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精华】数学教学计划集合8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精华】数学教学计划集合8篇

‎ 【2020-精华】数学教学计划集合8篇 ‎   ‎ 数学教学计划 篇1‎ ‎  一、基本情况分析 ‎  1、学生情况分析:‎ ‎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  2、教材分析:‎ ‎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 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  (一)知识与技能 ‎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  (二)过程与方法 ‎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 ‎  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  5。关注待进生,不歧视待进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  6。培优补差。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  对于待进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数学教学计划 篇2‎ ‎  一、内容的增删和变化 ‎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一共有十个单元。与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调整和变化。‎ ‎  1.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的认识 ‎  24时记时法的内容原本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但在教材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学生解决这部分内容中“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有一定困难,建议适当后移。考虑到“课标20xx年版”把24时记时法安排在第一学段,所以教材修订时将这部分内容与年、月、日的知识加以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方便教师组织演示、操作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 ‎  2.提前安排两步混合运算,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  “课标20xx年版”把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由第二学段移至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正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为此,教材在修订时作了相应的安排。尽管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两步式题(含同级运算式题和乘加、乘减式题),但这些式题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逐次计算”。本册教材安排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涉及两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形,自然也就涉及运算顺序的各项基本规定,因此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必要的关注。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还第一次要求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步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宏观地把握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引导他们把解题思路与相关运算顺序的规定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  3.按“解决问题策略”内容板块的整体规划,教学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的策略 ‎  从所求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执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原题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与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样,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助于他们逐步加深策略体验,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并为综合运用学过的策略以及继续学习其他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  4.后移平均数的认识,重新设计简单数据统计活动内容 ‎  根据“课标20xx年版”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重点应让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不要求认识正式的统计图表,也不要求认识平均数以及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为此,教材把原来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与平均数有关的内容后移至四年级上册,同时,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继续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与二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相比,本册教材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了解并初步掌握数据的简单汇总、排序和分组方法;另一方面,则引导他们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初步体会分析数据时不仅要关注个别数据,也要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概括简单分布情况,这样才能从数据中获得更多也更有价值的信息。‎ ‎  二、教材简析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九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  1.“数与代数”领域 ‎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年、月、日”、“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小数的初步认识”。‎ ‎  2.“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算24点”和“上学时间”。第十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还增设探索“有趣的乘法计算” 专题活动。‎ ‎  三、各单元分析 ‎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  (一)教学内容 ‎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中去。因此,在整数乘法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把它组成一个单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本单元安排了6个例题,具体如下:例1:两位数乘10的口算(包括几十乘几十)‎ ‎  例2: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  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  例5:两位数乘几十的笔算 ‎  例6: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  (二)教学建议 ‎  1.教学两位数乘10,鼓励学生探索算法,在交流中相互印证,从中选择比较方便的方法。‎ ‎  例1教学12×10,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这些菜椒的堆放方式得到算法的启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探索算法。‎ ‎  2.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估算,体现估算的意义;创设需要估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 ‎  例2的编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估算的教学思想,即估算不单是一种数学计算方式,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教学估算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怎么算,而是主动探索新算法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解决怎样的问题用到了估算,体会是如何估算的,还要体会到估算都有什么作用。‎ ‎  3.意义建构笔算的竖式,首先要解决分几步乘以及每步乘的结果写在哪里的问题,然后要解决如何进位的问题,最后形成完整的计算法则。例3和例4都是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3着重教学竖式的结构,包括乘的步骤以及每一步乘得的结果的书写位置;例4着重教学乘法过程中的进位,并形成计算法则。这样安排分散了难点,有利于课堂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并有效地解决难点。‎ ‎  4.教学两位数和几十相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简便的竖式怎样写,还要他们体会这样写的合理性。本单元计算两位数乘几十,一般采用笔算,尤其是像37×30这样需要进位的乘法,不要求学生口算出得数。两位数乘几十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情况,它的竖式在遵循计算法则的前提下,有特殊处理的方面。例5教学的这些乘法,使学生掌握简便形式的笔算技巧。‎ ‎  5.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重视解题思路的形成,发展推理能力。‎ ‎  6.结合乘法计算,渗透乘法运算律和积的变化规律。‎ ‎  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第5题以及单元复习中的第8题、第10题、第11题都是结合乘法笔算,在渗透乘法运算律和积的变化规律。‎ ‎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  (一)教学内容 ‎  千米和吨不与其他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一起教学,是因为认识千米和吨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持,要在现实的情境里体验1千米是多长、1吨是多重,要联系万以内数的知识进行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认识千米和吨的条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这两个计量单位。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 ‎  例1:认识千米 ‎  例2:认识吨 ‎  (二)教学建议 ‎  1.因地制宜,安排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  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尽管有些学生会听到或看到这个长度单位,但并没有形成1千米的长度概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缺少感性认识来支持概念的形成。