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38 名,其中男生 17 名,女生 名。学生 于本镇各村,素质不一,基础参 差不齐。学生学习状况:班级整体学习成绩一般,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优生能积极主动 的学习,但不够灵活,差生基础不扎实,出现了知识断层现象。总体上分析,全班学习态度 还比较端正,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有的在积极进取,有的失去了信心。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及学习习惯较差。 二、教材简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 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 诵”,提供了 10 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 ,为教师准备 了 9 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 “难忘小学生活” 。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 活 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 共有课文 篇,其中精读课文 10 篇,略读课文 11 篇。这五组教材 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 “课例” “口语交际·习作” “回顾·拓展” 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 4~5 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资料袋” 或“阅读 ”。全册安排“资料袋” 三次,安排“阅读 ”五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 择。 “回顾· 拓展” 由三个栏目组成,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 另有 “成语故事” “趣味语文” “课外书屋” 穿插安排, 不再设 “展示台” 栏目。 其中,“趣味语文” “成语故事” 各安排了两次, “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册教材有如下特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 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 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本册课文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 6 组,每组教材一 般由四部分组成。 1、导读。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 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的注意问题,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 的发解。 2、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每组有 4—— 5 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精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本册的预习要求在五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要求学 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课文后有“思考·练 习” 。一般每课安排 3—— 4 题,有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有余力的的 学生选做。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的课内外结合。 阅读课文前有阅读提示。新闻记者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思考题, 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思路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 扩展开去。 3、读写例话。在第二、四组的课文之后安排了“读写例话” ,分别是“注意收集有关的 资料”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这两则例话,体现了本册读写训练的重点。安排训练项目的 两组,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安排重点训练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以 前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4、积累运用 注重在整合的训练中, 提高学生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养。 “积累· 运 用”一般包括“读读背背” “阅读” “口语交际” “习作”与“实践活动” 。“读读背背” ,侧重 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主要是优秀的诗词、成语、对联、俗语、 名言警句等; “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口语交际” 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习作” ,安排记实作文、 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练习。在第一个“积累·运用”中安排了“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第四个 “积累·运用”中安排了“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调查。这两次“实践活动” ,拓宽了语文教 育的渠道,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 ,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一下 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本册教材要求学会 100 个生字。要求学会的生字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在课后的方格和书 后的生字表中标明。生字和多音字均随课文注音。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 “导读” “预习” “积累·运用”和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由学生自己 解决,以培养学 生 的能力和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陶冶爱美的情趣,教材编绘了多幅插图。这些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 时和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重视。 三、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工 作会议精神,落实素质教育“两全一主动”的教育思想,确立“一切为了孩子发展,一切为 了发展孩子”的教育理念,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 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 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 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在 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 全册包括 “导读” “课文”“读写例话” “积累运用” (读读背背、 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 6 篇供选读的课文。本册要求学会 100 个字,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通过本册课文的教学, 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壮丽, 文化灿烂,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革命领袖的豪迈气概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 民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了人类作出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 些写景状物的 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启蒙教育。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 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注意积累词语,把词语归类进行正确的搭配。 3、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能根据讨论 的话题,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4、学习有顺序地、 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 能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 写出内容具 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复习书信、读书笔记、建议书等常用应 用文,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复习学过的九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 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全面完成各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指导学生把作文写 得更有真情实感。要恰当安排教学的序。 要把握教学重点,在阅读中学习并掌握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 五、学具准备: 共享, 利用 “小学空中课堂” 的优势, 围绕每课的教学特点制作出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 为教学服务。 六、教学进度: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能搞好复习,让学生顺利毕业,课程必须在五 一前上完,即:二月份上完 1、2 单元;三月份上完 3、4 单元;四月份上完 5、6 单元。利用 五、六月份全面地、系统地复习迎接初考的到来。 单元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 13—15 课时。第二单元: 13—15 课时。 第三单元: 13—15 课时。第四单元: 13—15 课时。 第五单元: 13—15 课时。第六单元: 13—15 课时。 七、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学观,以育人为主,培养创新型人。 2、认真学习新课表, 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 不搞应试教育,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全学期不少于全册教材的 80%),以学生喜闻 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加强读写训练,启发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读好课外书,和好书交朋友,养成读课外 书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注意积累,勤动笔,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5、做好每个单元的测试工作, 及时反馈, 补漏查缺, 加强培优补差,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平时精心设计各类练习,不滥抄滥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6、教师团结协作, 经常交流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 群策群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合 格的毕业生。 八、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作为老师要想转化后进生, 首先要让学生找回自信, 鼓励是后进生找回自信的最好良药。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专门捡后进生会的东西提问,不要在课堂上随便批评他,要经常在课 上课下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哪怕是点点进步。只要后进生找回了自信,他对学习 就产生了兴趣,然后再慢慢给后进生加餐。我认为这是转化后进生的良药。如果认为后进生 可以轻而易举实现转化,不用做艰苦的工作,那倒是有点不正常。所以转化差生需有耐心。 耐心,就是要允许学生有多次反复,就是要提倡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教育工作,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发展,这是历史以来有效的教育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用这种办法 转化了一大批后进生,效果十分明显。本学期将继续抓好差下生的转化工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