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五篇
2021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五篇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其“亮点”在于它集 中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核心价值以及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其“难点”在于它的“三 无性”(无现成教材、无专业教师、无现成经验和模式)。学校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 环境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学校试着从如何享用当地本土资源, 以学校文化、地域资源集合各科课本提供的资源进行选择,从而发扬地方特色的文化,来有 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进行论述,希冀能对本课程有所裨益,便于开展教学工作。 一、整合当地资源,彰显特色化 在各类课程资源中,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学生 的成长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较理想的选择。 基于此认识,学校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本土资源,构建校本课程。 1.整合校园生活,丰富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若要走向“常态化”,首先,学校要积极创设一种有利于感染学生的环境, 我们学生最熟悉最喜欢呆的地方就是学校,以校园的生活为主题。 开展实践活动,相信孩子们一定有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中 的文本教学,走进校园。我们可以从校园安全、校园绿色、校园卫生等方面入手进行活动探 究,而且这样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既方便操作也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如“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我们学校都要在当天已班级为单位开展茶话会活动。笔者便趁机抛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话题: 《“六一”策划室》,要求学生为“六一”当天的全部活动作一个完整的策划。如课室装饰组、 联欢会策划组、美食准备组等。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并搜集整理同学们 对“六一”活动有何意见和建议,并编排和彩排各种节目等等,看着它们兴致高涨为此忙碌 的样子,笔者心里由衷感到高兴。可想而知,这次由他们自己自编自导的六一儿童节将是最 快乐的一个节日,因为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快乐节日的喜悦,更多的是他们在这一实践的过程 收获独特的体验,收获了团结,收获了感悟。 2.整合地方特色,挖掘活动主题 由于各地方的资源、经济、文化、历史的不同,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资源特性,学校 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应该整合地方的资源,把地方有利资源融入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中,从 而挖掘本校综合实践的特色。**年 4 月 26 日,笔者有幸观看了虎门镇综合实践骨干教师展 示课研讨活动,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了一节阶段研讨课《走近渔村》和一节成果展评课《走 近民族英雄——陈连升》,两位教师之课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巧妙地运用了本土资源,传承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善于 去挖掘,去提炼,总能选出我们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 3.整合活动基地,躬行活动实践 综合实践互动该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这 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选取合适的场所以基地的形式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针对学 校所在镇区的特点,虎门这是雄奇魅力之城,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商贸物流繁荣 兴旺——这里的資源应有尽有,我们又开发了校外的基地,如建立服装企业、交警大队、粮 油公司、消防中队、特产果园、沙角部队、虎门公园等活动基地。借助这些基地,我们可以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乡土教育等,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活动 的场所,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各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我们也有计划地多次组织学生利用这些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构建课程内容,建立资源库 关于当地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 教师个人能力素质,形成学校特色”这一总目标,主要从自然领域、人文社会领域两个方面 进行。以《走进渔村》为例,作为渔村学校,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较丰厚,该校可结合自身 的优势,按照内容线索进行整合,设置项目主题——《走进渔村》后,再预设研究课题,形 成系列主题,如,《如何制作鱼干》《如何编织渔网》《守护渔港》等,这样教师就可以获得 课程“抓手”,明确课程开发方向。同时把每一届学生已经开展过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和汇 总,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方便学生和老师重新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对自然领域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认识和 了解家乡。这是一笔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制定提供了条件, 尽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丰富活动形式,突显实效性 综合实践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 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 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比如开展《走进渔村》的课题,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策划方案、设计调查 问卷、撰写调查报告、撰写倡议书等应用性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开始前与结束时都能既依 计划、目标行事,也能不断总结,从而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也可以学习如何制作鱼干、 如何编织渔网、学唱咸水歌等体验性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渔民的生活,从而了解传统的渔 民文化;还可以开展走访饮食餐馆、渔村市场,访问渔档档主等社会参与的实践性活动,从 而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学 生将得法于课堂,得益于生活。在充分享用了本土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为传承、发扬当地 特色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而言之,本土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理念、 新的课题,促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进入新的阶段,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 更多的可能性。校园文化建设更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试金石,经过千锤百炼,一定能 创造出属于我们的一片综合实践活动新天地。 【篇二】 立足文化建设,创建文化校园,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实力,提高了各项工作的质量和品质, 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学校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 化、科研文化等来阐述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环境文化——体现特色 根据现有的优质硬件设施和自身实际,做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在环境布置 上体现特色,建设科学、美观、和谐的环境文化。 