二是千米无法像较小的长度单位那样,在直尺上直接感知。‎ ‎  2.创设学习“吨”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1吨有多重。‎ ‎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1吨的物体很重。学生认识吨,不可能像体验1克、1千克那样直接拎一拎、掂一掂,也不能像感知1千米那样直接看到,只能间接体会。‎ ‎  3.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千米和吨”的实际应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或估计。‎ ‎  练习三中第3、第4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生困难不大;第5题不必算出精确得数,通过估算就能解决。教材还安排了填表和测量的活动,如第8题,了解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的长度;第9题按自己走1千米所用的步数或时间,推算出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长1千米。这些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切不可忽视。‎ ‎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  (一)教学内容 ‎  本单元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具体安排如下:‎ ‎  例1:初步体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过程,解决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求还剩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  例2:利用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解决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  (二)教学建议 ‎  教材安排遵循“策略”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习策略:先体会策略,再运用策略,逐步达到掌握策略的目的。教材主要安排求一共多少、还剩多少、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适宜从问题出发进行推理,学生很熟悉这些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初步学会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从而形成思路、掌握策略。‎ ‎  1.首次教学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加强对学生引领的力度,凸显思路的特点和方法。‎ ‎  2.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从问题想起的好处。‎ ‎  3.编排必要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  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在练习中逐渐完善和稳定。教材编排的练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针对策略的特点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二是应用策略解答的两步计算问题。根据问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推理分析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 ‎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  (一)教学内容 ‎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统计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把计算从加减或乘除的同级运算扩展到加(减)乘(除)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本单元只教学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安排了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  例1: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  例2: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  例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  教材把不同级的混合运算分成了“有乘法也有加减法”和“有除法也有加减法”两段,各安排一道例题教学,降低了认知难度,能方便教与学。‎ ‎  (二)教学建议 ‎  1.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 ‎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应遵循的规定,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与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相结合的主要原因。‎ ‎  2.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初步体会列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算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列出分步算式再通过“代入”,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另一种是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式直接列出综合算式。逐步体会 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先思考问题的数量关系,在列综合算式的习惯。3.学会思辨 ‎  3.精心安排题组练习,使全单元的教学效果更好。‎ ‎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多种类型计算的运算顺序,有同级的、不同级的、有小括号的,如何把这些运算顺序构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便于学生及时提取,正确使用呢?教材安排了一些计算题组,通过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熟悉并全面掌握运算顺序。如p35/4尽管数据相同,数的位置相同,但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相类似的安排还有p37/3、p39/3、p40/2。‎ ‎  第五单元:年、月、日 ‎  (一)教学内容 ‎  小学数学教学的计量单位中,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难以体验一个单位具体有多少,而且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时间单位的教学分成两段安排。本单元是教学时间单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级教学的时、分、秒的基础上,再来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及24时记时法。全单元安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  例1:认识年、月、日 ‎  例2:认识平年和闰年 ‎  例3:认识24时记时法 ‎  例4: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  (二)教学建议 ‎  1.安排学生在年历上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  2.比较不同年份二月的天数,教学平年和闰年的知识。‎ ‎  平年和闰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的二月份。教材把平年和闰年二月份的月历作为学具,指导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体会有关闰年的规律。‎ ‎  3.联系生活常识,利用图形直观表示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与方法。‎ ‎  4.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放开思考与算法。‎ ‎  日常生活中常有“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差异很大。本单元教材通过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懂得“经过时间”的含义,初步学会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例4:例题安排的是求整点与整点之间的经过时间,要求独立思考,允许解法多样。问题要求“《动画剧场》从14:00开始播放,16:00结束,播放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不是很难,教材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可能看着钟面思考,也可能仿照例3的直条思考,然后教材指出,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经过时间”的含义。其实,在钟面上或直条上直接数出播放时间,与列式计算,其思考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从16小时里去掉14小时,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教学时要沟通它们的相同点。“试一试”是求非整点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教材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思考。用一条线段表示从8:00到9:00,再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每份表示10分钟,在8:10下面标注开始,在8:40下面标注结束,学生直接看着线段图计算播放时间。学生可以直接数,也可以列式计算。‎ ‎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  (一)教学内容 ‎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知识是平面图形面积的起步知识,在以后教学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全单元安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  例1、例2:认识面积 ‎  例3:认识面积单位 ‎  例4、例5、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  例7: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  (二)教学建议 ‎  1.加强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 ‎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有“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这句话,本单元没有这样写出。而是联系具体材料,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自主抽象与概括。‎ ‎  2.教学常用的面积单位,加强操作活动,形成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  与面积单位的基本概念有关的知识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有哪些面积单位、各个面积单位分别是多大、怎样使用面积单位等。‎ ‎  3.通过测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4.