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总结报告(通用)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一、课题提出: 家长们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够理想。部分孩子缺少勤奋读书的思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贪玩、学习不刻苦,特别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甚至不完成作业也无所谓……没有较好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掌握多元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初步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行为习惯培养体系。逐渐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科研型教育工作者。 2、探索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原则、标准、内容、方式等。 3、通过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研究内容: 1、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的特点及培养策略。 2、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式等。 3、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树立现代教育的评价思想的促进作用。 三、主要研究方法及评价原则: (一)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个案研究法:采取自我教育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教育。即:实践中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及时跟踪访谈,树立典型,并进行个案研究。 行动研究法:积极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开展实验,总结反思评价标准、评价策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效性,同时考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运用,及时通过评价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观察法: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情况,并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以达到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经验总结法: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其评价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不断地提高、创新。 (二)评价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以《公民道德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学守则》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以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 (2)科学性原则。 以少年儿童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评价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发展性原则。 根据各年段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教育内容、方法、要求及评价都不能一刀切,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特点,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4)差异性原则。 承认和重视个别差异,既注意一般性特点,又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等具体情况,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发现教育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反复性原则 习惯的培养需要多次重复才可能巩固下来,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要不断反复练习,反复巩固,直至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习惯永久保留下来。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循环往复,要有信心,有耐心,并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 四、实验的设计 (一)实验周期:两年,即XX.9~XX.6。 分三大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XX.9—XX.10) 主要工作包括: (1)确定研究人员。 (2)进行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3)建立课题研究组织和领导机构。 (4)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学习资料供参研人员阅读。 (5)对实验学生行为习惯现状作调查分析。 (6)课题组作实验开题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XX.11—XX.4) (1)在学校和家庭,开展学生在三方面的主要习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调查研究。 (2)进行理论总结,形成理论特色,提出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理论改造和创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