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计划总结之《巨人的花园》教学随笔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巨人的花园》教学随笔

语文计划总结之《巨人的花园》教学随笔 ‎ ‎  前言:童话是心口那一丝甜甜的微笑,童话是心路那一道充满哲理的风景线,童话是心田那一颗频频跳动的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扉那一片洋溢着诗意的浪漫……我分明看见:当孩子们走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是那般的欣喜、癫狂直至深深地迷醉。回望自己童话课《巨人的花园》:孩子们在经典的再现中畅游,在对比的情境中感悟,分分精彩如约而现,虽有些许的遗憾,但足可成为我教学生涯里又一个“童话”,上课时恰是个落英缤纷的秋季,于是兴之所致,将此文名为——《秋天里的童话》。‎ ‎  喜滋滋捧起《巨人的花园》,跟随作者灵动的笔尖,漫步在奇幻的童话世界里,我不禁心头一颤,继而,我坚信: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会不喜欢它——童话。谁能拒绝她的神奇?谁又能无视她的美妙?她,巧妙地借助奇特的想象,潇洒地摆脱时间的束缚,将平凡的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天堂,为孩子们奉上了无限的愉悦和惊喜,更有那满满的好奇。她以曲折的情节来影射出现实生活,动人地揭示出朴素的道理,让孩子们享受中感悟,陶醉中启发。可,我怎样教,才能让孩子们兴致昂然地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同时,去了解童话的内容,去品味童话的语言,去体会童话的特点,去探索读懂童话的路径,从而成功播下童话这颗艺术的种子呢?有人说: “‎ 阅读是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口,应该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在美丽的童话前,你和我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  解读着这篇童话,无数次动情地诵读文本,无数次参阅着同行们的教学经验。我相信只有首先让自己经历童话魅力的洗礼,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们浪漫地自主地游历在童话的乐园里,并使他们更主动地阅读,愉悦地创作。‎ ‎  【教学回放】‎ ‎  一、经典呈现  引领畅游 ‎  童话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体裁,尤其受到孩子们的青睐。从三年级起,他们就接触过,而且课外也积累了诸多的经典童话故事,所以揭示课题的环节,我安排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童话吗?‎ ‎  生(个个喜笑颜开):当然喜欢。我还……‎ ‎  (我做了个举手的手势提示他们)‎ ‎  师:那你们都读过哪些童话呢?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吗?‎ ‎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流利地表达自己心中藏着的那些美妙的童话故事。‎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思维相当的活跃)‎ ‎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喜欢童话,而且还读了那么多的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将走进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板书课题)‎ ‎  (接下去老师深情充满神秘地娓娓道来)‎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她们阅读兴趣大增,这都缘于我没有忽视学生的已有认识,通过一段经典童话阅读的对话交流,唤醒了他们美丽的记忆,就是那份按捺不住的激情鼓动孩子们和大家分享那份曾经的快乐。以此切入来开启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唤起学生阅读乐,引领他们畅游文本的有效策略。‎ ‎  后来,缘于一次美丽的偶然,我幸福地走进了湖州爱山小学高老师执教这一篇经典童话的课堂,目睹着她的演绎,不禁为之陶醉,我记得,她是这样揭题的:‎ ‎  课一开始,老师就请孩子们猜她的年龄,在不经意间拉近了学生的距离,为下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铺垫。‎ ‎  师:猜完了年龄,下面,我们来比比谁读的童话多。‎ ‎  生:我读过……我读过……我读过……(略)‎ ‎  师:谁能来说一本或一篇我没读过的?‎ ‎  (很自然地启发孩子阅读更多的经典之作)‎ ‎  师:看来你们读过的童话比老师还多。下面,老师也带来几篇童话,你们来猜猜是什么童话?并说说理由。‎ ‎  (师用课件一一出示不同名篇童话的精彩言语片段,学生凝神细读,然后竞猜,教师辅之于点评)‎ ‎  师:童话既然这样有趣,有魅力,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童话。‎ ‎  在听课现场,我不禁感慨:同样采取了“经典呈现,引领畅游”的教学策略,但不同的童话经典呈现方式,结局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自己的引领,相比之下显得肤浅的多,只是蜻蜓点水,而高老师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应付回忆,而赋予层次阅读童话的渗透,从常见的童话回望,到不常见的童话回首,再细化到童话语言的品味。