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范文5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范文5篇

‎2020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范文5篇 ‎  2020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范文(一)‎ ‎  一个学校的管理,有“道”与“法”。“道”即思想、理论或理念,“法”即方法、技术与手段,“道”与“法”合则成就事业。所以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必须辨证的理解和应用好理念,道法自然,才能达到学校管理的和谐与最佳效益。而落实校务公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教职工的信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行校务公开也是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因此,根据上级有关做好校务公开工作的文件精神,带城辅导区的三所学校把校务公开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  一、校务公开成为带城辅导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校务公开不是简单的“校务公布”,而是要通过实行校务公开,形成学校内部各方面的互动机制,实现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几年来,我们三所学校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民主决策意识和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逐步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立校,民主管理”的办学理念,并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使校务公开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真正把校务公开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各校在深化校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  1、校务公开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我辅导区坚持把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置于群众的民主监督之下,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有关人事任用、人员调聘、评优晋职、大宗采购、基建的招、投标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方法,堵塞漏洞,从源泉头上防止腐败的产生。‎ ‎  2、校务公开与规范学校管理相结合。各校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观念,不断促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校务公开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要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实效性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程序、有效运行。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初步总结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务公开工作制度。一是严格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行政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学校重要行政事务;定期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全校师生大会、家长会,通报学校工作情况;一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讨论和审议学校的重大问题;每年年终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二是规范公开程序。每季度出一期校务公开栏,把热点、重点问题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公布于众;校务公开工作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收集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各校校务公开工作正逐渐变成学校行政的自觉行为。三是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学校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机制,逐步走上依法治校的轨道,随着校务公开的推行和深化,我们认真制定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避免了办事的随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  3、校务公开与发挥教代会的作用相结合。各校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和管理进言献策,真正起到聚民意、聚民智、聚民力的作用。教代会制度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更是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各校教代会做到“定期召开、落实职权、程序规范”,对教代会代表明确提出要“服务教学、顾全大局、敢说真话、直言进谏”,要积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献计献策。现在,教代会已经成为各校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实现教职工主人翁地位、完善学校决策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二、突出重点、热点问题,打开校务公开工作突破口 ‎  根据规定,校务公开的内容,涉及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在内容繁多,难于一一公开的情况下,我校主要突出公开重点、热点问题。‎ ‎  1、突出民主监督的“重难点”。每年年终在校级领导述职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其本人的工作表现、廉洁自律等情况,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落实教职工对学校领导的评议监督权。‎ ‎  2、突出群众关注的“兴奋点”‎ ‎。通过公开教职工住房、福利、职称评聘、干部任职、各种评优等内容,落实师生员工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生活福利等的审议决定权。‎ ‎  3、突出廉政建设的“关键点”。公开学校财务收支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大宗物品采购情况、基建维修的开支和管理情况、学校收费标准等内容,落实教职员工对学校重大事项的知情权。‎ ‎  4、突出改革发展的“着力点”。通过教代会和各种会议、公开栏、广播等形式公开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师生员工对学校重大工作的审议建议权。‎ ‎  三、丰富公开形式,延伸校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 ‎  教代会是学校实行校务公开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各校坚持凡属学校重大的决定、规章制度和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均提交教代会讨论、审议和通过。对其他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公开,并注意公开的实效。如通过党委会、行政会、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师生大会、各种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公开,让师生员工了解学校各方面情况;通过校务公开栏、校务公开网页,公开学校收支情况、基建情况、招聘人员情况、学生学杂费收费标准、职称的评聘情况、党员的发展吸收情况、评优和招生情况等;通过工资、工作量补贴表等公开与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有关的内容。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召开退休教师座谈会,主动向他们通报学校工作。此外,我们还重视对外公开,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和上级的检查、监督。‎ ‎  总之,校务公开不但缩短了教职工之间、领导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而且使广大教职工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促进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不断总结经验,把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为带城辅导区更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  2020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范文(二)‎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  今天,筹备已久的学校第八届教代会胜利召开了。首先,我代表学校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出席会议的市总工会领导、市教育局领导、港上镇领导及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  下面,受大会主席团的委托,我代表校委会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  一、五年来工作回顾 ‎  XX年8月,我就任港上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物换星移,历经五载,在教育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港中人的努力拼搏下,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  (一)以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凝聚资金,盘活资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五年来,学校先后通过省“六有”工程、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四配套工程、省校校通工程、省合格学校、省教育督导等检查评估验收,学校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校园布局合理,三区分明,校园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四楼同建”相继完工,新建实验办公综合楼、学生餐厅、水冲式厕所、学生宿舍楼、教师公寓二幢,第二座学生宿舍楼已经启动;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建成高标准校园网,连通了宽带,提升了办学品位,改善了办学条件。‎ ‎  (二)管理工作规范化。实行依法治校,实现常规管理精致化、科学化、规范化。完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优化和深化各部门、年级组负责制的管理工作,并加强了监督和制约。‎ ‎  (三)以国家级课题《农村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为龙头,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职工对班子成员满意率高。五年内评上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对象比例高于学校专任教师的10%。中级职称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40%以上。‎ ‎  (四)常规教育成效显著。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落实“学生成长导师制、伙伴制”,抓习惯养成教育,抓“三风建设”,形成了校风正学风浓的良好氛围。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上级要求。‎ ‎  (五)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初步形成校本化课堂教学模式。中考年年进位争先,五年来,运河中学录取人数超过毕业生总数的20%,综合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  (六)安全法制重于泰山。我们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安全。实行校长值周和教干值日制度,全天24小时值班。安装电子摄像头,专人监控。学校安全无隐患,五年来无一例违法犯罪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  二、学校下一步工作思路 ‎  (一)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 ‎  增强依法治校与规范办学意识,提高管理效益。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完善评价、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责权结构;强化民主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做到政务、财务公开,各项管理透明化,促进信息化管理进程;严格执行邳州市教育局关于教职工请销假制度的规定,教职工上岗必须签订责任状;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民主管理职能,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制定我校教干、教师工作综合考评细则,作为教干教师任用、评优、晋级、年度考核的标准。‎ ‎  (二)以教职工绩效考核为契机,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政治学习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模范教师学习活动,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进一步树立师表形象;继续深入开展师德大讨论活动和“学陶师陶”活动,弘扬敬业爱岗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培养广大教职工廉洁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决杜绝歧视学生、体罚学生、向学生推销学习资料、乱收费等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 ‎  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培优机制,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以集体备课、课堂研讨等校本活动为主要着力点,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实战”能力。进一步开展读书活动,加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级组建设,培养学习型教师。组织好教师参加省、徐州市、邳州市举办的各种培训进修学习,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好校本培训活动。继续实施培优工程,组织实施新一轮的“三名工程”和“青蓝工程”‎ ‎,扩大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名优教师辐射和引领作用,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全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提档升级。