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篇一】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目前整治项目开工298个,开工率96.75%,完工266个,完工率86.36%,完成投资额13.42亿元,投资完成率74.54%。累计创成省级卫生乡镇9个,xx市级卫生乡镇16个。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近三年创建培育村57个、精品村48个、示范村9个,8个村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6个村被列入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方面,2018年重点打造“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红色传承·状元寻根”、“香馥田园·休闲文化”、“中雁绿道·乡村致富”和西部休闲产业带5条精品示范带。目前,其中,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铁定溜溜”、雁南左舍田园综合体、拾光里田园综合体、xx雁山生态农业观光等20个示范带亮点项目均在有序推进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自2016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以来,37个村列入省级试点,341个村列入xx市级试点,先后投入资金1300万元,建成机器处理终端6座,配置集中分类收集点1530个,垃圾分类运输车128台,参与分类农户11万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5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2014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1.03亿元,启动524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目前已全部建成投用,累计受益农户95827户,应建村农户受益率达80%以上。农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和处理厂处理的村庄有331个,今年基本可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面,通过建立市域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监管机制,全面整治规模生猪养殖场438家、水禽场256家,组建畜禽排泄物资源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2家;建立健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工作体系,2017年完成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量40.3吨,回收率70.66%,无害化处置率99.0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全面整治规划,因地制宜不足 1.“多规合一”推进不够。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文件要求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同时,还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但是,目前我市涉及乡村的规划就有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规划,缺乏村庄统一规划,导致没有全面统筹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2.规划可操作性不强。以《xx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例,该规划虽对乡村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的原则没有很好体现。如市区范围的一条村庄精品线,涉及城南街道的上米岙、界岙及翁垟街道的前西门、华新等共17个村,均以统一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但由于这些精品线涉及到的村庄在环境现状、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规划不能落地。 3.村庄特点体现不充分。全市一些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形式单一,风格雷同,已完成的规划大多是修修路、刷刷墙、种种树、清清垃圾,没有融合当地的乡土风情和特色风貌。如,黄檀硐村在修建观景台时,使用了现代化的花岗岩,与古村落的特色格格不入。许多乡村的建筑风貌、建筑色彩、建筑高度等参差不齐、风格凌乱,“城市化”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原有的农村特色风貌逐渐褪色,整治改造难度较大,地方特色难以有效彰显。甚至有村民觉得,每个村都差不多,快要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二)责任单位合力不够,工作机制不完善 1.“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农村环境整治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我市在这项工作上尚没有确定一个牵头部门,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在监管治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如,乡镇(街道)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责任主体,“事权分离”严重,工作中行政执法权有限,对私搭乱建、乱倒乱烧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执法难度很大。再如,在作为系统性工程的垃圾分类处理上,由于我市没有配套建设危废垃圾、餐厨垃圾的处理厂,也没有固废品的分拣中心,导致在垃圾收集环节,环卫所只能采用混合收集,影响了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的效果。 2.“考前突击”现象突出。有些乡镇、村组突击整治应付检查考核和为“拿牌子”而创建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有各种制度和方案,但真正执行到位的不多;部分乡镇注重集中整治,轻视日常管理,整治后不能长期保持;大部分乡镇、村只有兼职从事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且流动性较大,导致日常监督管理及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3.“重建轻管”现象突出。一些乡镇、村为了得到更多的建设资金,在项目建设上下足功夫,却忽视管理工作。以农村公厕改造为例,今年以来,各乡镇、村积极参与农村公厕改造提升工作,但公厕管理却跟不上改造提升的步伐。不少农村公厕长期无人管理,有的即使有人清理,也是敷衍了事。如乐成街道林场村西山水库边的公厕,外观很漂亮,像小洋房,但围栏内杂草丛生,里面更是臭气熏天、脏乱不堪。同样情况也发生在一些村属公园里。如北白象镇前岸公园内,所有娱乐设施已经不能正常使用,近乎废铁,堆积在公园的角落里,没人处理,存在安全隐患。 (三)整治资金投入不畅,建设运维困难 1.项目建设村级配套资金薄弱。目前,我市农村环境整治部分项目的资金来源由市财政补助、乡镇和村级组织自筹组成,但是村级组织自筹部分缺口仍然很大。如美丽乡村建设的补助标准,示范村按照工程验收结算审核价的80%进行补助,精品村按照70%进行补助,培育村按照60%进行补助。尽管财政补助力度不小,但对于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来说,无法解决村级组织自筹部分的资金,项目建设无从入手。 2.设施运行经费保障困难。我市不少项目设计时只预算初建投资,没有预留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以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终端处理点为例,某村负责人就表示“建得起养不起”,处理点内配备的垃圾处理器的电费、人工和维修开支巨大,村里拿不出资金支付运行所需经费,加上操作人员培训困难等因素,影响设施运行效果。再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为例,随着时间推移,设施老化、破损或故障增多,后续运维管理成本和难度将会逐年加大,如果资金保障不到位,致使维护不及时,甚至荒废。 3.日常保洁经费来源单一。农村日常环卫保洁工作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全市均存在资金来源有限、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以“县西”柳市、北白象等镇为例,一个“千人村”一年就需要投入20万元的保洁费用,但是村民大多不愿缴纳卫生保洁费,各村只能从村集体租金收入中列支。而“县东”的岭底乡、智仁乡、龙西乡等地没有设立环卫所,没有专项环卫经费,仅靠乡政府自行解决。 (四)整治成效参差不齐,工作推进不平衡 1.整治工作力度不足。目前,部分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仅仅是路面保洁和垃圾清运等,停留于表面“治标”,针对一些影响环境的“顽疾”问题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够。如,北白象镇群众反映,辖区内不少地方随处可见“僵尸车”,有的联系不上车主,有的联系上了也不肯开走,只能清理出地方让僵尸车堆放,严重占用了公共资源,影响了环境。又如石帆街道河沿村附近的慎海横河,受污水乱排导致自净能力减弱,水葫芦繁殖旺盛,整个河道持续几个月时间几乎全被水葫芦侵占,却未见有人清理。 2.治理工程质量不高。