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 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 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 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 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 的教育,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 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 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 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 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 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 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 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 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 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 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 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 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 路。 (三)改革目标。经过 5 至 10 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 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 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 加科学。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 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 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 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 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 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 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各 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 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 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 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 题等情况,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 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 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 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 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 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 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 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 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 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 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 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 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 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 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国家制 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 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 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6.改进中小学校评价。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 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 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 量评价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 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 面发展的培养情况。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 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7.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 下同)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 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 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队伍建设等 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术技能人才。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 徒制,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 制。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 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 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8.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 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 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 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 度等。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 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 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 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 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制定“双一 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改进师范院校 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 主要考核指标。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引导高校加大 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 评价,促进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 引进等工作质量。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 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9.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 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 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 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 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 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 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 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10.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 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 生。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 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 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重要内容。探索 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 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 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 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双师型”教师认 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 能力。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 (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 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 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落实教授上课制度, 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 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 理。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 教学研究倾斜。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实施教材建 设国家奖励制度,每四年评选一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优化 获奖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 11.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 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 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 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完善学校党政 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 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 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12.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 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 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 钩。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 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 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 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 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 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切实精简人才“帽 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不得把人才称号 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 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依据实 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 挂钩。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长江学者”等人才称号 入选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 略贡献力量。 (四)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 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 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 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 神、增强综合素质。 15.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 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 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 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 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 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 重要内容。 16.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 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 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 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 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 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大学生 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17.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 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 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 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 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 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 分方能毕业。 18.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 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 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 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 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 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19.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 把出口关。对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 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 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探索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 检试点工作,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 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 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 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 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 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 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 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 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深 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 查。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 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 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 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五)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21.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 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 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2.促进人岗相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 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 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 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 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 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 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 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三、组织实施 (一)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本方案要求, 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 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 要结合职责,及时制定配套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 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 用。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 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 肃处理。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 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 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严格控制教育 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 基层和学校负担。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 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创新评价工具,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 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 进作用。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 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教育评价专门 人才。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 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参与 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彰 显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三)营造良好氛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 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 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 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各地要 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扩大辐射面,提高影响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