通过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推算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  把面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本单元最后教学,可以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通过计算推理出相关的进率。‎ ‎  5.适时安排关于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  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类不同的量。周长和面积都存在于平面图形上,学生容易混淆求周长和求面积的问题。所以,及时安排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教学不可疏忽的任务。(1)比较计量单位及其使用。(2)比较概念及其算法。(3)体会周长相同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  6.编排“动手做”,激发对图形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渗透图形的运动。‎ ‎  这里安排的“动手做”,分别把一个较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若干个较小的长方形,通过在大长方形和正方形里画小长方形,得出最多能分成的个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用计算和考虑图形的周长或面积,只要关注图形的形状特点,思考怎样把小长方形“放”在大图形里面,可以横着放,也可以竖着放,可以思考怎样放正好,怎样放还会有剩余,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  (一)教学内容 ‎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在直观图形的帮助下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单元一共编排5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  例1、例2: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  例3:“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  例4: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  例5:“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  (二)教学建议 ‎  1.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认知需要;借用集合圈,把若干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凸显几分之一的本质特征。‎ ‎  2.教学整体的几分之几,突出它与几分之一的关系。‎ ‎  3.求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  4.把几厘米改写成十分之几分米,把几角改写成十分之几元,为教学一位小数作准备。‎ ‎  5.编排“动手做”,开展形象思维,体验分数1/4的意义。‎ ‎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  (一)教学内容 ‎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  例1、例2:认识小数 ‎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  (二)教学建议 ‎  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联系实际初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在知识技能方面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至于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计算小数加、减法,都在初步感受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都为深入体验一位小数的含义而安排。‎ ‎  1.联系实际事例引出一位小数,初步揭示一位小数的概念。‎ ‎  “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是小学数学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概括性表述,学生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逐渐形成这个概念。‎ ‎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里,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  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以后,例3安排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例4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都可以看做是小数意义的实际应用,也是小数概念的继续加强。‎ ‎  3.精心编排练习题,加强概念,发展数感。‎ ‎  练习十一是全单元的综合性练习,在扎扎实实练习有关一位小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一位小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数感。(1)数形结合,加强一位小数的概念。例如练习中的第1题、第3题、第5题。(2)感受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例如练习的第10题。‎ ‎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  (一)教学内容 ‎  例1:简单的数据汇总 ‎  例2:分析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  (二)教学建议 ‎  1.把各个小组的数据合并,是常用的汇总方法;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 ‎  2.分析数据、引发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  统计教学要体会数据里蕴含着信息,既然是“蕴含”,就需要挖掘、加工和利用数据里的信息。学生开展统计活动,不仅应得到有用的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发挥数据的作用与价值 ‎  四、教学进度 ‎  全册教材共安排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5课时的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全学期大约还有20%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安排教学。‎ 周 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和 课 时 安 排 备 注 ‎1 ‎ 两位数乘两位数(4) ‎ ‎2 ‎ 两位数乘两位数(4) ‎ ‎3 ‎ 两位数乘两位数(2)有趣的乘法计算(1)机动(1) ‎ ‎4 ‎ 千米和吨(3)机动(1) ‎ ‎5 ‎ 解决问题的策略(4) ‎ ‎6 ‎ 混合运算(4) ‎ ‎7 ‎ 混合运算(1)实践活动(1)机动(2) ‎ ‎8 ‎ 年月日(4) ‎ ‎9 ‎ 年月日(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 ‎ ‎10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4) ‎ ‎11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机动(1) ‎ ‎12 ‎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4) ‎ ‎13 ‎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2)小数的初步认识(2) ‎ ‎14 ‎ 小数的初步认识(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2) ‎ ‎15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2)实践活动(1)机动(1) ‎ ‎16 ‎ 整理与复习(4) ‎ ‎17 ‎ 整理与复习(1)期末复习(3) ‎ ‎18 ‎ 期末复习、考试 ‎ 数学教学计划 篇3‎ ‎  一、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是社会对青少年所需求的;‎ ‎  2、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 ‎  3、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爱数学,自主的学教学;‎ ‎  4、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  二、教材分析:‎ ‎  该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导图与导人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设置如“回忆、思考、探索、概括、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等以及“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外语教学、信息技术、数学算法等等的阅读材料,用好它,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该教材练习题更是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  三、教学措施:‎ ‎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  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表现 ‎  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认真实施分层教学 ‎  妥善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  注意教材弹性 ‎  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概念引入多联系实际 ‎  尽量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设备 ‎  保持教材的逻辑体系 ‎  注重联系教材的文化背景 ‎  能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减、乘运算 ‎  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 ‎  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 ‎  体会 ‎  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习,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  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  四、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求我们:‎ ‎  课堂教学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  五、学生评价 ‎  每章统一测试一次,重点课节,重点内容做到统一测试。‎ ‎  六.按教务处要求写好教案,完成组内听课。‎ ‎  七.二月份:‎ ‎  1、做好学期初的准备工作 ‎  2、教师上交教学计划,备课。‎ ‎  三月份:‎ ‎  1、开展集体备课、落实教务处工作计划。‎ ‎  2、规范课堂教学,深入课堂互相听课。‎ ‎  3、研究教材。‎ ‎  四月份:‎ ‎  1、做好期中考考试 ‎  3、搞好数学示范课、研讨课活动及评课。重点评价创造性、实效性、操作性。‎ ‎  4、初二年级课改研讨 ‎  五月份:‎ ‎  1、教学资料库建立、交流资料。‎ ‎  2、检查教案.学生作业。‎ ‎  3、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讨论下阶段教计划。‎ ‎  六月份:‎ ‎  1、 总结积累教学案例每人至少写一个教学后记,或整理一篇完整个案(含教案、实录、教学反思)或完成一个教学案例。‎ ‎  2做好期末复习、考试。