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调研报告3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3篇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3篇 ‎【篇一】‎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xx村位于xx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6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有农户138户493人,党员44人,国土面积20.61平方公里,海拔2660米,年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105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松子、树楤、花椒、马铃薯、白芸豆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509亩,人均耕地1.2亩,林地22000亩,林果地3800亩,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6758元。‎ ‎(二)贫困人口状况。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户312人,到20xx年底已脱贫63户254人,未脱贫15户58人,无漏评、脱贫返贫户,年内新增特殊群众14户28人,现有低保户37户112人,残疾人12人。未脱贫户主要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2户8人,缺土地1户4人,缺劳力2户10人,缺技术2户5人,交通条件落后3户14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5户17人。易地扶贫搬迁15户67人,其中县城集中安置7户33人。按照县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今年6月前对全村房屋安全性进行了认定、上报,经审核鉴定,批准我村实施四类农村危改34户,旧房修缮26户。‎ ‎(三)脱贫出列条件。根据我村认真分析,一是20xx年贫困发生率可下降到2%以下,20xx年底我村有15户58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4.13%,经分析我村20xx年可脱贫13户54人,不能脱贫2户4人,贫困发生率可下降到1%。二是行政村到乡道路已通水泥路,危险路段均有防护。三是6个小组均通生活用电和380V动力电。四是6个小组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100%。贫困户中无电视的3户已由发改局和县志办给予解决。五是村委会、卫生室均接入了宽带网络。六是6个村民小组全部实施过人饮工程,且全部通自来水。所有农户都建有水窖。七是建有标准化卫生室1个,有1名以上乡村医生,执业医生1名。八是6个村民小组都有村级活动场所,各村民小组都有村民小组活动室。九是6个村民小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00%。十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方面,已流转荒地16.5亩,成立了树葱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进行树葱等农特产品收购、销售,村集体收益1万元,发展杨梅醋项目预期收益0.5万元,发展双色玉米种植60亩可收益1.2万元,发展萝卜套种60亩可收益1.2万元,共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9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抓实工作,压实责任。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包村挂点组、驻村工作队、村三职干部组建扶贫工作队,下设3个小组分片包干6个村民小组,27名县、乡干部结对帮扶78户贫困户,参加脱贫攻坚政策培训学习班8期,抓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脱贫摘帽风险排查,全面覆盖6个村民小组138户493人,其中贫困户有78户312人,非贫困户60户181人。经摸排,该村人均纯收入低于3200元12户(贫困户1户),不通生活用电户数2户(贫困户1户),无电视机户数13户(贫困户3户),贫困户无智能手机15户,鉴定为危房24户(贫困户13户),外出务工16‎ 户(贫困户7户),非贫困户未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人数2人,患有大病或者长期慢性病人数5人(贫困户2人)。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我们作了认真研究,从产业发展、外出务工等方面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确保稳定增收。‎ ‎(二)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制定了《xx村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以“绿色生态”为着力点,全面推进高寒冷凉特色种养殖业。在发展核桃、松子、树楤、花椒、马铃薯、白芸豆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每户选择1—2项,通过自主选择,既激发了群众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有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20xx年,全村贫困户共种植魔芋50亩、百合100亩、养殖能繁母猪64头、能繁母羊448只、土鸡1920只。通过产业扶持,涌现除了一批脱贫示范户。如:排苦拉小组李顺英户养殖的黑山羊从18只增加到了45只;小水井小组李志荣户养猪达到15头,养鸡达500多只;xx小组李忠学今年新植树楤6亩,树楤面积达21亩。同时,注重加大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力度,共组织现场培训40多场次4000余人,技能培训12期636人,县外劳动力转移193人。‎ ‎(三)夯实基础,改善条件。认真编制《精准脱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制定村级“施工图”。在xx、关上两个小组实现通乡道路硬化的基础上,去年底,争取项目建设实施了排苦拉小组4公里通组道路硬化,整合项目新建活动室1个,6个小组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已全部实施。‎ 三、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小组人畜饮水困难。因海拔高,水源点低,全村有正子嘎力、排苦拉、处信么以及小兴厂村部分小组均从xx水源点取水,导致原建设水池容量不够,各村存在争水吃现象。‎ ‎(二)手机网络信号差。全村各小组虽有移动或电信信号覆盖,但正子嘎力、排苦拉、关上、处信么4个小组,手机信号较弱,通话断断续续,均为2G网络。‎ ‎(三)交通条件滞后。因该村处于昙华山核心区,雨季长达6个月,霜冻天气2个月,晴通雨阻较为严重,目前还有小水井、正子嘎力、处信么3个小组公路未硬化,导致72户237人(占全村50%人口)出行及农产品外运困难,影响了群众增收致富。‎ ‎(四)新植产业发展难。该村处于高寒地区,平均海拔高达2660米,贫困人口比例为77.6%,发展的魔芋、百合、树葱、黑山羊、白芸豆等产业产量低,效益差,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但却非常适宜重楼等中药材种植,因群众种植技术不到位、且收益周期较长,导致群众种植规模小,发展积极性不高,短期内无法培植该产业,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增收困难。