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启示篇(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启示篇(一)

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启示篇 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的启示篇 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的启示 超过两亿师生参与的停课不停学,如同教育系统抗击疫情的一场大考。 半个月内,火速开通可供 5***万人同时在线使用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一夜之间,中国教师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主播群体。 这场大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新冠肺炎疫情临时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测试平台,在实践中检验近几十年来有关在线教学突破传统学校模式的许多理论,它将最大程度检验在线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如此评论。 这场大考,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启示一:把战疫精神化为教育力量 灾难会暴露问题,但灾难同样能展现我们强大的民族信心和国家力量。历经这场灾难,相信同学们会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找到不少课堂上没有的答案,更快成长。 最近几天,深圳高级中学校长郝爱国隔空进行的开学第一课刷屏了师生的朋友圈。这是最好的一课!许多00 后学生留言说。 ‎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学校将战疫的故事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因为这场战疫本身就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大课 这一课,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传统的家国情怀。 这一课,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无私忘我、救死扶伤,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崇高精神。 这一课,是许多国家向中国伸出援手,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援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非常时期,让广大师生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是一堂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 学校、老师和家长要把疫情当成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这是我们教育的追求。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如是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答案,在停课不停学的这场大考中愈加清晰。 启示二:用在线教育填平公平鸿沟 这是一次山与海的牵手。 疫情期间,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向云贵高原深处的 254 所中学云端送教,在教育资源、教学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帮扶,让贵州黔西南州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社会对教育公平关注度极高。近年来,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网络已覆盖绝大部分乡村,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为实现大规模在线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为进一步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停课不停学让全国学生可以用互联网直接学到最好的课程,让教师有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这就有可能让教育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换言之,这次停课不停学是一场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实战演习,也是一场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革新,并通过互联网惠及全国每个学生。 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一个个线上平台,已显露出网络改变教育的强大力量。 从更宽广的视野看,今天中国已经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从产业变革到人才需求,都呼唤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线教育将发挥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启示三:改变教与学推动课堂革命 以往,有的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时,常常照搬线下课堂,连上课起立、坐姿、学具摆放、问答对话都一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 相比传统课堂教学,线上教学看似只是切换了教育空间,但实质完全不同。将线上教学定位为线下教学的线上化,违背了在线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其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一个新命题,而是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目标,此次停课不停学再次启发我们思考。 受疫情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整体从面授教学转向线上教学,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停课不停学是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契机。 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在线教育新供给的核心,也直接决定这场课堂革命的广度和深度。但缺了课程表的约束,少了面对面的氛围,线上课堂怎样吸引学生? 如果我是一颗药,我会被病人吃掉,进入他们身体里,把病毒给打跑。到了春天,大家又可以取下口罩,在阳光下开心地奔跑。这首***个字的小诗,是重庆谢家湾小学一年级学生曾铄涵的课后感想。 停课不停学期间,该校 400 多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疫情防控和学科特点共同研发专题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深度学习中关注个体与他人、社会与世界、人类与自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认为,现在的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线上教学。教师要反思如何更新理念,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强调弹性教学和自主学习。 ‎ ‎ 这次停课不停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真正回归新课改目标,才是线上教学的破发点。可以想见,随着师生对线上教学认知的深化,未来的课堂也会像互联网产品那样,快速迭代、精彩纷呈。 启示四:用网络技术赋能教师发展 疫情期间,守着一部手机,武汉光谷第一小学教师何双学会了操作各种软件,学会了在线直播、在线答疑。直到这次疫情,我才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 在技术的赋能下,从不敢、不愿,到现在逐渐步入正轨、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很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杭州春晖小学校长田冰冰举了一个例子:过去老师在微信群里一个简单的问题,常常招来刷屏式的回应。换作投票小程序后,数十人同时回答的状态变成了选择题的勾选,老师也能一目了然看到回答数据,给教学带来有益参考。 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广大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从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陪伴者,从教书匠变为与时代保持高度链接的思考者,并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持续学习者。 ‎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面对疫情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认为,未来不仅要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需要深入思考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有效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师教育,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实现专业发展和成长。 