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识谱教学 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
音乐论文之识谱教学 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 表现及创造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识谱教学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需 的。二十一世纪课改精神也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 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这种要求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音乐 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但是识谱教学始终是困扰学校音乐 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据调查,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识谱枯燥乏味,甚至感到畏惧。 二、不少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 强的,但是让他唱曲谱却感到困难,而且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 唱歌谱,许多熟悉的歌曲若让学生唱谱,就感到很吃力。这是一种相当 普遍的现象。这说明学生们用“唱名”来表示音高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 培养起来,即缺乏使用“唱名”来唱曲调的能力。 三、视唱能力的测验中,发现能够用唱名唱准C大调音阶(从 do 到高音 do 八个音)的学生的比例甚低。 可见,传统的音乐教学强调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 在教学中常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训练”,“视唱练习”,结果一 方面培养学生识谱能力并未获得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识谱教学却影响了 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大大冲淡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极不利于音乐审 美教育的实现。强调识谱教学一度使小学音乐课教学陷入固定的套路。 看来,传统的、填鸭式的识谱教学是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主要原因。《音 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淡化“双基”教学,降低识谱的难度。随着新课改 的推进,教师对于识谱教学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然而有部分音乐教师 在音乐教学中索性忽视、省略了“识谱”学习,大大降低了学生音乐学 习的能力,这也是不可取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谱教学是 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但“教学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心理和心理 发展规律。不要把识谱与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要从感性入手,深 入浅出,逐步提高。”我认为,我们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但不是 像以前那样简单机械地训练,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让知识与技能的学 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这种训练隐藏于各种活动之中,蕴涵在情境教 学当中,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 乐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理解力差,坚持 性差的特点, 尝试着将小学生的识谱教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依 据新课程标准,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 乐 教 学 进 度 中 识 谱 的 内 容 , 有 的 放 矢 地 进 行 识 谱 教 学。 一, 低年级阶段: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 素是旋律与节奏,而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它赋予音乐以活力。节奏训练 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 以,在低年级阶段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低年级节奏能力的培 养起着音乐大厦中基石的作用,我再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 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培养学生对 节奏的兴趣。那么在小学低年级应该如何进行节奏教学?在这里,结合 一些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低年级节奏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模仿动物利用小孩子喜爱动物的天性,让他们模仿动物的叫 声来初步感受节奏。例如在苏少版一年级上册《动物说话》这一课中, 学生分别模仿小鸡说话“叽叽 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老牛说话 “哞—哞—”,初步感受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的时值。 2. 律动游戏低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于是在苏少版一年级下册 《粉刷匠》这一课中,我让学生上课时每人带一把小刷子,边听音乐边 模仿粉刷匠刷墙,有的学生边刷边念:刷刷刷刷,有的学生边刷边念: 刷—刷刷,有个调皮的学生把小刷子拖好长,念道:刷— — —,我把 学生念的节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各种节奏的正确写法。这 一堂的学习,学生在玩中复习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 并认识了全音符。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节奏训练。 又如学唱《勤快人和懒惰人》这首歌时,我让学生分别模仿擦桌子(擦 擦)扫地(沙—沙—),感受各种音符的时值。3. 联系生活日常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节奏,只是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认识而已。在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过新年》这一课的学习中,我问学生:“过年的时候我们 会听到一些什么声音呢?”学生们回答:有大鞭炮“咚— 啪”的声音、 有锣鼓“咚咚 咚咚 锵”的声音,还有小鞭炮“劈哩叭啦”的声音。这 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又了解了十六分节奏的时值,并且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过年的时候妈妈肯定会在厨房做许多好 吃的,你们到厨房里去听一听,那里还会发出一些什么有趣的声音?” 