‎ ‎(五)群众工作有差距。因xx村全部为彝族,近年来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中老年人员不会说汉话,驻村队员又不懂彝话,导致无法独自进村入户开展相关工作,影响了政策宣传、教育引导的效果。‎ 四、意见建议 ‎(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是积极争取水利部门支持,扩建xx水源点蓄水池和压力池,解决争水吃现象;二是争取经信部门支持,对正子嘎力、排苦拉、关上、处信么4个小组的通讯讯号进行改善;三是争取交通部门和扶贫部门支持,对剩余3个小组的通组道路进行硬化,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二)强化村民自治,加强村民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村民集体议事决策机制,建章立制,管好村内事务,同时充分利用好乡内公益性岗位人员,治理村组卫生,改善村庄环境,打造宜居乡村。‎ ‎(三)培强壮大产业,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紧紧依托该村的树葱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开拓市场,增加群众收入和抗风险能力。依占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广阔的林地资源,开展生态扶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继续大力培植花椒等绿色产业;积极动员外出务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在低保评定、临时救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全村营造支持、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提高人口素质。‎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巩固年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以党员引导带动其他群众脱贫致富,调整更换部分不胜任现职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或成员,建强基层堡垒。‎ ‎(五)强化学习宣传引导。按照县委提出的促学、讲学、送学、考学、追学、逼学、推学“七步工作法”,加强对上级脱贫攻坚政策、文件、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解读,提升干部脱贫攻坚政策知晓率和认知度,在熟练理解掌握政策的基础上,使用现代设备将宣传政策录成彝话,进村入户加强对政策的宣讲,提高群众对精准脱贫政策的认知度、满意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与全县一道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打下群众基础。‎ ‎【篇二】‎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越是要更加注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近年来,我市坚持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相融合,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变为扶贫发展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主要经验做法 我市763个村有扶贫开发任务,‎ ‎20xx年初,全市(含xx,20xx年划归xx市管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185人,贫困村162个。建档立卡四年来,通过党建与扶贫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多方帮扶,共出列贫困村107个,脱贫124461人,贫困发生率由20xx年的7.18%下降至目前的 ‎2.42%,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发挥组织优势,增强领导力。建立领导包乡、单位包村、干部联户制度,强化党建领航扶贫开发责任体系。市级领导干部、市直单位负责人深入帮扶乡(镇)、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市扶贫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挥调度、统筹协调、督促考核等日常工作;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认真抓好扶贫工作落实,做好扶贫对象核准、路径选择、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进度安排等工作,层层压实扶贫责任。‎ ‎(二)打造过硬队伍,增强凝聚力。一是20xx 年4月向全市112个未出列贫困村选派由县处级干部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向50个已出列贫困村及有扶贫开发任务的601个非贫困村派驻由科级干部任队长的扶贫工作队,共派驻驻村扶贫工作队763支,选派人员2280人,全市162个贫困村、4.22万户贫困户实现了市、县、乡、村4级干部联系帮扶全覆盖。二是建立驻村干部学习、考勤、请销假、工作例会和纪律约束等制度,强化对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管理,建立选派帮扶管理信息系统,实行选派帮扶干部日报制,按照 ‎“查岗情况半月报”、“工作情况双月报”要求,督促工作队成员沉在村里、扎实工作。三是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加强培训,累计培训各级领导干部32360人次、村党组织书记1992人次,为每个贫困村都培养了一批能够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和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型干部。四是加大专职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投入近2000万元,为有扶贫任务的763个村选聘专职扶贫专干,作为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切实解决 ‎“专干不专”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扶贫专干专职化全覆盖。‎ ‎(三)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增强号召力。一是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每年倒排一批党建弱、经济差、发展慢的后进村,采取 ‎“一村一策”办法进行整顿。20xx年以来,先后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105个。二是打造“党建+”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党建脱贫有机融合新路子。通过 ‎“村党支部+产业型党小组”“党员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致富带头人聚在产业链上。深化“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支持农村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推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全市建成 ‎“双培双带”示范基地910个,培育“双培双带”示范户 ‎3607户,7877名党员发挥了“双带”作用,带动1.76万户农户增收。