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8。7万人死于心理危机,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理危机,已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性问题。近年来,接连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在高校师生中引起了巨大震动,显示在这个群体中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人处于“临界状态”,生存状态堪忧,亟需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本文就自己从事辅导员工作亲身经历中学生自杀未遂的真实案例,对自杀心理进行剖析,提出自杀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及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实践疏导体系。一、案例刘某,女,贵州人,是班级的生活委员,同时也是系学生会女生部的成员。刘某是一个独生女,为人乖巧,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陈某相恋后,感情曾经相对稳定。随着交往的深入,因个性不合发生争吵,对陈某失去耐心,便在一次见面中提出分手,以引陈某重视。然而因第三者插足导致陈某移情别恋,也想与刘某中断彼此关系,由此带来沉重的打击。失恋的痛苦就像恶魔一样折磨着她的心。刘某情绪开始抑郁,开始旷课、早退等现象。期间刘某的班长曾将此事告知辅导员,引起辅导员重视,并联系同宿舍与其经常接触的同学柯某,要求密切关注刘某。2010年5月某天上午时间,刘某告知柯某说生病不能上课, 柯某产生怀疑,便与班长说明,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遂带班长及柯某到宿舍查看,发生刘某正在割腕,将其送至医院,进行治疗。二、案例思考事实上,绝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人在做出自杀决定之前会有心理挣扎,如果反常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才会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因此,自杀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应该以早期预防性干预为主,过程性干预和维护性干预为辅。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①构建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机制。通过现场咨询、热线电话、网络等形式,及时、有效地为处于危机状态的大学生提供帮助,避免危机行为的升级。②普及生命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珍爱生命;引导大学生了解、认识心理危机,提高面对危机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③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④以人为本,建设平安和谐校园,营造良好人才培养氛围。 2、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中心或培训机制,加大对心理咨询专业老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自杀倾向”的基本鉴别力。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时候,及时疏导和沟通,使他们摆脱心理困扰,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危机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困境。3、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除了课堂教学,还应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建立健全大学生行为规范。4、拓展实践活动,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实践疏导体系。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学会积极、合理地宣泄烦恼、挫折等过激性情绪,减弱其心理危机的强度。事实上,大学生许多的心理危机有相当一部分源于自身的孤独无助,在团队活动中,成员即便有心理危机的苗头也容易得到暴露,进而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温暖互助的团队气氛,也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过激行为的发生。5、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体系。①建立学校四级联动的预警机制。一是寝室,由舍长负责,收集了解同学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向心理保健员或辅导员汇报。二是在班级,各班设立心理保健员,广泛了解同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报告。三是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尤其是院系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困惑,对重要情况,立即上报,及时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四是学校,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 理档案建立工作,及时提供心理辅导。②信息披露。大学生自杀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应急措施,通过强化正式信息渠道的信息披露的方法来避免谣言。③有效沟通。面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需要得到学生、老师,特别是当事人家属的配合,采取坦诚的态度,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进行有效的沟通,用负责任的态度平息事态。④妥善处理后续工作。善后处理工作需要科学规划,把握最佳的时机。一是对自杀未遂学生的心理修复工作,让他们接受专业机构治疗的同时,积极通过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爱心和帮助,使他们产生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留恋,增强生存的信心;二是关注自杀死亡发生后,周围学生群体的心理修复工作。可采用支持性干预及团体辅导策略,通过相关活动,帮助周围的同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案例分析从刘某的案例来看,自杀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其背后都有心理问题在推波助澜。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心理、需求、思想和价值观等与一般人不同,使得大学生的危机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同的规律性。 1、首先,刘某处于青年期,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诸多矛盾,如学习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等。能否有效地解决矛盾,影响着她能否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其次,由于恋情的失败,导致刘某内心动摇,情绪紧张程度高,容易引起强烈而两极化的情绪反应。刘某的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焦虑、多疑、抑郁、悲观等,但并非每一种表现都易于诱发自杀行为。从刘某过激行为的表现可以看出,刘某的心理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危机:①抑郁。刘某无法承受由于别人的怀疑带来的压力而出现的不良情绪反应。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消极情绪,但时间比较短且很快消失。但其中少数性格内向承受挫折能力低容易长期陷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②悲观。刘某对自己学习和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也想追求一段完美的爱情,但理想与现实显然存在差距,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刘某便丧失信心,自我否定,甚至采取过激的举动。2、受挫力与承受力的缺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思维活跃,生活阅历相对简单,遇到挫折后容易出现过激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源于错误的认知及脆弱的承受力。案例中刘某对挫折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刘某认为生活中出现不顺,学习和交往中存在的挫折不应该发 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一旦遭遇就会出现过激的行为。②以自我折磨来引起陈某的重视,损害了自身的形象。其结果是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采用过激行为证明自己。③刘某把恋爱分手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纠结于分手所带来的后果。挫折承受力比较脆弱,也是导致过激心理行为的原因之一。受挫力较强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应对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心理行为的正常;与此相反的,则对挫折过分敏感和紧张,稍遇挫折就惊慌失措,容易长时间陷入过激情绪,甚至直接引发自杀行为。3、个体性格。沉醉在与陈某的热恋中,而忽视朋友、同学等人的存在,恋爱后的刘某变得内向,生活圈里只有陈某的存在,如若二人不和,又不喜欢找他人倾诉,缺乏获得安慰、同情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过激情绪易郁结于心,压力集中于自身,从而对自己造成伤害。四、案例措施面对上述状况,笔者采取了以下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1、向学院的院、系领导及时汇报,听取领导的指示,获取领导支持。 2、通过心理咨询室老师对刘某的现状以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3、与陈某进行深切谈话,找出症结。配合心理老师积极引导其情绪发泄,设法唤起生存欲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主动介入,密切关注,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由心理老师定期进行心理访谈及风险评估,辅导员老师、舍友密切监护,避免刘某单独行动。日常生活中,给予积极关怀,及时了解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防止再次出现自杀危机。5、要求刘某与陈某两宿舍同学对信息严格保密,避免谣言的滋生对刘某造成新的心理伤害,稳定人心。对刘某宿舍同学进行心理治疗,使用支持性干预及团体辅导策略,协助他们正确处理因刘某的行为而遗留的心理问题,尽量减少由于刘某的行为造成的消极负面影响。6、根据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刘某的心理状况,及时联系其家长,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对工作的配合,加强家校间的联系,督促家长尽快带刘某到专业精神健康机构治疗。经过治疗,刘某殷切希望回到学校。在得到学院领导指示后,同意其回校。刘某返校后,系部对其生活进行了妥善安排,由学生骨干、好友对其进行密切监护,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帮助刘某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辅导员每周至少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定期向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报告该生的心理状况。心 理咨询中心老师也对刘某保持密切的关注,进行定期跟踪咨询及风险评估,并将鉴定结果及时反馈回系部。五、案例点评加强对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危机预防及控制,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问题。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作。研究这一问题需要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和精神医学理论。这项研究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的有机干预整体。切实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确保高校的安全与稳定,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