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3篇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3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3篇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总体上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他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 例如:学生乱敲打键盘、不顾软驱指示灯是否亮随意插入拔出软盘、鼠标的乱用、不按正常步骤关闭计算机,造成死机现象时有发生等。 因此,当学生开始上机课之前,我都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软驱、鼠标、硬盘、键盘等的性能、正确的操作规程及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这对于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迅速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教师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图工具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板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整堂课,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了。 3.恰当运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上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枯燥无味,而且涉及到许多计算机术语,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但如果运用比喻教学,就会使教学内容容易理解和记忆。从根本上说就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例如讲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我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2 + 3 =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学生就会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像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像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硬件是由: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就能记住。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是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学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 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英国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如果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进步。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沦为基础。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奸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它正逐步成为继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后又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高度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例如,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广播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获得了合作技巧。 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信息技术学科应当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个重任。鼓励和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例如,指导学生运用Windows 98中的画笔软件绘制简单的彩图,并发挥想象力制作书签、友情卡等。再如,利用现有条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3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的,促进学习者创新和综合能力形成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1、单元教学计划。具体地描述教学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等,其中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因此这种教学计划可称为信息化教案。 2、学生电子作品范例。给学生提供参考用的电子作品,可以从各种电子信息源中选取或由教师自行制作。 3、学生作品评价量规。提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从内容、技术、创意等方面详细规定了评级指标,利用这种量规来评价学生电子作品,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既可以让教师评,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4、教学支持材料。为支持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准备的各类辅助性材料,如软件工具,资料光盘,在线参考资料,参考书目,教师用电子讲稿等。 5、单元实施方案。包括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学生分组办法、上机时间分配以及征求社会支持的措施等。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为此,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化原则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讲授学习策略与技能。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教师还应该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教师应创建学生学习网站、演示文稿课件和参考范例等。 2、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21世纪人类学习的技能应主要体现在能够运用交流、信息处理和研究工具(例如文字处理、电子邮件、演示软件、网页开发、互联网搜索工具)来访问、管理、综合、评估、创造并交流信息。因此,相互协作与自我指导相结合尤为重要。 3、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学习过程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长进的过程。学习资源指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料来源或资料库,它包括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与环境。信息化教学设计注重对教学系统的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也就是说,教学除了安排终结性考核,还应安排形成性考核,如要求学生提交记录其学习过程的电子档案等。 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优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研究学生,研究学习过程。因为不同类型的内容,不同的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比如知识,分为识记概念和理解概念。 (1)识记概念,如:键盘、鼠标、按钮等,苹果等水果名,英文单词。对于这些规定性的、具体的概念,人采取的是识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即认识了,记住了。 (2)理解概念,如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这些是抽象概念。对于抽象的概念,人必须理解了才能去学会,如何理解,那就要再现抽象的过程。 比如技能,有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1)动作技能,如:鼠标操作,打字,图片的旋转等,开车,收发电子邮件,这些属于动作技能,是需要人们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 (2)智力技能,如:信息的特性,判断信息的某个特征是需要经过大脑思维比较判断最后做出决定,这属于人的智力技能。也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培养的。 比如过程与方法,一些内容,如什么是程序设计,什么是网页设计,这些内容靠理解、靠反复练习均不能掌握,需要人们亲身经历一段程序设计或网页设计,从中感悟的。一些方法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从中提炼出来。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相对前面所说要难一些。 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规范使用电子邮件,有条理地管理个人文件,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其中包含了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或一种由价值观影响的态度。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方式又是不同。 2、研究教学设计。其实,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扮演着教学设计者的角色。从理论上讲,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采用新课程理念和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做好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做好前期分析,并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 其次,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现状怎样?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那么这个比例有多大?还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 此外,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多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生活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分析结果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什么?因为人学习不同类型的东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议老师们分三个维度来写教学目标,当然这样会有一定难度。此外,撰写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 3、设计好教学策略。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把握何时、何地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学校情境中的问题及其评价标准与真实世界情境中的有很大差别,将课堂教学与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相联系,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策略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认为提供一个丰富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其中通过探究、交互作用和创建起对知识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简单地说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为了获得一个真实、复杂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将是最佳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和支持并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所提供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更有利于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围绕教学单元中的某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利用Internet搜集信息并利用PowerPoint创建一个指向单元学习内容的演示文稿。教师在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结对评审他们的学习或设计成果并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 信息技术教师做好以上三点后,在进行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时,还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八个步骤,才能使课堂效果达到优化。 1、对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此教学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能力。 2、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 3、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在教师设计好的范围内有目的地查找学习资源,也可以提供现成的真实可靠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如果需要,教师还要制作相关的资源列表,以方便学生查阅,提高学习效率。 4、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一般情况下应落实成文字呈现的信息化教案。 5、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以完成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事先做出电子作品的范例,当然这个范例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应该达到的制作水平进行设计的,有了教师展示的范例,学生浏览后就会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6、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具量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7、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如不具备,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以及其他必要文档的准备,等等。 8、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价修改是随时进行的,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 综上所述,做好三点八步,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优化,是我们优化教学设计的必然结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