三是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开展“盘活村级‘三资’、壮大集体经济”专项行动,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自 ‎20xx年以来,市县两级共投入1.19亿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年集体经营性收益2万元以上的村达791个,占 ‎95.4%。‎ ‎(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增强战斗力。建立扶贫工作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年度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对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走访贫困户提出量化要求,定期抽查走访记录,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出台《xx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办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暗访,推动全市暗访工作常态化。实行“双责任、双考核、双问责 ‎”,即考核县区与考核市直部门、帮扶单位同步进行,对市直部门和帮扶单位与县区乡镇同奖同罚,把党建扶贫工作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表彰、晋升职级的重要标准。建立健全扶贫项目监管体系,对扶贫工程项目的审批、实施、资金使用、验收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监管,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确保扶贫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通过抓党建促扶贫的实践探索,找准了一条基层党组织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子,但在具体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党建与扶贫契合度不够,影响合力作用发挥。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两张皮”现象,就扶贫抓扶贫,就党建抓党建,导致资源整合难、机制不顺畅。有的村党组织在宣传扶贫政策、确定扶贫对象、制定扶贫规划、实施扶贫项目、使用扶贫资金、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村党组织 ‎“要做的”与群众“想要的”不能完全统一,导致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少数贫困村党组织力量薄弱,引领脱贫攻坚能力不强。目前,全市贫困村党组织成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体力精力和思想观念跟不上上级有关工作要求,‎ ‎“双带”能力(“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不强、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弱,在对接项目资金、争取政策扶持等方面思路不够开阔,与脱贫攻坚的要求、广大群众的期盼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个别村 ‎“两委”班子缺乏凝聚力向心力,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被动应付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致使基层党组织难以在脱贫攻坚中有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三)部分贫困户主体意识不强,村党组织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够。有些贫困户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村党组织在宣传、动员贫困户脱贫方面措施不多,导致部分贫困户在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还缺乏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些贫困户自力更生意识薄弱,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基层干部的结对帮扶认为理所当然,‎ ‎“等靠要”、“怕脱贫”、“不想脱贫”思想依然存在。省第三方监测评估时就发现潘集区部分脱贫户在回答家庭收入时,故意降低收入以期继续获得帮扶。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扶贫工作难度,影响了脱贫攻坚进程。‎ ‎(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扶贫产业竞争力不强。一方面,由于贫困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创业能人的缺乏,‎ ‎“龙头企业”难以引进,村级集体经济依然薄弱,有的村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多,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普遍比较少;另一方面,贫困村主导产业培育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投入有限,农户分散经营,贫困村富民产业培育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农民培训的科技含量和覆盖率还远远不够。近年来,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壮大,但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档次普遍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不高,贫困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 三、我市抓党建促脱贫的现实路径 ‎(一)强化责任落实,实现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双推进”。要找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把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融合在一起,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心放在除 ‎“贫”根、去“困”源上,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做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工作就拓展到哪里,实现党的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无缝对接”。要建立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做到把精准扶贫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形成上下联动、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扶贫工作大格局。