直报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传染病疫情网络 直报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 年 8 月 28 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 年 5 月 9 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 法》(2003 年 11 月 7 日卫生部第 37 号部长令);   (四)《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 年 6 月 2 日);   (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 范(试行)》(2006 年 1 月 1 日);   (六)《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 41 号部长令);   (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 试行版)。   四、对象   我市涉及传染病报告的各医疗卫生机构。   五、调查内容   (一)调查对象   每季度对中心级以上医(卫生)院开展一次传染病督导工 作,每半年开展一次针对本市所有卫生医疗机构的调查。   (二)时间安排   (1)一、四、七、十月中旬开展上季度医疗单位的甲、 乙类传染病漏报调查与报告质量督查,完成全市疫情报告质 量分析。   (2)配合苏州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的传染病报告检查。   (三)调查方式:   1.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首先了解医疗机构是否建立门诊、住院电子病历系统及 其基本情况。   (1)门诊日志、出入院传染病登记使用   门诊日志、出入院传染病登记项目的设置及规范使用情 况。根据   卫生部 1996 年印发的《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 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相关要求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登 记的有关规定,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 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 复诊 9 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 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 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 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 等) 10 项基本内容。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感染科、急诊、内科、儿科、住院 部等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簿 或电子病历,检查门诊日志、出入院传染病登记项目是否齐 全、填写是否规范,有无漏登和缺项。   (2)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及反馈机制   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 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影像部门(含放射科、B 超室等)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 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是否建立了异常化验结果必须返回 送检医生或科室的反馈机制(包括门诊和住院)。   检查方法:查阅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包括检验室、 放射科、B 超室电子登记系统),检查项目是否齐全、登记是 否完整;反馈机制以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   (3)医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理机制   院内设专门部门及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 规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医院接诊的主要传染病,并将分析结 果在院内及时通报。   院内应制定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 异常情况处理机制与流程,并具体了解实际执行情况。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相关分析文档及反馈记录、相关的 机制与流程。   (4)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院内自查   确定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组成员(含分管院长 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等)、周期、自查内容(是否报告、及时报 告率)及奖惩等。发现漏报、不及时报告等方面问题时,能够 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有关自查记录、整改文档及总结(自 查组成员签字)。   (5)传染病报告人员与设备   调查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设置、人员与专用网络直 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报告专用电 话或传真机),操作系统齐全(有防病毒软件),并有专人负责 管理网络直报密码。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记录、直报人员进行现 场操作。   2. 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   每年度是否开展院内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关于《传染病 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的专业培训,注重 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上级部门下发的有关传染病诊断、 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文件。并注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培训、考核文档。   3. 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   评价指标包括传染病报告率、传染病及时报告率、纸质 报告卡填写信息准确率、完整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与网络报 告信息一致率。各指标定义如下:   及时报告定义为:比较分析现场登记病例诊断日期与网 络直报系统报告卡生成日期,甲类及按照甲类管理传染病的 两者间隔在 2 小时及以内,乙丙类传染病两者间隔在 24 小时 及以内计为及时。   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准确定义为:纸质传染病报告卡 上关键字段信息,包括病例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 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病例分类、死 亡日期、填卡日期、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其填写无缺失计为 完整;其填写与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簿信息完全一致计为 准确。   纸质报告卡与网络报告卡信息一致定义为:纸质传染病 报告卡上关键字段信息(同上)与网络报告卡个案字段信息完 全相同计为一致。   检查方法:查阅 2012 年度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或电 子病历记录,核实传染病报告情况;复印传染病报告卡,核实 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与网络直报信息 的一致性。   要求:   ①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从内、儿、感染等科的门诊日志 及出入院登记本中随机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 30 例(门诊病例 20 例,住院病例 10 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 8 例。若该单 位本年度相关记录中,未查到1例法定传染病,请注明门诊量, 并注意查明相关原因。   ②病例分布应注意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抽查的 相同病种不能超过 50%。乙肝、肺结核、血吸虫病等慢性传 染病仅抽查初诊病例。   (1)凡建病例档案和病历日志的医疗单位,查门诊、急诊 及住院登记,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与该院传染病报告登记簿 核对,同时查对疾控中心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包括疑诊或确 诊病例)或网络报告系统,凡无报告卡或登记者属漏报病例。   (2)如伤寒、疟疾、乙脑、流脑、痢疾可核查化验结果 登记。   (3)传染病迟报及漏报原因调查   在上述医院漏报调查中查出的传染病病例,根据传染病 报告卡和登记册,查明从诊断至报告发出的时间间隔,列出 时间频数分布,   了解按时报告的人数比例及超过规定报告时限的迟报 人数比例。调查漏报原因时应着重了解:医院是否执行《中 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细则”?是否有领导分管 该项工作?有无疫情报告制度?执行情况如何?有无专职或兼 职人员管理?医院有无病历档案病历日志和传染病报告卡片 及登记簿?医院住院部是否建有传染病报告登记检查制度?有 无相应的奖惩制度?   (4)传染病报告卡质量检查   对医院检查到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同网络报告的核对,判 定报告的准确率、完整率、及时率。同时每月抽查医疗机构 的传染病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核对判定报告的准确率、完 整率、及时率。   六、组织实施   日常督导工作由中心传防科统一组织实施,所在镇防保 科一并参与,对辖区医疗单位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二次检 查。上级组织实施的检查由上级安排。   七、统计指标及评价   1.漏报率:将查出病例与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核对,系统内 有记录,视为报告,否则为漏报,并查明漏报原因或漏报环节。   报告率=报告病例数/查出病例数×100%   2.报告及时率   计算报告卡生成时间与诊断时间之间的差值。   报告及时卡片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两者差值在 2 小时内,乙、丙类传染病差值在 24 小时内即判定为及时。   及时率=报告及时数/抽查病例数×100% 3.卡片填写 完整率、准确率 查看报告卡中所有必填项目是否填写完全, 缺、漏一项即为不完 整;如果卡片填写字迹不清,或有明 显逻辑错误,或与门诊及住院登 记信息明显不符,则认为 卡片填写不准确(填写不完整的卡片均为填 写不准确卡 片) 。 卡片填写完整率=填写完整卡片数/查卡数×100% 卡片填写准确率=填写准确卡片数/查卡数×100% 4.纸质 报告卡片与网络报告卡片的一致性 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与网 上录入的报告卡内容进行一致性比较 (必 填项目) ,有 一项不同即可视为不一致。 录入一致率=录入一致卡片数/ 查卡数×100%     八、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在每个单位调查时,应按统一调查方法和标准填写登记 表,调查 结束后应审核调查材料。每月、每季度的调查结 束后,应汇总全市的 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写出汇 总材料,以简报等形式上报和反 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