加大青年教师培养措施,按照我校青年教师培养加强领导“建班子”、选贤任能“给位子”、以老带新“结对子”、导向正确“指路子”、实践锻炼“压担子”、勤学苦练“厚底子”、更上层楼“架梯子”、竞赛比武“搭台子”、开展科研“撰稿子”的具体措施,为其成长搭桥铺路,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  (三)开拓德育工作新思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  坚持素质领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开足开全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三是切实改变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针对学生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四是切实做好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举办运动会、广播操和三项比赛,大力营造“强身健体,健康第一”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  (四)突出教学核心地位,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 ‎  加强教育教学规范化管理,强化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常规教学管理要在“细”、“实”、“严”上下功夫,做到环节准备要仔细、过程落实要精细、常规检查要严细。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质量检测考试分析的常规过程管理。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分管教学业务的同志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情况,认真记录成绩和不足。校长室和教务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检查、抽查教学过程,帮助教师诊断教学中的不足,督促教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同时要认真组织好教案、作业等教学工作的评比工作,对教学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  (五)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科研课题引领学校发展。‎ ‎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深挖教与学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优化教法、学法,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加强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的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有效性。‎ ‎  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大力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强化集体备课的组织、检查和评价,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开展国家级陶研课题《农村青年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研究》、省级陶研课题《开放式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和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子课题《学习共同体的创建研究》等三项课题研究。‎ ‎  (六)统筹规划,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级办学标准。做好省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健全教学设施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管好、用好设备、器材和资料,切实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和更新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实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构建和完善教学辅助系统和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大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确保2010年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验收。‎ ‎  各位代表,学校工作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规范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做文章,在精细上求质量,同心同德,奋斗拼搏,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  最后,再一次祝贺本次教代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港上中学兴旺发达!祝愿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谢谢大家!‎ ‎  2020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范文(三)‎ ‎  各位代表、同志们:‎ ‎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学校在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我校“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第六次党的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的治校方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办学方针,坚定地走内涵提高的发展道路,通过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许多领域超额完成任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  (一)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  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截至“十一五”末,学校设有29个本科专业和方向,本科生在校人数(包括7年制)达到8832人。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校硕士研究生2842人,博士研究生251人, 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59%和172%。临床医学院学生4809人,成人教育学生达到近万人规模。20xx年,学校首次规模化招收来自19个国家的51名国际学生,开创了我校留学生教育的新局面。‎ ‎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落实《安徽医科大学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开展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转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增《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两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展教学水平中期评估,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临床学院制教学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善教学基地准入评审制度,推进教学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三级管理模式已经形成。‎ ‎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实力显著增强 ‎  学校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以高层次人才的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稳步推进“四个培育”工程。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排名大幅提高,自然科学研究保持安徽省属高校的领先地位。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87项,连续3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领域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易感基因”研究成果被科技部评为20xx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  “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达1.45亿元,较“十五”期间增加了20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3”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连续9年保持递增,稳居省属高校首位。承担的科技项目,实现了以省内资助为主为向国家级资助为主的跨越式转变。‎ ‎  20xx年学校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为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增1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学校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异地实体共享,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三)夯实学科学位点平台,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 ‎  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制定《安徽医科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xx-20xx)》,打造特色学科群。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增强新建学科、一般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学科之间的协调合作和平衡发展。‎ ‎  皮肤病与性病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获批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药药理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实现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12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达到42个。新增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卫生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  (四)深化干部人事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再创佳绩 ‎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完成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制定《安徽医科大学“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创新用人机制,完善以全职聘任为主、兼职聘任为辅的用人形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海外兵团”,多途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0xx年首次面向海内外选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学校连续第三次获得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四百工程”,选派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访问或研修,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出国培训的长效机制。深入落实“百名博士”培养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目前,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8.8%,比“十五”期间增加32.1%。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3人,省高校拔尖人才12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4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8人, 3人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分会的主委,5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10多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  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新增各类用房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完成了科教大楼、新图书馆、体育馆、研究生1、2号公寓楼、和平苑职工点状楼、南校区基础实验楼、连廊工程等10多个较大建设项目。完成教学用房、学生宿舍、老图书馆、第二行政楼、职工住宅及荷花塘维修改造工程,校园面貌修葺一新,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20xx年我校荣获省“绿化模范单位”称号。3号学生公寓楼、教学实验综合楼、一附院肿瘤治疗中心、附属医院医疗集团东区项目等重大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  投资1.7亿元用于教学、科研设备购置,获得国家财政部5050万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专项经费,打造优质实验教学平台。‎ ‎  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校园数据中心机房如期完工,建成学位论文、教学参考书、虚拟参考咨询等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电子文献及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使用。实验动物中心成为省内第一家SPF级实验动物中心。推行电子政务,实现网上办公。‎ ‎  (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治校能力进一步提高 ‎  成立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领导组,加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办学指标体系研究和应用,做好学校发展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健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制度,重视调查研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学院管理体制改革。顺应高等医学教育和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形势,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医院管理处、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所等机构。‎ ‎  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强化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完成校办企业改制工作。成立学校招标工作办公室,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招标、采购行为。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严肃财经纪律。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  加强监察和审计工作。健全审计工作制度,加强工程领域的审计监督,促进管理工作中的内涵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和校内行政监察,规范干部责任追究行为。‎ ‎  (七)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办学声望显著提升 ‎  牵头组织成立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安徽省大学生村医工程”研究,为推动安徽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贡献力量。‎ ‎  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北京地区6所军队临床学院建设成效明显,临床学院已达45所。