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计划总结之音乐课上的“意外”
音乐计划总结之音乐课上的“意外” 一、案例背景 那是在去年的一天,我在六年级上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这节 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第一课时)。可在学唱歌曲之前,却发生了一件有趣而“出格”事,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从而引出了本案例。 二、情景描述 那天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心想这节课应该能完成教学任务。上课铃 声一响,我充满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视唱训练(发声训练)各环节的结束,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校园里的小白杨》环节。我作了如下导入:“有位同学在入队的时候在校园里种了一棵小白杨,6年以来,这棵小白杨陪伴他一起成长。如今他要毕业了,他来告别这棵亲爱的小白杨。他摘下一片嫩绿的树页,夹在日记本里珍藏。”(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看得出同学们有点动情了。)“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新歌《校园里的小白杨》。” 当我走到讲台右侧,正要播放录音时,忽然听到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里像春雷一样响起了一句“歌声” 5 5 6 5 | 3 6 | 5 6 6 || 校园 里的 小 白 杨哎 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向君同学在唱 “山歌”了。说起来有趣,同学们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或上下学路上即兴式地演唱歌曲,有的是自己新编的,有的是将流行歌曲改了歌词并“变了调”“瞎唱”的。因此,同学们把这种唱歌叫做唱“山歌”,我能感受到这唱“山歌”字里行间明显包含贬义成分。另外,这位同学从小父母就在外打工,他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整天穿着比较脏的衣服,行为习惯不是很好。许多同学有点“看不起”他。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在嘲笑他。 就在这一刹那之间,我想了许多关于如何处理这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采用同学们认为的处理方法,这下,他准要挨训。因为他竟然敢在课堂上唱“山歌”,实在是胆大妄为。如果采用有些老师的处理方法,向君同学明显违反了课堂常规,应该受到严厉批评。然后继续上课,聆听录音《校园里的小白杨》。可当我把目光投向向君同学时,我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音乐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我明显感受到,他正在等待“挨训”。 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虽然违反了课堂常规,但它有没有闪光点呢?“新课标” 理念告诉我,我们应“鼓励创造”。难道这不是即兴创造吗?难道我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认为他在“瞎唱”吗?虽然,听起来并不是很优美。但是否可以借机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难道这不就是他在课外表现出来的最大兴趣吗?如果我严厉批评他,他还会对唱“山歌”感兴趣吗?“新课标”理念告诉我,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难道我也歧视他吗?我要顺着其他同学的意思,给他点“厉害”瞧瞧吗?是否利用这个时机转变其他同学对他的看法呢? “新课标”理念告诉我,我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我不能扼杀他对创编音乐的兴趣;我不能歧视行为习惯上有偏差的他。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音乐创造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和地对向君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演唱的歌声吓了一跳。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编的歌还是很风趣的,否则,同学们也不会被你的歌声逗笑了。你能再为大家唱一遍吗?”他似很羞涩地站了起来,又唱了一遍。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了热烈地掌声。 我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小看向君同学这一句演唱,你们可知道,我们有许多作曲家也是这样哼唱出来的。但要编唱得好听,也是很困难的。不信,我们来试试!” 于是,教室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哼唱声。经过同学们的尝试哼唱,我让一些同学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同学评评哪位同学编唱得好听。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求演唱自己的新作,向君同学也恢复了生机,积极参与到表演的行列。创作结果真的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展现了每个同学不同的个性。有的情绪比较欢快,有的情绪比较抒情,有的很有情趣性…… 如: (1) 1 2 | 3. 2 | 1 3 | 3 - || 校 园 里 的 小 白 杨 (2) 3 3 5 5 | 1 6| 5 — || 校 园 里 的 小 白 杨 我及时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了鼓励。让他们能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体验到创 作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时,同学们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看到他们一张张充满自信和喜悦的脸,知道他们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创造思维已完全打开。于是,我因势利导,“这棵小白杨伴随这位同学成长,而如今他们要分别了,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你能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下面,我们再来编唱一句——啊!小白杨,可爱的小白杨”。于是,教室里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哼唱声。可这次编唱与前面一次编唱有所不同。这次编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表达离别情感为主要目的,将情感体验融到编唱之中,兴趣要比前面一次编唱浓厚。最后,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参加了展示。 展示后,我让同学们评评哪几句最能表达离别的情感。通过评比,同学们加深了体验,保持与发展了对创作的兴趣。 接下来,我就让同学们思考:“怎样才能把你编唱的歌曲记录下来。”学生们各抒几见:有的说用录音机录音,有的说用歌谱记录。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再唱一遍,把编唱的一句录了下来。然后,让同学们探究如何把他记录成歌谱。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鼓励:“有的同学能把电视里经常播放的的歌曲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今天又能把同学编唱的歌曲表现出来,这说明我们的同学有一双灵敏的耳朵。今后,只要我们多听、多比较、多动脑,相信你们会编唱出更动听的歌曲。刚才,我们听了许多我们同学自己编唱的《校园里的小白杨》,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编樊祖荫作曲、杨春华作词的《校园里的小白杨》。并进行对比一下,哪个更动听。欣赏交流后,下课铃声响起。 三、分析与思考 创作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这个领域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善于捕捉时机,助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诱导学生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本案例中,一个”调皮学生“唱了一句”山歌“ ,触动了我对创作教学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即兴编唱音乐短句。在音乐教学中,这样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多的,但这种时机往往稍纵即逝。如果教师不能做有心人,就不能捕捉住这种时机。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成为音乐课堂中的”有心人“,睁亮眼睛,从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寻找和捕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利时机。 我通过对本案例的反思,觉得下列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1、保护学生本能的创作兴趣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基础。 本案例中,该同学表面上是随意”瞎唱“,其实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 表现了他本能的创作兴趣。我们不能随意地将本能的创作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 2、保持与发展创作兴趣是保持创作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关键。 本案例中,采用学生展示、教师及时进行鼓励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 趣,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将创作教学融于审美体验之中,较好地保持与发展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愉悦的状态。 3、创作教学应从学生音乐创造天性和实际经验出发,循序渐进,注重实效。 某些人的头脑里存在着一种十分固定的概念:音乐创作就是写谱。谁都明白, 对于”谱“而言,”乐“才是本体。音乐可以不依赖乐谱而存在,音乐才能是人类的天性,人人生来就有。对于他们来说,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学生用写谱进行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创作教学的实效性。本案例中,从学生的音乐创造天性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读谱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较好地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和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4、开放教学过程,实施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是怎样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传统教学以”教案为本位“,导致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改倡导”开放教学“,倡导实施”生成教学“。本案例中,教师把”以教案为本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显示出动态生成的过程。 5、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生。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与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本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因此,他能非常乐意地接受。同时,教师还学会了欣赏学生,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如果我们把宽容和欣赏换成指责、批评,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情绪,恐怕从此对音乐课都会失去兴趣。 四、小结 反思当前的创作教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总喜欢采取歌词创编这一形式,似乎音乐课中的创作教学只有创编歌词这唯一的形式。当然不是不可以创编歌词,只是音乐创编的空间应大些,从而达到激活创新教学的目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