真真切切地给予孩子读书的智慧,不仅要读童话,更重要的是品童话,只有这样,才算是“乐”读。‎ ‎  二、对比教学  浓缩画面 ‎  接着的教学,在情感的铺垫下,依据这篇童话的结构特点,我没有一度地去渲染情感,而是凭着那份理性去寻找语文的“本色天然”。深情走进文本我发现:文中有多处对比。如:巨人砌墙后和拆墙后花园景色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这些对比,才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充满哲理性。于是,我运用对比的方法依托故事情节展开课堂:从中心句切入,采用对比的策略,浓缩画面,并实实在在地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特别关注了语言的增量问题,将词语积累、想象画面、补白、语段朗读、写作训练等融于一体,信手拈来间将一种种阅读方法给予呈现,关注课堂生成,实现共同提高。‎ ‎  1.“对比”孩子  想象画面 ‎  【情景再现】‎ ‎  课件出示文本第9自然段:“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  师:这一段话中,有几个多次出现的关键词,用心读读,是哪几个字?‎ ‎  生1:孩子。‎ ‎  生2:春天。‎ ‎  (随机在相应的词语下面划线)‎ ‎  师:是孩子,是春天!瞧,有了孩子的提醒啊,春天留住了;有了孩子的相伴呢,巨人幸福了。难怪巨人终于明白了——(学生齐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  师:那我们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了孩子就有了——(学生接)春天。是呀,当课文中有了孩子时巨人的花园是一派怎样的景象?没有孩子时,巨人的花园又是怎样的呢?请男同学找有孩子时的句子,女同学找没有孩子时的句子。‎ ‎  几分钟后,全班交流找到的句子。在对比朗读中,师板书:‎ ‎  没有        孩子      有了 ‎  狂风大作             阳光明媚 ‎  雪花飞舞             草翠花开 ‎  鲜花凋谢   春天      绽出绿芽 ‎  冰雪覆盖             开出花朵 ‎  让学生反复诵读板书中的词语,并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  以上的教学,紧扣课文的中心“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一主线,孩子自主寻找花园情景的变化。在对比朗读、词语积累、浓缩画面中,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体会到了文本对比表达的特点。其间自主学习这一过程,学生潜心默读,先找一句一句,再缩到一词一词。然后是想象读,对比读。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童话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阅读童话的乐趣。‎ ‎  2.“对比”巨人  感悟冷酷 ‎  对于巨人这个反面人物的塑造,我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使得童话的魅力再次感染学生。‎ ‎  【情景再现】‎ ‎  师:看来是巨人的态度决定了花园的一切。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巨人对孩子的态度的?‎ ‎  (课件逐一出示相关的句子。)‎ ‎  师相机点拨:问号与叹号的活用,“喂!”这个词的体会,“好容易”与“好不容易”北方语言与南方语言的差异,“胡闹”这个词所彰显巨人的理直气壮,以及巨人的脾气是怎样的越发越大,作者写法上是怎样的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孩子的不友好。‎ ‎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花园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为问题主轴,支撑着让学生前后对比思考,使得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探究,老师成了旁听者,有的只是赞许、尊重和鼓励,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在每一处语言点的品读进行中,言语智慧的再现与创作,让他们学有所获。‎ ‎  3.对比男孩  感受神奇 ‎  童话世界中永远也不能没有神奇的魔力,这也是孩子们把童话当成最爱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让他们感悟这种拟人的思维与童话的表现手法的不谋而合,我也特别这样呈现:‎ ‎  【情景再现】‎ ‎  师:正是由于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才造成了他的花园截然不同的景致。在赶走孩子的同时,也一次次地赶走了春天。不过,巨人终于还是明白了,他拆除了围墙,从此与孩子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那是谁让巨人终于明白了错误,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找回了幸福呢?‎ ‎  生1:是小男孩。