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计划总结之《5以内的减法》听后感
数学计划总结之《5以内的减法》听后感 听课是一种最直接的教学交流和取长补短的机会,也是不断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良好途径。无论是较完美的课还是稍微逊色的课,听课者都是最大的收益者。 11月5日听取了本校周勤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5 以内的减法》。 周老师的课讲得很好,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亲切和蔼,语音甜美,语气充满关爱,很适合当老师。具体来讲有以下这些方面值得我学习: 1、开课有特色,很有亲和力。 轻松自如的教态,妙趣横生的启迪,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听、想听,要做、想做,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课初,她不是像其他老师那样:小嘴巴(不说话),小眼睛(看前面),小手臂(平平放)……而是把自己的双手平方在自己的胸前,亲切的问小朋友:“同学们,能像老是这样坐好吗?”学生马上模仿老师的动作,静静的等待老师上课。老师可亲可敬的示范,简单的一句话,迅速集中了所有同学的注意力。周老师的目光充满关爱和信任,自始至终保持了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爱动手爱动口的特点,注重了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构建。 在复习数的分解与组成的问答中,有齐答,个别答,男孩答,女孩答等多种形式。在复习5可以分成3和2,4和1等组合中,老师拍手3下,学生拍手2下;老师拍手4下,学生拍手1下,以多次拍手的方式,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玩起来,在快乐的拍手氛围中轻松愉快的复习了5的分解与组成。 在学具演示、操作中,小棒是低年级儿童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学具,周勤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时候,让学生先拿出5根小棒,然后拿掉两根,还剩下多少根?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目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较直观的显示5-3=2的数理。 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时候学生一直在口、手、脑并用,拍手、听音乐、学具操作、讲故事、口头陈述等,都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周老师在这节课中较好的运用了这些动态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整节课学生不疲倦,有兴趣,热情高。 在教学5-3=2时,引导学生看了动画后,要求学生反复陈述动画中的故事情节:(松树上)有5只松鼠吃松果,其中一只松鼠吃饱了,邀请另外两只松鼠下去玩,(树枝上)还有几只松鼠?故事情节的反复陈述,实际上是对数学语言的反复锤炼,让学生在动口的过程中,体会了故事中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故事中。为数学语言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有效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巧妙地运用了电教媒体。 周老师把课本上的主题图,制成了动态课件,并配以欢快动听的音乐,把静态的图画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在音乐中体会到了松鼠吃松果欢快的心情。鲜活的动画,欢快的音乐,美好的故事,你能说,学生不喜欢吗?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哪一个小朋友会放弃这么好的情景而去贪玩。这就是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传统教学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 4、十分巧妙地进行了组织教学。 低年级儿童注意力极容易分散,适时、适度进行组织教学很有必要。周老师的组织教学很有特色。她没有用程序化的语言,要求学生坐好、听好,而是用眼神、用手势、用示范动作提醒小朋友,与孩子配合十分默契。 5、周老师的基本功很扎实。 周老师是今年省招新老师,学历代表了她的能力,文凭代表了她的水平。课堂中举手投足间体现了周老师不一般的素养,语言简练,教态自然,普通话甜美富有感染力,体态语言生动富有启发性。我感觉,周老师功底深厚,内涵丰富,是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老师。 有几点细节与周老师商洽: 1、再多一点学具操作的有序性和目的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时候,学生拿出5根小棒,(拿在左手,还是右手,还是放在桌上?)然后拿走2根,(从什么地方拿走2根?)还剩下3根,(这三根在哪里?)我觉得这里要求不明确,交代不是很清楚。导致学生在操作中比较混乱,都拿在手上,拿走的与剩下的容易混淆。学具操作,一定要注意有序性,操作的顺序越清楚,学生的思路就越清楚。操作中的混乱也会给思维带来混乱。其次,周老师把学具操作穿插在例题教学之中,那就要交代清楚5根小棒分别代表5只松鼠,否则,不仅不能为教学例题服务,相反还会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当然,学具操作也可以放在例题教学之后,作为巩固性验证性操作,也未尝不可,但那也必须在全面完成例题教学之后进行。 2、提问的坡度不要太大。 周老师教完例题之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5减3等于2 ?小朋友们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周老师见状,又回过头来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学生回答:5可以分成1和4,还可以分成2和3……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5减3等于2 ?学生还是答不上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启而不发或启而难发的情形呢?我认为:①提问不恰当;②坡度太大。第一,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儿童这个问题都不适合,第二,要求一年级的学生根据5的分解与组成来回答5 减3为什么等于2很勉强,况且“5可以分成3和2”与“5-3=2”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果要问,可不可以这样问呢:你根据5可以分成3 和2,能想到5减3等于几吗?(或5-2=?),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数学语言要更全面更周密一点。 周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陈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始终没有说明白5只松鼠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有什么对象,在干什么,这是完整故事必须要交代的。如果这样叙述:松树上有5只松鼠在吃松果,其中一只松鼠吃饱了,邀请另外2只下去玩,树上还有几只松鼠?这样就显得更加完整。 我的意见不一定正确,仅供执教者参考,有机会再与周老师口头交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