围绕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设计、布置、调整学校的环境文化,打造富有文化气息, 管理精致的成人培训基地。现在校园已初步形成了视觉的美感,宏观大气,微观精细,特色 鲜明。 二、管理文化——以人为本 努力营造“人本”管理文化,在教师层面,强调教师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在学员层面, 推行参与意识。 1.抓好行政班子建设,以管理出效益 分层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同时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加大对管理工作的 督导、反馈和整改力度。学习力是贯穿于组织管理的始终,学校行政人员首先树立科学发展 观,带头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行政班子互相帮助、乐于奉献,形成工作默契, 引领教师团结协作、敬业爱岗,以和谐促发展,以管理出效益。 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成长 在各项因素都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要提高学校的效能,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队伍自身 的素质,促进专业成长。学校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从观念上突破,转变教师的教育观 念和服务意识;二是以评促建,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结合**市社会教育机构优秀班主任评 选办法,细化班主任工作规范,首先在校内开展评比,评选出校级优秀班主任,再上报市教 育局参评。通过评比活动,以评促建,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着力抓好校本培训,提升 了班主任工作水平;三是深入开展师德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新老教师结对活动。 三、制度文化——落实执行 加強制度建设,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完善学校现有的各项制度和各部门条线的岗位职责, 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探索、优化、规范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日常考核,重在落实和 执行,努力做到用制度管理人,用细则监督人,用条例调动人,促进“制度管理”和“人本 管理”的结合,使制度更加适合学校的管理。 1.完善各类考核制度 以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为核心,结合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等,疏理、修 订完善学校现有的各项考核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执行和落实,同时不断修正,努力提升工 作品质和质量。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使学校完全走上 “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科学发展的轨道。 2.落实校园安全制度 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落实安全月报制度。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开展安全工作法规和理论的 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强化隐患整治,建立校园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机制, 每天值日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巡视校园,安全检查,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 生命安全。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对我们成校的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学校严格执行上级规定,每年初就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各 部门负责人认真学习,使大家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根据要求对学校 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学校在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和监督下,加强资产管理,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尤其是在内部控制保护资产的安全 性和会计记录的可靠性方面统一认识,严格遵循制度规定,使单位管理更加规范化,促进学 校的事业健康发展。 四、科研文化——重在引领 近年来,学校以科研引领学校教育培训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拓展教育 培训内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办学品位。通过校本研究,夯实 科研过程,提升工作品质,逐步推进校本科研工作,初步形成学校自己的科研特色,同时课 题研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的双赢发展。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 提高了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在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教师迫切地感受到提高学历、更 新专业知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涌现出多位教师参加一些考证、学历培训,争做双师型教师。 其次是通过课题研究也推动了学校发展。在课题引领下,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全校教职工的共 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培训和活动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 牌,为推进园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应有贡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 园区居民的普遍认同。 【篇三】 一、教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构成部分 无论什么样的学校,都会形成一定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是高效师生必然接受的教育 和熏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在**年召开的全国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讲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 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 魂,是能够凝聚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校园文化包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教 风学风是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包括寝室文化、社团文化、体育文化、人文景观文化、物质文 化(教学楼、图书馆等)。 二、教风学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教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教风学风 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这种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像空气一样环绕在学 生周围,让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让他们产生从众效应,向勤奋学习的学生 看齐。比如,宿舍里面一共有六位学生,如果五位学生都去上课了,剩余的一位学生就会产 生压力,自己一个人呆在宿舍不上课就会产生恐慌感和愧疚感,从而也会去上课。再比如,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都交了,剩余的少部分或者剩余一位学生的时候,这位学生感受 到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大家都交作业了,自己一个人没有交,好像自己成了异类,迫于压 力也会提交作业。这就是良好的氛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让先进的学生保持先进, 让后进的学生向先进的学生学习或仿效先进的学生。 良好教风学风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风学风能 够让学生形成追求卓越、争优争先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努力争优争先的欲望,克服困难勇往 直前的意志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作的很优秀的自信心,从而产生勤奋刻苦努力学习的行为。 