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3篇
2020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3 篇 【篇一】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居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 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 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 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 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 21 个城镇建成总面积 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 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 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 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 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 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 2 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 0.27 个百分点,比全国 高 0.9 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 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 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 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 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 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 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 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 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 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 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 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 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 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 场灸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 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 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 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 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 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 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 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 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 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 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 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 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 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 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 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 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 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 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 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 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 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 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 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 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 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 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 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 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 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 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 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 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 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 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 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 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 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 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 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 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 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 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 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 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 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 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 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 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 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 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 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 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 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 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 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 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 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 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 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 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 继续争取筐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 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 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 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 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 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 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 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 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 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 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 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 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 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 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 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 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 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 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 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 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 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 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 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 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 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篇二】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山西省总面积 15.67万平方公里,2019年城镇化率 51.26%。全省有 11 个设 区城市,11 个县级市,85 个县,1196个乡镇,28163 个行政村。2019 年国内生 产总值 5193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56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917元。党的 xx 大报告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有序推进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三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全省转 型跨越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以“提速、提质”为主题,着力构建“一 核一圈三群”城镇化空间格局。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城镇化推进工作,已取得了初 步成效。全省现有园林城镇 39 个,其中 15个,晋城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长治市建成全省规模的园林城镇群,城镇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一、山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分析 1.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山西已编制了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晋北、晋南、晋东南 城镇群等规划。编制了大同都市区、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都市区、阳泉、朔州 东部新区、离柳中、忻定原、盐临夏、晋城“一城两翼”等城镇组群规划。完成 了 22个城市、85 个县城及 363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大部分市、县编制了控制 性详细规划以及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 划、城镇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等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 2.城镇组群建设初见成效 以“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统筹城镇发展、人口集聚、产业集 群和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太原都市区、大同都市区、临汾百里汾河城镇带、孝汾 平介灵城镇组群等一体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长治上党城镇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城镇新区建设步伐加快 太原汾东商务区、晋阳湖区建设全面启动,大同御东新区、以山西高校新校 区为依托的晋中北部新城、阳泉生态新区等轮廓初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 明显提升。