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城市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城市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为转变服务模式,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向健康管理 转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提出的要“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 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要求,前期我省在城市社区 卫生机构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工作。据统计,截至 2015 年 6 月,全省已有 7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服 务,总体进展速度较快。但在实施推进过程中,群众感 受度不明显、社区全科医生的职业信心不足、受城市大 医院快速扩张挤压服务空间、基层首诊在城市诊疗服务 总量中占比不高等情况普遍存在,这迫切需要深入剖析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 做法,调整我省家庭医生服务思路,创新服务模式。为 此,今年我们将“创新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家庭医生服务 模式建设”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结合“三解三促”,深 入南京、苏州、淮安、盐城、镇江等地基层调研,分层 召开市县管理人员、社区卫生机构负责人、基层医生和 群众座谈讨论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推进措施不够精准。一方 面,社会大众和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及签约服务不够了 解,传统的看病就医找大医院大专家的观念根深蒂固, 短期内难以扭转;另一方面,行业内对家庭医生主动服 务、防治结合、按需服务的理念也未树立,对主体责权 关系、服务路径设计、服务内涵把握、在分级诊疗体系 中的定位等概念不够明晰,这都导致各地在制定具体实 施方案时,容易出现重基本公共卫生、轻基本医疗的防 治分离现象,以及侧重家庭医生服务行为本身而忽视相 关支撑政策的全局设计,对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认识不 足,个性化签约率和基层首诊率偏低。 二是基层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家庭医生掌握医疗资源 匮乏。高素质技术人才、高品质设备设施多集中在城市 大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难以下放到基层。社区卫生 机构普遍实行经常性收支差额核定的收支两条线财政补 助政策,基层缺乏管理自主权,影响运行活力。部分地 区财政没有设立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专账专户,并将补助 经费与人员经费混合拨付,造成实际到位的专项经费不 足。现行医保报销政策,社区卫生机构与城市二、三级 医院的报销比例差距为 10%-15%,差距较小,同时医保支 付方式采取“以定点医疗机构历史费用数据和医疗保险 基金预算为基础”的总额控制,基层首诊的引导作用不 明显。家庭医生在医保控费、预约转诊、联合医疗等方 面均不掌握主动权,基本药物制度与城市大医院互相不 衔接,客观上降低了其签约的“含金量”。 三是人才短缺和工作积极性问题突出,家庭医生服务 能力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 人员总体配置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以南京市为例, 其社区卫生机构执行的是 2009 年《XX 省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标准实施意见》(苏编办发[2009]7 号), 经年未改,人员标准偏低,与城镇化进程不匹配,在编 超 80%即使空编亦不补,编外人员超过编制人员,按照实 编人数设定高级职称岗位数,骨干医师职业发展空间受 限。苏州市社区卫生机构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 69. 77%,初级职称(医师、士)及以下人员占 71.5%,高学 历、高职称人员非常缺乏,年绩效工资平均为 8万左右, 与大医院相差近一半。此外,囿于现行绩效工资政策, 社区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总体收入待遇偏低,又拉不开 收入分配差距,演变成新的“大锅饭”,影响工作人员 积极性,骨干医生、优质人才流失严重,基层服务能力 成为分级诊疗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二、国内外经验启示 (一)英国:全科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守门人 英国实行国民医疗保健体制(简称 NHS),提供免费的 医疗服务,但前提是患者需与全科诊所签约,一定要有 全科医师的推荐信才能转到综合医院就诊。每一位英国 居民都可在自己选择的全科医师处注册,并与之建立稳 定的医疗保健关系。全科医师在英国被称为“持资 GP”, 可代替病人选择就诊医院、科室及专科医生,为病人提 供最合理、最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诊疗效率,减 少病人在医院的候诊时间,也是病人医疗经费的“管家”。 90%的病人在全科诊所首诊,80%的慢性疾病在社区得 到解决,而只消耗了 NHS 约 30%的预算费用。 (二)加拿大:家庭医生是医疗体系的中心 加拿大的医生基本上分为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两种, 家庭医生约占全部医生的百分之六十,他们都是经过专 业资格认证的医学博士,独立开业或与其他的家庭医生 一起开业,不受雇于政府,因此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加 拿大,家庭医生被明确地界定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 医疗预防服务的供应商和协调员”。一般说来,每个家 庭都要指定一个家庭医生,大部分的病症都是由家庭医 生诊治,病人还可与家庭医生讨论生育计划、饮食营养 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家庭医生也是全科医生。在加 拿大规定每个家庭医生看的病人家庭数量是有限的,以 保证其提供的服务质量。通常情况下,家庭医生根据病 人的病情决定由自己治疗还是转介到专科医生,实际上 大多专科医生只诊治由家庭医生介绍来的病人。通常情 况下,家庭医生同家庭都会形成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 家庭成员几乎所有的病症都是由家庭医生来诊治。 (三)美国:家庭医生是病人与大医疗机构联系的中 枢 美国社区诊所的全科医生,又称为家庭医生,主要提 供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既可以看门诊,也可以做手术。 患者生病首先选择家庭医生,只有一些无法应付的疾病, 才由家庭医生帮助转介到专科医院。在美国,80%—90% 的病人可以由家庭医生直接治愈,仅 10%—15%需要转介, 这种做法不仅方便了病人,也相对经济实惠。家庭医生 不仅治疗病人生理上的疾病,同时也提供社会学、心理 学的服务。目前美国的家庭医生,每个人日常负责 1000 —2000 位病人,是病人得到医疗服务的窗口,也是病人 与大医疗机构联系的中枢。除此,他们职业发展前景较 好,仅收入来看,已经列在十大收入职业的第 3位,全 年收入至少 10 万美元,多的一年可高达近 20 万美元, 其收入和社会信任度超过了律师。 (四)上海:“1+1+1”家庭医生制领衔分级诊疗 上海市 2015 年出台的《关于完善本市家庭医生制度的 实施意见》(沪卫计基层〔2015〕19 号)明确要求,探 索居民与“1+1+1”医疗机构组合(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家庭医生、1 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签约,建立 家庭医生制度下的有序诊疗秩序。通过赋予家庭医生一 定的卫生资源,实施签约居民优先就诊、畅通双向转诊、 慢病患者"长处方"、确保转诊后延续治疗性用药、医保 和价格优惠等政策,引导签约居民优先利用家庭医生诊 疗服务,逐步实现定点就诊、社区首诊。同时,加大医 保对家庭医生制度的支撑力度,探索建立以签约服务为 基础的医保费用管理评估机制,加强家庭医生管理签约 居民医保费用的责任。 (五)宁波市: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密切医患关系 宁波市 2014 年下发了《关于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 务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4〕101 号),在全市基层 医疗机构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以全科医生为主 体、服务团队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医疗 卫生机构协作为支撑、部门与社区协同为保障。居民自 主选择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费用明确合理, 签约服务的社区居民按照每人每年 150 元收取,其中医 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各承担 5 0 元,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累计有结余的,个人承担的 50 元可由账户支付。对于没有医保、“三无”人员、“五 保户”或低保户等困难群体都做了妥当安排。对家庭医 生服务的重点对象和建立家庭病床的对象予以了明确规 定。 三、我省创新做法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群众基 层首诊。借鉴我省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试点经验,2015 年 4 月出台《关于推荐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建设单位 的通知》(苏卫办基层(2015)5 号),明确个性化签约、 强化医保支撑、理顺价格政策、完善政府补助、建立上 下联动机制和改善执业环境等六大重点创新领域,计划 每年选择一批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予 以重点指导扶持,鼓励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 度。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强化防治结合为重点的家庭医生 健康综合管理。遵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 从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入手,从群 众乐于接受、确有效果的服务事项上切入,重点关注签 约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不搞指标摊派,不搞排名评比, 按照每名签约医生签约服务 200-300 户居民的标准,建 立签约医生包干责任制。签约服务强调防治结合,内容 涵盖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综合管理服务,既 满足群众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体现健康管理转型要 求,在城市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工作格局。 