‎ ‎(二)优化组织,激发党建扶贫新活力。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突出的工作队伍,留下一支 ‎“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二是要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搭建服务内容多元、资源有效整合的服务平台,提升基层党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要大力实施 ‎“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组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头脱贫,大力实施困难党员帮扶行动,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党员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党的意识、服务意识、宗旨意识,提升其能力素质,鼓励其率先创业发展,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脱贫、共同致富。四是要抓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社,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其中,提高其脱贫致富的本领,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贫困不仅仅体现为缺吃少穿、收入低下,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为思想、智力、发展能力的贫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思想扶贫。引导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鼓励他们靠自身努力,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实现由 ‎“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二是要强化智力扶贫。一方面要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强基本文化素质特别是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自主摆脱贫困的能力,实现由 ‎“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 扶贫;另一方面要对贫困家庭的子女加大教育资助力度,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保他们应读尽读,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外地做法、总结推广本地经验。比如有针对性地宣传推广xx市xx县“黄铺模式”,以及我市xx的青峰模式、魏岗模式、张祠模式等,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四)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构建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围绕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以及“政府投钱建项目、贫困群众得实惠”的发展思路,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供给和使用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扶贫项目,促进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探索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生产经营收益、非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等不同形式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比如利用市级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建设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将财政投入资金折合成股份,量化分配给贫困户和村集体,实现合作企业租金保底分红和经济效益核算分红,从而让财政资金起到杠杆作用和 ‎“酵母”效应,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拓宽贫困村集体收入来源,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篇三】‎ 一、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0xx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决心大、力度大、行动快、措施实,成效明显,全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截至20xx年12月30日,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已脱贫13623人,完成年度减贫计划的100.3%;11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任务完成5个。‎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到位 县委县政府切实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主动担当,先后召开了全县精准脱贫动员会、精准脱贫推进会、精准脱贫宣誓会、精准脱贫专题理论研讨会等重要会议,20xx年以来,共组织了7次县委常委会或县委常委(扩大)会,集体学习中央、省有关扶贫工作会议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我县精准脱贫工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xx县农村扶贫开发“十三五”规划》和《xx黎族自治县20xx年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中,麦正华书记和杨文平县长同任组长。将十个乡镇分成十个作战区,成立作战总指挥部,麦正华书记和杨文平县长同任作战总指挥,每个战区都有一名县领导任战区指挥官,实施分区挂图作战。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队伍建设,从省、县直以上单位遴选31人到行政村挂职“第一书记”,组建99个工作分队进驻10个乡镇,专职指导扶贫工作。成立了一支有扶贫专干16人、村级助理员94人、扶贫志愿者84人的专职扶贫队伍,达到机制保障、人员保障、资金保障。‎ ‎(二)突出“精准”,帮扶措施扎实有效 成立合作社,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已经成立124家合作社。如文罗镇五星村委会新型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6户贫困户种植芒果,贫困户自愿将扶贫物资作为入股物资,交由合作社统一种植,同时,合作社聘请贫困户社员为员工,给予工资待遇,统一收益后再进行分红。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群英发展橡胶和养羊业,隆广镇积极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菠萝蜜、文罗五星村委会发展豪猪养殖业,特别是英州发展形成2.7万亩年产值2.5亿元的特色芒果产业,成效显著。