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3/22/13/04/e7e91307c7a926cbc32a75812c4c26c2/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3/22/13/04/e7e91307c7a926cbc32a75812c4c26c2/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3/22/13/04/e7e91307c7a926cbc32a75812c4c26c2/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结合实际,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 (1)
结合实际,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 文明理念的认识。 十九届三中全会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结合实际,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 态文明理念的认识。 十九届三中全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结合实际,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 文明理念的认识。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到了近代,随 着工业化的到来,我们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的过程,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遭到 了自然的报复。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实际, 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 (100 分) 说明:资料为 2020 春期国开专本科《书记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卷二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2020 年 5 月 18 日 0 时至 2020 年 6 月 21 日 24 时。 参考答案: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 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 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 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 丽。 (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 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 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 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 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 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 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 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 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 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 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 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 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 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 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 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 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 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 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 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 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 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 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 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 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 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 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 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 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 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 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 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结合实际,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 文明理念的认识。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到了近代,随 着工业化的到来,我们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的过程,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遭到 了自然的报复。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实际, 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 (100 分) 说明:资料为 2020 春期国开专本科《书记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卷二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2020 年 5 月 18 日 0 时至 2020 年 6 月 21 日 24 时。 参考答案: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 谐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 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 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 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 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书记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 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 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 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 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 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 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 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他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 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 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 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 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 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 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实践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 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 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 世纪 80 年代初, 保护环境已成为基本国策。进入 21 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 为基本国策。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 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 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 心之痛。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 境等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 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 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书记总书 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 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 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 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 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结合实际,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 文明理念的认识。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到了近代,随 着工业化的到来,我们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的过程,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遭到 了自然的报复。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实际, 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 (100 分) 参考答案: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 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 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 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 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 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 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 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 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 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 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 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 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 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 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 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 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 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 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 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 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 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 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 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 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 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 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 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 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 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 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 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 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 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 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