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计划总结之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思想品德计划总结之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

思想品德计划总结之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 ‎ ‎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段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遵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和《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融科学教育、生活教育与社会教育于一体,构建现代大德育课程,整体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  一年级教材根据“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进行编写,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这三条轴线和“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上册包括四个单元,每单元各有一个主题活动:“认识你真好”、“快乐每一天”、“我像小树苗”和“冬爷爷来了”;下册也包括四个单元,每单元各有一个主题活动:“我爱我家”、“我的生活好习惯”、“爱心行动”以及“火热的夏天”。每册均有16课约28课时,每周上两课时,其余课时留给各校机动安排校本课程或其他有关的教学活动。  教材中的话题(课题)所体现的内容标准如下(带★‎ 号为体现):  下册教材: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 注  1 2.25~2.27 《我的一家》(1) 2月24日上课  2 2.28~3.6 《我的一家》(2)  3 3.7~3.13 《我是家中小成员》(2)  4 3.14~3.20 《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2)  5 3.21~3.27 《过家家》(2)  6 3.28~4.3 《我掉了一颗牙》(2)  7 4.4~4.10 《眼睛与耳朵的诉说》(2)  8 4.11~4.17 《喝水的学问》(2)  9 4.18~4.24 《在餐桌上》(2) 期中考试  10 4.25~5.1 《关心老人》(2) 国际劳动节  放假  11 5.2~5.8 《他们需要关爱》(2)  12 5.9~5.15 《小手拉小手》(2)  13 5.16~5.22 《别把花草弄疼了》(2) 清明节放假  14 5.23~5.29 《雷雨来了》(2)  15 5.30~6.5 《夏天的小虫》(2)  16 6.6~6.12 《怎样才凉快》(2)  17 6.13~6.19 《过好暑假》(2) 端午节放假  18 6.20~6.26 复习 考核 期终复习、考试  19 6.27~7.3  7月1日放暑假  注: 括号内数字为课时数。  下册教材: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我爱我家 我的一家  ★ ★  我是家中小成员 ★ ★ ★  在爸妈关心下成长 ★ ★ ★  过家家  ★  ★  我的生活好习惯 我掉了一颗牙 ★ ★  眼睛与耳朵的诉说 ★ ★  喝水的学问  ★  ★  在餐桌上 ★  ★  爱心行动 关心老人  ★ ★ ★  他们需要关爱  ★ ★ ★  小手拉小手  ★ ★  别把花草弄疼了  ★ ★  火热 的 夏天 雷雨来了 ★ ★  夏天的小虫 ★ ★ ★  怎样才凉快  ★  ★  过好暑假 ‎   ★ ★  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 生活性。  教材编排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我爱我家”单元中共编排了4个主题活动,安排7课时教学。4个主题活动以家庭生活为核心,以“情感”为线索,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引导儿童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负责。  2、 开放性。  教材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教材内容从自身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空间可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如:《爱心行动》单元充分体现了儿童个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其中的4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通过开放时空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不仅爱人,还要去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  3、 活动性。  教材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如:《我的生活好习惯》单元中的《喝水的学问》和《在餐桌上》并非单纯讲授“吃、喝”的学问,更多是引导儿童通过实际参与活动,感悟其中的科学道理,体验文明用餐的乐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究或解决问题,“‎ 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更深。”‎ 当然具备活动特点的主题活动还有:《过家家》《喝水的学问》《他们需要关爱》等等。  二、教学建议: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应激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  品德课进行改革其初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要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标也以“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为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注重教材的螺旋重复,使学生在不断深化、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认知得到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养成。  7、提倡生活化的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标明确提出了“人性化、生活化的评价”。评价应是人与人互动交流的过程,可以成为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本身也应具有教育意义,发挥教育功能,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是评价的一部分,利用评价对学生的成就进行鼓励,对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