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2021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篇一】 一、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是农业院校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重农思想由来已久。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 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 提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传统观念认为农业是落后、贫穷的象征,农业院校 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不够,农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或就业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使得 一些学生“重农、亲农、爱农、务农”的意识淡薄。农业院校是“三农”人才的聚集地,也 是“三农”科技水平的制高点。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农耕文化传播,增强师生 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提高师生科教兴农的 意识,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意识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具有重 要意义,也是农业院校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 2.是农业院校培养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农业方面的专门人才,任务沉重而艰巨。传统偏见的 影响,农业院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各个环节困难重重。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农业院 校,使得招生困难,分数线比同层次院校要低 30 分左右。部分学生入学后,仍有不同程度 的抵制情绪,缺少学习农业专业的热情,对未来产生迷茫,想办法转专业或学校。农业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彰显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学生学习农业的信心和热情,增强 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未来的农业与农村需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 合型人才,农业院校在自身发展中要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培育优秀的 “三农”人才,而优秀的“三农”人才必将促进农业农村的加速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 建设是农业院校为国家培养优秀农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3.是增強农业院校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当前农业院校在高校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社会上对于农业的偏见,农业院校内部 也存在信心不足和信念动摇的现象,师生员工对于学校建设缺乏凝聚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彰显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精髓,展现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师生员工对于农 业院校特色发展的理解和认同,统一农业特色发展步调,坚定农业特色发展信心,增强学校 的凝聚力。农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在当今社会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而核心竞争力就在 于农业院校特色的办学传统与办学优势,必须以自身发展的特色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目 标来培养人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结合农业院校的办学实际和办学优势形成的优秀校园文 化,具有凝聚发展力量,激励师生开拓进取,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提高农业院校的社会竞 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二、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校园文化主流缺特色,农业文化无彰显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单科性大学通过合并和扩招,发展为综合性大学。 由于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农业院校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 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事业上难有大作为。部分高校在招生、 培养和就业中出现了重重困难。一些农业院校纷纷改名,力求抹去“农业”字眼,增设热门 专业,农科专业纷纷锐减,经济、信息等热门专业迅速增加,以改善招生和就业情况。以农、 林、油、矿、地、水等为特色的高校,千篇一律地改成理工、科技、工业、工程、经济等热 门字眼的高校,原来体现办学特色和优势的校名不复存在。一些农业院校的校训不体现农, 校风不涵盖农,校名不显示农。追求社会时尚主流文化,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渐边缘化。 失去了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农业院校也在逐渐失去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定位不清晰,认识有偏差 部分农业院校在升级或扩招后,对于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定位不准确,受到社会教育发 展潮流影响,对于自身的农业优势和农业特色产生怀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脱离了学校实际, 引起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成效不足。为了在短期内见到成效,过于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改善, 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这样重硬文化建设,轻软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全 面发挥。而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忽视了蕴含的精神文化因素,没有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和 办学理念进行构建。不能将农业院校的独到之处体现出来,而是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进 行复制或模仿,没有根据农业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甚至不同的校 领导对于学校的定位差异很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矛盾与困惑。部分领导对于校园文化 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深远影响,缺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 考。 3.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制度管理,忽视文化熏陶 不少农业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非常重视制度的建立,对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 行,但是没有重视师生对规章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忽视了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忽视了制度 本身从主观上对于师生的文化熏陶。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如春风化雨,净化师生的心灵,激 励学生积极学习,胸怀大志,满怀热情投入到农业专业的学习,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 业,为培养农业人才尽职尽责。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展现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观和 行为观,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2.4 校园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宣传不足,缺少参与度 农业院校地理位置一般处于城郊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与学科特点的特殊性,农业院校在 文化建设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封闭性。校园文化建设出于资金紧张、学生安全等原因,一般注 重内部建设,局限于师生内部,缺少与外校的沟通,缺少外部企业和外校人员的参与,学生 与社会接触过少,难以了解社会,当地政府或企业难以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帮扶作用。