与德国乌尔姆大学、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日本千叶大学、九州大学、意大利巴里大学、台北医学大学等建立友好关系,在科研合作、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  (八)大力抓好民生工程,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  在和平苑集资建设高层教职工住宅216套及点状楼10套,职工住房补贴和公积金大幅提高,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重视办好学校食堂,学生第一食堂和南校区两个食堂均获“A级”食堂称号。积极开展春节、教师节等节日慰问活动,坚持看望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和帮助经济困难户。积极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以“奖、贷、勤、助、补”为主要方式的资助体系。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学校连续获得全省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  重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施行校长与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和防火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了集监控、报警、消防、调度为一体的全天候监控报警系统,制定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确保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在二级机构开展年度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考核,逐步建立我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效体系。‎ ‎  (九)推进附属医院建设,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 ‎  依托学校品牌效应,整合优势资源,成立附属医院医疗集团。在4所直属附属医院施行目标管理,推动直属附院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医教研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  一附院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医疗、教学、科研指标连创历史新高,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外科和门急诊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保持省内龙头地位。二附院于20xx年建成开诊,各项医疗指标快速攀升,人才梯队基本建立,教学科研成果初见成效,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四附院于20xx年顺利揭牌,发展步入正轨,拟选址迁建具有20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已获省发改委批准,被列入20xx年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附属口腔医院医疗业务工作量不断攀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  扎实推进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工作,继续拓展临床教学基地,继附属省立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一院)之后,新增附属安庆医院(安庆市立医院)、附属六安医院(六安市人民医院)、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二院)、附属巢湖医院(巢湖市人民医院)等非直属附属医院。形成以10所附属医院为龙头,45所临床学院为骨干,36所教学医院为补充的临床教学基地网络。‎ ‎  (十)大学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  大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举办“校庆80周年”和“内迁安徽60年”纪念活动,开设素质教育的品牌栏目“医学与人文大讲堂”及“东南学堂”,建设档案馆、校史馆,深入挖掘大学文化建设资源和建设内涵。举办以“好学力行、造就良医”和“求真、求精、求新”为核心内容的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加强校风、学风督查,加大对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力度。‎ ‎  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继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 活动。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庆祝北京奥运会等过程中,广大师生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连续两次获得省“文明单位”称号。‎ ‎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学校事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和新突破,每一个安医人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励精图治的结果;是全体教职医护员工同心协力,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校党委、行政,向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办学空间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办学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改革创新力度不够,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要求;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一些关系师生医护员工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还需继续努力。面对困难和挑战,全校上下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战略的发展眼光,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  二、“十二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进一步加快发展、提升内涵、强化特色、重点突破,全面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我校“一校跨两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深远的发展前景。80余年的办学积淀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学校实现事业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氛围。我校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和卫生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创新机制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升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增强文化引领能力为引擎,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保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当前,学校党委、行政正在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今天上午各代表团分组讨论、审议了规划征求意见稿。我们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 ‎  一要稳步发展办学规模。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长学制和研究生教育,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发展海外(境外)留学生教育。到“十二五”末,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达到12000人左右,在学研究生总数达到4000人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400人左右。临床医学院学生6000人,继续教育学生10000人。境外学生400人。‎ ‎  二要积极打造“国家级”品牌。新增药理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8个。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以上,国家级创新团队1支,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有新突破。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立项突破100项,国家科技奖1项以上。争取实现“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目标。‎ ‎  三要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后五年,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努力实现质量工程项目在国家层面全覆盖,保持在省内的领先地位。力争办出3-5个在国家级层面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本科生考研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满意度进入国内先进院校行列。‎ ‎  四要显著增强科研实力。年均科研经费突破6000万元,立项科研项400项以上。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以上,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5支。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以上,年均获省级科技奖20项。年均发表科技论文3000篇以上,SCI等三大论文检索收录论文300篇以上;年均申报及授予专利20项以上。‎ ‎  五要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在全面提高二级学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完成护理学、医技等一级学科的建设布局。力争3~5个二级学科进入国内排名前10%。增设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6个。建设整体实力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级重点学科20个,‎ ‎  六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生师比调整为16:1左右,稳步增长教师总量。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9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0%以上,高级职称比占45-50%,正副高比为1:2左右,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达70%左右。重点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100名海内外特聘教授和学术领军人物,培养、选拔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造就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 ‎  七要深入推进国际合作。巩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的多层次交流合作关系。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2个。推动学术骨干、管理骨干海外培训。扩大青年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八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改革,健全学校各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构建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能。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全面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机构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的作用,保证民主渠道畅通。‎ ‎  九全力提高硬件保障水平。超前布局,完成新一轮校园整体发展规划,形成“一校四区”的战略布局,较大程度解决制约发展的硬件瓶颈,为教学、科研、医疗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支撑。‎ ‎  十要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完善直属附属医院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推动医、教、研共同发展。推进直属附属医院的临床学院制建设,优化整合医、教、研资源,组建安徽医科大学医疗集团。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形成3-4个国家级特色学科群,学科建设和医学研究跻身全国省属医学院校一级方阵。第二附属医院成为省内领先,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环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第四附属医院完成附属医院医疗集团东区建设项目并对外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积极为建设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创造条件。附属口腔医院完成独立建制,完成新院址建设规划,为建成三级专科医院准备条件。‎ ‎  总之,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学校的办学实力将会有更大的提升,学校的面貌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十二五”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业已发给各位代表,大家要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为把学校办成我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政策研究的重要支撑而努力!‎ ‎  三、关于20xx年的工作 ‎  今年全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造就良医、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为目标,以“谋划、发展、改革、提高”为主题,不断提升教学、科研、医疗和育人质量。‎ ‎  (一)突出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转变。落实“教学质量工程”,继续加强专业、课程和团队的建设。从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能力等方面入手,逐步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培训”、“双语教学培训”等项目。全面推行学年学分制改革。着手开展第二专业学位辅修工作。开办精品教育班,逐步打通“五七互通”、“国内外互通”的精品教育渠道。做好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和药学、中药学专业实验技能竞赛参赛工作,力争取得好成绩。推动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开展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试点。开拓地方医教资源,办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深入推进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改革。继续抓好多种形式办学。三本教育重点抓好规范秩序和提高质量,推动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  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新增一级博士、硕士学位点及新增专业学位点建设工作。