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在全县11个乡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完成本号镇什坡村、小妹村、群英乡芬坡村和文罗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举办“大里重阳登山观瀑游旅游推介活动”和文罗坡村“传承红色记忆•穿越时光之旅”活动,帮助贫困农民参与旅游产业开发,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大里小妹村和什坡村已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电子商务。成立电子商务协会,上线xx特产网微信商城、xx淘宝特色馆、xx特产淘宝企业店三大互联网平台,建设运营农村淘宝服务站84个,构建网上农产品营销市场,引导和带动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市场,做到种养与销路相结合。推进光伏扶贫工程。计划在全县10个乡镇建设光伏发电站,保障44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稳定获得5000元以上收入,已建成隆广镇万岭村委会光伏发电站,预计年收益5.7万元,平均每月收益4738元。完善基础设施。投入县财政资金3.18亿元,实施1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扶贫。鼓励县内企业和园区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定岗定向就业岗位,举办了51期培训班、培训农民4362人,组织大型招聘会15次,解决贫困户675人就业。发挥金融扶贫作用。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制定出台了《扶贫贷款工作实施方案》,政府给予风险补偿金,降低贷款门槛,农业银行、海南银行等相关银行向687户贫困户放贷8994.25万元。‎ ‎(三)强化“两不愁”、“三保障”,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牢。‎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条件中有1482户5414人纳入低保范围,逐人逐户核查,确保其不愁吃、不愁穿。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全部给予教育助学金补助,按照幼儿园、中小学、普通高中、职业中专、专科高职及本科以上6个等级分别资助1500元/人•年至5000元/人•年不等,全县20xx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5322人,发放助学金1473.1万元,达到100%的资助力度,确保不因失贫失学,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医疗和养老保障脱贫,解决贫困群众看病就医和养老问题。贫困户的的新农合和新农保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政府买单,投入218万元购买人均150元的农村医疗保险,投入182万元购买人均10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重新修订了《慈善会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专业委员会基金管理办法》,降低了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金额。实施安全住房工程,对全县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改造计划。20xx年投入1449万元,改造危房210间,20xx年计划投资2亿元,改造危房1699间,已开工建设1515间,竣工691间。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县政府为贫困人口发放物价补贴800元/人,制定了《低保边缘家庭人员困难生活补贴实施方案》,为贫困人口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100元。‎ ‎(四)创新扶贫工作模式,打造xx扶贫特色。‎ 一是我县细化、探索了“三业”(即产业、创业、就业)“五网”(即路网、水网、电网、光网、气网)“十补”(“教育补”“医疗补”“危房补”“贷款补”“良种补”“保险补”“养老补”“低保补”“边缘补”“农机补”等惠民补助),实现造血式“三业”扶贫、“五网”输血式扶贫、“十补”兜底式扶贫相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达到“靶向治疗、深拔穷根”。二是出台了“驻村夜宿夜访”制度。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每月都要“驻村夜宿夜访”‎ 一次,摸清致贫原因,因户施策。二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结合“双创”、扶贫等工作,生成包括保洁员、交通协管员,扶贫志愿者等一批次岗位,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就业,增加其工资性收入。三是围绕“党建引领”,探索创新3种结对帮扶新模式(“支部+致富能手+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公司+贫困户”),三大结对帮扶模式,既动员了全社会力量,又让贫困户成为脱贫致富的主角,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脱贫。四是专门汇编了《xx黎族自治县惠民服务指南》,让各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一是整村推进项目缓慢。20xx年县政府计划建设1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截至20xx年12月,接近完成的5个,6个正在施工建设,整体竣工的项目没有。甚至有些项目11月份才完成招标工作,开始进场施工。11个整村推进项目扣除危房改造资金后,总投资额为2.2亿元,目前拨付工程进度款为9693万元,工程进度还未过半,建设速度较慢。没有真正建立扶贫建设项目绿色审批程序,项目前期手续繁琐,审批效率低,延长了项目开工的时间,甚至有些项目没有明确真正的审批单位,如路灯照明工程,未明确真正的业务监管审批部门,导致业主单位办理前期手续走投无门,无所适从。‎ 二是危房改造工作问题突出。我县20xx年共计划投入2亿元,实施改造贫困户1699间危房,资金投入和改造户数都为全省前列,受到贫困户的好评和认同,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一是政府部门缺位,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县危房改造任务一开始由房管局统筹安排建设,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确定后,突然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乡镇政府对前期工作和施工单位不了解,一下子无法接手,而农户自身也监管不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也未介入监督,以致于我县危房改造工作出现职能部门不愿管、乡镇政府不好管、农户自身无法管的“三不管”局面,没有一个部门来真正承担质量安全监督责任,政府部门缺位,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未建立,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及建设管理规定派驻合格的项目经理和监理,普遍出现层层转包现象,存在较大质量和安全隐患,已经发生部分在建房屋墙面出现裂痕,甚至倒塌事件。二是危房改造成本远高于市场价,每户危房改造成本为11.8万元,建设面积为60平方,为砖混结构,工程造价将近2000元/平方,据了解,目前我县本地农户自建同类型的房屋成本仅为1100元/平方。