此外,随着在线教育发展,未来教师资源的配置可采用弹性方式,通过共享教师解放教育生产力。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疫情终将过去,校园还会响起琅琅书声。 但这次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已给中国教育留下了新一轮变革的基因。未来,随着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各领域,中国教育将在广度、深度上再次实现跨越。 若干年后再回眸,此刻我们正经历的,可能不只是疫情防控的应急之举,而是一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变革。 我们就站在时代的门口。 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的启示 教育去功利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英国诗人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所有人都是命运共同体,教育的价值就是把每一个个体培养成为有道德情怀、知识能力、忠于职责、身体健康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我们的命运共同体中的每个人才能同舟共济。 ‎ 这些年来,我国教育规模有了飞速发展,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受到较好的学校教育,但是教育过于功利化,过于注重考试分数,注重考试技巧,注重专业技能,基础教育过度追求成绩至上,大学教育过度强调职业培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宗旨。孔子云:君子不器。即教育是培养有道德、有情怀的君子,而不是工具。法国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把发展人的本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作为教育的目标,他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卢梭的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读卢梭的《爱弥儿》入迷,以至于打破了他终身严格遵守的作息制度。卢梭的画像成为康德客厅中唯一的装饰品。1764 年康德写道: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一样,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卢梭也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既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包括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和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具体到教育目标,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和谐统一。 ‎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德育与智育,忽视了美育、体育与劳动教育。五育是辩证统一的,体育是身体层面的发展,是其他各育的前提和基础,智育、德育和美育属于心智层面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实践层面的发展。通过这次疫情,使我们明白:只重视知识的智育是不够的,其他各育也非常重要;教育一定要去功利化,回归培养人的初心;教育要公平,只有全国教育都发展好了,才能培养好每一个孩子,为构建健康的命运共同体打好基石。 重视社会教育建设,完善教育体系 疫情的发生提醒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教育,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是积累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养成社会文明风尚,具备科学知识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在校的青少年,还包括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书本知识,更包括人类文明与道德教化的传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仅是课程与课堂,更包括各类社会机构。 在我国历史上,社会教育由来已久。有史料记载,早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聚民读法,宋明时期的乡约制度,及元明清所设的社学、义学、井学等都具有社会教育的性质,这些教育方式明显地区别于西周所建立的塾、庠、序、学这样的学校教育体系。近代以来,蔡元培所倡导的平民教育、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发起的乡村教育运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等,都是社会教育的具体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在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和科普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社会教育当前也面临一些挑战,互联网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和无限的空间,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社会教育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近几年各地建设了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艺术馆、体育馆等。从职能看,这些都属于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但是如何按照教育规律运行,克服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倾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和求学的背景下,广大农村的社会教育如何开展,还有待探索。我们比较重视学校教育,但是忽视了社会教育的建设,导致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教育的不足既导致社会文明素养的缺乏与科学素质的薄弱,也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实现,要逐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相协调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学校组织形态面临深刻变革,线上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至为关键 疫情发生以来,如此大规模地让学生在家通过在线学习接受系统教育,还是第一次,对在线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线教育行业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同时在线教育所带来的利和弊,也引发大家对在线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讨论与思考。 ‎ 在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网络空间带来的个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线上教学距此目标还差得很远,很多只是将网络当成日常教学的工具,从传统的黑板+粉笔转换到网络+讲授,没有发挥网络空间的优势。未来需要把学校教育的资源转化为线上教育的优势,线下与线上教育相融合成为变革的关键。学校不但要重视线下教育,同时也要重视线上教育,把二者的特点和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学校办线下教育,各类公司办线上教育的局面,学校应当成为开展在线教学的主阵地,而各类在线教育形态与机构应发挥网络技术和服务优势,帮助学校构建智慧课堂,帮助教师拥有线上教学的手段,服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线上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也必然催发学校组织和教育教学形态的变化。由于人类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未来学校不再只是固定的、标准化的教室、教材和教师,而应该是活动的、个性化的、自主选择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活动设计,学校是丰富多彩的、自主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空间。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传授知识,而是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方法和能力。教师由学科专家成长为教育者,从关注知识点转向学生发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学生如何学和学到了什么。 提升教育治理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变得更为重要 ‎ 教育与医疗卫生等都是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领导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型领导任职。这次湖北重大疫情的关键时刻,临阵撤换了几个地市的卫健委主任,改由专家型领导担任,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行业特征和组织特点。