继续组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参评和安徽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推荐工作。强化学术道德,严格学位授予。‎ ‎  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继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强化导师负责制。认真落实研究生“千人培养计划”和产学研联合培养工作,组织参加“研究生自主创新论坛”和“博士生企业行”‎ 对接项目。承办全省第二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发展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育,推动我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工作。‎ ‎  提升科技竞争能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努力扩大国家级项目立项渠道和份额。确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稳步提升,实现在“973计划”、“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支撑专项等国家级重大研究计划的新突破。强化人文社科研究导向和培育,力争医学人文社科研究获得国家级项目和奖项。提升科研工作的集团作战能力。加大科技成果产出激励,力争省级科技奖励实现更大突破。‎ ‎  筹建转化医学中心。探索打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互通渠道,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做好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高素质科研学术队伍建设。加强“四百人才”工程内涵建设,继续实施“博导国外访学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国外访学计划”。依托安徽省“百人计划”和“皖江学者”计划,重点引进有海外博士研究生学历背景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启动设立校内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带头人。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技能竞赛和培养力度。开展高层次人才效益调查研究。筹备召开人事人才工作会议。继续加强和完善博士后管理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医护、技术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党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 ‎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展同国外、境外知名高校合作交流的途径和领域,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模式。继续深化与德国海德堡大学、乌尔姆大学的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深造。完成与日本千叶大学、意大利巴里大学合作的具体内容,与欧洲、澳新等地区高校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质量。办好《自然遗传》杂志编辑部与我校联合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 ‎  主动适应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进程,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学研联合水平。‎ ‎  加快校园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教学科研建设土地。主要完成八项具体工作:一是加快学生公寓3号楼建设,确保下半年开学启用;二是加快实验教学综合楼工程建设;三是加强实验室、图书馆、档案馆、校园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启动和平苑二期工程;五是积极稳妥处置好腾空旧套房;六是做好暑期学生宿舍维修工程,努力改善学生宿舍条件;七是完成附小教学楼重建与综合楼加固工作;八是积极开展水、电增容工作,制订全校水电线路管网图。‎ ‎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  出台实施“十二五”规划。结合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学校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发展3个专项规划。‎ ‎  制定《安徽医科大学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  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积极开展效能建设,建立并推进学校二级机构及各直属附属医院年度目标责任制,构建各类目标责任管理体系。‎ ‎  建立干部年度工作、任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人员聘用与管理制度。建立各类人员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制度。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  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探索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推进校院二级组织管理模式,规范管理,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  强化财务和监察审计工作。在学校预决算委员会的指导下,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年度财务预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引入精细管理,推进办学成本核算和目标管理。强化对权力运行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监督,加强专项审计。完善合同管理,切实规范招标管理。拓宽经费筹措渠道,进一步开源节流,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 ‎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学生学风建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筹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中心”。举办第十期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培训研讨班,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结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十二五”‎ 规划纲要颁布、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形势政策,开展对大学生重大国情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助学解困体系,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工作。‎ ‎  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与服务,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畅通渠道建设,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  增强机关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医疗一线服务,为广大师生医护员工服务的意识,提高机关管理服务效率,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  构建后勤目标责任管理体系,推进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食堂社会化管理,重点抓好伙食稳定,推进学生宿管中心目标管理,加强宿舍安全、卫生安全及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师生医护员工身心健康水平。‎ ‎  积极构建平安、和谐校园。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的包保责任制,继续实施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完善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继续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着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  进一步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建校85周年为契机,强化大学文化建设,进一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五大工程,完成校史馆、图书馆壁画建设,完成新一轮《校园文化丛书》选编和出版工作,完成《校歌》创作。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建设。构建校园形象识别系统。继续办好“医学与人文大讲堂”。积极发挥校友会、董事会在传承大学文化、汇聚校友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四)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附属医院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  完善安徽医科大学医疗集团的建设。立足新一轮发展,依托学校综合实力优势,整合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教学医院的优质资源,完善医疗集团建设。‎ ‎  全面促进各附属医院医教研协调发展。加强各直属附院临床学院建设,强化临床技能中心建设,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继续与各直属附属医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奖惩制度;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升附属医院对学校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  一附院要以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和“三甲”复审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加强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积极推进肿瘤中心大楼和高新医院项目建设,处理好两个项目建设的关系。二附院要巩固“三甲”‎ 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深化内涵建设。四附院要积极稳妥地开展东区项目建设,做好人才储备,提高诊疗技术水平。附属口腔医院要不断提高办院效益和医教研水平。‎ ‎  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建设。加强对非直属附属医院医教研工作的指导,积极开展临床教学基地工作质量考评,筹备召开第二届临床学院工作会议。发挥附属医院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展新的临床学院和教学医院。‎ ‎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成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新世纪第三个五年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又光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关键一年,谋划好、落实好今年的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凝聚全校师生医护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跨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扎实实地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实现“十二五”开局良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为服务安徽省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安徽加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2020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范文(四)‎ ‎  尊敬的教体局工会秦主席、各位代表,同志们:‎ ‎  长山峪中心校第八届教代会,在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今天隆重开幕了。现在,我受大会主席团的委托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审议,并请列席代表和在百忙之中专程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  20XX年,在教体局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镇广大教师的奋力拼搏下,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全面工作,紧紧围绕县教体局的工作目标,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教研兴校、发展学生,成就教师,辉煌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工作业绩为目标导向,以竞争促提高,以集体明荣辱;立足科学规范管理,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强力打造品牌学校” 的治校方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行新课程改革,坚持教学中心地位、质量核心地位不动摇,深化 “三项素质提升工程”‎ 建设,积极推进幼教、普教、成职教均衡、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弘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奋发向上,争先创优,遵规守纪,团结合作的长山峪精神文化,创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了我中心校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心校被市教育局、人事局评为承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学被县政府评为教育教学实绩突出优胜单位。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一、扎实开展了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年”活动。‎ ‎  按照上级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安排部署,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确定了“提升素质,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学校”的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明确了活动开展的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即党员干部受教育——促进教职工的道德水平有新提高,科学发展上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有新改进,人民群众得实惠——力争教育教学质量有新提升。在“三访六问”活动中,征求到意见、建议56条;组织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大家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促进工作的目的。在充分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班子成员先后召开3次会议,修订完善了《教师评奖评优方案》、《教师职称评聘实施方案》、《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细则》等6项制度。培树了爱岗敬业标兵赵维树,孝老爱亲模范李桂芬,校本教研标兵马瑞雪等14位各层次的先进典型。搞好党建工作,加强党性教育,抓好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工作,增进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我们着力解决了当前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影响我中心校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围绕“树正气、强队伍、严管理,抓质量、促发展”的主题。