去年新批准设立开发区 1个,扩区 2 个,正在申请办理设立和扩区的 8个,为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间。 4.全省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2019 年,全省城镇人口超过 50%的有 5 个市:太原、阳泉、大同、晋城、 朔州(2019年有 4 个)。在全省 11 个市中,居前三位的是太原市(83.76%)、阳泉市 (63.04%)、大同市(57.95%);后三位的为运城市(41.41%)、忻州市(41.43%)、吕梁市 (41.61%)。城镇化率排第 1 位和第 11 位的差距由 2019 年的 43.84 个百分点缩小 为 42.35个百分点,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 2019年,山西城镇化率 51.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4 个百分点,居全国 第 17 位。虽然太原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但其发育程度和规模均落后于中 原经济区、武汉大都市圈、长株潭、关中城镇群等中西部城镇群。全省 22 个设 市城市平均人口 40.7 万,低于全国平均数 13.1万人,县城平均人口 6.69 万,低 于全国平均数 2.12 万人,一般建制镇平均人口不足 6000 人,其中 3000 人以下 的镇近 200个。 2.煤炭资源型城镇数量多 全省 22个设市城市中有 11个资源型城市,其中 8 个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 市。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初级化突出,城镇职能体系不健全,城镇之间及 区域联系薄弱。资源型产业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塌陷、水资源漏失、 环境污染等的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3.城乡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 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 1/7。22 个城市、70 个县城缺水,占市、县总数的 87%。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 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县(市) 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 48 个,占总数的 50%,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 村没有保洁员,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仍较突出。 4.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 虽然近几年出台了一些解决户籍、土地、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但没有形成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形不成整体效应。居住在全省城镇的 1842 万 人口中,有近 650万没有取得城镇居民户籍,占城镇人口总数的 34.9%,农民转 变为城镇居民的难度仍然较大。 二、山西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推进措施 (一)“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总体布局 “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 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规划 2019年都市区城 镇人口达到 465万。 “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都市圈城镇密集区为 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 阳泉、忻州 5市的 30 个县(市、区)。 “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 10 个县、区;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包括运城市、临汾市的 16 个县、 市、区;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包括长治市、晋城市的 12 个县、 市、区。三个城镇群是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 区域。 (二)推进措施 1.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 把太原都市圈构建作为全省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 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为外围组群,加快建设以高 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都市圈现代交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 发展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统筹协调经济发 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经济圈、旅游圈和 生态圈。 2.着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力支持太原率先发展,以太原晋中共建区和太榆科技创新城为切入点,统 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对接基础设施,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共同 构建辐射带动能力强大的省域中心。加快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长治、 晋城、临汾、运城等城市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推进以中心城市为 依托的城镇组群构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综合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 展。 3.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 把县城和县级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 能、塑造特色。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向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集中。 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矿棚户区改造及新建煤矿的生活区要尽量在县城和县级市中 心城区安排。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环 境。通过“大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推进“百镇建设工程” 重点扶持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率先发展。以项目为依托建 设城镇新区,按照市政标准建设和改造提升道路、供排水、供气、垃圾收集转运 等设施和公园绿地,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等公共设施,对镇容镇貌进行综合整治, 建设现代化新市镇,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样板。省有关 部门对重点镇的街巷硬化、供水、供电设施、文体活动场所、中小学、卫生院及 绿化建设等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对部分重点镇赋予一定的县级行政审批、 执法、管理等权限和建立镇级财政,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5.协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 个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 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化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 延伸。大中城市郊区要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 共设施网络;整合农村居民点,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土地 规模化经营,走集约、集聚式发展的城郊型城镇化道路。 三、山西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山西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各地从区情出发,努力创新体制机制, 形成了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成功案例。诸如:太原市实施数字城管联动城 乡清洁,全面创建宜居城市。太原市以城乡清洁和数字城管工程为抓手,大力提 高城乡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 城市格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统 筹推进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旧两利,古今兼顾的特色城 市已初步建成。介休市三位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xx”以来,介休市以城区 和义安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整体 推进的城镇化战略,探索出一条介休城镇化发展新路。孝义市实施“1420”工程, 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孝义市按照“中心城市、中心集镇、社区化中心村”三个 层面梯次推进,启动实施了以主城区为龙头、4个特色中心镇为支点、20个社区 化中心村和小警镇为辐射的“1420”工程,大力推进了特色城镇化建设。 长治市积极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构建“一核双圈”发展框架,大力推进城 镇化的经验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推广。 长治市在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的过程中,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其成功经验: 一是项目引领,助推上党城镇群基础卡设。二是政策创新,助力上党城镇群快速 发展。 四、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 在推进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方面,国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 度,以举家迁徙的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 为基准,加快放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 落户限制,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有效提高我国 城市化进程。建议由国家制定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由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和具 体执行准则加以落实。 (二)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和衔接机制 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原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口在医疗、教育、 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城市和乡 村之间应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和衔接机制,以便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相对 应。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财政转移支付衔接的制度设计,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合理界 定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调整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关系为常住 人口为基础的公共资源分配,实现资源的公平和合理配置,以保证流入地政府有 相应的资源支撑农民市民化的公共支出。 (三)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我国目前统计的城镇化率中包括了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而城镇半年以上 常住人口又主要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问题有两点,一是 稳定的就业,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目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缺口 很大,当地财政难以解决,因此建议国家尽快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 机制,合理界定不同等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推 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尽可能缩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 (四)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 “县乃国之基”。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农 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桥头堡”。县城相对于大中城市, 农民进城门槛和成本更低,文化认同感更近;相对于其他小城镇,产业发展、公 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更强,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更高。近年来,中西 部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具备了建设小城市的经济基础。