教育一样需要专家型领导。并且,未来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的需求,教育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提升教育治理的水平和能力、配备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力量至关重要,否则教育与医疗卫生等部门的声音就弱一些,尤其涉及多部门联动配合的时候,协调统筹的能力就相对不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 20XX 年初的机构改革中,将市教育局排在市政府机构的第三位,仅次于办公厅和发改委,并由常务副市长分管教育。这样在涉及教育重大问题的改革创新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就会加大跨部门统筹协调力度。深圳的经验和做法体现了教育治理改革的方向,值得借鉴和学习。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服务人民健康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需要覆盖各个领域,除了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外,还有社会生活、生态文明、身心健康等领域的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构优化既要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又要与人民生活需求的发展相适应。 ‎ ‎ 比如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类专业就亟待发展。在 20 世纪 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一部分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合并到了综合性大学,这对于提高质量有很大益处,但是在随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也的确受到了影响。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例,医学类博士研究生占比由 1996 年的**.*%下降到 20XX年的**.*%,医学类硕士研究生占比由 1996 年的**.*%下到 20XX 年的**.*%。 这次疫情也显示出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急需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社区工作者。我国已经开展了培养社会工作研究生的工作,20XX 年招收了 4***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占全部专业硕士的比例为**.*%,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无论从这次疫情还是老龄化的浪潮看,全科医生、护士和护理等都有很大缺口,高职院校在培养护士和护理专业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我们既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也要立足社会发展长远需求和国计民生需要,构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长效机制。重点支持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国家战略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自主设置学科交叉融合且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 ‎ ‎ 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0 年新年伊始,让人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了中华大地。这场疫情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是大考,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直接检验和全面考验。而两亿师生参与的停课不停学教育模式,也是对教育系统工作者的一场大考。一夜之间,中国教师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主播群体。新冠肺炎疫情临时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测试平台,在实践中检验近几十年来有关在线教学突破传统学校模式的许多理论,它将最大程度检验在线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如此评论。 疫情对世界、中国,以及各行各业的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严峻考验仍在继续。丘吉尔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蕴含着新的机遇。2003 年的非典,因为大家都不敢出门,刘强东把中关村的实体店铺搬到了线上,马云看到了 C 端购物的需求,顺势创立了淘宝。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倒下一批人,新站起来一批人,这是历史的铁律。 这次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已给中国教育留下了新一轮变革的基因。未来,随着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各领域,中国教育将在广度、深度上再次实现跨越。若干年后再回眸,此刻我们正经历的,可能不只是疫情防控的应急之举,而是一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变革。我们在座的都是这场变革的经历者、参与者,我们要乘风破浪,积极投身并贡献于这场变革,使全体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实现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并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疫情之下,本应于春节后开学的春季学期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又按下中国教育新一轮变革的启动键。通过此次疫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中应该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一:善于因势利导,将战疫精神化为教育力量 灾难会暴露问题,但灾难同样能展现我们强大的民族信心和国家力量。历经这场灾难,相信同学们会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找到不少课堂上没有的答案,更快成长。最近几天,深圳高级中学校长郝爱国隔空进行的开学第一课刷屏了师生的朋友圈。这是最好的一课!许多00 后学生留言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学校将战疫的故事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因为这场战疫本身就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大课 ‎ 这一课,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传统的家国情怀。这一课,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无私忘我、救死扶伤,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崇高精神。这一课,是许多国家向中国伸出援手,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援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非常时期,让广大师生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是一堂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 学校、老师和家长要把疫情当成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这是我们教育的追求。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如是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答案,在停课不停学的这场大考中愈加清晰。 启示二:注重融合发展,线上与线下融合至为关键 疫情发生以来,如此大规模地让学生在家通过在线学习接受系统教育,还是第一次,对在线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线教育行业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同时在线教育所带来的利和弊,也引发大家对在线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讨论与思考。 ‎ 在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网络空间带来的个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线上教学距此目标还差得很远,很多只是将网络当成日常教学的工具,从传统的黑板+粉笔转换到网络+讲授,没有发挥网络空间的优势。未来需要把学校教育的资源转化为线上教育的优势,线下与线上教育相融合成为变革的关键。学校不但要重视线下教育,同时也要重视线上教育,把二者的特点和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学校办线下教育,各类公司办线上教育的局面,学校应当成为开展在线教学的主阵地,而各类在线教育形态与机构应发挥网络技术和服务优势,帮助学校构建智慧课堂,帮助教师拥有线上教学的手段,服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线上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也必然催发学校组织和教育教学形态的变化。