三是建设工期慢,效率低。截止20xx年12月30日,全县改造危房1699间,已开工建设1515间,开工率89%,竣工704间,竣工率41%,已验收0户,验收率为0。如本号镇黎盆村委会共有94户扶贫户进行危房改造,目前没有一户完工,还有7户没有动工,大多贫困家庭已经拆了自己的危旧房,但新房子未竣工,导致没新房入住过春节。四是设计户型单一,未能满足群众多样性需求。有些群众的宅基地块不规则,不能按标准设计户型建设,导致无法开工建设;设计户型中堂有窗户,不符合我县群众在房屋中堂设立神位的习俗,群众要自行出钱改造;有的贫困户家里人口较多,危房改造60平方无法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如英州镇田仔村委会祖所村的贫困户石英家共有7人,住进60平方的新房后仍然拥挤,群众意见较大。‎ ‎(二)医疗救助惠民政策有待优化完善 一是医疗救助相关政策资金申请程序繁琐,资金发放效率低。目前我县医疗救助政策主要为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部门的大病救助两项,贫困户申请救助要先去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历经乡镇入户核查、村委会公示、乡镇审核上报民政局、民政局核查审批等多道程序,民政部门发放资金后,申请人要再到卫生部门申请大病救助,又经多道审批流程,贫困户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办事能力弱,申请起来十分费力。另外,民政、卫生部门采取集中批次审批方式,待申请人达到一定数额才集中上会审批办理,导致资金发放慢,往往从申请到资金到位要将近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椰林镇桃园村委会的杨秋琼,因患食道癌住院,从开始申请到资金拨付到账户里总共耗时4个月。二是目前医保报销政策需住院医治结束后,才根据已支付的费用来报销,住院时要交一定数额的押金,但许多贫困户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往往连支付押金的钱都没有,导致生病住不起医院,致使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三)产业扶贫项目简单同质化,未形成长效脱贫机制 因扶贫任务重和时间紧迫,干部群众热衷于选择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较少考虑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不愿选择一些长期效益稳定但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产业扶贫以“输血”为主,贫困户“造血”功能弱,预防返贫压力大。扶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存在产业产品同质化现象。目前,大量的产业扶持主要以鸡鸭鹅、猪羊等为主,可供选择的产业项目不多,突出在种植、养殖产业方面,特色产品少,容易一哄而上。一方面造成种苗供应紧张,成本上升,如龙眼苗20xx年4月份时购买儋州的品种为7.8元/株,到9月份海南省内种苗紧缺,只能购买广西的品种,价钱上涨到11.5元/株,价钱上涨一倍;猪苗20xx年4月份时购买约400元/只,6月份则涨到500/只。另一方面,本地种苗供应紧张,有些帮扶单位就采购外地种苗发放给群众养殖,造成销售困难,存在市场风险。如本号镇黎盆村委会卓德义于20xx年10月10日饲养13头猪,为大陆品种,已经饲养将近4个月,目前按7元/斤仍然卖不出去,而我县本地品种的猪肉价钱则为11元/斤;有些贫困户饲养的鸡为外地品种,本地群众不愿购买,只能自用,无法为贫困户增加收入。‎ ‎(四)帮扶重物资发放,轻后续管理 我县投入大量扶贫资金帮扶贫困户,扶贫物资集中在鸡、鸭、鹅等家禽以及芒果、圣女果、龙眼等种植种苗,可是大多部门、帮扶责任人发放帮扶物资后,往往一放了之,没有后续跟踪服务,没有帮助解决贫困户在种养殖过程遇到的问题。如有的贫困户一下子得到数量较大的猪苗、鸡苗等,但缺少资金购买足够的饲料饲养,缺少猪圈、鸡圈等基础设施,且规模养殖需要一定的技术管理,贫困户没有掌握,已经超出其养殖能力范围;有的单位发放外地种苗,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水土不服,县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服务贫困户的意识薄弱,未有效提供技术指导,贫困户碰到技术难题往往无法解决,导致出现饲养死亡率过高的情况。如本号镇黎盆村委会胡家雄饲养13头猪(罗牛山种苗),死亡9头;黄昌雄饲养15头猪,全部死亡;李明饲养15头羊,死亡6头,死亡率过半。‎ ‎(五)合作社成效不明显,贫困户分散化经营 虽然我县建立了许多农民合作社,但大多数合作社贫困户入社率低,合作社带头人技术、资金、能力、热情不足,合作社效益不强,带动群众脱贫成效不足。即使像知名度较大的文罗镇五星村委会新型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真正受益参与其中的也只有6户贫困户。像本号镇大坡亚欠香粉蕉合作社、田仔芒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都未能起到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作用。大部分扶贫户种养殖以自产自销为主,未形成规模效益,产品议价能力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虽然我们建立了农村淘宝,电商平台等,但贫困户文化水平所限,市场意识薄弱,未有效利用其掌握与自身种养殖产品相关的市场信息和动态,导致销售困难,销售渠道受限,或者销售价低于市场价。以致出现帮扶人帮扶了鸡苗给贫困户养,养大了又从贫困户手中购买回去的情况,这种方法只能是救急行为,不能作为长期收入的方式。‎ ‎(六)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单一 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责任心不强、带动群众致富水平弱,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有的单位把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没有认真结合帮扶户的实际情况,指导制定生产帮扶计划,发放猪苗、鸡苗山羊就算帮扶,在立足村情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有的驻村工作队、挂职“第一书记”不熟悉基层工作,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我县脱贫攻坚工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1.政府政策性补贴占据脱贫工作主导地位。由于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为尽快达到3年脱贫2年巩固的目标,政府扶贫采取“大水灌溉”方式,利用财政资金优势,发放各类补贴资金,许多脱贫户人均年收入中,转移性收入、政策性的补贴占据80%,对贫困户的脱贫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贫困户自身发展的收入较少,无长期稳定收入来源,这虽然说明政府敢作为、敢担当,真正让贫苦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但同时助长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认为脱贫是政府的事,只想躺在政府身上过日子,未形成持续有效的脱贫长效机制,造成“数字”脱贫。如贫困户的脱贫标准为人均年收入超过2965元,而我县贫困户家庭一年内能领取困难群众补贴800元、低保家庭边缘人员补贴人均1200元、危房改造人均约1500元,还有蔬菜价格补贴、良种补贴等,光凭领取补贴的钱已超过脱贫标准。‎ ‎2.农户等靠要思想仍比较突出。