一些乡镇、村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在项目建设中赶进度,匆匆完工,导致工程质量差强人意。比如,污水管网工程建设,需要整个地区的系统规划,对各地的地面高低和地面建筑物布局进行全面而精细的测量分析,有很强的技术和规划要求。一些地方由于事先缺乏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导致施工过程中错漏较多,后期运行过程中处理效果不佳。 3.整体推进不平衡。在整治工作上,政府热情高,村居一级较为被动,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同时,村与村之间开展不平衡,整治工作进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如淡溪镇黄塘村集体经济水平较高,乐成街道秦垟南村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整治工作成效较好;某些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班子涣散的村,在环境整治方面仅雇一名保洁员,在村内做简单的垃圾清扫就完成了事,有的村甚至连保洁员都没有配备。 三、几点建议 (一)推动“多规合一”,分层推进环境整治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推动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整体规划,系统性指导今后的农村环境整治。建议将全市除城区核心区域外的村庄,结合其地理位置、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村级组织建设情况等,划分成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环境整洁村,这类村庄主要解决环境整洁问题;第二类是环境提升村,这类村庄在环境整洁方面已经做得较好,但离美丽乡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适当给予项目建设以继续提升;第三类是美丽乡村,这一类村庄的目标是生态宜居,下一步需要重点提升,在布局上注重连村成带、连带成片,使我市美丽乡村既有“盆景”,更有“风景”。各村在编制整治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突出经济基础、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特色要素,切忌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搞建设或照搬城市模式。 (二)着力提升治理层次,健全联动协调机制 将农村环境整治这项工作放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放到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来落实,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层次。建议借鉴省内其他地区做法,使环境卫生整治成为“一把手”工程,市领导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对落后村实行“一村一领导一团队”,从上至下全面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市政府应定期召开联席汇报会议,听取有关责任单位阶段工作完成情况的汇报,及时发现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作为责任单位,要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将干部与行政村结对,建立沟通联系机制。联系干部要每年确定若干重点整治内容,将治理理念、经验、体会、载体等输送给农村,并切实帮助联系村解难题、办实事。 (三)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培养农村“土专家” 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方式,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加大筹资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要重点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面亮化,完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明确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统筹治理生活污水、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等任务,特别是要结合我市实际,有效推进垃圾处理终端建设,积极谋划建设垃圾分拣中心,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同时,还要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基础工作做起,培养一批真正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土专家”,使各类基础设施能够实质性运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再上新台阶。 (四)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党建+”助力环境提升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村要打造一支党员“先锋队”,组织党员从最难整治、最难打扫的区域入手,让党员成为普通群众的示范榜样,推行党员“分区包干、分类减量、分片考核”精细化管理模式,并有效带动党员分片联系群众开展环境整治,让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实现全民共同参与治理的目标。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美丽乡村创建以及小城镇综合整治等列入农村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五)丰富宣传教育载体,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村微信群等宣传载体积极宣传我市北塘村支书苏德生自掏腰包整治村貌等身边的农村环境整治先进典型,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一些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则要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同时,可以通过建立青年志愿服务队,由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组成的劝导队,以及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参与农村环境卫生监督治理活动等活动,营造全民携手共建农村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对农村群众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全民素质。如垃圾分类工作,可以建立垃圾分类分层培训制度,对一线垃圾分类指导员、监督员,对村小组长、党员骨干、保洁员分别进行分类培训,增强全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逐步形成“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 【篇二】 一、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18年9月,成立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由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联系)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委等15个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今年初,专门组建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协调推进办公室,进一步健全了机构、夯实了队伍,为有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先后制定出台了《桃江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桃江县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风文明提质、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等8个方面再次明确相关牵头部门职责,强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抓好各项重点整治任务落实。一是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截止目前,配置勾臂式垃圾箱1129个、垃圾桶34.9万个、垃圾运输车262辆、垃圾中转站23座,村保洁员983人。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理模式,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达100%。整治全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2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核实销号。二是稳步实施厕所革命。