校园 文化建设活动宣传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师生及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信息化背景下, 各种庸俗文化及多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带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产生动摇, 对农业的偏见,农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弘扬不足,降低了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 用。 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强化农业文化,升华特色精神 首先,课堂教学中加强农业文化教育。专业课教育中不仅重视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也要重视农业人文精神的灌输。开设《农业文化史》、《农业科技史》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农 业文化的悠久历史。开设《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的课程,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 意识和从事农业的信心。其次,结合校史文化、地域文化,弘扬农业文化。挖掘校史文化中 丰厚的资源,传承和创新校史文化,打造自己的农业文化品牌。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提炼 校园文化的特色和目标,推进地域文化的发展,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第三,丰富校园文化 的载体,弘扬特色精神。一是培育农业主题的校园精神,从校风、校训、校歌、校徽等入手, 体现服务农业,献身基层的风貌,凸显农业文化的精髓,增强农业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升 特色精神。二是建设农业特色的校园环境,对校园环境整体规划,每座建筑和雕塑,每条道 路和标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营造出农业院校的特色。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营造 出生态校园和绿色校园的特色,花草树木标识出特征和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农业知 识的热爱。校园的人文景观突出农业特色,提高文化品味。修建校史馆、农业科技馆等。营 造出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挖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文 化要素。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1956 年建校,在 62 年的办学实践中, 形成了“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和“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 念。北京农学院以“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校训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秉承“艰苦奋 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率先提出 了都市型农业教育的理念,将传统的农业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中,践行“把论文写在京郊大 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打造都市型农林人才的文化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过程,发挥农业专业特色优势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举办各种文 化节。如“三农文化节”、“植物文化节”、“生物文化节”、“食品文化节”、“宠物文化节”、 “园林文化节”等。将农业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 3.制定特色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設 农业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必要保障。首先,积极探索特色制度的 创建,各项制度中体现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突出农业特色,把学校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 人才要求,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融入其中,赋予制度以灵魂。如对于农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的专家给予奖励、对农科专业的学生给予扶持等,把精神文化的要求与具体制度结合起来, 使制度既能起到强制作用,也能发挥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弘扬了农业 文化和办学理念,为农业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其次,有效落实规章制度, 通过奖惩结合,保障师生利益,鼓励农业人才发展创新,构建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落实制 度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将制度保障与非制度保障实现互补,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实 现互补。通过制度文化,营造开拓创新、积极钻研的学术氛围与环境,以特色校园文化引领 学生成才。第三,完善校园文化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制度文化发展创新。通过激励措施的 贯彻落实,开展创新文化活动,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引 领,形成农业院校各个学科与农业特色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升华农业院校的校园 文化特色。 【篇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 紧靠自身特征,充分认识其自身文化教育薄弱的现状,加快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掌握文 化建设主动权,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學生道德素养、文化 素质的提升,营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氛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 时而进、因势而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在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全球化、先进科学的社 会主义文化。本文拟从高校的有关特征入手,探讨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相 关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以信息、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学科为主,虽然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人文、 经济、管理等学院和学科,并设置相关专业,但此类学院专业在全校中的地位远比不上老牌 学院专业。受历史因素影响,院校的师生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往往重视学习理论知 识和应用技能,从而产生重学术技能和轻人文素养的矛盾冲突。具体从文化的四个层次来说 [3]:物态文化方面,高校的经费大部分用于科研仪器采购、技术投资等方面,学校图书馆 书籍占首位,文科资料较少,校园布置“风”,建筑单调,景观呆板,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 氛围,总的来说就是注重基础建设但不同程度忽视人文涵养。制度文化层面,高校在信息公 开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往往都是简单下发通知,导致学生不解、埋怨等现象,这些现状都反 映出高校缺乏文化涵养和人文精神,组织协调不到位,欠缺联动机制和变通做法。行为文化 层面,各高校都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突出特色养成,但不同程度缺少方法创新。首先是活动 形式单一,很多高校的做法还是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唱歌跳舞演奏等形式上,活动效果不尽人 意。其次是缺少品牌活动,很多活动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活动虽多缺乏精品。心态文 化,又称精神文化层面,各高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缺乏师生交流,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之间 忙于科研学术,交流减少,缺乏青春活力。一些活动只强调精神文化的政治性,缺乏“寓教 于乐”的做法,学生不愿去接受,效果甚微。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较多问题,在 新时代背景下,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去改善。 