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 调研报告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京口实小 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 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 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 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 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 境教育等融为一体, 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 社会责任感和良好 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 教师对 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 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课程逐渐 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 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 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还 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 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 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 进入“问题情境”, 为自主探究、 自我建构打下基础、 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 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 很少有深层次的、 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 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 弊端日益突出。 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 来自家庭环境的 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 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 通过分析 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调查梳理课程实 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 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 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 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 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 过抽样调查, 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梳理小学品德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为课 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 、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2 、徐英著《新世纪教育启示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3 、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 ,《中国教育报》 , 2002 年 9 月 10 日第 3 版 4 、有宝华: 《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 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了解现状、 梳理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 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 、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解 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 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 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 8 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 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 为课程目标服务。 在教师、 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 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 通完小, 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 担任该学科的教 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 发现, 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 课堂上的教学方式 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 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 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 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 、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 的秩序就是混乱的, 教师无法控制, 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 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 原因。 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同样可以看出无 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 中心, 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 但问题是不知道 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 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 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 认识又是浅表性的, 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 时候,往往会失控。 3 、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解决问 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 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 少有两层意思: 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 对于教 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至少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 二是指学习的结 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 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 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 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 。 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 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 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 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 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 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 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 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 2002 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 研究的对象为小 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 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 养成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 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力求营造宽 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民主性、平等性。在 师生情感上力求和谐性、互通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做法, 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学生有效、高效率的学习。开展课 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些学 习方式: A.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 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们认为: 小组组合要灵活, 组内分工要明确, 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 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 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 自由的学习方式, 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 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 效果可言。 在小组讨论之前,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 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 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 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 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 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 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 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 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 合作的时间、 重视 生生互动,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 “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 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 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 问题无休止的争吵。 所以, 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 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B、“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 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 它涉及学习习惯、 学习 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 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 的所得。 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 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 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 从而产 生深刻的体验。 3) 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 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 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 在游 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 学生学习兴趣浓, 教学效果好。 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兴 趣越来越浓。 2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较突出。 品德课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 学生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强 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学生是品德课 的主体,品德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 中, 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教学需要解决 “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 包括: 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 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 交流展示、 升华情感体验等。 在品德课课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有更高 的预设、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引导、参与课堂。 A、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课课程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所以主题的确定应该充 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 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在 课前的调查实践中, 有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 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教 师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方向, 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查。 而就一个具体的小组活动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资 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制作作品、成果汇报等一系 列过程来完成的。 教师在小组巡视中要关注计划的制定, 分工的 明细,责任的落实。 B、关注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难题 品德课程是动态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的一 切处于一种生成的状态。 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 实践活动成果,但是伴随着研究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时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结 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品德课的具体方法, 这样学生在进行品 德课具体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品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这是品德课的重 要环节,是对学生品德课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内 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学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及时评价,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的活动具有综合性, 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不免产生惰性。 此时教师及时的评价能激 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响着 活动的进程。 七、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门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 也逐渐清晰起来, 课程逐渐走向开放, 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 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 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1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A.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想念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 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 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 合作和探究的学习。 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 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 B.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就要正确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 起的作用。教师要用父母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耐心,对 孩子的欣赏, 来对待今天在课堂中进行学科学习的学生。 教师的 主要任务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 小心呵护儿童的自尊心, 使儿童 牌积极的情绪状态 ----- 想学。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让在学习 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使之会学。 教师要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面对 教材,去评价他自学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只有当他不会且需要 帮助时,你才去教他。这才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这可能也就使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 “不愤不启, 不排不发” 的道理吧。 C.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改变以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 就得到的越多, 学生就学得越好的想法。 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 充其量不过是将你自己的理解、 体验, 或教参上的别人的理解告 诉学生, 让学生记住。 这只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成人教授东西的 被动过程,而不是让人自力更生的事情。 2 .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 新的教学流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 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教材,要能更好的指导学 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 合作学习, 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御能力。 否则课堂就 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之中。 评价工具的创设、教材的整合则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收集信息、 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 .单元内容应时而变 教学以单元推进,单元的内容应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定, 小学低年级孩子小, 单元内容可适当少些。 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 习动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新的学习状态。 真正为学生的需求而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家长的支持是学得好的保证。 只有和学生, 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工作, 才为新的教学方式的使用 争取强有力的保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