对全县所有农村户用厕所、公共厕所现状进行了摸底,己完成4495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桃花江镇、灰山港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马迹塘、武潭、修山、鸬鹚渡等四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完成了80%以上工程。整治城镇黑臭水体6处、农村黑臭水体32处。四是全面提升村容村貌。2018年建成自然村水泥路91公里,改造农村危房3398户,开展国省干道沿线清草除杂暨秩序整治,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营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五是有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完成32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与粪污资源化利用,26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制定化肥负增长方案,推广绿肥翻压还田1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0万亩,翻耕二化螟灭蛹36.9万亩。六是持续推进乡风文明提质。开展了“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线索推荐”等创建活动。 (三)强化政策措施,着力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县财政整合归集各类资金3336.63万元,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了“空心房”整治耕地指标收入全额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配套资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打捆包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进行政策性融资贷款,乡镇配套1000多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发动群众筹资筹劳,为相关项目实施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席调度、目标任务台账及情况报送、重要事项及时调度,以及督查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指导各乡镇建立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采取开设专栏报道、印发工作动态刊物、发放宣传手册和倡仪书、创作快板、召开屋场会、入户宣讲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努力营造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体上看,我县建立起县政府统筹、县级部门牵头、乡镇具体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体系,但相关工作机制还需健全完善。比如,各部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金使用效益未达到最大化;农村公路无专项养护资金,管护机制和责任落实不到位;农村垃圾收运管理机制不完善,垃圾收运不及时。 (二)基础保障仍有所欠缺。一是经费保障不足。目前,县、乡镇两级财政投入有限,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较大。投入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乡村垫资实施会造成新一轮乡村负债。二是保洁员队伍有待加强。部分村保洁员年龄偏大、责任心不强、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佳。三是配套设施薄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展缓慢,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难解决。垃圾收运设施设备不足,特别是垃圾转运车辆较少。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没有分流,污水收集处理率还不够高。 (三)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仍较为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宽,全县黑臭水体治理缓慢,目前,仍有部分河段、沟渠、山塘因垃圾堆沤水体发黑发臭。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全县畜禽禁养区内有养殖场(户)626个,养殖场粪污直排现象非常严重。建筑垃圾乱倾乱倒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较为突出。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畜禽散养、乱搭乱建等现象还很突出。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冲洗圈舍的污水和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较为普遍。村级公共区域卫生死角多。农村改厕进展缓慢,整治实效性有待提高。 (四)社会舆论氛围不浓厚,群众参与度不高。对农民群众的环保宣传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高,未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鸣,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条件、推进绿色家园建设的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部分群众对“脏、乱、差”现象习以为常,发挥主体作用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工作意见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工作统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推进办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健全牵头部门抓总统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的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作战的强大工作合力。 (二)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示范带动。要坚持科学规划,高质量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全县各村开展整治工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三)突出重点难点,集中全面整治。一是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切实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要摸清全县农村黑臭水体底子,制定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并尽快实施。要重视养殖业污染问题,加快推进禁养区养殖场的退养,科学调控适养区养殖场的数量与规模,指导养殖场建设好粪污治理设施,确保全县每个养殖场排放达标。二是要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指导农户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加强村级公共区域卫生治理,特别是要搞好公路沿线清草除杂工作。要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选用身体健康、年龄合适、认真负责的农民担任保洁员。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购置足够的垃圾转运车辆。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垃圾“出口”问题,确保城乡生活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三是要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全覆盖;针对居住比较分散的农村居住户,探索建设适合分散户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四是突出农村厕所治理。要加快厕所改造建设进度。要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在城镇污水管网可以延伸覆盖和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村,推广水冲式厕所,其他地区以化粪池、便池、冲洗设备等“两池一洗”为主要内容,建设卫生厕所。要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四)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基础保障。一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要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提高县级财政保障力度,将村保洁员工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购置运行维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积极探索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主体参与等方式,将农村垃圾清运等服务外包,走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整治资金拨付挂钩,以考核为抓手推动环境改善。