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十六字令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计划总结之《十六字令三首》教学反思 我讲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板块“胸怀壮志”的第二篇课文《十六字令三首》十六字令“是词牌名,每首小令由十六个字组成。这三首小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是1934年到1935年之间。课文中的”山“并非指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作者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对山的整体印象。三首小令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气势、风骨,作者借山来赞美红军不畏强敌、奋勇拼搏的战斗精神,暗示了红军在中国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⒈认识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小令,并背诵。 ⒉利用工具书及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⒊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诗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词的意思;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借助资料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贯穿整节课,在学生不懂之处加以点拨,引导,采用借助背景资料等多种渠道,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山的特点及人的形象。目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推着学生往前走,而不是让学生找答案, 一问一答式地牵着学生走。 反思学生,我觉得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通过不同渠道理解、诵读、体会三首小令的特点,并知道诗人怎么写山的,为什么写山。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反思板书:虽不是很押韵,但,这是学生自己总结的结晶,这样是使学生更加清楚山、人的线索,二是感受十六字令的特点,但是由于紧张,板书中的”一往无前“写成了”勇往无前“是老师的失误。 反思教师,优点是由学生的预习情况而定设计,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把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朗读指导具有层次感。第一步是读好、读通;第二步是读出韵律;第三步是读出感情。缺点是预设中这是一节开放的课堂,教师在和学生对照预习第二部分的时候,也就是”理解字词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思考:这三首小令分别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这一环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词到句到山的特点最后上升到人物形象。但由于教师不了解学情,就是前一天我在了解学生时,我想掌握一下学生通过预习学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得。学生表现得不是很积极,我一直在想怎样引导他们的问题,没想到课堂上学生都把小令的意思说到底了,这是我所没有预料的,此时需要老师的对策、机智,如:学生在汇报第三首小令时说”我从这首小令中体会到红军中流砥柱的作用“老师仅仅把学生说的话板书在黑板上,此处可以问学生”是谁支撑着谁?“应引领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而我没有做到,只是学生学到哪里,我就停留在哪里,没有更深入的体会,感觉理解不透彻。老师需要准确把握教材,体会文本,对文本的把握要高于学生,还没学生理解得多呢就不能把握课堂。这关系到老师的底蕴、机智,课堂的应变能力,我在这方面欠缺很多,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我觉得扬长避短是自己前进的目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