进一步加强了思想作风建设,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组织教职工从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自我反思,着力解决了教职工思想性、进步性和纪律性不强等问题。‎ ‎  深化“三项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着力解决了极少数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影响全局性工作的问题。大力倡导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风范。大力弘扬遵章守纪,履职尽责,无私奉献,以德立教的清风正气。全体教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保持了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和奋发有为的工作精神。修订了“十不准”和“‎ 教职工行为规范”,严明了工作纪律,完善了岗位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  进一步加强了工作作风和管理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了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工作浮浅、不善于管理,推而不动的问题。领导班子成员围绕争创一流管理这一奋斗目标,率先垂范,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断增强对政策法规的理解能力、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实践能力和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能力。我们对各层次的人员根据工作职能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小学实施了领导包校制度,继续实施了周行事,月总结制度。中层领导结合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进行了自我反思。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分工协作、独挡一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逐渐形成了自觉学习,团结创新,勤政务实,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上做到大事集体研究,小事相互通气,难事相互支持。摆正了“三个关系”,即处理好对上服务与对下服务的关系,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的关系,提高岗位工作效率与增强全局工作效能的关系。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为师生服务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  进一步加强了学习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了学习无计划性、无现实性等问题。大兴学习之风,全力打造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树立并实践“工作必须学习”,“工作就是学习”的思想,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把整体培训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学习制度,中心校下发教师政治学习材料8期,加强校本培训,中学就《组织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新课程、新理念、新行为》等专题;小学教导处就《教师角色的转变》《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等专题开展了讲座,使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增加教学底蕴,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全体教师思教乐业,严谨治学,人人讲称职,个个争一流,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赞歌。李和老师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年过半百的王景春、夏显唐、柏青栋等老教师“宝刀不老”‎ ‎。程秀霞、靳宝慧、杨树凤老师放弃在家休养身体的机会到岗上班;青年教师孟宪星、陈静、张桂红工作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新教师李阳阳刻苦钻研,代表学校参加县组织的英语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张庆银校长、郑兆森会计为了学校的工作,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渡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中心校长分别被评为县和市先进校长。王海英、房玉书等10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  二、以校本教研为先导,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和质量核心地位。‎ ‎  1.明确方向,向目标管理要质量。5月5日县教学工作会议后,我们召开副主任以上人员参加的校委会,分片召开了教师会,下发了贯彻落实县会议精神的专项通知,分别传达了陈书记对全县20XX年度教学工作自总结和20XX年全县教学工作任务的部署,汤局长和潘县长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坚持抓教学质量提升的“四个不动摇”。即坚持教学中心地位、质量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向教学常规管理要质量不动摇;坚持以校本教研促质量提升不动摇;坚持弘扬长山峪校风、教风、学风,向“三风”要质量的思想不动摇。中小学层层签订了教学目标责任书,找出了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中小学围绕教学质量提升这个中心,确立了“夯实基础,分层施教,防止分化,培优辅差,抓出成效,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 ‎  2. 以校本研修活动为载体,向校本教研要质量。一是继续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两个学期的期初,我们分别组织任课教师结合寒暑假教学成绩,查找了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学期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中学从学校、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四个层面进行总结、反思。找出阻碍教学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全体教师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每次讲完课后,都认真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创新----反思----完善----再反思----再完善----再创新这样循环,使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较大的提高。二是以校本教研活动为平台,促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学组织校级公开课67节,集备课53次。小学以三个教研中心为主阵地,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23次;开展小课题研究9次;课例研究12次;教导处跟踪听课29人次。组织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学会开展的“走近新课程” 教学评优活动和承德市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小学还召开了“分层教学”交流研讨会。三是以课题为引领,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小学“乐学、善学、会学、活学”‎ 市级十五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中学《教师语言的随意性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已进入结题阶段。柏青栋老师主持的市级科研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估反思及有效教学研究》;《滦平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管理与培训的研究》的子课题——《农村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小学《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的探索》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正在实践探索研究中。王林华等7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陈桂芹等19人的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四是继续发挥校本教研导刊的推动作用。小学编辑出版校本教研导刊《沃土》《脚印》各8期。‎ ‎  3. 巩固教学评估成果,向教学常规管理要质量。中小学加强化了教学常规的落实,注重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管理。继续实施“六册”规范化管理,即《教师绩效考核管理手册》,《教师常规管理手册》,《校本教研管理手册》,《一带一管理手册》,《学校周中行事手册》,《领导包校管理手册》。中小学教导处坚持深入教学一线,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近课堂。校长听课、评课都在80节以上、主任听课、评课都在100节以,每学期参加校本教研活动都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  4. 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青年教师的使用,向“教师素质提升”活动要质量。中小学建立了骨干教师业务档案,为其成长搭建平台。中学要求每个季度被培养教师向培养教师汇报一次工作,还先后两次派出15名教师与河北师大8名顶岗实习生进行交流学习。小学组织特岗教师开展了了英语学科教学评比活动。中心校出台了小学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评选办法,重新任定了8名中心校级教学能手,22名教学骨干教师。教师节对中考成绩突出的17名教师,学习毕业班、中学非毕业班27名教师,60名明星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落实以考促学制度,组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业素质考试。‎ ‎  5. 以质量监控为抓手,向质量监控体系要质量。中小学教导处加强了以月考为主要形式的质量监控管理力度,采取检查与指导相结合,引导教师集中精力做好教学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工作,激励师生争先创优。中学在学生中开展了“一带一、一带二”为形式的“小老师”活动,通过抓教学质量分析,查找出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鞭策了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的薄弱班级、薄弱学科的教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  6. 全面加强了毕业班工作,向毕业年级要质量。首先是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校长高度重视,亲自参加教师分析会。中小学分别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举措。深入各校班开展调查研究5次。中学先后召开了全体教师会、班主任会14次。小学组织全体毕业班教师召开了“提升教学质量”交流研讨会2次。在县教研室组织召开的“全县小学语文毕业班交流研讨会”。我中心校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其次是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开展良性竞争。中学任课教师把握学生动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小学召开学生动员会12次。再次,坚持毕业年级与非毕业年级两手抓。中小学明确了抓重点年级(四、五、八年级)、抓重点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抓薄弱班级的工作思路。中学针对七年级英语教师年轻化、教学抓不住考点的问题,安排九年级教师帮助七年级英语教师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小学针对英语薄弱学科组织教师召开了“英语课堂时效性教学”课例研讨会4次;对薄弱教师进行了跟踪听课指导19人次。‎ ‎  得力的措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XX年中考500分以上人数11人,一中公助生67人,学校成绩综合量化全县乡镇中学第二名,其中:综合理科第一名,语文、综合文科、数学第二名。小考及格238人,及格率94.82%,优秀161人,优秀率64.14%;五年级抽考占全县第二名,及格236人,及格率95.94%,优秀159人,优秀率64.63%。‎ ‎  三、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  第一、着力打造了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是催生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的深厚土壤。在中心校的学校精神文化主题下,中学确立了打造“争先创优”精神,东营小学确立了“快乐教育”,中心小学确立了“健康教育”,三道梁小学确立了“养成教育”‎ 等学校文化教育主题。中学和中心小学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校训、教风、学风,提炼和展现了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围绕学校精神文化主题,拓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把学校物质文化,学校活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管理文化有机统一,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彰显了学校精神文化,促进学校和学生全面发展。中学、中心小学、安子岭小学的“烈士墓前一堂课”,“五老”报告会,五、四演唱会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活的情怀;中小学运动会上,2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30项比赛,共有14人次打破了中心校运动会纪录。师生乒乓球比赛,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增强师生体质。班级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环境的一面镜子。为此,我们从班级文化建设抓起,创设和发挥班级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励学生超越、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中小学在班级文化的设计上,体现着各自的风格和追求。班风、学风、标志牌、园地、手抄报、文化墙等展示着班级师生的精神风采,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班牌、班报、展板、园地等积聚班级文化底蕴,充分体现班风学风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此外,我们还注重校训、教风、学风的激励作用,把它们设计成美观的招牌悬挂在醒目的位置,这些物化的精神文化在校园内、师生的心中积淀下来,时刻鼓励广大师生不断上进,力求完美。楼道文化建设主题突出,为师生成长提供了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  第二、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投资280万元,建筑面积2700㎡的中学宿舍楼主体工程已完工;完成了西沟教学点67㎡危房改造工程;东营小学和中心小学做防水1000㎡。中学投资4万多元安装了内部程控电话和监控设备;购置红外线体温测量仪2台;购取暖煤690吨。坚定不移的贯彻“免费教育”政策,没有出现“三乱”现象。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严肃了学校财务收支纪律,规范了支出行为,管好用好每一分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  第三、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扎实开展学生养成教育。进一步树立了“向德育要质量”的理念。