‎ ‎  3、通过“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总结教材中的开放题,总结开放题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与得失 数学教学计划 篇4‎ ‎  一、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20xx年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  二、教学目标要求:‎ ‎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  三、 学生情况分析:‎ ‎  我班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培养以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计算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  存在问题: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一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比较粗心、马虎;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不敢大胆表现;有几个学生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比较拖拉。‎ ‎  四、教学具体措施:‎ ‎  为实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  1、继续加强学习惯例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  2、努力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一些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协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  4、月休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跟生活联系的需要实践调查之类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外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  8、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  9、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应该多多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和潜能生。‎ ‎  10、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  五、教学进度表 :‎ ‎  周次内容课时 ‎  第一周开学教育;解决问题4课时 ‎  第二周1.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3课时 ‎  第三周除法3课时 ‎  第四周2.用2~4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 ‎  第五周用4~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数学教学计划 篇5‎ ‎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补差。‎ ‎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  2.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  二.有效培优补差措施。‎ ‎  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  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 ‎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 --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  三.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  2、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  3、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  4、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数学教学计划 篇6‎ ‎  一、指导思想 ‎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  二、学情分析:‎ ‎  本班共有57名学生,其中男生较多。本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从去年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班的学习习惯较差,成绩出众者也不多,高分也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率的同学在同年级中所占比例较少,个别男生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特别是作业习惯和自习习惯,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培养。另外,还有少数学生的家长到外地打工等,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看,或是寄宿在宿舍,这样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和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今后打算如下: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练习。一要求计算仔细。二是加强计算的基础练习。三是加强口算训练。四是引导学生使用简便方法。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  二、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认识百分数;数的运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式与方程——方程;比和比例——认识比。‎ ‎  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 ‎  3、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  4、实践与综合应用——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他们的普及率。‎ ‎  三、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同时会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  2.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  3.让学生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数连乘连除认识倒数,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  4.使学生在现实中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及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能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  5.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  6.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  7.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和增强数感。‎ ‎  8.在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 ‎  9、结合数学教学在课堂中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知道保护环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存,人类的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环保的重要性,掌握环保的简单知识,从小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 ‎  四、具体措施:‎ ‎  1、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  2、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  3、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  4、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5、开展帮教结对活动,对后进生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  6、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  五、教学进度表 ‎  单元 ‎  内容 ‎  课时 ‎  周次 ‎  一 ‎  方程 ‎  12‎ ‎  1—3‎ ‎  二 ‎  长方体和正方体 ‎  20‎ ‎  4—7‎ ‎  三 ‎  分数乘法 ‎  15‎ ‎  7—9‎ ‎  四 ‎  分数除法 ‎  15‎ ‎  9—11‎ ‎  五 ‎  认识比 ‎  12‎ ‎  12—13‎ ‎  六 ‎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  14‎ ‎  13—14‎ ‎  七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3‎ ‎  15‎ ‎  八 ‎  可能性 ‎  3‎ ‎  15—16‎ ‎  九 ‎  认识百分数 ‎  15‎ ‎  17—18‎ ‎  十 ‎  整理与复习 ‎  30‎ ‎  19—20‎ 数学教学计划 篇7‎ ‎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入学成绩上看,两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很差,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仍有信心迎接这个新挑战。为了能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 ‎  一、本学期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 ‎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七年级下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甚至加减乘除运算都不过关,更不用提解决实际问题了。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 ‎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七年级(下)的七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究其原因,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为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  七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数学教学计划 篇8‎ ‎  单元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本P91~105页。‎ ‎  单元教材分析:‎ ‎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  单元教学要求:‎ ‎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单元教学重点:‎ ‎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  单元教学难点:‎ ‎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单元课时安排:六课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