二、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建设契合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主导多元化的 社会思潮[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主导,不断培育践行,确保其科学性。高校是我们新时代培养先进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高校,符合校情,契合时代[6]。另外,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 重视理论思想的灌输,也需要将时代精神、校园校情相结合,“寓教于乐”。建设良好的校园 精神文化,将学校的传统特色、文化底蕴、理想追求、办学理念互相融合,营造具有时代特 征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有助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 为志的优良校风。 2.建设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与学生培养具有戚戚相关的联系,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新时期,全国各 大高校纷纷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改善,文化设施增加,拓宽宣传阵地,校 企合作共建文化基地,周边环境融合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初步取得了符合 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成果。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建 设过程中,特别是高校重视实用主义,很多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精神,只追求功能。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传统,往往都是挂横幅海报、校园广播等,此类 方式很难让在校师生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效果甚微。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没能够和传 统高校校园元素相结合,可以考虑将新时代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宿舍楼、 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等元素中去,有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良好校园物质文化格局。 3.推陈出新,开展创新特色的丰富校园行为文化活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在校园行为文化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 成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校园活动还是一些常规的唱歌、表演,偏娱乐 化,学生参与活动收获较少,仅获得一时表层的快乐,无法从中升华思想,对人生发展无法 起到教育的作用。其次,品牌活动较少,很多活动都局限于应付上级要求,或紧跟流行趋势, 缺少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有助于传承活动精髓,不断改进,活动影 响力更大,学生参与度会更高,成效会更加明显。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创新特色的校 园行为文化,我们要推陈出新,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要结合学生特点举办风格别样的活 动,要围绕纪念性元素举办有意义价值的活动,要结合学校社团文化活动进行开展,将新时 代特征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其中,开展多样化、特色化、时代化的校园行为文化活动。 4.改革创新,教研并重,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下,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校情,制定相关 的制度,趋于良好[7]。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的界定,可以充分约束 高校学生的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观念意识。比如佩戴校徽文化、每年规定进行 迎新晚会等等,都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制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当高 校师生遵守这些制度的时候,也同时学习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 “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的推广,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在实践中学习,更锻炼能力、开阔 眼界。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数据依据的支撑,教研并行,意义非凡。制度 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完 善。高校在推动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方面,常通过开会的形式进行,真正落地的较少,常 颁布文件,少具体执行,在经费保障、组织协调、人员保障方面存在不足,影响建设的进程。 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实施,要改革创新,教研并重,努力去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新时代将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作为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先进的技 术型应用型人才,更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8]。高校肩负着 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潮流,在新时代的 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三】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所中学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体现,大力 开展中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是当前教育事业的必然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开始倡导全 民阅读,我国政府也对“全民读书”、“阅读社会”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中学实际来说,开 展好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接触到更加宽广的知识面,促进其 对个人发展、对社会进步、对国家富强的理解。其实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进入 中学生涯后,面临着语数外、文综和理综等科目的学习压力,还面临着中考的人生发展,但 这并不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阻碍,反而应当警醒我们加强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为中学学生 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基础。阅读是中学学生获得课外知识,接触世界和国家发展,锤炼心灵 的重要媒介。学生倘若能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阅读经典名著和时事新闻,将对学生人生 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到重要帮助,也能够使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坚定其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 一、中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 当前全国各地中学均实行校长负责制,可以说,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是校园阅读 文化能够落地并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社会、家长等对中学教育认知的存在 偏差,认为学生只有学习成绩好就能决定一切,更是以升学率等作为判断一所中学好坏的根 本依据,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在办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方面的工作,而领导层面 对于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 2.对阅读的认知不够科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阅读的认知不够科学也直接影响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学校 层面只能开展全体性的阅读活动和阅读教育,但直接影响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以及阅读习 惯的还是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倘若教师在教学和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只关注学习,而不能教 与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课后过多布置作业,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阅读生活。 