我县对脱贫攻坚工作投入较大,各类扶持资金、政策补贴多,有的一户能享受近十几万元,在这种情况下,贫困户受利益驱动,认为脱贫了就不能享受帮扶了,不愿意退出贫困行列,存在“赖着不走”、“争取返贫”的错误思想;缺乏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认为脱贫是政府的事,只想躺在政府身上过日子;有的受传统文化习惯影响,消费观念不正确,没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意识。有的农户收入略高于贫困线而未列入建档立卡范围,因享受不到危房改造、发放种苗等帮扶政策或享受较少产生对政府、村委会干部的负面情绪,不愿意参加冬修水利等集体活动,甚至有上访行为,造成新的干群矛盾、群众之间不和谐的因素。目前我县在扶贫政策宣传方面力度虽然较大,但多是立立宣传牌、拉拉横幅,讲讲扶贫宣传标语口号,宣传方式简单,不够扎实深入,宣传效果有待加强。‎ ‎3.产业扶贫未真正形成。我县大部分贫困村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稳定脱贫增收的项目不多,脱贫户预防返贫的压力大。虽然我县许多乡镇、贫困村都在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但目前成效明显的还是凤毛麟角,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尚未凸显。另外,在政府引导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户的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同,在一户一策,因户制宜、因地制宜的引导上做的不到位,以及受自然条件限制、农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和自身技能缺乏等因素影响,造成贫困户对扶持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如群英乡母爸村委会的群众抱怨,近几年响应政府的号召发展产业经济,先后种植过益智、香茅,后面又改种杨桃、芒果,又养过蜂,但都没有成功,耗时耗力,内心对政府的号召产生抵触心理。‎ ‎4.贫困户知识水平技能低下。大多数贫困户文化教育水平有限,劳动技能低,加上我县目前的技术培训以课堂授课为主,贫困户学习能力弱,难以在一个课时内吸收掌握授课知识,掌握一门生产创业的技能极为困难,靠就业创业脱贫难度大。许多贫困户的就业仍处在简单低级的打零工模式,工资少且不稳定。如本号镇的白石村90户366名贫困人口中,几乎都是初中以下学历,大部分贫困群众连正常的普通话交流都困难,造成不敢出门、出远门的状况,难以出去外面就业,全村统计外出打工的人口仅为40多人,且都是简单低收入的工种。‎ ‎5.社会各界、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力度不强。一是我县龙头企业仍然不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能力有限。在实施产业脱贫方面,龙头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信用以及种苗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往往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就能够带动一个地方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够吸纳和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我县虽然有鲁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xx海岛莲雾种植公司等知名企业,但仍然数量较少,规模有限,大户带散户、企业带农户涉及贫困户甚少。二是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弱小。我县有众多房地产公司等大型民营企业,但其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没有利用自身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没有深度介入到扶贫工作当中。‎ 四、扶贫工作建议 我县扶贫工作开局良好,但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牢固树立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想结合的指导思想,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发展是根本途径。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才能更好地提高“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将扶贫攻坚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当中,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培育和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富裕,拓宽增收门路。引导鼓励在我县开发的大型房产企业、私营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扶贫开发相关工作,吸收贫困户就业,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借助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加快自身发展,探索形成多方共赢的模式。大力发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农业品牌,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二)着力抓好教育扶贫工作,彻底斩断穷根 教育落后是导致贫困的关键因素,要提高贫困家庭教育水平,彻底斩断穷根。对建档立卡扶贫户中的子女上学,要坚持落实各项费用减免以及助学金发放,确保不让一名贫困群众的子女因贫失学、因学致贫。要加强贫困乡镇、村委会的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不仅要让贫困子女上得了学,更要能享受到质量优良的教育,特别是加强高中的教学水平,普及高中教育,也可研究通过教育移民方式,出台考试倾斜政策,使贫困家庭子女能够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真正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消除“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要坚持转换贫困户思想,改变只想靠政府过日子的心态,提升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一是建立“奖勤罚懒”机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对发展生产中,有能力有干劲的贫困户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奖励,对懒惰、“等靠要”的贫困户减少、减缓扶持,甚至给予处罚,避免吃“大锅饭”制度,通过实施政策、利益引导改变贫困户的思想动态,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动力和热情,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避免宣传工作过于标语化、空泛化的弊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民族歌舞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大宣传,切中群众心理需求,树立“劳动致富、勤劳致富”观念,总结推广扶贫脱贫典型事迹,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坚定他们脱贫的信心。