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作为教育学界的两座丰碑杜威和赫尔巴特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前者代表了传统教育理论学派,而后者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学派.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以供大家参考!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进步教育的代表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这两位伟人,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但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二者的教育思想除了区别,还有不少共通之处。 不同之处: 一、教育目的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旧三中心论即教师、教材、课堂。他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活动、经验。他强调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 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 相同之处: 赫尔巴特与杜威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因此教育思想必然有很多不同之处。教育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他们的教育思想也有相同之处。 一、强调教育培养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 三、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三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以上为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摘要:关于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探讨,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二者的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按兴趣、教育目的或教育方法等专题进行分类研究。本文通过整理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拟期对二者教育思想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赫尔巴特;杜威;教育理论 以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和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二者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师生关系以及课程论等上有区别也有联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教育。 一、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一致性 (一)一致重视思维教学 尽管不同的学科基础,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二者都重视思维在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重视通过学生自身 经验 积累的方式以发展思维能力。赫尔巴特认为描述应使学生相信所描述的即其所见的[1]使学生通过练习等方式获取经验;杜威认为思维的过程就是将一端的迷惑、困难转化为另一端的澄清、统一或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现实活动来积累经验。 (二)一致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者一致认同学生个体道德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性。赫尔巴特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必不可少;而杜威也同样把知识与品德的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总之,二者均重视教学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加强和培养。 (三)一致强调教学阶段 赫尔巴特根据心理学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杜威在教学过程上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简称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 二、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差异性 (一)学科基础的差异性 除了哲学和心理学,杜威还以心理学为基础。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哲学基础分别属于反映论和经验论,前者认为认识是后天形成的,后者认为事物是主客体的统一。同时在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心理学属于统觉理论,认为教育的起点是人的个性,其本质与直接目标是以各种观念丰富学生心灵,因此从原则上讲人具有可塑性。而杜威心理学属于机能心理学 这是其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础。 (二)教育目的的差异性 赫尔巴特把教育目的分为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可能目的和形成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的最高目的,认为教育是人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最终是为了形成道德。而杜威反对把知识获取作为教学的目的,认为那不仅对学生没有好处,反而败坏思维的能力,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他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无目的,指出必须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必须转化为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必须避免提出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三)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作为旧三中心说的赫尔巴特强调以课程、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分类,忽视学生经验、心理逻辑。而作为新三中心说杜威以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而反对把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赫尔巴特以教师教授为主,而杜威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习。前者让儿童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后者更调动了儿童主动积极地学习。 (四)师生地位的差异性 赫尔巴特提出教师中心论,教师起着舵手的作用,一切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儿童,依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爱好组织活动,安排内容。把儿童作为起点、中心,更是目的。提倡教育和教学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提倡儿童的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在教育管理方面, 赫尔巴特别强调纪律和管理,适当时候可以采取强迫、威吓和惩罚等,以让儿童屈服权威。而杜威认为应采取民主化方式, 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其活动中,让师生在活动中融为一体。 三、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对教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力,形成两大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大流派。赫尔巴特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也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对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当今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等也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德] 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贺国庆,刘向荣.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理性分析[J].教育学报,2006(5). [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摘要:作为教育学界的两座丰碑――杜威和赫尔巴特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前者代表了传统教育理论学派,而后者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学派。要深入了解并研究教育学理论,就必须对两位教育学家进行学习讨论。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教育学家理论中的异同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教育理论 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在教育学史中,赫尔巴特和杜威可以称得上是两座里程碑――前者被视为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代表,而后者被视为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一直以来,学界都无法避开二者的理论而讨论教育问题。因此可见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一、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联系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他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促进了教育学单独成为一门学科,是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是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发起者和创始人。从教育思想和理论内容上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一定一致性。 1.学习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培养兴趣的过程。兴趣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一方面,任何教学都要建立在学生现有兴趣的基础之上,通过激发和引导的手段,把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之中,这样才会取得最大效果。另一方面,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兴趣。只有培养了兴趣,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也就是赫尔巴特提出的道德培养。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学习兴趣也占很大比重。他认为真正的兴趣可以充当学生现有能力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中介。兴趣在教育中能够起到两种作用:首先能够避免将心理过程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内部的孤立状态;其次避免将教材理解为与孤立心理状态相对应的外部状态。 学习兴趣方面,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体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二者都非常看重激发并保持儿童学习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都提倡在确保教学目标的同时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都认为在创设教育情境时首先要考虑到儿童兴趣。并且,都试图通过兴趣和经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逻辑结构。 2.教学的德育作用 赫尔巴特在强调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教学的德育作用。而杜威也有机地把知识教学和品德教育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他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按照社会价值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活动的价值。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在教学的德育作用方面,二者都同样注重在教学中对儿童思想品德的了解和培养。 二、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区别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师中心论和老三中心――教师、课本和课堂;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学生中心论和新三中心――学生、经验和活动。这种区分方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但是却轻易地把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阵营,没有从根本上解释二者的区别。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讨论二者之间的区别。 1.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是与其道德目的一致的。他将教育目的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兴趣;必要的目的――道德(品性)。他的教育目的是按照未来成人设定的,而非直接针对儿童。并总结出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杜威则认为,生长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里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毫无限制,任其发展的;是有具体的素质要求,而不是抽象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更为宽泛,而杜威的教育目的比较专一。 2.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念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里,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就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他把教学活动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称之为四步教学法。其中,明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观念,为新旧观念结合做准备。联合阶段是通过统觉的作用把观念综合起来,使个别的观念形成一般的统觉团。系统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系统。方法阶段,学生应通过实际的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与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了所学知识。 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而获取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依据思维发展的阶段,杜威把教学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五步教学法。分别为,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判断假设是否合理;通过实践验证与修改假设。 从上面我们得知,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者侧重点不一。赫尔巴特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他认为,新事物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学生的旧有观念与新事物的相关性以及学生的感受能力;杜威则特别重视教师指导下的儿童学习活动,认为学生能否获得知识取决于个人的亲身生活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赫尔巴特与杜威虽然关注的重点不同,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3.师生关系 赫尔巴特在书中曾形象地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一艘大船,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起到舵手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心智的成长完全依靠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追求和定势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占据主动地位,而学生是被动的。并且,在教育管理方面,赫尔巴特强调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严格的纪律和管理;如有必要可采取强迫作业、威吓和惩罚等具体措施对儿童进行管理,已达到让儿童屈服权威的目的。 杜威则认为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以儿童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儿童占据主动地位,教师则围绕儿童组织教育措施。同时,在教育管理方面,杜威认为教师应采取民主化,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参与工作和学习,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自由的。 以上表明,赫尔巴特着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从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管理方面也比较严格。而杜威的师生关系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教育管理方面也比较宽松。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这一点要注意。 三、小结 代表着传统教育理论的赫尔巴特和代表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杜威,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正确地理解两种理论,对于我们学习教育学理论非常重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其龙,郭官义等译.赫尔巴特文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闵卓.杜威与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9,(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