3.阅读内容不够全面 由于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较大,很多学校对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在实际 的阅读活动开展中,教师和家长在拟定阅读内容上存在着全面性不足的问题,使各类文学作 品成为了阅读的主要内容,实际上较为单一,起到的效果有限。 二、中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策略 1.提升领导层重视 为了提升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水平,首先就要提升学校领导对于阅读的重视,教师应当 积极向领导建言献策,说明中学学生在课余养成阅读习惯对于其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或建 议在学校开设适当课时的阅读课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也能够舒缓患者学习 之余的紧张心情,帮助学生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学习的挑战。同时,还应当建议学校 领导加强对阅读工作的支持,购置更加丰富的图书,扩大学校图书室规模,服务校园阅读事 业。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建议设立专门的阅读课,可由学校德育处担负监督责任,要求 教师不可占用此节课程,并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 2.增强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意识 要推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高水平发展,就要重视学校广大教师队伍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 用。要利用学校教职工会议,宣传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对国家前途的重要性,改变教 师因教学任务压力而产生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错误观念,使其意识到素质教育 的重要性,意识到以阅读为媒介开展素质教育的有益之处。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 的培训,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 班级中可由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的图书角,使学生耳濡目染的对阅读产生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当前的中学教育对此理解较为偏颇,除必修课程的学习外, 我们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立德树人,坚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在学习和成长 的过程中既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尽可能的丰富其精神世界,帮助其从书籍中获取理 想信念。在中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当中,要重视学校领导的作用、提升教师的素质教育意识 并切实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全方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篇四】 在校史馆中导入校园文化,使校史馆课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地,无论是利用校内现 有的资源,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是利用校史馆作品美化校园,创设校本課程丰富校园文化, 都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用促学”“以学论教”这一教学策略。走进校史馆,是与艺术、 文化的接触;认识校史馆,是与艺术、文化的交流。校史馆、艺术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 相承;校史馆、艺术与人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一、激发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 学校内有很多可供举行校史馆教学、校史馆活动的场所。它们是校史馆、校史馆活动顺 利开展的前提,比如校史馆教室、暗房等;计算机、教材、多媒体设施是现代校史馆教学顺 利进行的物质条件[1]。学校还开展了很多与校史馆相关的活动,例如有些学校成立了校史 馆兴趣小组、举办校史馆相关知识讲座、校史馆作品比赛、展览等活动。还举行了需要校史 馆手段配合的活动,例如布置校园环境、创办文艺演出的宣传海报等,这些都是校史馆教程 的活动资源。 “艺术教育是美育开展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接班人,提高全民素养,培养完美的人格”。校史馆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就 是学生可以主动参加、创造审美活动。这就决定了校史馆相较其他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 意识。 积极创建校园品牌文化效应,拓展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是校史馆工 作者们持之以恒的追求。校园环境、课外活动、校风校纪等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2]。校 园文化的各个场所都能体会到校史馆教育的渗透,感受到校史馆教育的气息。例如美化校园 环境,可以由美院学生出谋划策,亲自动手参与。看着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爱屋及乌,学 生自然而然会爱护周围的校园环境。与之相反,优美的环境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这一实践 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创造者、参与者,还是校园环境的欣赏者,成就感油然而生。 艺术氛围浓厚的学校能激发学子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在新的审美标准的熏陶之下,学生将生 活中的美与艺术上的美完美契合,在自己的着装打扮、穿衣风格及行为上均有所体现。在这 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再加上坚实的指导,慢慢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得学生的 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是审美教育的初衷。 二、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校史馆作品 针对学生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和激情、实践能力强等特点,教师应该积极带领他们开 展五彩斑斓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开辟有利于提高他们锻炼能力和 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 学校应该定期举办校史馆作品展览,让学生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了解,从而不但能 鼓舞他们的自信心,还能活跃整个校园的文化气氛。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资源,在校园里展览 学生作品,提高学校的品牌文化效应。校史馆比赛的开展、校史馆作品的展览不仅可以美化 校园环境,烘托艺术氛围,增加校园文化形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校史馆的兴趣及鉴 赏校史馆作品的能力。可在校园积极举行各种各样的校史馆比赛活动,例如校园艺术节上举 办的硬笔书法比赛、卡通漫画比赛、电脑绘画比赛、校园现场写生画比赛、世界无烟日小报 比赛等。可在校园里的教室、门厅、走廊及校园网上集中展示各比赛当中获奖的校史馆作品, 提高学生学习校史馆的积极性,打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及学习氛围。学生在绘画、摄影过 程中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提升综合表达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合作学 习。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校园里看到的景物、 经历过的故事、师生之间的故事都是很好的绘画素材。大学四年无疑是学生时期最美好的时 光,这里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未来。所以,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知 识渊博、勤学好问、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整合资源,创设校本丰富校园文化 校史馆教材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媒介、一种教学资源,并不是校史馆教学的所有,这是 新课改要求下校史馆的概念。校史馆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不断创新,致力搜集符合自己学 校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要求相统一的教学内容资源。