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 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 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 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 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 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这 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 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 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 有味的谈资和故事。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 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 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 国民性 愚昧 麻木 【 中 图 分 类 号 I20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002-2139(2009)-14-0009-02 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 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 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面对这一情况,当时 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 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 的人格特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 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鲁迅的 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 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他弃医从 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 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 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 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 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愚昧卑怯的群氓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 材料和看客。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卑怯。国民的 愚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愚昧的受压迫者。代表 人物是《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封建 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 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 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 死不能,最终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 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 为乞丐,最后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 矛盾的心情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祥林嫂们被封建思想毒 害,甘于受压迫,也无力反抗,只是逆来顺受,任人摆布, 纵然背井离乡,纵然凄惨死去,也从不会、不敢对压迫他们 的统治者、压迫他们的封建礼教思想说个不字。二是卑怯的 精神胜利者。代表人物是《阿 Q 正传》里的阿 Q,他欺软怕 硬,打不赢了就承认自己是虫豸,当赵太爷的大棍和假洋鬼 子的手杖高高举起之时不躲不逃耸了肩膀等着挨揍。在县大 堂可以站着说他偏要跪着说等等之类。他的卑怯正体现在他 的精神胜利法里,儿子打老子,君子动口不动手,被人欺负 后,他不是反抗,而是代以忘却和怒目主义。他从赌场回家 打自己的嘴巴,他对小尼姑的肆意戏弄,他和小 D 的龙虎斗 等等,全是卑怯的具体表现。此外,还有鲁迅常常进行针砭 的中庸、调和、敷衍、苟活、爱面子等等,其内核实质也是 卑怯。三是迂腐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是《孔乙己》里的孔 乙己。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人。他在穷困 潦倒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忘却读书人的身分,不肯脱下那件又 脏又破的长衫,甚至沦为窃贼还在声辩窃书不能算偷。还有 《白光》里的陈士成,连考十六回还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他 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除了读书,无一技之长, 最终穷困潦倒。他们这些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被八 股文禁锢了思想和心智,满口之乎者也,肩不能担,手不能 提,甚至当生存成了问题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 芳自赏的傲气。(2)。他们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这次不中, 下次再考,然而,他们最终的结果却是像孔乙己一样无声无 息的被社会所抛弃。 二、麻木冷漠的看客 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系列的看或者被看模式的小说,如 《药》、《狂人日记》、《孔乙己》、《阿 Q 正传》、《祝福》、《采 薇》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看,只有一 种人物关系,就是看别人或者被别人看。那些目光呆滞的看 客,那些欢呼叫好的看客,透露出的麻木,是冷漠。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 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 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 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3) 这种麻木冷漠的现象,在鲁迅的小说里比比皆是。在《孔已 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 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这些 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 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 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在《祥林嫂》中,对于祥林嫂的 再嫁,周围的人们采取的是奚落、不屑的态度;对于阿毛被 狼吃掉,女人们开始是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 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 分明是用祥林嫂的悲惨,来旁证她们生活的幸福,在付出廉 价的同情的同时,收获巨大的满足。