‎ ‎(四)产业扶贫“长短”结合,坚持不懈培育特色产业 在扶贫攻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采取发放家禽畜类等见效快的短期产业帮扶项目,是合乎实际的帮扶选择,但是要彻底改变贫困区域的经济状况,为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要培育一批具有长远收益、可持续经济收入的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各乡镇政府、村委会要认真研究,选择符合本地资源特性、合乎群众意愿、市场前景良好的产业去培育发展,以光坡圣女果、群英橡胶产业为榜样,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高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断地发引导培育。二是出台完善发展特色产业扶贫资金使用制度,安排一定比例财政资金用于发展产业,而不是一味地购买简单的种苗发放给农户,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种养殖项目时,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农户损失成本。三是引进打造品牌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乡镇、村委会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真正构建起“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提升技能培训实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在短期难以提高贫困户教育知识水平的情况下,要以提高贫困劳动力技术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为培训重点,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既可以委托专业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到农户家里培训,有长期培训,也有短期培训,分散办班,分类指导、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和农民需求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三湾”、海口、三亚企业对用人的技能需求,组织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四是创新培训形式,既要就业局组织培训,也可企业来培训,也可以由农民自己选择培训机构、继续教育机构学习,只要取得培训合格证书都可予以经费补贴。‎ ‎(六)增强合作社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强合作社作用,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长效脱贫。一是探索“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基地+贫困户”“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 等产业扶贫模式,提高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强合作社带头人、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贫困户以扶贫资金、种苗以及自有土地等资源入股合作社,优化股权分红模式,为农户提供稳定经济收入来源。三是提高贫困户入社率。建立奖励制度,对于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给予资金或种苗奖励,对于吸收贫困户加入的合作社,按入社量给予资金奖励。四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对合作社在税收、资金等政策上予以倾斜,培养壮大合作社。‎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危房改造建设模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解除贫困桎梏。建立扶贫建设项目绿色审批制度,优化减少项目报建审批环节,明确业务审批部门,加快整村推进项目开工速度,提升建设进度。优化危房改造建设模式,一是确立项目建设业主。可以乡镇政府为业主单位,实施危房改造工作,按建设项目程序报批报监,建立有效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乡镇政府作为业主单位具有责任明确、质量保障、了解民情、建设速度快的优点;也可以农户作为建设主体,给予资金补贴,农户自主选择施工队伍建设,乡镇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监督,按建设进度拨付资金给农户,农户作为建设主体,自主权大,自我参与意识强,同时农户自建房一般选择本地建筑工匠来施工,又增加本地群众的收入。二是设计多套户型方案,让贫困户根据自身宅基地块特点、风俗习惯选择适应的设计方案,或者只限定补助面积和资金,户型、楼层等其他内容由贫困户自主决定,满足多样化需求。三是工程造价由县政府评审中心审核,节约政府财政资金。‎ ‎(八)调整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增强政策实惠 调整优化医疗救助相关政策,整合衔接民政、卫生两个部门的救助政策,实施并联审批或合署办公,让贫困户申请资金一个窗口递交材料,全程办理完结,审批部门拨付资金按人拨付,实报实办,减少资金拨付时间。针对贫困户付不起住院押金问题,建立基金委员会,由基金会先行垫付住院押金,待医治结束报销费用后,再从报销费用中扣除押金金额返还给基金会,使贫困户生病时安心住院看病,看得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的情况。‎ ‎(九)扩大扶持范围,加大普惠民生力度 处理好脱贫帮扶和普惠民生的关系,一方面,对贫困户的帮扶要在合理的范围,不宜标准过高,造成期望值过高、心理落差过大,另一方面,对不属于建档立卡户但又确实生活困难或者生活水平不高的,如果符合相关条件,也可以通过普惠手段适当给予扶持,比如在发展生产方面,不能享受扶贫资金的,可以通过“我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资金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减少农户之间的心理落差感,减少干群不和谐、群众矛盾的因素,提高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和驻村人员作用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深度结合起来,加强贫困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贫困村能否脱贫,村级领导班子和村民的素质提高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牢靠的扶贫工作队,为农民致富带好头,树榜样,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发挥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村“第一书记”‎ 和帮扶责任人的作用,完善考核、监督和退出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强化问责压力,让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切实沉下心去,建立与贫困户血肉相联的关系,为贫困村、贫困户谋发展,促增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