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浅谈数学教学细节的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数学教学细节的设计

数学论文之浅谈数学教学细节的设计 ‎ 浅谈教学细节的设计       南溪镇化龙小学   徐其锋      教学细节是构成课堂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透射出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看到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以,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之处加以具体、有效地指导,并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处理好每一个生成的教学细节,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课前了解学情,设计好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细节      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性的学习内容。而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强,上课时不由自主的分心较多,他们的注意更容易被那些直观、形象的情景所吸引,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对感兴趣的内容表现积极。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与学生心理期望的学习活动相吻合,要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做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课例】《认钟表》(人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教学片段: 师谈话:小朋友,你们平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生1:《蓝猫淘气三千问》 生2:《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生:是钟。     ‎ ‎ 这是《认钟表》这一课的引入环节。开头的教学细节很简单,也直截了当:看起来,似乎很普通,其实教师也是花了一番功夫的。课前老师深入一年级的小学生中调查了解他们都喜欢玩或看哪些东西?哪些动画片是多数孩子喜欢看的?经过一番功夫才选定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一话题作为开场内容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幼儿阶段看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一动画片,可以说“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伴随了他们的学前时代。所以当教师问:“喜欢看哪些动画片时?”学生很自然地想起了它。能在课堂中看到久违了的这么熟悉的画面令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另一细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都不认识这个神奇的客人,你们认识吗?”“今天我们就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们一起来认钟表,好吗?”这两句话不仅很快地切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让还沉浸在兴奋、快乐中的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着这份新奇,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些练习:      首先在初步认识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后安排如下练习: 1、给时钟配音。让学生根据钟面上显示的整时时刻,模仿钟发出的声音给钟配音。 2、小组竞赛形式,老师说整时,学生拨钟,看谁拨得又准又快。 3、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整时,并说说这个时间你一般在干些什么? 其次在巩固深化环节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练习: 游戏一:猜时刻,根据老师说出的信息猜猜大约是几时。 游戏二:做修理工,根据给出的时刻给残缺的钟面装上时针或分针。 ‎ 游戏三:边说时刻边跟着音乐模仿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动作,显示动画: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几时起床开门(6时)吃奶酪,一看几时了?(7时)来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乐园,大约几时?(大约8时)先玩球(9时),再爬山,几时啦?(10时)午餐(11时)。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大约几时?(大约12时)一觉醒来(大约2时),玩滑滑梯(3时),跳舞(大约4时),看马戏表演,(5时)不早了,太阳下山了,(6时)回家啦。      教师围绕着“让学生会认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这一目标设计了练习,并且给这些练习穿上了五彩的花外衣,“给时钟配音”、“拨钟”、“做修理工”、“模仿动作”等等,这些新鲜的名词符合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特点,始终吸引着他们。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消除了乏味,不知不觉地一步一步达到了教学要求。 二、课中依据实情,有效指导好关键性教学细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有了引导,学习就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策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放弃必要的指导,学生的学就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课例】《认图形》(人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 (教师依次从袋子中拿出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学生说出名称。) 师:请大家在学具袋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中,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说说自己看到的和摸到的是怎样的。 ‎ ‎(学生汇报:长方体的一个面是长长的、方方的;正方体的一个面是四四方方的;圆柱的两个面是圆的。) 师:你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出示提供的材料:白纸、水笔、印泥、剪刀)同桌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把积木放在纸上,描下来用印泥印出来,把积木放在纸上,沿着边剪下来,师着重推荐画的方法:让学生将照样子描一描的方法演示给全班同学看,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积木要紧紧按着不能移动,笔要紧紧贴着积木的边,同时用课件再演示一遍。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在纸上描出了图形。      把描出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将它们分一分,并说说分的理由,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给各图形起了个名字。      在本节课中有大量的学生操作,教师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对于每一个操作都有明细的要求及指导。如“看一看、摸一摸”积木的面,通过“说说看到的和摸到的是怎样的”来初步感知各个面的不同;又如在如何将物体上的面画到纸上时给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在用“体”描“形”时先让学生将方法演示一遍,接着教师提示要将积木“紧紧按着”,笔要“紧紧贴着”积木的边,最后再用课件演示一遍。这些细节的处理让学生对操作的要求清楚明白,虽然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可是他们却做得有条不紊,在这里教师的指导性的话语起到了点睛之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让学生的操作更有效。     三、根据学情发展,机智处理好生成的教学细节     ‎ ‎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课例】《认物体》(人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教学预设: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实际教学:在第一个环节“搭积木”中,教师就发现学生对乒乓球非常感兴趣。因为乒乓球放在平滑的桌面上要滚动,几次掉到了地上,所以好几个“不听话”的学生在忙着研究如何让乒乓球变得“老实”起来。教师看到了这一现象后,突发灵感,索性让那几个学生来介绍他们的实验成果。只见学生把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积木围成一圈,让调皮的球待在里面。教师及时地表扬了他们的发明创造,称赞他们是了不起的小小发明家,并且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师:为什么要把乒乓球围起来呢? 生:因为它会滚。 师:为什么它会滚呢?请你摸一摸。 生:因为它到处都是弯的、曲的,不平。 师: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球”。 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些积木围在外面呢? 生:因为它们不会滚。 师:它们与球比,有什么不同呢?再请你摸一摸? 生:平平的。 师:再请你把这些积木分成两堆,好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成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两堆,并直观认识这两种形体。 师:那么这种积木(圆柱)你们认为是放在里面好呢,还是围在外面? ‎ 学生之间出现了两种意见,通过各自派代表来进行操作演示、说理辩论,最后得出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也有一个会滚的面。 为了进一步感知四种形体的不同,这位教师还组织了一个课间游戏:小小运动会。请四位同学分别用垫板托着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来赛跑,而且不能掉地。先请学生预测一下他们的名次。学生们一致认为托球的肯定是最后一名,因为在跑的时候球肯定要滚下来,圆柱可能也会滚下来,得看托的人怎么放。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完全正确。      教师面对教学中的“小意外”——学生开小差,并没有简单的教育一下了事,而是在顺应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找到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现身说法;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逐步感受到四种形体的基本特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敏锐地发现了有价值的细节,立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使细节成为教学地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产生意想不到、预设不到的教学效果。其实,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意外发生,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这些教学细节,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学细节的落实不是探求理念的创新,而是对实践方法的一种更完善更完美的追求。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日常平凡的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精雕细琢。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