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治效果不佳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环境保护的各类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逐步改变其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生活习惯。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 【篇三】 一、全区整治治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现场会议召开后,区政府结合xx实际,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一是加强研究,规划路径。召开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空间治理)推进会等各类会议部署整治治理工作,制定《关于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实施意见》和《xx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18-2020年)实施意见》。二是突出重点,细化责任。以“三纵四横”道路(三纵即206国道、252省道、徐贾快速通道;四横即310国道、农谷大道、转型大道、山水大道)沿线村庄为重点,突出农田、水体、道路、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等内容,实施了整治治理“十大提升工程”。三是因地制宜,明确目标。将全区114个涉农村(居)分为四种创建类型,分批推进,提出“三年行动一年完成”,到2019年底全区建成特色田园型村庄9个,美丽宜居型村庄12个,整治达标重点村33个,整治达标村60个。四是健全机构,强化督查。督查考核组定期对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园区开展工作督查。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还亲临现场督查,当场解决问题,促进了整治治理工作开展。五是聚焦难点,突破瓶颈。制定了《xx区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奖补意见》,明确由区财政列支7320万元,对各地整治治理工作实行以奖代补。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目前,整治治理工作正在全区加快推进。塔山镇清理出公共空间40处7000余平方米;江庄镇清理出集体资源40余亩;耿集街道清理出集体土地414.8亩,鱼塘289亩,其中郑庄村收回耕地48.6亩,鱼塘18亩,重新发包后,增加村集体收入47280元;紫庄镇石庄村清理出集体土地350亩,重新发包后,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清理垃圾、清理河塘边沟、清理乱推乱放、拆除乱搭乱建、建设改造无害化公厕、铺设雨污管网、硬化道路、美化墙面、绿化提档升级和迁移取缔马路市场等工作每天都有新的进展。潘安湖和大吴街道基础好,行动早、标准高、见效快。马庄、西大吴、小吴、建平等村,投入的资金、人力、设备较多,成效显著。大泉街道、老矿街道、青山泉镇、茱萸山街道典型带动明显。大李庄村设计标准高、投入大,绿化、硬化、亮化同步进行,游园、河道、公厕建设全面开花;四清村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度提升污水管网、广场、公厕、游园建设水平;青山泉村、房上村针对村体硬化过度,重新设计增绿补绿方案,挖掘文化内涵;花庄村抢抓快速通道北延契机,实施公共空间治理、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改造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工程;才沃村为优化督公湖旅行环线,高标准开发建设磨石塘农家乐,力求彰显个性。耿集街道等地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将整治治理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耿集居委会大力完善村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汴塘镇影山村结合村庄集中居住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功能设备完善,便民服务到位;紫庄镇将唐耕农庄融入农谷大道建设,完善杜庄基础设施,促进庄体环境提升。大泉街道、江庄镇、茱萸山街道资金支持力度大。三地先期分别投入9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补贴各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我区整治治理工作破题起步较晚,有些部门和镇、村责任主体对市、区相关文件规定和要求学习不深不细,没有吃透精神、掌握要义,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导致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二)群众发动还不充分。有的群众对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不理解、不认同,认为自家房前屋后放什么、种什么是自己的权力,不希望被管理或受限制。同时,没有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少数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群众积极主动性调动不够,参与热情不高,干部干得“热火朝天”,群众只愿“袖手旁观”。 (三)清产核资还不深入。有的镇、村干部对公共空间治理中的深层次矛盾不愿触及,对权属不明的公共空间和集体资产中不合理的租赁关系不能掌握,对哪些姓“公”、哪些姓“私”认识不清,对被非法占用的集体资产不予收回,不合理的承包合同不敢废止。 (四)资金筹措还不到位。从前期开展环境整治的情况来看,整治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加上基础建材价格上涨和较高的人工费,整治治理的成本较高。而一般性和日常性的整治治理的主体是镇、街道和村(居),因此,资金不足是制约经济薄弱地区整治治理工作的难题。 (五)权属界线还不清晰。虽然明确了如何划分道路的红线、绿线以及河道的蓝线,但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实际操作中有的道路、河渠已经出现较大变化,原定的界线已经模糊或者消失,给确定权属界线带来了不少困难。特别是沟渠、河塘等水体和道路存在被百姓自行侵占的现象,如果不能准确划定权属界线,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影响工作开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持续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辟整治治理专题栏目,宣传整治治理工作的意义,展示整治治理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村(居)典型,报道在整治治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提高群众参与整治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整治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二)加快推进难点问题解决。清产核资是公共空间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基本摸清集体资产底数,相关整治工作才能向纵深开展。要指导各地深入开展清理工作,进一步厘清权属底数,明确空间属性,进一步完善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立公开、公正、合理的发包机制,将村(居)集体资产资源连同所有发包合同一并张榜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积极盘活资金来源。各镇、街道、园区要强化资金扶持,盘活用好资源,为每个村拨付相应资金,确保整治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落实好奖补资金制度,加快形成一批整治治理工作亮点。在符合上级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加强涉农资金的整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质量效益。 (四)充分发挥部门服务保障作用。强化部门联动,按照职能分工,为基层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基层审查不合理的合同、协议,研究制定合理合法的规范性的合同样本供基层学习使用,帮助基层审查合同签订情况。要提供测绘数据,对基层难以划定界线的区域进行技术指导,对分歧较大、矛盾较多的区域,由相关部门进行测绘或者邀请第三方进行测绘,提供权威数据,方便基层确权划界。 (五)努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包括档案、权属、交易、发包、公开、监管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保证乡村公共空间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行。