由于人类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未来学校不再只是固定的、标准化的教室、教材和教师,而应该是活动的、个性化的、自主选择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活动设计,学校是丰富多彩的、自主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空间。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传授知识,而是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方法和能力。教师由学科专家成长为教育者,从关注知识点转向学生发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学生如何学和学到了什么。 启示三:强化教育公平,用在线教育填平公平鸿沟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社会对教育公平关注度极高。近年来,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网络已覆盖绝大部分乡村,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为实现大规模在线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为进一步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 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停课不停学让全国学生可以用互联网直接学到最好的课程,让教师有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这就有可能让教育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可以说这是一次山与海的牵手。疫情期间,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向云贵高原深处的 254 所中学云端送教,在教育资源、教学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帮扶,让贵州黔西南州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一个个线上平台,已显露出网络改变教育的强大力量。这次停课不停学就是一场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实战演习,也是一场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革新,并通过互联网惠及全国每个学生。 从更宽广的视野看,今天中国已经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从产业变革到人才需求,都呼唤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线教育将发挥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启示四:推动改革创新,改变教学的传统课堂模式 这次停课不停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真正回归新课改目标,才是线上教学的破发点。可以想见,随着师生对线上教学认知的深化,未来的课堂也会像互联网产品那样,快速迭代、精彩纷呈。 ‎ 以往,有的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时,常常照搬线下课堂,连上课起立、坐姿、学具摆放、问答对话都一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相比传统课堂教学,线上教学看似只是切换了教育空间,但实质完全不同。将线上教学定位为线下教学的线上化,违背了在线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一个新命题,而是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目标,此次停课不停学再次启发我们思考。 受疫情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整体从面授教学转向线上教学,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停课不停学是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契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在线教育新供给的核心,也直接决定这场课堂革命的广度和深度。但缺了课程表的约束,少了面对面的氛围,线上课堂怎样吸引学生? 如果我是一颗药,我会被病人吃掉,进入他们身体里,把病毒给打跑。到了春天,大家又可以取下口罩,在阳光下开心地奔跑。这首***个字的小诗,是重庆谢家湾小学一年级学生曾铄涵的课后感想。停课不停学期间,该校 400多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疫情防控和学科特点共同研发专题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深度学习中关注个体与他人、社会与世界、人类与自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认为,现在的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线上教学。教师要反思如何更新理念,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强调弹性教学和自主学习。 ‎ ‎ 启示五:突出教师主体,用网络技术赋能教师发展 疫情期间,守着一部手机,武汉光谷第一小学教师何双学会了操作各种软件,学会了在线直播、在线答疑。直到这次疫情,我才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在技术的赋能下,从不敢、不愿,到现在逐渐步入正轨、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很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杭州春晖小学校长田冰冰举了一个例子:过去老师在微信群里一个简单的问题,常常招来刷屏式的回应。换作投票小程序后,数十人同时回答的状态变成了选择题的勾选,老师也能一目了然看到回答数据,给教学带来有益参考。 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广大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从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陪伴者,从教书匠变为与时代保持高度链接的思考者,并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持续学习者。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面对疫情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认为,未来不仅要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需要深入思考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有效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师教育,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实现专业发展和成长。此外,随着在线教育发展,未来教师资源的配置可采用弹性方式,通过共享教师解放教育生产力。 启示六:健全教育体系,不断塑造多元化教育载体 ‎ ‎ 疫情的发生提醒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教育,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是积累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养成社会文明风尚,具备科学知识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在校的青少年,还包括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书本知识,更包括人类文明与道德教化的传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仅是课程与课堂,更包括各类社会机构。 社会教育当前也面临一些挑战,互联网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和无限的空间,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社会教育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近几年各地建设了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艺术馆、体育馆等。从职能看,这些都属于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但是如何按照教育规律运行,克服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倾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和求学的背景下,广大农村的社会教育如何开展,还有待探索。我们比较重视学校教育,但是忽视了社会教育的建设,导致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教育的不足既导致社会文明素养的缺乏与科学素质的薄弱,也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实现,要逐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相协调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