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计划总结之《穷人》教学反思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穷人》教学反思二

语文计划总结之《穷人》教学反思二 ‎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前几天的语文课上,《穷人》一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因而在教学中,我努力抓住这一主线,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感情朗读,深入分析人物内心,此时感觉学生的情感已融入到文章角色之中,我认为已到了学生练笔的最佳时机,便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续写渔夫一家今后的生活状况,期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然而当学生的小练笔呈现在我眼前时,却让我大失所望,内容空洞、单一、学生的理解过于肤浅。我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发现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重视。思考时间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因而对课文体会得不够深刻。而且本文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充分思考,恰当的引导学生总结,那么在习作当中就有可能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续写。‎ ‎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为了还学生一个真正自主的课堂,我安排学生回家完成这样两个作业,第一:将文中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的心理描写变成她的语言详细描述出来,体会桑娜之所以会忐忑不安的原因:第二: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了解他在写作上的风格。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再一次引领学生走进了课文,当学生将桑娜的内心用语言呈现出来时,里面多了真挚的情感,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此时,学生们已然成了桑娜,在控诉当时社会的黑暗,在同情可怜的邻居,在担心丈夫的命运,在苦苦挣扎中等待丈夫的归来……这时,我又引领学生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总结他在写作上的特点,带着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对穷苦人民的无限同情与美好祝愿,学生再一次拿起手中的笔,诉说着穷人的命运。‎ ‎  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续写大有起色。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内心的美好心愿,娓娓叙述中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情感;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  再次续写,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关键是学生走进了文本,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师生双方互相尊重,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交流。让学生将桑娜的心理转变成语言的同时,也是学生对文本的一次深刻理解,此时学生已将自己转化成了文中的一个角色,随着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同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这恰恰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