坚持落实好调度会制度、督查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使整治治理工作做到常抓长干,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篇一】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目前整治项目开工298个,开工率96.75%,完工266个,完工率86.36%,完成投资额13.42亿元,投资完成率74.54%。累计创成省级卫生乡镇9个,xx市级卫生乡镇16个。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近三年创建培育村57个、精品村48个、示范村9个,8个村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6个村被列入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方面,2018年重点打造“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红色传承·状元寻根”、“香馥田园·休闲文化”、“中雁绿道·乡村致富”和西部休闲产业带5条精品示范带。目前,其中,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铁定溜溜”、雁南左舍田园综合体、拾光里田园综合体、xx雁山生态农业观光等20个示范带亮点项目均在有序推进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自2016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以来,37个村列入省级试点,341个村列入xx市级试点,先后投入资金1300万元,建成机器处理终端6座,配置集中分类收集点1530个,垃圾分类运输车128台,参与分类农户11万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5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2014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1.03亿元,启动524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目前已全部建成投用,累计受益农户95827户,应建村农户受益率达80%以上。农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和处理厂处理的村庄有331个,今年基本可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面,通过建立市域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监管机制,全面整治规模生猪养殖场438家、水禽场256家,组建畜禽排泄物资源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2家;建立健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工作体系,2017年完成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量40.3吨,回收率70.66%,无害化处置率99.0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全面整治规划,因地制宜不足 1.“多规合一”推进不够。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文件要求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同时,还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但是,目前我市涉及乡村的规划就有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规划,缺乏村庄统一规划,导致没有全面统筹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2.规划可操作性不强。以《xx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例,该规划虽对乡村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的原则没有很好体现。如市区范围的一条村庄精品线,涉及城南街道的上米岙、界岙及翁垟街道的前西门、华新等共17个村,均以统一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但由于这些精品线涉及到的村庄在环境现状、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规划不能落地。 3.村庄特点体现不充分。全市一些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形式单一,风格雷同,已完成的规划大多是修修路、刷刷墙、种种树、清清垃圾,没有融合当地的乡土风情和特色风貌。如,黄檀硐村在修建观景台时,使用了现代化的花岗岩,与古村落的特色格格不入。许多乡村的建筑风貌、建筑色彩、建筑高度等参差不齐、风格凌乱,“城市化”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原有的农村特色风貌逐渐褪色,整治改造难度较大,地方特色难以有效彰显。甚至有村民觉得,每个村都差不多,快要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二)责任单位合力不够,工作机制不完善 1.“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农村环境整治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我市在这项工作上尚没有确定一个牵头部门,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在监管治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如,乡镇(街道)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责任主体,“事权分离”严重,工作中行政执法权有限,对私搭乱建、乱倒乱烧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执法难度很大。再如,在作为系统性工程的垃圾分类处理上,由于我市没有配套建设危废垃圾、餐厨垃圾的处理厂,也没有固废品的分拣中心,导致在垃圾收集环节,环卫所只能采用混合收集,影响了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的效果。 2.“考前突击”现象突出。有些乡镇、村组突击整治应付检查考核和为“拿牌子”而创建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有各种制度和方案,但真正执行到位的不多;部分乡镇注重集中整治,轻视日常管理,整治后不能长期保持;大部分乡镇、村只有兼职从事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且流动性较大,导致日常监督管理及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3.“重建轻管”现象突出。一些乡镇、村为了得到更多的建设资金,在项目建设上下足功夫,却忽视管理工作。以农村公厕改造为例,今年以来,各乡镇、村积极参与农村公厕改造提升工作,但公厕管理却跟不上改造提升的步伐。不少农村公厕长期无人管理,有的即使有人清理,也是敷衍了事。如乐成街道林场村西山水库边的公厕,外观很漂亮,像小洋房,但围栏内杂草丛生,里面更是臭气熏天、脏乱不堪。同样情况也发生在一些村属公园里。如北白象镇前岸公园内,所有娱乐设施已经不能正常使用,近乎废铁,堆积在公园的角落里,没人处理,存在安全隐患。 (三)整治资金投入不畅,建设运维困难 1.项目建设村级配套资金薄弱。目前,我市农村环境整治部分项目的资金来源由市财政补助、乡镇和村级组织自筹组成,但是村级组织自筹部分缺口仍然很大。如美丽乡村建设的补助标准,示范村按照工程验收结算审核价的80%进行补助,精品村按照70%进行补助,培育村按照60%进行补助。尽管财政补助力度不小,但对于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来说,无法解决村级组织自筹部分的资金,项目建设无从入手。 2.设施运行经费保障困难。我市不少项目设计时只预算初建投资,没有预留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以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终端处理点为例,某村负责人就表示“建得起养不起”,处理点内配备的垃圾处理器的电费、人工和维修开支巨大,村里拿不出资金支付运行所需经费,加上操作人员培训困难等因素,影响设施运行效果。再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为例,随着时间推移,设施老化、破损或故障增多,后续运维管理成本和难度将会逐年加大,如果资金保障不到位,致使维护不及时,甚至荒废。 3.日常保洁经费来源单一。农村日常环卫保洁工作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全市均存在资金来源有限、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以“县西”柳市、北白象等镇为例,一个“千人村”一年就需要投入20万元的保洁费用,但是村民大多不愿缴纳卫生保洁费,各村只能从村集体租金收入中列支。而“县东”的岭底乡、智仁乡、龙西乡等地没有设立环卫所,没有专项环卫经费,仅靠乡政府自行解决。 (四)整治成效参差不齐,工作推进不平衡 1.整治工作力度不足。目前,部分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仅仅是路面保洁和垃圾清运等,停留于表面“治标”,针对一些影响环境的“顽疾”问题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够。如,北白象镇群众反映,辖区内不少地方随处可见“僵尸车”,有的联系不上车主,有的联系上了也不肯开走,只能清理出地方让僵尸车堆放,严重占用了公共资源,影响了环境。又如石帆街道河沿村附近的慎海横河,受污水乱排导致自净能力减弱,水葫芦繁殖旺盛,整个河道持续几个月时间几乎全被水葫芦侵占,却未见有人清理。 2.治理工程质量不高。