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在科学教学中聚焦生本课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在科学教学中聚焦生本课堂

小学科学论文之在科学教学中聚焦生本课堂 ‎ ‎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科学生本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反思我们当前的科学课堂,不难发现,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学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在一定层度上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生本课堂成了科学教学的聚焦点。‎ ‎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构建以生为本的科学课堂,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呢?‎ ‎  一、前置作业——生本课堂的“活力剂”‎ ‎  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其实,很多的课堂教学内容并不都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才能学会,所以,我们不妨先布置学生去实践与探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或与同伴的合作下进行学习,完成前置性作业后,等回到课堂时就已经颇有想法了,有了比先前要高的起点, 再通过小组交流、课堂展示等形式的学习, 与同学和教师间的思维碰撞就比较活跃,在课堂的学习中更有广度和深度。‎ ‎  例如六年级《月相变化》这课的内容十分抽象,如果仅仅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听懂,而且失去了培养学生长时探究、主动探究的机会,有一位优秀教师在执教本课时,就安排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 ‎  1、在上课前布置半个月的月相观察,为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并把观察时间定在农历初一到十五。‎ ‎  2、每隔二至三天让学生将记录表带来交流,有什么疑难问题,老师及时为学生解难并及时鼓励学生。‎ ‎  3、等到上这一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带来,交流观察结果。‎ ‎  最后,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对月相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堂的学习,在这一节课上时变成了同学们的“交流汇报课”,老师反而变成了学生们的“看客”,学生们的思维特别的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所以,前置性作业,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教学方式。‎ ‎  二、实地探究——生本课堂的“清新剂”‎ ‎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所以,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学生学习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所以,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利用环境,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睿智地创设与学生学习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科学,体验科学,运用科学,让科学学习生活化,开放化。‎ ‎  例如:在教学《蚯蚓》一课中,常规方法是按照书上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实地探究:让学生准备好工具,带领同学们到学校的花坛中去“找”蚯蚓,最后让学生比较:“谁捉的蚯蚓多?”“在什么样的地方蚯蚓多?”最后根据学生在什么环境下抓到蚯蚓的数量,引导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老师问:“如果你要养殖蚯蚓,你选择什么样的环境?”这种方法通过学生自身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得出结论,并运用到生活,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科学的生活气息,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获取的知识也更加牢固。‎ ‎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受课堂教学的小范围限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参观、采集、探究等科学活动。这种多形式的活动、体验,让同学们重新回到大自然,呼吸清新的空气,滋润同学们的心田,正如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科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中的问题并体验解决的过程,科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  三、追问激趣—— 生本课堂的“强力剂”‎ ‎  科学始于好奇,好奇心是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时,科学新课标倡导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积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挖掘创新的潜能。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追问,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思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探究中感悟知识,在满怀期望中取得成功,以激发学生热烈而持久的探究兴趣。‎ ‎  例如执教《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学习情境可如下设计,在做完“纸会湿吗”和“玩注射器”这两个实验,认识到装空气注射器的活塞容易压缩和扩张 ,而装水的注射器的活塞不容易压缩和扩张后,紧接着问:“还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继续玩注射器,发现了“被压缩了的空气具有弹性”。这时再接着问:“这个弹性的力量大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有的学生说这个力量很小,有的学生说如果是很大的注射器,这个力量就会很大,正当学生茫然时,及时出示了一个水火箭,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老师手上的水火箭能射得多高呀?”,学生开始争先恐后的猜测,接着又问:“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 ‎,课后,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进行发射验证,当同学们看到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能发射到如此的高度时,惊呼神奇,这时趁热打铁,问:“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呀?”。“想”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 ‎  可以看出,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断地进行追问,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思考,像一股股强力剂一样冲向全身,血液在沸腾,思维极度活跃,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伸向课外,思维引向深层,产生热烈而持久的探究兴趣,由此有了一种强烈的求新、求知、求成的欲望。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科学课堂上的达到深层而持久探究活动,要以生为本,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追问,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挖掘创新的潜能。‎ ‎  四、人文关怀——生本课堂的“润滑剂”‎ ‎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科学生本课堂应该洋溢人文的光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隔入自己的情感,及时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一种师生之间的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对话中、交流中,沟通中,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 ‎  例如,执教《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时,在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时,我发现几位学生坐着一动也不动,经过了解,才知道因为他们知道显微镜很贵重,担心操作出错误,损坏显微镜,就不敢动手。于是,我就鼓励他们:“学校的显微镜是给我们大家用的,只要认真按老师所说的步骤操作,是不会坏的,而且也不会出错,你们就大胆做去吧!老师相信你肯定行!”热情的鼓励使学生充满了自信,几位同学愉快地投入到实验中,接着我又表扬他们:“你们的合用真融洽!”实验结束后,其中一位同学跑过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老师,我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下次实验我一定要积极做。”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教师热切的关怀鼓励会使他们从消极的旁观者成为课堂积极的参与者。‎ ‎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的时候,他们也会把自己的爱回报给老师,这样师生之间会架起友谊之桥,情感会得以沟通、智慧会得以交流。教师要主动走向学生的内心,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焕发他们的生命激情,使学生在课堂中如获得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 ‎  总之,“生本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是教师努力寻求的一种方式方法——少教而让学生多学的教学理念,以全面依靠学生为行为观,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教育形态,所以,要实现“生本化”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具有“生本化”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生本课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