因此,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更改, 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学活用”而不是一成不变[3]。这就要求将校园文化活动中多 彩的生活资源和教材相结合,整合现有资源,优化教学资料。这样才会使教材更具备针对性 和实用性,打破以往校史馆资源结构知识单一性的局限。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集徳、智、体、 美全面发展,开办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最能体现学校独特的办学风采。以校园文化内涵为 核心,开设相关的专题校史馆校本,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潜力,展 现个性,使该深入人心,成为德育、美育的有机载体。 根据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景观,创设适应不同年级的校史馆课本课型,从各种角度有针 对性地满足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感。处处留心皆学 问,只要用心观察校园环境,就会发现更多的校史馆资源。 从校本校史馆开发本身出发,除了满足“校本校史馆”的设置及“校本校史馆教材”的 编写之外,还应该深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期望及意见。这样才能避 免开发的无效开发,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史馆教 育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注重校园环境建设,环境育人,让校园环境中的 每个事物都具有寓意和情感。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激励全校师生提高审美修养,还能促进素 质教育的开展,全面优化校园环境。 把课堂教学作为媒介,在优良教风的带领下,把各种校园文化要素利用起来,不断创新 校史馆教学模式。以各项艺术活动作为媒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配合学校的活动开展“综 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例如学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英语节、体育 节、大课间活动等。学生亲自参与,将这些美好的校园生或用校史馆作品展现出来。这些丰 富多彩的活动指引学生自己发现素材,自由创作。将校史馆活动与校园文化节有效结合,使 校史馆在校园文化实践中得以充分实现。例如举行服装大赛,比如使用报纸、旧挂历来设计 立体的服装作品。学生可以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及设计能力。在比赛上展示自己 的作品时内心十分激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陶冶了学生的情 操。 【篇五】 中国特色校园取得了让国人骄傲、让世界羡慕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靠中国智 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文化是中国智慧的内核。中国智慧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 化、中国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的学校和优良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支撑,是 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思想保证,是增强创新力、战斗力、凝聚 力、领导力、号召力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用中国智慧创新学校,把文化建设作 为学校的重要载体。 中国智慧的核心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我们已经实现了从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得益于中国特色校园道路、制度、文化。要提高全 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用中国智慧武装头脑,用中国智慧启迪思维,用中国智慧凝聚 力量,用中国智慧塑造未来。中国智慧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优秀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 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校园文化。 一、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夯实学校的根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古代帝国 5000 年文明唯一 没有间断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得益于中国古代智慧----优秀传统文化。靠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治国理政。古代治国理政的根本是两条,一是对内“固本兴邦”,二是对外“协和万邦”。习 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就源于固本兴邦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治国理 政理念,只有固本兴邦,才能国泰民安;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源于 协和万邦的传统外交思想,只有协和万邦,才能远离战争,才能和平共处,共享太平。做到 了这两点,国家就能够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境界。古代优秀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儒家文化,已经在 140 多个国家办了近 500 所孔子学校。儒家文化的仁 义礼智信,对于治国兴邦,对于立业经商,对于为人交友,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我 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要加强中国革命文化建设,铸造学校的灵魂 之所以能够推翻封建旧制度,建立校园新制度,靠的就是中国革命文化。首先,是马克 思主义革命文化这个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推翻旧制度的强大思 想理论武器。其次,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一是革命的信仰,即共产主义信仰。在极其艰难困 苦的情况下,我们共产党人靠信仰攻坚克难,靠信仰敢于胜利,靠信仰敢于牺牲。二是抗击 外来侵略的精神。面对强大的外来侵略者,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战斗,终于取得了反对 外来侵略者的一个有一个伟大胜利。三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的传家宝。延安精 神充分体现了保存壮大自我,瓦解敌人的中国智慧。四是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体现了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中国智慧。五是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体现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 的中国智慧。中国革命文化还有很多革命精神还有很多,有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三、要加强中国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境界 中国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首先是中国特色校园政治文化。这就是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 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也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 思想是中国智慧的核心,中国人民站起来靠的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國改革开放 的理论基础,中国富起来,靠的就是邓小平关于校园本质理论,让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而富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科 学发展观提出了如何发展的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校园建设意义重大;习近平治国理政的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中国特色校园推向了新境界。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提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智慧的创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根本指南。 其次要加强校园核心价值观等系列中国特色校园文化教育。 学校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战争年代靠学校,坚定信仰,鼓舞斗志;和平年代,靠学 校,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中国特色校园新时代,靠学校,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和智力支撑。要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不断提升学校 实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