一些乡镇、村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在项目建设中赶进度,匆匆完工,导致工程质量差强人意。比如,污水管网工程建设,需要整个地区的系统规划,对各地的地面高低和地面建筑物布局进行全面而精细的测量分析,有很强的技术和规划要求。一些地方由于事先缺乏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导致施工过程中错漏较多,后期运行过程中处理效果不佳。 3.整体推进不平衡。在整治工作上,政府热情高,村居一级较为被动,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同时,村与村之间开展不平衡,整治工作进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如淡溪镇黄塘村集体经济水平较高,乐成街道秦垟南村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整治工作成效较好;某些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班子涣散的村,在环境整治方面仅雇一名保洁员,在村内做简单的垃圾清扫就完成了事,有的村甚至连保洁员都没有配备。 三、几点建议 (一)推动“多规合一”,分层推进环境整治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推动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整体规划,系统性指导今后的农村环境整治。建议将全市除城区核心区域外的村庄,结合其地理位置、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村级组织建设情况等,划分成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环境整洁村,这类村庄主要解决环境整洁问题;第二类是环境提升村,这类村庄在环境整洁方面已经做得较好,但离美丽乡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适当给予项目建设以继续提升;第三类是美丽乡村,这一类村庄的目标是生态宜居,下一步需要重点提升,在布局上注重连村成带、连带成片,使我市美丽乡村既有“盆景”,更有“风景”。各村在编制整治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突出经济基础、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特色要素,切忌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搞建设或照搬城市模式。 (二)着力提升治理层次,健全联动协调机制 将农村环境整治这项工作放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放到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来落实,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层次。建议借鉴省内其他地区做法,使环境卫生整治成为“一把手”工程,市领导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对落后村实行“一村一领导一团队”,从上至下全面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市政府应定期召开联席汇报会议,听取有关责任单位阶段工作完成情况的汇报,及时发现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作为责任单位,要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将干部与行政村结对,建立沟通联系机制。联系干部要每年确定若干重点整治内容,将治理理念、经验、体会、载体等输送给农村,并切实帮助联系村解难题、办实事。 (三)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培养农村“土专家” 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方式,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加大筹资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要重点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面亮化,完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明确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统筹治理生活污水、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等任务,特别是要结合我市实际,有效推进垃圾处理终端建设,积极谋划建设垃圾分拣中心,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同时,还要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基础工作做起,培养一批真正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土专家”,使各类基础设施能够实质性运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再上新台阶。 (四)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党建+”助力环境提升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村要打造一支党员“先锋队”,组织党员从最难整治、最难打扫的区域入手,让党员成为普通群众的示范榜样,推行党员“分区包干、分类减量、分片考核”精细化管理模式,并有效带动党员分片联系群众开展环境整治,让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实现全民共同参与治理的目标。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美丽乡村创建以及小城镇综合整治等列入农村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五)丰富宣传教育载体,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村微信群等宣传载体积极宣传我市北塘村支书苏德生自掏腰包整治村貌等身边的农村环境整治先进典型,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一些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则要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同时,可以通过建立青年志愿服务队,由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组成的劝导队,以及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参与农村环境卫生监督治理活动等活动,营造全民携手共建农村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对农村群众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全民素质。如垃圾分类工作,可以建立垃圾分类分层培训制度,对一线垃圾分类指导员、监督员,对村小组长、党员骨干、保洁员分别进行分类培训,增强全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逐步形成“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 【篇二】 一、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18年9月,成立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由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联系)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委等15个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今年初,专门组建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协调推进办公室,进一步健全了机构、夯实了队伍,为有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先后制定出台了《桃江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桃江县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风文明提质、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等8个方面再次明确相关牵头部门职责,强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抓好各项重点整治任务落实。一是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截止目前,配置勾臂式垃圾箱1129个、垃圾桶34.9万个、垃圾运输车262辆、垃圾中转站23座,村保洁员983人。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理模式,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达100%。整治全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2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核实销号。二是稳步实施厕所革命。