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老师,请承认自己的“无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老师,请承认自己的“无知”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老师,请承认自己的“无知” ‎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老师,请承认自己的“无知” ‎ ‎  古希腊有位大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常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然而,他却被公认为最富有智慧的人。可见,承认自己的“无知”其实是一种智慧。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们也应当学会承认自己的“无知”。   承认自己无知,就是要毫不吝惜地放下“师道尊严”的臭架子,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反感学生的提问,也不会因学生的刁难而发怒。学生们的好奇心被保护,学生们的思维被放飞,学生们的创造被尊重。   在德国的一所学校里,有位教生物的女教师柳芭。柳芭老师最讨厌班级里两个调皮的学生:内尔和桑克曼。因为这两个家伙常常会给柳芭老师出难题。   一次细胞课上,内尔又开始提问:“老师,人体到底有多少个细胞?”老师说:“大约有50万亿个细胞。”桑克曼马上来帮腔:“老师,您怎么知道的?数过吗?”柳芭老师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这是科学家经过实验计算出来的。”可内尔仍不识趣地问:“那么,一个细胞由多少个分子组成呢?”柳芭老师窘住了,因为他确实不知道,不由得又恼又怒,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两个调皮的学生非常幸运,因为柳芭是个善良的好老师,每一次都原谅了他们……10年后,内尔和桑克曼分别从化工学院和医学院毕业。然后又考取了硕士、博士。20年后,他们先后进了普朗克研究所,成为著名的细胞研究专家。后来,两人合作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测量细胞的尖端仪器,从而荣获191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是谁成就了两位科学家的辉煌?我想,柳芭老师的宽容应当是很重要的因素。她用宽容默认了自己的无知,却无心成就了两位科学巨人。可敬的老师们,我想我们不仅仅要做到柳芭老师那样,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不仅不怕被学生问倒,还要鼓励学生去问,并指导学生把好问与读书学习结合起来。   东汉时期,我国有位天文学家,叫张衡。张衡小的时候,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他常常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么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但奶奶告诉他可以从书中找答案。于是,小张衡就开始博览群书,知识越来越丰富了,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各位老师,请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拜书籍为老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深谙“无知”的智慧,注重引导学生学问结合。   陶行知先生在创办育才学校时,有个叫刘文苇的学生也特别好问。陶行知先生工作很忙,平时住在北碚,到学校来一趟不容易,要处理的事很多。但小刘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去向陶先生请教,陶先生也总是热情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   有人曾责备小刘“不懂事”,但陶行知鼓励小刘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我过去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问,学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好比一个 人,不能光有右手右脚,也不能光有左手左脚,要左右配合才是完整的人。”后来,刘文苇经过不断的努力,成为我国一位著名的诗人。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肯定会遇到不少爱问会问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也许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更应当承认自己的“无知”,机智地把问题再次抛还给学生,成为学生们再学习、再读书、再思考的契机。   我曾经也遇到过一位思维特别活跃的学生,名字叫豹。那是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就发现他的问题特别多,而且由于他的思维总是那么怪异,常常弄得我的课没法进行下去。我曾多次批评他,可他却“屡教不改”。   第一次习作,我布置学生写一篇自我介绍,豹写出了这样一句话:“我的话很多,我的问题也很多。可是没办法啊,谁叫我这么聪明呢?”这句话激起了我的斗志,我下定决心:绝不再批评他,我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来解决这个聪明的学生的问题。   当时,我都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可谁知,问题竟然很快就解决了。那是在学习第6课《变色龙》一课时,豹又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关于生物科学方面的问题。我当时很诚恳地说:“同学们,这些问题老师也没法回答,因为老师真的不知道。但老师知道学校图书室中有许多书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不如下午我带你们去借书。”从那以后,我们班成为学校里借书最多最勤的班级。我发现,豹读书的速度真的很快,有时一天就能读完一本书,也许是他真的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吧。于是我就安排他来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而且每次借书也都征求他的意见……就这样,豹在课堂上不再向我提出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了,却常常能及时地在课堂回答一些难题,给大家介绍一些稀奇有趣的知识。   可敬的老师们,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聪明好问的学生,请尽快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把他们引入书籍的海洋吧!因为他们天资的聪慧,需要更多更丰富的营养,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