做到抓德育就是抓质量、抓习惯就是抓学习。制定并实施《长山峪中心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重点,细化了要求。以学生养成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三结合共育工作。中心校组织开展了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争创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的校园精神文明月活动;编发《家庭教育辅导材料》7期发行8000份;3所完全小学分别召开了家长会,家长到会率达到95%以上;中心小学开展了“校园文明天天见”活动,69名学生还与县一小开展了“城乡手拉手,快乐一起走”‎ 联谊活动。东营小学编印《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材料》2期,592份;举办了“阳光下的微笑”诗歌朗诵会和“赞歌献给党”歌咏比赛。中学和三道梁小学召开了安全和法制教育报告。‎ ‎  第四、提高了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我们继续坚持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管理策略。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先行,重在激励的管理方法。修订了《长山峪中心校小学管理水平考核细则》,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组织的职能作用,将目标管理、常规管理、过程管理、民主管理和全员管理有机结合,要求管理人员做到“五管理”即懂管理、会管理、敢管理、善管理、勤管理,形成了“聚精会神抓管理,凝心聚力抓教学,一心一意谋质量”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学通过开展星级班级、进步班级、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管理之星等星级管理活动,营造了班与班、组与组、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实现“规范管理,整体优化,提升质量”的目标。刘玉同学被市少工委评为“红领巾之星”。中小学有19名同学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7名同学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7个班级被评为“先进班集体”。中学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师生为患白血病的王可心同学捐款5000多元。中心校表彰了186名学习之星、18名优秀学生干部、52名好孩子。王林华、赵维树被团县委评为“十佳辅导员”。‎ ‎  第五、全力做好安全稳定和综治工作。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把校园安全稳定作为常规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层次深入开展了防传染病、防火、防汛、防雷电、防食物中毒、防交通意外事故、防意外伤害等安全知识教育,各班两周上一节安全教育课,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树立互救能力。继续加强了校园安全联系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实施了校园安全月报告制度,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活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甲流疫情我们高度重视,严格防控,下发甲流等专项通知18个,宣传材料5000余份,召开校点负责人会议5次,组织联查9次。继续落实学校安全稳定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与2650名家长签订了责任书,购买预防中草药3000份、口罩200个,体温计310个,84消毒液5件;学校、家庭、医院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将疫情控制在最低的限度,确保了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代表县接受市安全工作检查受到检查组的好评。‎ ‎  第六、成教工作又有新发展。完善了镇、村两级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聘任了兼职校长、副校长和教师,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走访调研专业户20户,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22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0人次,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培训1168人次,绿色证书培训工作226人,发放技术资料8期;完成了20XX年劳动力电子档案的普查任务。‎ ‎  第七、幼儿教育稳中有升。一是抓实校本培训。采取分层次、分内容的方式以“幼儿创造教育观” “室内环境布置”为主题进行专业培训5次。编辑校本教研导刊《幸福手记》4期;开展了利用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创设环境和自制玩教具活动。二是抓好常规工作。各园班认真贯彻《纲要》和《规程》,严格晨检、午检制度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抓好幼儿安全教育工作。三是努力改善班园条件,为三道梁幼儿园、黄木局学前班添置价值4万余元的标准化室外大型玩具。全镇新增保温桶14个,更新幼儿水杯200个,购置和维修部分录音机。四是加强了家园共育工作。各园班学期初有可行的家庭教育活动计划,活动内容贴近家长、形式灵活多样。全镇各班园共召开家长会60余次,发放预防传染病和幼儿安全小知识4000余份。继续做好0—3周岁未入班幼儿家庭教育工作中,编发“幼儿家庭教育辅导材料”8期,下发数千份。‎ ‎  各位表,寒来暑往,冬夏交替。回顾走过的岁月,我们倍感欣慰。过去的一年,我们付出的努力非同寻常,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这些成绩凝聚了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凝聚了全校教职员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是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成果。在此,我代表中心校校委会向各位代表表示由衷的敬佩,向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我们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未来任重道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惑与问题,主要是:我们办学的优势还要需要转化为特色,成职普幼均衡发展还需要积累后劲;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还需改善;学校的常规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上级的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  回顾过去,历史已经写就,我们深受鼓舞;展望新的一年,任重而道远,我们激情满怀。20XX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新的一年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教研兴校、发展学生,成就教师,辉煌学校”的办学理念;继续实施“以工作业绩为目标导向,以竞争促提高,以集体明荣辱;立足科学规范管理,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强力打造品牌学校” 的治校方略;进一步树立学校的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坚持成职教、幼教、普教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进一步加强学学校文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办学路子,实现学校全面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过去的一年,我们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在20XX年里,让我们都有一份对事业执著的追求,都有一份对学校发展无法丢开的牵挂,心系学校发展,心想教育大业,成为长山峪教育这块乐土上的幸福主人。‎ ‎  新年即将来临,祝与会同志新年快乐,工作顺利!‎ ‎  2020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范文(五)‎ ‎  各位代表、同志们:‎ ‎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  一、“XX五”时期工作回顾 ‎  “XX五”期间是我校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学校在省委、省级政府及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我校“XX五”规划纲要和第六次党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的治校方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办学方针,坚定地走内涵提高的发展道路,通过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XX五”规划的各项目标,许多领域超额完成任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  (一)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  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截至“XX五”末,学校设有29个本科专业和方向,本科生在校人数(包括7年制)达到8832人。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校硕士研究生2842人,博士研究生251人, 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59%和172%。临床医学院学生4809人,成人教育学生达到近万人规模。2010年,学校首次规模化招收来自19个国家的51名国际学生,开创了我校留学生教育的新局面。‎ ‎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落实《安徽医科大学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开展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转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增《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两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展教学水平中期评估,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临床学院制教学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善教学基地准入评审制度,推进教学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三级管理模式已经形成。‎ ‎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实力显著增强 ‎  学校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以高层次人才的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稳步推进“四个培育”工程。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排名大幅提高,自然科学研究保持安徽省属高校的领先地位。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87项,连续3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领域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易感基因”研究成果被科技部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  “XX五”期间,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达1.45亿元,较“十五”期间增加了20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3”‎ 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连续9年保持递增,稳居省属高校首位。承担的科技项目,实现了以省内资助为主为向国家级资助为主的跨越式转变。‎ ‎  2010年学校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为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增1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学校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异地实体共享,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三)夯实学科学位点平台,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 ‎  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制定《安徽医科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5)》,打造特色学科群。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增强新建学科、一般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学科之间的协调合作和平衡发展。‎ ‎  皮肤病与性病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获批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药药理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实现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XX五”期间,学校新增12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达到42个。新增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卫生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  (四)深化干部人事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再创佳绩 ‎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完成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制定《安徽医科大学“XX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创新用人机制,完善以全职聘任为主、兼职聘任为辅的用人形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海外兵团”,多途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010年首次面向海内外选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学校连续第三次获得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四百工程”,选派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访问或研修,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出国培训的长效机制。深入落实“百名博士”培养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目前,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8.8%,比“十五”期间增加32.1%。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3人,省高校拔尖人才12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4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8人,‎ ‎ 3人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分会的主委,5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10多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  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新增各类用房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完成了科教大楼、新图书馆、体育馆、研究生1、2号公寓楼、和平苑职工点状楼、南校区基础实验楼、连廊工程等10多个较大建设项目。