对全县所有农村户用厕所、公共厕所现状进行了摸底,己完成4495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桃花江镇、灰山港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马迹塘、武潭、修山、鸬鹚渡等四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完成了80%以上工程。整治城镇黑臭水体6处、农村黑臭水体32处。四是全面提升村容村貌。2018年建成自然村水泥路91公里,改造农村危房3398户,开展国省干道沿线清草除杂暨秩序整治,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营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五是有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完成32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与粪污资源化利用,26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制定化肥负增长方案,推广绿肥翻压还田1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0万亩,翻耕二化螟灭蛹36.9万亩。六是持续推进乡风文明提质。开展了“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线索推荐”等创建活动。 (三)强化政策措施,着力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县财政整合归集各类资金3336.63万元,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了“空心房”整治耕地指标收入全额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配套资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打捆包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进行政策性融资贷款,乡镇配套1000多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发动群众筹资筹劳,为相关项目实施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席调度、目标任务台账及情况报送、重要事项及时调度,以及督查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指导各乡镇建立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采取开设专栏报道、印发工作动态刊物、发放宣传手册和倡仪书、创作快板、召开屋场会、入户宣讲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努力营造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体上看,我县建立起县政府统筹、县级部门牵头、乡镇具体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体系,但相关工作机制还需健全完善。比如,各部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金使用效益未达到最大化;农村公路无专项养护资金,管护机制和责任落实不到位;农村垃圾收运管理机制不完善,垃圾收运不及时。 (二)基础保障仍有所欠缺。一是经费保障不足。目前,县、乡镇两级财政投入有限,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较大。投入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乡村垫资实施会造成新一轮乡村负债。二是保洁员队伍有待加强。部分村保洁员年龄偏大、责任心不强、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佳。三是配套设施薄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展缓慢,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难解决。垃圾收运设施设备不足,特别是垃圾转运车辆较少。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没有分流,污水收集处理率还不够高。 (三)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仍较为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宽,全县黑臭水体治理缓慢,目前,仍有部分河段、沟渠、山塘因垃圾堆沤水体发黑发臭。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全县畜禽禁养区内有养殖场(户)626个,养殖场粪污直排现象非常严重。建筑垃圾乱倾乱倒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较为突出。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畜禽散养、乱搭乱建等现象还很突出。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冲洗圈舍的污水和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较为普遍。村级公共区域卫生死角多。农村改厕进展缓慢,整治实效性有待提高。 (四)社会舆论氛围不浓厚,群众参与度不高。对农民群众的环保宣传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高,未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鸣,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条件、推进绿色家园建设的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部分群众对“脏、乱、差”现象习以为常,发挥主体作用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工作意见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工作统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推进办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健全牵头部门抓总统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的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作战的强大工作合力。 (二)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示范带动。要坚持科学规划,高质量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全县各村开展整治工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三)突出重点难点,集中全面整治。一是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切实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要摸清全县农村黑臭水体底子,制定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并尽快实施。要重视养殖业污染问题,加快推进禁养区养殖场的退养,科学调控适养区养殖场的数量与规模,指导养殖场建设好粪污治理设施,确保全县每个养殖场排放达标。二是要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指导农户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加强村级公共区域卫生治理,特别是要搞好公路沿线清草除杂工作。要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选用身体健康、年龄合适、认真负责的农民担任保洁员。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购置足够的垃圾转运车辆。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垃圾“出口”问题,确保城乡生活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三是要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全覆盖;针对居住比较分散的农村居住户,探索建设适合分散户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四是突出农村厕所治理。要加快厕所改造建设进度。要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在城镇污水管网可以延伸覆盖和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村,推广水冲式厕所,其他地区以化粪池、便池、冲洗设备等“两池一洗”为主要内容,建设卫生厕所。要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四)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基础保障。一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要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提高县级财政保障力度,将村保洁员工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购置运行维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积极探索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主体参与等方式,将农村垃圾清运等服务外包,走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整治资金拨付挂钩,以考核为抓手推动环境改善。