然而就是这廉价的同情 也不是长久的,但不久,大家也都听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 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看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4) 她们对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是出于内心同情,她们把祥林嫂作为 寻找开心、寻求刺激的对象,她们把自己的快乐、刺激建立 在祥林嫂的痛苦之上,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小说《药》 中的夏瑜被斩首示众时,那些围在周围,兴致勃勃看客没有 丝毫的同情和怜悯,他们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夏瑜牺牲后,没有人想过 他为什么死,为谁死,他的死成为那些茶馆里的茶客津津有 味的谈资和故事。革命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全 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三、未曾磨灭的脊梁 当然,旧传统也不都是劣根性,劣根性也并不能真正笼 罩到每一个民众。鲁迅先生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 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 形象。 如 1920 年写的《一件小事》中,作者通过记叙我与车 夫对待那个跌倒的老女人的不同态度,呈现了一个普通车夫 的形象,以我一个知识分子的渺小衬托了车夫一个普通劳动 人民的高大,赞扬了普通劳动人民身上依然保存着的关心他 人疾苦的最朴实的人道主义的美德。《故乡》中的少年闰土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 尽力地刺去,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 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的身上,充满着童贞、聪颖、智慧、 机敏,充满着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所应具有的作为一个自然 人的全部灵性。《社戏》则为我们塑造了双喜、桂生、阿发 等一群头脑灵活,纯朴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这里有胆大心 细的双喜,有最先提议吃罗汉豆的桂生,还有主张偷自家罗 汉豆的阿发,他们头脑灵活,纯朴可爱,聪慧善良,在他们 身上流淌着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勤劳 勇敢的优秀品质。1934 年 9 月,鲁迅在完成《非攻》一个月 后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 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5)中国的脊梁以《理水》之禹、 《非攻》之墨子为代表,重点写了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 害而积极奔走、一心为大众、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高尚人物。 在鲁迅看来,这些健康的特征,将会替代原来的国民性缺陷, 成为民族复兴的基础,他们才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才是中国 的脊梁。 从先生逝世到现在,70 多年过去了,在新旧世纪交替的 今天,饱经灾难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昭示着它 的强大。然而,我们民族踏上崛起之路的今天,我们仍然要 看到先生几十年前,呐喊过,指出过的劣根性依然不同程度 的存在,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 设。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反思我们国人的整体素质,仍有十分 的必要。这应该是我们今天研读鲁迅作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2] 顾振彪,《解读呐喊・朝花夕拾》[M]。北京:京华 出版社。2001. [3]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钱理群,《鲁迅小说。孤独者》[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 [5] 张秀枫,《鲁迅杂文精选》【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5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 年 5 月 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口语小说 《狂人日记》。这段话收录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的材料 袋中,至今背起来照旧朗朗上口。那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鲁迅 的文章。感到有趣又难懂,简略的文字却又富含着深意,让 我们这些当学生的又爱又恨。在小学和初中时不可防止的为 了考试而背参考书上对鲁迅文章的解析,而真正测验理解感 触鲁迅笔下的文字还是在这次的专题浏览中。 在《少年闰土》中,我初见闰土时对他映像是紫色的圆 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头上戴一顶明晃晃的银项圈。在与闰 土相处的期间,闰土给我讲了很多我所不晓得和不懂得的货 色,侧重写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 四件事,闰土机警英勇,见多识广,朴实活跃的一个海边农 村少年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而文中的我是大户人家的少爷, 书香门第,抬眼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像井底之 蛙,眼见被约束在角楼中,憧憬着农村丰盛多彩的生涯。可 是在多年后,当我再次见到闰土时,他已大不雷同了,先前 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像他 的父亲一样,四周肿的通红。,而当闰土见到我时,已不再 是幼时那种可以同等的毫无顾及的游玩的小搭档了,动着嘴 唇,却没有做声。他的立场终于恭顺起来,明显的叫道老爷。 在童年时的鲁迅想要向劳动听民学习的欲望再到闰土的改 变,这种改变,让鲁迅大不能接收。当时的社会思惟和封建 礼教制度摧残了童真纯粹的闰土,使得鲁迅和闰土间构成了 一道厚实的隔墙。而当鲁迅看到宏儿和水生的青梅竹马,犹 如鲁迅自己当年和闰土般的摸样时,不禁得发出感叹,生机 他们新的一辈能够攻破这种落后的封建思维。暴露出了鲁迅 向被毒害至深的中国旧社会国民的痛心嘶吼。中国假如不从 基本上转变落伍的轨制将永无翻身之地可言。 再来说说看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有两个个女性人物值 得咱们留神。一是《祝愿》中的祥林嫂,二是《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中国古代的女性老是处于一种比拟 卑微的地位,而在近代,这种摧残女性的行动变得愈发的重 大了起来。女子不如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不仅积重难 返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连受损害最深得女性本人也这么认同 了。先来说说祥林嫂,她是个守了二次寡的典型最底层中国 女性。在看《百家讲坛》中,祥林嫂毕竟是谁害死的,是鲁 四爷家是柳妈是我仍是运气的作为,始终无奈得悉。也许每 个人都不错,有错的只是我们自己,又或许每个人都有错, 每个人都是杀害的祸首罪魁。祥林嫂是典范的乡村妇女形象, 她朴素仁慈勤奋,盼望通过自己的尽力表现能得到鲁四老爷 家的尊敬。即便自己的阅历被镇上的人们当做茶钱饭后的笑 料,她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种种残害跟危害下,仍旧刚强, 回以无言的反抗。可到了最后,毕竟是败下阵来,或者她的 对抗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封建主义颜色,她在将近临终时发生 了对地狱说的猜忌,她愿望有魂灵,这样她和家人就可能相 遇了,而又怕真的存在地狱,这样会被阎王宰割成两半。于 是祥林嫂就在柳妈的鼓动下去捐了门槛,单纯着以为着自己 自身的罪孽已经被洗清了,没想到终究会落得悲凉惨逝世的 终局。