完成教学用房、学生宿舍、老图书馆、第二行政楼、职工住宅及荷花塘维修改造工程,校园面貌修葺一新,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我校荣获省“绿化模范单位”称号。3号学生公寓楼、教学实验综合楼、一附院肿瘤治疗中心、附属医院医疗集团东区项目等重大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  投资1.7亿元用于教学、科研设备购置,获得国家财政部5050万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专项经费,打造优质实验教学平台。‎ ‎  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校园数据中心机房如期完工,建成学位论文、教学参考书、虚拟参考咨询等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电子文献及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使用。实验动物中心成为省内第一家SPF级实验动物中心。推行电子政务,实现网上办公。‎ ‎  (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治校能力进一步提高 ‎  成立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领导组,加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办学指标体系研究和应用,做好学校发展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健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制度,重视调查研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学院管理体制改革。顺应高等医学教育和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形势,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医院管理处、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所等机构。‎ ‎  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强化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完成校办企业改制工作。成立学校招标工作办公室,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招标、采购行为。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严肃财经纪律。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  加强监察和审计工作。健全审计工作制度,加强工程领域的审计监督,促进管理工作中的内涵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和校内行政监察,规范干部责任追究行为。‎ ‎  (七)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办学声望显著提升 ‎  牵头组织成立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安徽省大学生村医工程”研究,为推动安徽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贡献力量。‎ ‎  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北京地区6所军队临床学院建设成效明显,临床学院已达45所。与德国乌尔姆大学、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日本千叶大学、九州大学、意大利巴里大学、台北医学大学等建立友好关系,在科研合作、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  (八)大力抓好民生工程,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  在和平苑集资建设高层教职工住宅216套及点状楼10套,职工住房补贴和公积金大幅提高,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重视办好学校食堂,学生第一食堂和南校区两个食堂均获“A级”食堂称号。积极开展春节、教师节等节日慰问活动,坚持看望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和帮助经济困难户。积极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以“奖、贷、勤、助、补”为主要方式的资助体系。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学校连续获得全省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  重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施行校长与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和防火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了集监控、报警、消防、调度为一体的全天候监控报警系统,制定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确保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在二级机构开展年度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考核,逐步建立我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效体系。‎ ‎  (九)推进附属医院建设,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 ‎  依托学校品牌效应,整合优势资源,成立附属医院医疗集团。在4所直属附属医院施行目标管理,推动直属附院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医教研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  一附院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医疗、教学、科研指标连创历史新高,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外科和门急诊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保持省内龙头地位。二附院于2008年建成开诊,各项医疗指标快速攀升,人才梯队基本建立,教学科研成果初见成效,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四附院于2009年顺利揭牌,发展步入正轨,拟选址迁建具有20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已获省发改委批准,被列入2010年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附属口腔医院医疗业务工作量不断攀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  扎实推进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工作,继续拓展临床教学基地,继附属省立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一院)之后,新增附属安庆医院(安庆市立医院)、附属六安医院(六安市人民医院)、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二院)、附属巢湖医院(巢湖市人民医院)等非直属附属医院。形成以10所附属医院为龙头,45所临床学院为骨干,36所教学医院为补充的临床教学基地网络。‎ ‎  (十)大学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  大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举办“校庆80周年”和“内迁安徽60年”纪念活动,开设素质教育的品牌栏目“医学与人文大讲堂”及“东南学堂”,建设档案馆、校史馆,深入挖掘大学文化建设资源和建设内涵。举办以“好学力行、造就良医”和“求真、求精、求新”为核心内容的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加强校风、学风督查,加大对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力度。‎ ‎  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继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庆祝北京奥运会等过程中,广大师生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连续两次获得省“文明单位”称号。‎ ‎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学校事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和新突破,每一个安医人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级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励精图治的结果;是全体教职医护员工同心协力,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校党委、行政,向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办学空间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办学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改革创新力度不够,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要求;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一些关系师生医护员工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还需继续努力。面对困难和挑战,全校上下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战略的发展眼光,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  二、“XX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  “XX五”时期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进一步加快发展、提升内涵、强化特色、重点突破,全面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我校“一校跨两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深远的发展前景。80余年的办学积淀以及“XX五”期间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学校实现事业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氛围。我校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和卫生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创新机制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升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增强文化引领能力为引擎,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保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当前,学校党委、行政正在广泛征求意见,修订“XX五”事业发展规划,今天上午各代表团分组讨论、审议了规划征求意见稿。我们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 ‎  一要稳步发展办学规模。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长学制和研究生教育,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发展海外(境外)留学生教育。到“XX五”末,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达到12000人左右,在学研究生总数达到4000人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400人左右。临床医学院学生6000人,继续教育学生10000人。境外学生400人。‎ ‎  二要积极打造“国家级”品牌。新增药理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8个。新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以上,国家级创新团队1支,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有新突破。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立项突破100项,国家科技奖1项以上。争取实现“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目标。‎ ‎  三要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后五年,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努力实现质量工程项目在国家层面全覆盖,保持在省内的领先地位。力争办出3-5个在国家级层面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本科生考研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满意度进入国内先进院校行列。‎ ‎  四要显著增强科研实力。年均科研经费突破6000万元,立项科研项400项以上。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以上,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5支。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以上,年均获省级科技奖20项。年均发表科技论文3000篇以上,SCI等三大论文检索收录论文300篇以上;年均申报及授予专利20项以上。‎ ‎  五要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在全面提高二级学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完成护理学、医技等一级学科的建设布局。力争3~5个二级学科进入国内排名前10%。增设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6个。建设整体实力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级重点学科20个,‎ ‎  六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生师比调整为16:1左右,稳步增长教师总量。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9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0%以上,高级职称比占45-50%,正副高比为1:2左右,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达70%左右。重点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100名海内外特聘教授和学术领军人物,培养、选拔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造就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 ‎  七要深入推进国际合作。巩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的多层次交流合作关系。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2个。推动学术骨干、管理骨干海外培训。扩大青年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八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改革,健全学校各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构建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能。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全面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机构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的作用,保证民主渠道畅通。