联系实际,把节奏知识与学生生活拉近距离。4. 语言节奏低年级 音乐课中的节奏教学,恰当地利用语言中的自然节奏进行节奏训练,学 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又易于掌握。例如我在苏少版二年级下册《春 晓》这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按正常节奏朗诵唐诗《春晓》,再让学 生按歌曲的节奏朗读,然后自己再创编不同的节奏朗读,学生用不同的 节奏朗诵自己熟悉的诗词觉得非常的新鲜有趣,同时也培养了韵律感和 节奏感。诸如这方面的训练,还可以让学生把他们跳橡皮筋、做游戏时 边玩边念的儿歌,贯穿在节奏训练中,大大提高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二,中年级阶段:音准是视唱练习的核心,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 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 心问题。经过低年级阶段的节奏训练,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唱名”、 “音位”、“音高”、“音乐记号”等基础知识。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注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识谱知识,形成积 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中年级的识谱教学中我是从这几点去做的:1. 设置情境 小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比较抽象的音乐 事物难以接受。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相应的内容,营造与教学内容 相融、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从而让他们更快地掌握音乐事物,提高他 们的兴趣。如三年级教唱名 5(sol)、3(mi)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 景:在一座小楼房前面的草地上,有两个好朋友在聊天,小猫说:“公 鸡大哥,你的声音真亮、真好听!”“噢!不,喔-喔-喔!你的声音细 细的才好听!”出示 5 (sol) 。小猫也很谦虚:“喵!我们一起唱歌更好 听!咪-咪-咪!”出示 3 (mi)。在讲他们的音高时我告诉学生,公鸡 大哥住在五楼上,小猫妹妹住在三楼上,它们可是很要好的邻居哦。通 过这样形象化的比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接受。 2. 快乐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可采用多种形式的 游戏法,把音乐教学因素和游戏紧密结合组织教学,做到分散难点,化 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帮助学 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如,游戏《小鸟飞》:请几位学 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写有唱名的小鸟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 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状似楼房的五 线谱上,排完后把五线谱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在训练音 及音程的高低的听辨能力方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高人与矮人”的常 规游戏。要求学生听音乐做起立坐下等表演,如弹奏“2,5”就站起来 当高人;如弹奏“5,1”就坐下做矮人;如弹奏“5,5”就在原位置上 举平双臂。就这样通过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游戏等进行一段时间的 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分辨音的高、低能力。3.“柯尔文”教学用柯尔 文手势搭桥,训练学生能迅速地唱准唱名,为视唱打下基础。 到了三 年级学生开始逐步认识唱名,为此,我每教一个唱名就运用柯尔文手势, 帮助学生记住唱名及它们之间的音高关系。同时,还让每个学生制成“唱 名”卡片,师生一起做《小音符找家》的游戏。我将画有小房子的图片 摆放在黑板前,每个小房子分别标有“1、2、3”等音,学生用手中自 制“唱名”卡片,按我弹奏的音能唱出某个音来准确地找到相应的小房 子(即找到家),再做柯尔文手势模唱,然后可过渡到让学生听单音, 迅速找到“家”,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仅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还培养了学生的听音能力及注意力。 4.师生接龙当学生对唱名、音高、音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可以用师生接龙的方法进行识谱教学。如在三年级上册《顽皮的小杜鹃》 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视唱前面较复杂的乐句,学生接唱每一句后面简单 的单音。这样的练习不仅能锻炼学生快速识谱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5.音乐“语言化”有些音程学生较难唱准,我想出了把音乐“语 言化”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如在练“1—4”时,我让学生心里想着救护 车的鸣笛声,“躲开”正好和“1—4”的音高吻合。教师即兴创作5 5• | 1 4 1 4 | 6 1 4| 嘀嘀 躲开 躲开 快 躲 开 以后遇见“1 —4”时想着“躲开”;遇见“614”想着“快躲开”,无形中,Ⅳ级和弦 各音就掌握了,同时还记住了“大切分”这种节奏。又如:“2—5”和 “米花”很相似, 2 5 2 5 | 6 2 5| 米 花 米 花 爆米 花 这样有趣的音程练习让学生兴趣大增。6.“倒唱”练 习学生经过三年级的识谱练习,到四年级便可以唱一些较简单的乐句,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进行师生“顺倒唱”的练习。如在苏少版四 年级上册《丰收之歌》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顺”唱:ì 53 |1 35 |1 35 |ì ì|,我再“倒”唱:ì ì| 53 1|53 1|35 ì|。学生有了一定 基础后,我“顺”唱,让学生“倒”唱,有时“倒”唱会收到意想不到 的效果。通过实践,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法。7.器乐协奏乐器引进课堂 也是识谱教学较好的实践活动,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 小学三年级教材中已经出现了坚笛的学习和演奏。通过竖笛的吹奏,使 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 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如在苏少版四年级下册《飞吧,飞吧》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会唱这首歌 之后,我要求学生试着用坚笛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吹奏出来,再加上一些 其它的打击乐器伴奏,这样的教学不光丰富了听觉效果,更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三, 高年级阶段:1. 晓之以情, “诱导”学生识谱到了高年级视唱歌谱越来越难,学生难免会有畏难的 情绪,我便“利用”孩子的善良、纯情对他们晓之以情,“诱导”他们 去学唱歌谱。