祥林嫂自己在封建中有了一丝觉悟的反抗,但最后仍 然败在了封建迷信的池沼中。她本身有什么错,妈妈网?她并 没有错,错得是这社会和社会上的愚蠢的庶民。而我只是个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看客。其次是长妈妈,长妈妈在百草园中 和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可见她的科学。她完整依照封建礼节 来办事,有着一点粗鄙,晚上睡觉呈大字形,而她又是极爱 惜鲁迅的,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她都做到了。她是农 村妇女,没有常识,背负着严峻的精力重压。鲁迅对她们表 示出一种深深的愧怍。 中国的人们啊,开端觉醒了么?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看客面面观 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 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他们似乎被作 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 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 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 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 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 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 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 看客。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 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 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 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 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 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 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 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 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 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 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 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 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 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 乎将他挤倒了。这一具有动态展示的场景,特别是对看客赏 鉴杀人的心态进行聚光拍摄的特写镜头,实在令人叫绝。从 对看客的这些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看客是何等的愚庸、麻 木、落后,他们不仅不理解不支持革命者所做的一切,不仅 不对刽子手投以怨愤的目光,而且以观赏为乐事,一个个看 得津津有味,实在是可怜、可恨!如果说刽子手给予革命者 的是肉体上的枪杀,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看客给予革命者 的则是精神上的虐杀! 再一小类是《阿 Q 正传》中的看客,由于赏鉴的对象降 了格,他们便蚂蚁似的多得如山如海,对阿 Q 过了二十年又 是的充满佛理轮回观念的话倍加赞赏,酒醉似的喝采豺狼般 的嗥叫。阿 Q 的麻木,阿 Q 的死并没有唤起看客们昏昧的意 识。说阿 Q 可怜可悲,他们甚而比阿 Q 还要可怜可悲。 再来看第二类看客 首先是赏鉴他人的悲哀,咀嚼他人痛苦的看客 《孔乙己》中,咸享酒店里,看客们伴随着或幸灾乐祸 的笑,或附和着的笑,或随便的哄笑,或前或后地对着孔乙 己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疤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 西了!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些 话语句句带刺,冷嘲热讽,把他人的不幸拿来当笑料,足见 看客们的冷漠。 再看《祝福》中对阿毛的故事久已厌烦的闲人,他们又 开始对祥林嫂发生了新的趣味,究其由来是祥林嫂额上的伤 疤象磁铁一样吸住了他们,于是便寻来历来了。祥林嫂,你 那时怎么竞肯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笑影又冷又尖。 是同情,是感叹,是讥刺,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 又再来看《阿 Q 正传》,闲人们一见阿 Q 头上的瘌疮疤, 便玩笑他来了。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地说嗨,亮起来了。 见阿 Q 怒目而视,他们又发话道: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事 情到最后,他们还玩得不过瘾,终将阿 Q 碰了四五个响头, 才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 这一类看客的特征不外乎捅别人的痛处,揭他人的疮疤, 咀嚼他人的悲哀,直至成为渣滓。至于他人高兴也好,不高 兴也罢,他们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关心的是赏鉴的对象有无 笑柄,有无隐私,只要他们能说一通,笑一通,便算满足了。 其次,是幸灾乐祸,推波助澜的看客 看客们见阿 Q 和小 D 在斗殴,一下子从百无聊赖中寻着 了乐事,围上前去,不少的连声叫道好!好!不知道是劝解, 是颂扬,还是煽动。 这一号看客别有寻乐的高招,他们善于抓住契机,滋生 气氛,煽风点火,极尽推波助澜之能事,至于是非善恶,皆 不理睬。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透过以上对看客描写的简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看 客形象用的`不是工笔,而是略笔,仅管是粗线条淡淡的似 乎是满不经意的勾画,但所刻画出来的形象却是非常逼真, 非常鲜明,非常典型的,活画出一幅幅芸芸众生像,使我们 见到了一群病态的灵魂。鲁迅先生以其伟大人格和崇高感情 对看客进行了道德的审判和情感的否定,以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的态度对看客的灵魂进行了严厉的解剖和深刻的展示。 一方面不仅使我们了解丑,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了解丑之为丑, 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病态在阳光下得以曝光,从而使我 们感受到了一颗为民族疮痍而颤抖的心。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对以上形形色色的看客作这样 的归结:看客形象在鲁迅作品中、人物长廊里都闪烁着永恒 艺术魅力的光辉。他们在鲁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现,是一批 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落后的群众,居处在偏僻、 闭塞、愚昧、落后的中国乡村,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的毒化 和侵蚀,已积淀在他们的精神骨髓中,并在他们思想、心理、 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就凝结成他们身 上最为本质的特征,这就是愚昧、麻木、无聊、庸俗。集中 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我们民族精神中 的严重痼疾甚至于人类某些弱点,即安于命运,麻木顺从, 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