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对提高师德修养的几点认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对提高师德修养的几点认识

其他论文之对提高师德修养的几点认识 ‎ ‎  一个教师,工作能不能胜任,有没有威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师德修养水平。本人在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是多么重要。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对提高师德修养的几点认识。‎ ‎  一、教师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要有清醒的认识。‎ ‎  任何一个教师,在上岗之前都经过学习和培训,应该说具备了相当的有关教育学、教育史的知识,对教育的性质、功能、方法都有所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一味埋头于教学工作之中,没有抽出时间来充电,还是以原来的老思想、老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别说站在教育的前沿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了。‎ ‎  我国乃至世界上的教育,都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早期的教育是一种个别化的教育,在中国的典型形态是私塾——‎ 一个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这种教育形式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蒸汽机的推广使用,社会上出现了工业化大生产,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迫切需要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单靠个别教育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育十几个,几十个学生。教育的效率提高了,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班级授课制”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便是现在,这种教育模式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它的生命力再强,也总有走到尽头的一天。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着手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提倡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标新立异采取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不良成绩、违纪违规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而不是总处在学生的对立面,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最终酿成师德事故。总之,是以人本主义的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  作为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如果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或发展趋势没有足够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工作中,必然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一个教师,如果老是犯错误,能算得上是师德高尚的老师吗?‎ ‎  二、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特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  教师是一种职业,而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任何对“教师”这一称呼的理解都必须以此为前提。“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错,教师在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美丽的赞誉。但作为一个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有保持清醒,才不至于在赞誉面前飘飘然,昏昏然,不会把自己看作学生的君王,高高在上。‎ ‎  教师的劳动是属于服务性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  首先,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因为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生命的,是会发展变化的,具有能动性,人又是有差异的;教师劳动的内容和劳动的过程也是复杂的,德智体美劳,数理化文史地,字词句段篇,从小学到中学,从校内到校外,都需要教师的劳动。‎ ‎  其次,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不像工人生产,具有固定的工艺流程,它时时处处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 ‎  第三,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因为学生具有一种向师的心理倾向,所以教师是学生的行为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体现在人格的示范和学习的示范两个方面。‎ ‎  第四,教师劳动具有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成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它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生一旦成才,他所做的贡献就具有长效应性。下面的这两份调查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 ‎  我国东、中、西部受教育年限与贫困户比率 ‎  地区              西部        中部 ‎     东部 ‎  受教育年限   4.21         6.24       6.71‎ ‎  贫困户比率   13.53%    8.42%    4.82%‎ ‎  我国文化程度与户均收入关系 ‎  文化程度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等技校 ‎  户均收入    442.84   542.96   616.30   637.84   740.90‎ ‎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特点,才能冷静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自暴自弃,也不怨天尤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好教师。‎ ‎  三、教师对自己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有清醒的认识。‎ ‎  根据专家研究,教师的基本素质可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个系统。理性系统可分为智力品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三个部分。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训练,以完善自己的智力品质、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人的智力品质如图所示:‎ ‎  观察力 ‎  记忆力           思维力 ‎  想象力           注意力 ‎  一个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活跃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持久的注意力。‎ ‎  一个教师,还要有合理的知识层次。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有三个层次:核心层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常识层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围层次——相关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三个知识层次之间的关系可用图形表示如下:‎ ‎  外围层次 ‎  常识层次 ‎  核心层次              (是几个圆圈的图示)‎ ‎  教师只有对自身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科学的认识,才能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业务过硬的好教师。‎ ‎  四、教师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要有清醒的认识。‎ ‎  教师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交际范围往往比较小,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教师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才能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师。‎ ‎  近些年,报刊杂志上披露了许多关于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有些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师的心理不健康,甚至变态。据调查,大学生中有40%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我想,教师有心理问题的应该高于这个比率。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将其纳入到师德建设中来。‎ ‎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个体能适应生存的环境。这种适应可以分为积极的、主动的适应和消极的、被动的适应。人首先要能够被动适应,然后才能主动适应,改造环境,使环境适应人的需要。‎ ‎  作为教师,他首先必须适应学校现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学校当中去,然后才谈得上对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改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创设校园文化氛围,使之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 ‎  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他必须有广泛的活动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状态、积极进取的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 ‎  当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治疗。否则,往往会发展为心理变态。教师当中出现得较多的心理疾病是虐待狂和迫害妄想症,表现为经常体罚、报复学生,从而引发一系列教育事故。‎ ‎  教师即便没有出现心理疾病,也应该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否则,将会使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病与非病的亚健康状态(也称第三状态),引发师德问题。‎ ‎  教师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的方法有理智、转移、幽默、渲泄、自慰、自控等。‎ ‎  作为学校领导,也应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做到:‎ ‎  1、发挥同事之间的情绪感染力。尽可能不要让教师把消极的情绪带入学校,对教师的困难和烦恼给予尽可能的帮助;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生活。‎ ‎  2、增加教师的积极情绪体验。对教师的要求要合理可行,树立适合当时条件的抱负水平,使工作不至于太难;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控制,多为教师承担责任,使教师不至于有太大的压力;通过各种公正的、有效的评价、激励手段,让教师多体验成功的喜悦。‎ ‎  教师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 ‎  总之,教师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要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师德修养,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