‎ ‎  生2:别的小孩都跑了,只有一个小男孩……‎ ‎  (师出示小男孩怎么做的那段话。)‎ ‎  师:跟其他小孩相比,这个小男孩是怎么做的,静心读读上面的那段话。‎ ‎  师:“凝视”是指……请你来读一读 ‎  (生1读)‎ ‎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温情。谁能再带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来读一读。‎ ‎  (生2 读)‎ ‎  师:不错,我听出了爱。你们觉得此时小男孩用会说话的眼睛说了些什么?‎ ‎  生1:冷酷的巨人啊,换来寒冬的是你那颗冷酷的心啊!‎ ‎  生2:知道吗?快乐是该一起分享的!你醒醒吧。‎ ‎  ……‎ ‎  师:难怪巨人感到火辣辣的。小男孩接下来做了个什么举动?‎ ‎  生齐接: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  师:小男孩分明是个魔术师,多神奇啊!‎ ‎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 ‎  (生神奇地读)‎ ‎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  生交流:没有。‎ ‎  师:这些都只有在童话中有,在童话的世界里,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它们都可以有神奇的魔力与法力,都有人间的情感,同学们,这就是童话语言的魅力。‎ ‎  这一环节的重锤轻打,自然地将童话这种体裁的特点呈现给孩子。使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童话的意境,为本单元学生继续品读童话,创编童话打下了基础。材料呈现的过程中,多方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感知故事,理解童话内容,感受引人入胜的童话艺术魅力,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童话素养。‎ ‎  三、原文补白  延续精彩 ‎  【情景再现】‎ ‎  师:课文中说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想象一下,幸福的巨人,可爱的孩子,还有花园里的万物,精灵,他们又在想什么?选择一个角色,发挥想象写下来。‎ ‎  (生写作)‎ ‎  生1:兴高采烈的小精灵会说:“这下子好了,有了孩子,树开花了,鸟儿欢唱了,多么和谐的花园,我永远也不会受冻了。”‎ ‎  生2:那块安静的石头会说:“我也该打起精神来,挡住风沙,让大家活得更幸福,让花园更美丽,我不能偷懒了。”‎ ‎  生3:有一朵花儿从草丛中探出头来,看了看蜜蜂,忙着招揽:“快呀,蜜蜂大哥,好久不见,让我好等啊!”‎ ‎  ……‎ ‎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更了不起,不知不觉,你们也在编童话剧了,而且都是那么有“魔力”。‎ ‎  (生喜上眉梢)‎ ‎  师:难怪瓦尔德曾这样写:“由于看不见孩子,小鸟并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 ‎  同学们,这篇童话原来的结尾并不是这样的,你们想拜读吗?读了之后想说点什么?‎ ‎  【课件出示】那天下午,孩子们跑进花园的时候,他们看见巨人躺在那棵树下,已经死了,满身都盖着白花。‎ ‎  学生交流(略)‎ ‎  师:同学们,不管结局如何,我们始终要记住这篇童话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生齐接)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  在这段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顺编童话,后展示原文补白,这样一喜一悲的强烈对比,再次震撼学生的内心,童话的寓意“快乐要与大家分享”也就不言而喻了。他们的交流是复杂的,有埋怨的,有惋惜的,充满争议,对课文中的巨人有了新的看法。但他们都心有所向,明白学会关爱他人,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 ‎  虽然只是小小的补白,却让孩子的心灵留下了烙印,让思维置身于想象的境界,充分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并对自己今后怎样做人有了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品读童话,创编童话中更深刻地理解主题,从而使他们多角度去看待问题,真正地学会做人。同时,也为孩子们拓宽了视野,初步感受了东西方童话的不同魅力。‎ ‎  反思这篇童话的教学过程,深感留下了些许的遗憾,虽然我在问题设计上有主问题展开教学,并作为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倾向老师,没有让生成成为教学的主流,把握地较好,但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生提问的处理,这样也就势必散失很多“精彩”的呈现,影响到言语智慧的落实。所以,我想,我们始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童话教学。‎ ‎  其实,童年是一曲最灵动最美妙的童话。由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童话教学,让每堂童话课,尽然绽放她全部的光亮,演绎成又一个精美的“童话”,用一个个“童话”装点五彩的童年,唱响儿提时代这曲烂漫的唯美之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