三是试点探索创新,寻求兼顾供需平衡的家庭医生签 约服务模式范本。学习了解兄弟省市家庭医生制度和签 约服务做法经验,交流统一思想认识,各市选择一至三 个工作基础较好、人员积极性较高的社区卫生中心作为 试点重点指导、积累经验、逐步推开。镇江市在“3+X” 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 度,在家庭医生形象设计、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工作 流程、设备配备、技术指导、交通工具、服装设计、工 作环境等方面推行“九统一”的“镇江模式”。无锡市 着力在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实施全科临床 能力培训、强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选送 优秀全科医生赴国外研修学习,同时改进服务流程、搭 建区域转诊平台、推行优惠便捷措施、健全激励考评机 制,从而激发家庭医生的积极性。淮安市淮阴区采取主 动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零距离”服务方式, 细化服务标准和服务考核,设立家庭医生特岗津贴,按 照签约数量、重点人群签约比例、服务效能和居民满意 度等严格绩效考核,打造城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的 “淮阴样本”。镇江市润州区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 展签约服务以来,社区门诊量占全市的一半以上,高血 压、糖尿病等慢病就诊占比达七成。 四、下一步政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培训宣传,营造有利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 社会环境。建议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培训和宣传,对行 业内管理技术人员展开培训,厘清家庭医生、全科医生 的职责定位、服务内涵;在学习研读国内外经验做法的 基础上,与相关部门充分商讨制定家庭医生配套政策的 重要意义;向社会大众宣传解读家庭医生制度、签约服 务惠民政策;向社会媒体推广介绍典型案例、试点经验, 获取广泛的社会认同。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构建家庭医生制度健康发展的外 部环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顺利推进是检验城市基层 综合医改成功的“试金石”,也是建立运转有序的基层 首诊、分级诊疗新秩序的落脚点,更离不开财政补助、 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绩效分配、价格基药等相关政策 体系的健全完善。建议加强政策顶层设计,从源头上确 立家庭医生、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城市大医院医生的 同级待遇,包括职业发展、执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方面, 引导社会尊重基层医生的氛围。建议加强与相关部门沟 通,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引向基层,如调整基层机构财 政补助政策、改革医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扩大推进 基本药物制度、创新基层卫生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绩效 考核分配机制等,有力促进医疗工作重心、医疗卫生资 源双下沉。 三是强化能力建设,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家庭医生、全科医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是签约服务的核心 竞争力,也是赢得社会尊重、群众信任的基础。建议实 施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鼓励基层开创服务 特色、拓展服务项目、深化服务内涵;建议加大全科医 生、家庭医生规范化培养的针对性和培训频度,增加实 践课程的设置,吸收基层优秀骨干医师为培训师资,强 化规培全科医师的临床能力考核。建议创新基层卫生人 才使用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和财政补 助政策,强化以岗定酬、以绩取酬,重点向关键岗位、 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分配倾斜,提高家 庭医生积极性。建议深化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工作和 紧密医联体关系,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对接城市大医院支 援建设,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 推动优质资源和人才下沉,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鼓 励引导城市大医院医师骨干走进基层、留在社区,提升 整体服务质量和传帮带社区全科医生。 四是深度挖掘群众需求,打造个性化签约服务的“金字 招牌”。建议转变服务理念,从“坐堂行医”改为“主 动服务”,从贴近群众的需求入手,制作个性化服务菜 单供群众选择,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建议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依托, 以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医师为特色,提高家庭医生 服务能力。建议充分发挥信息化和远程医疗、集约式检 查检验、医联体的优势,提高家庭医生帮助群众解决复 杂医疗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