如在苏少版五年级上册,在学习《甜甜的秘密》这一课时 正值教师节,我便“诱导”学生:你们喜爱自己的老师吗?如果喜爱, 把这首歌当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的歌谱学唱会,在教师节这天唱给老师 听,老师会觉得这是她收到的最棒的礼物哦。又如在《天下的妈妈都是 一样的》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也是如此地去“骗”学生学唱会一句歌谱。 在高年级初期的识谱教学中,我一般只要求学生一首歌曲中只要会唱一 句歌谱就行了,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视唱歌谱,会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2.先唱歌,后识谱经过近些年 我的教学实践,“先唱歌,后识谱”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教学效果,而且对音乐课教学质 量的提高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先唱 歌后识谱表现出较浓的兴趣,感觉以这种方式学习歌曲不大困难,较易 接受。先唱歌后识谱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 对音乐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谱中的音高或节 奏难点,在学生识谱时便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 增强其自信心,增加对歌曲演唱的喜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 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准确、生动。这就如我们在识字前已学会 了说话,熟悉字的发音后再认识字的形状和笔画一样。等学生把歌曲演 唱熟练后,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歌词旋律来视唱歌谱,使学生产生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觉主动地识谱。学生普遍感觉:以前唱不 会、唱不下来的歌谱,经过这样的学习,很快就会视唱了,学生有了一 种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这种教学尝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如苏少版五年级下册《大海啊,故 乡》、六年级上册《送别》等这些经典、优美的歌曲,都可以让学生先 学唱歌词,再学唱整首歌曲的歌谱。 3.分层次识谱前苏联 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其创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任何一 名儿童至少可以确定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水平,表现为能够 独立熟练地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 生尚不能独立自如地完成任务,但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可以完成。 到了高年级我把学生的实际识谱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是为了更好地因 材施教,让视唱水平较高的学生向读谱模唱、读谱视唱、读谱清唱等方 面去发展;让视唱水平较低的学生着重于正确识谱、认清符号、把握节 奏等基本能力方面的培养;让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在保持原有水平的同 时,还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稳步提高自身的视唱学习水平。在实际 的教学中,虽然我们在某个阶段顺着学生的基础降低了课标的要求,但 最终还是要达到“终点目标”。其实,切合学生实际目标的完成既能让 学生在老师的因材施教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又能使学生对视唱识谱产生 积极主动的热情,这种动力将会促使学生不断向高一层次攀登,随着层 次不断递进,学生的视唱能力也不断发展,经过周期循环,必将全面提 高学生的视唱水平。4.创编旋律,提高识谱能力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 和能力培养,可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 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 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 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可以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起,让学生 按感觉或自己喜欢的组合起来唱一唱。这样,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 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苏少版的高年级教材中,有各种各样让学生创编旋律的练习,如运用 旋律重复和“同头换尾”的方法创编旋律短句、对歌曲旋律的节奏、节 拍进行改编、为曲调续编旋律等,这就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学生的识谱问 题,通过编写节奏、旋律等音乐活动来培养音乐思维,这无疑是有利于 学生识谱的。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识谱教学中,我常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 教学。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 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已 越来越多地走进音乐课堂,通过强烈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活动多了,学习兴趣和效果也提高了。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识谱教学中, 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 高了教学质量。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 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识谱是学习音乐的主要手段,但识谱的目的是 为了更好地记住音乐。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识谱的兴趣,学生才能有主 动学习识谱的愿望,做到自主学习。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学生学习兴 趣浓厚,爱玩好动的天性得以施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 中学习音乐,从而激发其对识谱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 去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并发展自 己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1、 王安国 吴 斌 主编《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吴 斌 主编《小学音乐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