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可以传递到校园文化的其他方面,比如寝室文化、体育文化、社团 文化中。在寝室文化中,良好的教风学风一旦形成,寝室里就不会出现比着睡懒觉的情况, 而是相互提醒,积极去课堂上课。 良好的教风学风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勤奋学习,在寝室里面就不会出现比着打游戏的情况, 在体育比赛中也会尽自己所能,表现出努力拼搏的精神,在社团中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积 极的参加各种活动。教风学风对校园文化的各要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四】 三、校园文化对教风学风的促进作用 学校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它借助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力, 根据一定的社会行为方式,将师生的行为表现规范到学校和社会所期望的轨道上来,它通过 创造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教风学风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校园硬件设施对教风学风的影响。图书馆中浩瀚的图书,整齐的桌椅,图书馆的 宽敞明亮,冬暖夏凉都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如果图书馆硬件条件不好,没有安装制冷或 取暖设备,夏天太热或冬天太冷,学生根本没法在图书馆久坐,没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想努力学习也找不到学习的地方,非常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如果图书馆条件非常好, 冬暖夏凉,也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学生来看书是一种享受,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经常想到图 书馆坐坐。 第二,校园中的人文景观也会影响教风和学风。校园雕塑立在那里,学生经常从那里经 过,学生经常可以看到伟人的雕塑,让学生经常想到该伟人的精神品质或者巨大贡献,让学 生敬仰伟人,收到伟人的影响,从而让学生立志发奋学习,做一个像伟人一样的人。有的学 校有为学校做出巨大贡献的校长的雕塑,有的学校有科学家的雕塑,比如爱因斯坦、牛顿等, 有的学校有文人的雕塑,比如鲁迅、矛盾等。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雕塑,当然这些雕塑不是 随意设置的,而是要与学校的专业相匹配,才能更好地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第三,寝室文化对教风学风的影响。寝室文化对教风学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起寝 室的学生如果能够形成勤奋积极的学习态度,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颇多。例如,在现实生活 中出现一个寝室都是学霸,都考上名校的研究生的情况。反之,则影响每一个室友的学习和 进步。寝室文化从寝室卫生条件可见一斑,如果一个寝室脏乱差,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寝室文 化。寝室里面脏代表着这个寝室的人懒惰,不愿意打扫卫生,甚至吃晚饭的一次性饭盒都不 愿意丢到垃圾桶里,这样懒惰的学生不可能积极的勤奋刻苦地去学习。差代表这个寝室没有 学习的休息的条件,例如一个寝室里面放了几台电脑,寝室里面的坐在一起打游戏,甚至别 的寝室的不打游戏的也被带入到打游戏的队伍,一旦迷恋游戏,更无心学习。这样的寝室文 化不仅影响学风还会影响教风,寝室里面脏乱差,迷恋打游戏,就会旷课,在教师面对到课 率低的班级也会影响心情,影响教育的热情,影响到备课的动力,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局面。 第四,体育文化对教风学风的影响。体育文化中拼搏精神,争先精神都会影响到教风学 风,一个班集体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拼搏精神,在学习当中也会不 甘落后,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第五,社团文化对教风学风的影响。社团文化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也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风学风。比如诚信,在社团文化中形成的诚信理念,也会影响到学风, 不抄袭他人,在考试时候不作弊等。社团活动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可以尽情发挥学生的特长 和优势,为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提供平台和着力点。一个追求卓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 会传递到教风和学风。 四、校园文化与教风学风的内在联动机制 校园文化与教风学风的内在联动机制表现在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内在关联性、相互 渗透性。 第一,内在一致性。校园文化和教风学风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它们的联结点在与学生 的心理,即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校园文化和教风学风存在内在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 性表现在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相互影響的一致性。良好的教风学风促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反之亦然。 第二,内在关联性。教风学风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与校园文化的其他要素存在着相 互联动的关系,寝室文化会影响教风学风、社团文化会影响教风学风,教风学风也影响着社 团文化的各要素。 第三,相互渗透性。校园文化与教风学风还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校园文化中营造出 的积极向上的气氛会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要素,包括寝室文化、社团文化、教风学风、体育 文化等。而校园文化又是在各种文化中综合形成的,所有的文化都要渗透到学生的实践,又 是学生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在高职院校,定期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各 种社团活动的开展,学校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汇报演出、寝室文化节、辩论赛、演讲赛、 阳光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等。通过这些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些活动也体现和巩 固着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良好的教风学风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教风 学风会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篇五】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定境中过长期积累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 化的一个分支,很难加以把握与界定。但一般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 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高品位的校园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培养高品质人才为目的,以 校园精神为核心的一种群体文化。从狭义上讲,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 步形成的师生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群体心态、行为方式等的综合反映。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校园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通过一所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所在的每一个人都 自觉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层面上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 现对心灵、性格的成功塑造。 