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业见习、实习总结报告
专业见习、实习总结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摘要:200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 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 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 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 50 年代以 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 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 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 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 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 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 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 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 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关键 词:新农村 可持续发展 小康社会 正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 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 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 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 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 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 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 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 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 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 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 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 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 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 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 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 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 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 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 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 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 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 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 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 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 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 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 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中央与地方积极配合采取各项政策促进新农村的 建设与发展: 一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 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 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发展,努力缩小成效差距。城 乡发展两元化,国家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对于经济、交通、 文化极为落后的川北山区, 2 如何能按照中央的思路有效的做到统筹发展,抓好农村 经济建设,改变城乡两元结构,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二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 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 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政治建设指执 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 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 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 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 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 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三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 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 众文化活动,丰富弄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改革力度,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1、 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 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 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体制,要十 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 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 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 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 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2、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 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 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 即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 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 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 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 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 为了促进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建设,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 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以创建活动激励阵地建设。 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 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 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和文 3 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 送为“种”。 3、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 农村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 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 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 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 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 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 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 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 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 五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营造扶持 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4、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 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从目前县(市)区、乡镇的财政实力来看,大多数确实 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挤出一定的财政实 力,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 到的。 四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 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 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 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的愿望。 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 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 年之后又先后出 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 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 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 五 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 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 己的合法权利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 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 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 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 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所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 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 4 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知识和尊重。 六 大力发展旅游业 等第三产业 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 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 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 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等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 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 具有附加值的产业。 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 动力。随着汽车进入百姓家中,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 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 居民最喜爱的商品。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完成风味独特 的晚餐,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 驾车到 1 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 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 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 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我们划出了两个圈,是城市居民消费范围:第一个为餐 饮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 50 公里,中型城市 周边 25 公里,小型城市周边 15 公里范围区域,都是城市居 民餐饮消费出行区域;第二个为休闲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 大型城市周边 250 公里,中型城市周边 150 公里,小型城市 周边 80 公里范围区域。在这两个圈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 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 这是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主要区域,是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重要的途径,具有极大的现实推广价值。 此外,是具备较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农村区域,包括省级 以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区域, 一般为国家所有。但是,资源区周边土地,一般为农民的承 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 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需加强研究 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 以上两个方面发展,构成了旅游产业在农村经济中_的重 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 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 垂钓鲜食等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 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 提升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价值,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同 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餐 饮住宿及文化服务的高级产品与消费形态。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