‎ ‎  九全力提高硬件保障水平。超前布局,完成新一轮校园整体发展规划,形成“一校四区”的战略布局,较大程度解决制约发展的硬件瓶颈,为教学、科研、医疗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支撑。‎ ‎  十要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完善直属附属医院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推动医、教、研共同发展。推进直属附属医院的临床学院制建设,优化整合医、教、研资源,组建安徽医科大学医疗集团。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形成3-4个国家级特色学科群,学科建设和医学研究跻身全国省属医学院校一级方阵。第二附属医院成为省内领先,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环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第四附属医院完成附属医院医疗集团东区建设项目并对外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积极为建设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创造条件。附属口腔医院完成独立建制,完成新院址建设规划,为建成三级专科医院准备条件。‎ ‎  总之,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实现“XX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学校的办学实力将会有更大的提升,学校的面貌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XX五”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业已发给各位代表,大家要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为把学校办成我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政策研究的重要支撑而努力!‎ ‎  三、关于20XX年的工作 ‎  今年全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大会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造就良医、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为目标,以“谋划、发展、改革、提高”为主题,不断提升教学、科研、医疗和育人质量。‎ ‎  (一)突出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转变。落实“教学质量工程”,继续加强专业、课程和团队的建设。从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能力等方面入手,逐步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培训”、“双语教学培训”等项目。全面推行学年学分制改革。着手开展第二专业学位辅修工作。开办精品教育班,逐步打通“五七互通”、“国内外互通”的精品教育渠道。做好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和药学、中药学专业实验技能竞赛参赛工作,力争取得好成绩。推动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开展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试点。开拓地方医教资源,办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深入推进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改革。继续抓好多种形式办学。三本教育重点抓好规范秩序和提高质量,推动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  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新增一级博士、硕士学位点及新增专业学位点建设工作。继续组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参评和安徽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推荐工作。强化学术道德,严格学位授予。‎ ‎  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继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强化导师负责制。认真落实研究生“千人培养计划”和产学研联合培养工作,组织参加“研究生自主创新论坛”和“博士生企业行”对接项目。承办全省第二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发展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育,推动我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工作。‎ ‎  提升科技竞争能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努力扩大国家级项目立项渠道和份额。确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稳步提升,实现在“973计划”、“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支撑专项等国家级重大研究计划的新突破。强化人文社科研究导向和培育,力争医学人文社科研究获得国家级项目和奖项。提升科研工作的集团作战能力。加大科技成果产出激励,力争省级科技奖励实现更大突破。‎ ‎  筹建转化医学中心。探索打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互通渠道,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做好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高素质科研学术队伍建设。加强“四百人才”工程内涵建设,继续实施“博导国外访学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国外访学计划”。依托安徽省“百人计划”和“皖江学者”‎ 计划,重点引进有海外博士研究生学历背景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启动设立校内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带头人。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技能竞赛和培养力度。开展高层次人才效益调查研究。筹备召开人事人才工作会议。继续加强和完善博士后管理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医护、技术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党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 ‎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展同国外、境外知名高校合作交流的途径和领域,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模式。继续深化与德国海德堡大学、乌尔姆大学的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深造。完成与日本千叶大学、意大利巴里大学合作的具体内容,与欧洲、澳新等地区高校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质量。办好《自然遗传》杂志编辑部与我校联合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 ‎  主动适应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进程,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学研联合水平。‎ ‎  加快校园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教学科研建设土地。主要完成八项具体工作:一是加快学生公寓3号楼建设,确保下半年开学启用;二是加快实验教学综合楼工程建设;三是加强实验室、图书馆、档案馆、校园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启动和平苑二期工程;五是积极稳妥处置好腾空旧套房;六是做好暑期学生宿舍维修工程,努力改善学生宿舍条件;七是完成附小教学楼重建与综合楼加固工作;八是积极开展水、电增容工作,制订全校水电线路管网图。‎ ‎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  出台实施“XX五”规划。结合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学校 “XX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发展3个专项规划。‎ ‎  制定《安徽医科大学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  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积极开展效能建设,建立并推进学校二级机构及各直属附属医院年度目标责任制,构建各类目标责任管理体系。‎ ‎  建立干部年度工作、任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人员聘用与管理制度。建立各类人员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制度。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  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探索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推进校院二级组织管理模式,规范管理,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  强化财务和监察审计工作。在学校预决算委员会的指导下,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年度财务预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引入精细管理,推进办学成本核算和目标管理。强化对权力运行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监督,加强专项审计。完善合同管理,切实规范招标管理。拓宽经费筹措渠道,进一步开源节流,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 ‎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学生学风建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筹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中心”。举办第十期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培训研讨班,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结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XX五”规划纲要颁布、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形势政策,开展对大学生重大国情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助学解困体系,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工作。‎ ‎  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与服务,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畅通渠道建设,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  增强机关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医疗一线服务,为广大师生医护员工服务的意识,提高机关管理服务效率,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  构建后勤目标责任管理体系,推进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食堂社会化管理,重点抓好伙食稳定,推进学生宿管中心目标管理,加强宿舍安全、卫生安全及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师生医护员工身心健康水平。‎ ‎  积极构建平安、和谐校园。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的包保责任制,继续实施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完善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继续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着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  进一步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建校85周年为契机,强化大学文化建设,进一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五大工程,完成校史馆、图书馆壁画建设,完成新一轮《校园文化丛书》选编和出版工作,完成《校歌》创作。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建设。构建校园形象识别系统。继续办好“医学与人文大讲堂”。积极发挥校友会、董事会在传承大学文化、汇聚校友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四)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附属医院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  完善安徽医科大学医疗集团的建设。立足新一轮发展,依托学校综合实力优势,整合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教学医院的优质资源,完善医疗集团建设。‎ ‎  全面促进各附属医院医教研协调发展。加强各直属附院临床学院建设,强化临床技能中心建设,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继续与各直属附属医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奖惩制度;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升附属医院对学校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  一附院要以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和“三甲”复审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加强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积极推进肿瘤中心大楼和高新医院项目建设,处理好两个项目建设的关系。二附院要巩固“三甲”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深化内涵建设。四附院要积极稳妥地开展东区项目建设,做好人才储备,提高诊疗技术水平。附属口腔医院要不断提高办院效益和医教研水平。‎ ‎  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建设。加强对非直属附属医院医教研工作的指导,积极开展临床教学基地工作质量考评,筹备召开第二届临床学院工作会议。发挥附属医院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展新的临床学院和教学医院。‎ ‎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成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新世纪第三个五年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又光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XX五”‎ 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关键一年,谋划好、落实好今年的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凝聚全校师生医护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跨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扎实实地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实现“XX五”开局良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为服务安徽省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安徽加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