近年来,高校的园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方式层面和精神层面取得了很大的 成效,特别是校园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各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但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往往把其当成促进学习和开展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只是从实用功利主 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其价值意义,使校园文化在轰轰烈烈的外表下 偏离其核心价值,即使功利主义的活动也往往呈现出高水平徘徊的景象,没有更好的活动方 式来掀起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居于先进地位的高校校园文化并没有很好地引领整个 社会文化发展,相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的挑战。 2.“双一流”大學建设提供契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经成为新一轮高校发展的热潮,这无疑给处在困境中高 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一股活力。如何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找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的定位,如何以引领为特征和科技创新为本质,抓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成为“双一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点。 “双一流”大学建设主要是为国家战略服务,它要求高校承担起为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 作出重要贡献的责任,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其中第一要 素就是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据统计,迄今为止,在美国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 研成果中,70%以上都产生于一流的高校。我国的“双一流”高校正日益突出地显示出强劲 科研实力,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的状况,如何把高校育人特别是对本科生的培养与“双一流” 建设联系起来,如何让本科生参与学校的科研,分享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资源优势,新时代 校园文化建设责无旁贷。 二、“双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蓬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也赶上新一轮的热潮,需要从大学的 特征和创新的本质出发,在制度与精神两个层面上探索“双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 包括:制度层面上,形成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建立创新型组织团队;精神层面上,营 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1.基本方法 所谓创新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分布整个组织的创新气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 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充分发挥个体积极性、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目前已经成为推动人类 社会向前发展的良好管理模式。任何组织从鼎盛走向衰微,其原因不在外部,而是由于组织 内部的创新不足影响其成长所致。因此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来克服创新智障,达到持续适调 与成长。大学是一个由众多学习者聚集而成的社团,共同的目标将紧紧地把构建整体的不同 因素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系统中,有一个共同目标、一个有效环境和一个教学培训计划。在 这一团队中,需要系统思考利用其科学研究资源和研究计划来加强本科教育的质量。在这里, 所有的成员有着各种不同的经历,要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信,寻求激励而不是稳定。在这 里,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在和聪明、富有想象力和渴望知识的本科生接触中可以发现新的创 造力,产生大量的重要原始创新。 3.2.2 重要内容 第一,共同愿景。在这个创新型组织中要求每个人应当是一个学习者、发现者。其共同 的使命是探索未来世界,无限接近绝对真理,把所有发生在校园中的一切紧紧地系在一起。 大学的教学职能是使所有学生融入大学的使命中去。这些学生必须和他们的同伴、教师和其 他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加强创新。在这个组织中,每个教师或学生应得到探索和创新的教育。 第二,互相影响。在学习型组织这个大系统中,要求不同领域的教师间相互影响,教学 与研究相结合。师生间的相互影响使各自的智力得到开拓,为未来的科技提供了机会。在这 种环境中,本科生应互享成果,发展各自的研究能力。第三,动态平衡。要求每个成员充分 理解整个大学是动态的整体,教学、科研、第二課堂活动要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形成一个 学生和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向上的校园环境。 2.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需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需要有高水平的不同 学术流派敢想敢说的精神;要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给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让学者在 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形成新的理论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科技创新的服 务工作,组织科技创新论坛和教授沙龙等活动,以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 大学乃大师之学府,无大师则无大学。拥有一批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作为学 术带头人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更是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的必要条件。担任哈佛大学校 长 20 年之久的康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 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 基础和条件。因此“双一流”大学要坚持吸引、汇集和孕育学术大师。要加强国内、国际学 术交流,要能吸引、汇集一批大师,形成一种环境和群体,同时还能够自身孕育一流大师。 3.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 新时代,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 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素质的人才,是“双一流”大学的神圣职责,但是我国研究型大学 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 相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言,基本上还只属于知识应用范畴,造成很多学生 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却缺少那种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高等教育的迅 猛发展特别是扩招给大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 利性,完全为市场的需求服务,而并非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更不用提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与 创新能力。 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让学生对学习与将来的发展甚至就业有什么关系上有清醒逻辑认 识,从而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地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 创新能力。其次,要求高校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环境,注意教书育人的艺术性,逐步实现教 学过程由传统的传习型向研究型过渡,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 解本学科发展过程、学术思想演变、研究方法动态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让他们自 己去主动地学习,追踪学科最前沿,提出质疑,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