建议国家明确提出 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对部分具备改市条件的县城,适时推进 县改市,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相邻的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试点和扩权 强县试点,推动其做大做强,以大县城建设为增长点,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五)建立有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各类规划政出多门,互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现象屡见不鲜。城镇 规划也不例外,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衔接不畅,相互矛盾和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 尤其是城镇规划修编变动频繁,加之规划实施监督缺位,导致城镇规划实施变数 很大。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类规划相互衔接 的原则,建议国家建立有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协调机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 法规,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在统筹空间发展方面的法律地 位;研究出台“多规协调”的指导性文件和相应技术标准,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 以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篇三】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一、对巴中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 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底,全市有 123 个乡集镇,61 个建制镇,其中 重点镇 5 个,省级试点镇 48 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 198平方公里, 乡镇平均建成区 1.1 平方公里、人口 3000余人,平均 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 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 3.5 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 4.5 万人,是全国重点小 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 5—10 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 500户、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 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 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 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65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 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 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 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 大 8倍,城镇人口增加 6 倍,达到 1.2 万人,占总人口的 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 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 232 条,里程 1208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 70%;乡镇通电率 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 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 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 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 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 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城镇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9.24亿元,其中二产业 6.47亿元,三产业 10.63亿元。如, 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 1 亿元,占 gdp的 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 4:43:53,提供税收超过万元。涪阳镇兴办 12 家超市,新建 1 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 地客商,个体户达到 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 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 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 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红军文化、特色 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 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 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 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 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 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 3 平方公里, 其他乡集镇不足 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 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 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 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 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 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 1.25 亿元,最少本文章共 2 页,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的乐坝镇为 140 万元,的 驷马、恩阳达到 2200万元,平均达到 1000 万元以上。制约了城镇规模的扩大, 城镇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路、水、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不配套。 沿公路建设的乡镇,公路与街道功能不清,以路代街、以街代市现象突出;多数 乡镇未实现雨污分流,未集中进行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文化、 体育等公共设施缺乏;燃气普及率仅为 0.1%。 三是缺乏产业支撑。城镇经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 链条短、水平低的状况,产业支撑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和促 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城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同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对外交流合作有限,对外开放的水平低,仍处于 封闭半封闭状态,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借力、借势、借资金、借技术发展 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镇管理水平不高。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 门调控能力较弱。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随意性明显, 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小城镇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 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功能定位 城镇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 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 化的主要途径。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一)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中心。位于农村 之首,城市之尾,一头连农村,一头连城市,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是城市 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在该地域系统内发挥 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的发育程度如 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此,必须作为一件大事抓 紧抓好。 (二)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 当前,大中城市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纳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成 本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解 决农民离土不离乡,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之功效。建设小城镇,可以聚 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发展一个地方的生产,繁荣一个地方的经 济,富裕一个地方的百姓。 (三)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 城市工业文明向农村扩散,离不开小城镇,城市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 小城镇为基地,才能尽快为分散的农民所掌握、所享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多要 通过小城镇向农村传播。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带动 作用,对农村产业的辐射作用。 (四)发挥小城镇促进对外开放的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是农村进步的强大动力。 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积累 少,招商引资难度大,更应该加快建设农村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 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像乐坝镇多年来重视抓小城镇建设,促进开放开 发,吸引了大量外地和当地人务工经商,兴办企业,镇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五)发挥小城镇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要确立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思 想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带 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作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口、 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立足特色资源,打造产业集中区,增强小城镇 的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小城镇 建设是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需要,是推进“三农” 问题解决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 理的需要。根据巴中实际,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市、县中心城市,完善功能, 提升品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手抓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坚持城乡统筹、合理 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突出特色,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产 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发展后 劲。 (二)坚持规划导向。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 瞻性,按照起点要高、规模适度、分步实施的要求,提高规划水平。明确小城镇 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节约资源、突出特色、个性发 展,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切实避 免“千镇一面”的雷同。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选址、规模、标准和设施配置, 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 有序的新型城镇。一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二 要搞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包括控制性详规、小区规划、管理建设规划以及基 础设施配套的规划;三要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小城镇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 教育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机地衔 接起来,更好地发挥小城镇的基础潜力、产业潜力。四要严格实行规划控制,增 强规划的严肃性,保障规划的连续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