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治效果不佳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环境保护的各类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逐步改变其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生活习惯。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 【篇三】 一、全区整治治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现场会议召开后,区政府结合xx实际,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一是加强研究,规划路径。召开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空间治理)推进会等各类会议部署整治治理工作,制定《关于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实施意见》和《xx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18-2020年)实施意见》。二是突出重点,细化责任。以“三纵四横”道路(三纵即206国道、252省道、徐贾快速通道;四横即310国道、农谷大道、转型大道、山水大道)沿线村庄为重点,突出农田、水体、道路、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等内容,实施了整治治理“十大提升工程”。三是因地制宜,明确目标。将全区114个涉农村(居)分为四种创建类型,分批推进,提出“三年行动一年完成”,到2019年底全区建成特色田园型村庄9个,美丽宜居型村庄12个,整治达标重点村33个,整治达标村60个。四是健全机构,强化督查。督查考核组定期对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园区开展工作督查。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还亲临现场督查,当场解决问题,促进了整治治理工作开展。五是聚焦难点,突破瓶颈。制定了《xx区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奖补意见》,明确由区财政列支7320万元,对各地整治治理工作实行以奖代补。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目前,整治治理工作正在全区加快推进。塔山镇清理出公共空间40处7000余平方米;江庄镇清理出集体资源40余亩;耿集街道清理出集体土地414.8亩,鱼塘289亩,其中郑庄村收回耕地48.6亩,鱼塘18亩,重新发包后,增加村集体收入47280元;紫庄镇石庄村清理出集体土地350亩,重新发包后,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清理垃圾、清理河塘边沟、清理乱推乱放、拆除乱搭乱建、建设改造无害化公厕、铺设雨污管网、硬化道路、美化墙面、绿化提档升级和迁移取缔马路市场等工作每天都有新的进展。潘安湖和大吴街道基础好,行动早、标准高、见效快。马庄、西大吴、小吴、建平等村,投入的资金、人力、设备较多,成效显著。大泉街道、老矿街道、青山泉镇、茱萸山街道典型带动明显。大李庄村设计标准高、投入大,绿化、硬化、亮化同步进行,游园、河道、公厕建设全面开花;四清村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度提升污水管网、广场、公厕、游园建设水平;青山泉村、房上村针对村体硬化过度,重新设计增绿补绿方案,挖掘文化内涵;花庄村抢抓快速通道北延契机,实施公共空间治理、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改造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工程;才沃村为优化督公湖旅行环线,高标准开发建设磨石塘农家乐,力求彰显个性。耿集街道等地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将整治治理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耿集居委会大力完善村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汴塘镇影山村结合村庄集中居住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功能设备完善,便民服务到位;紫庄镇将唐耕农庄融入农谷大道建设,完善杜庄基础设施,促进庄体环境提升。大泉街道、江庄镇、茱萸山街道资金支持力度大。三地先期分别投入9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补贴各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我区整治治理工作破题起步较晚,有些部门和镇、村责任主体对市、区相关文件规定和要求学习不深不细,没有吃透精神、掌握要义,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导致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二)群众发动还不充分。有的群众对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不理解、不认同,认为自家房前屋后放什么、种什么是自己的权力,不希望被管理或受限制。同时,没有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少数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群众积极主动性调动不够,参与热情不高,干部干得“热火朝天”,群众只愿“袖手旁观”。 (三)清产核资还不深入。有的镇、村干部对公共空间治理中的深层次矛盾不愿触及,对权属不明的公共空间和集体资产中不合理的租赁关系不能掌握,对哪些姓“公”、哪些姓“私”认识不清,对被非法占用的集体资产不予收回,不合理的承包合同不敢废止。 (四)资金筹措还不到位。从前期开展环境整治的情况来看,整治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加上基础建材价格上涨和较高的人工费,整治治理的成本较高。而一般性和日常性的整治治理的主体是镇、街道和村(居),因此,资金不足是制约经济薄弱地区整治治理工作的难题。 (五)权属界线还不清晰。虽然明确了如何划分道路的红线、绿线以及河道的蓝线,但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实际操作中有的道路、河渠已经出现较大变化,原定的界线已经模糊或者消失,给确定权属界线带来了不少困难。特别是沟渠、河塘等水体和道路存在被百姓自行侵占的现象,如果不能准确划定权属界线,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影响工作开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持续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辟整治治理专题栏目,宣传整治治理工作的意义,展示整治治理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村(居)典型,报道在整治治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提高群众参与整治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整治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二)加快推进难点问题解决。清产核资是公共空间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基本摸清集体资产底数,相关整治工作才能向纵深开展。要指导各地深入开展清理工作,进一步厘清权属底数,明确空间属性,进一步完善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立公开、公正、合理的发包机制,将村(居)集体资产资源连同所有发包合同一并张榜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积极盘活资金来源。各镇、街道、园区要强化资金扶持,盘活用好资源,为每个村拨付相应资金,确保整治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落实好奖补资金制度,加快形成一批整治治理工作亮点。在符合上级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加强涉农资金的整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质量效益。 (四)充分发挥部门服务保障作用。强化部门联动,按照职能分工,为基层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基层审查不合理的合同、协议,研究制定合理合法的规范性的合同样本供基层学习使用,帮助基层审查合同签订情况。要提供测绘数据,对基层难以划定界线的区域进行技术指导,对分歧较大、矛盾较多的区域,由相关部门进行测绘或者邀请第三方进行测绘,提供权威数据,方便基层确权划界。 (五)努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包括档案、权属、交易、发包、公开、监管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保证乡村公共空间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行。坚持落实好调度会制度、督查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使整治治理工作做到常抓长干,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