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共3篇)与大数据+机构编制管理经验总结三篇
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共3篇)与大数据+机构编制管理经验总结三篇 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共3篇) (篇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部署和省、**市、都江堰市的有关要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根据《市政协**年工作要点》,4月中旬,市政协启动了“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重点调研活动,组建了由副主席严代雄,党组成员李晓明牵头,社法民宗委承办,部分政协委员参加的调研组。调研组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调研重点,分解调研子课题的基础上,先后深入胥家镇金胜社区、崇义镇笆桥社区、柳街镇红雄社区和金龙社区以及广元市昭化区、绵阳市涪城区、德阳市旌阳区等地进行走访调研;召集部分政协委员、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代表进行座谈交流,针对我市乡村振兴中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治理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各乡镇(街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培育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工作。 (一)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市上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机制的意见》,深入实施城市基层党建机制攻坚等7项攻坚行动,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线工作法”和党建引领居民小区发展治理“五步工作法”,新培育党建引领示范社区(村)、示范居民小区各146个。构建市—镇—社区—院落(小区)四级党组织联动体系,调整设立农村社区党委46个,党总支97个。深化“细胞再造”工程,在全市1634个院落(小区)中建立党组织695个,在248个各类乡村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128个,实现265个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实施社区(村)干部“精准提能”和后备干部孵化行动,培养社区后备干部784人。新增并高品质完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146个,社区综合体2个,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二)共建共治格局逐步形成。制定激发群众主体作用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院落(小区)“一组三会”治理架构,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协商议事机制,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推行群众“诉愿”管理机制,坚持基层事务事前征求群众意见、事中接受群众监督、事后组织群众评议,引导群众通过民主协商制定村规民约、院规院约、协会和合作社章程,群众自治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与驻本区域内单位党组织职责,引导打破壁垒,强化组织纽带、利益联结和资源共享。深化“补改股”“政企银”“CEP”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房屋、宅基地等资源入股参与项目建设,与企业共同建立投资收益分配机制,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如天马镇禹王社区整合财政补助资金900余万元,参与总投资3.1亿元的“玫瑰花溪谷”项目建设,集体经济组织每年按投入额的4%固定分红。 (三)法治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深入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和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面覆盖,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服务、参与纠纷化解等常态化开展,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形成了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矛盾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对标建成1个市级综治中心、19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和205个村(社区)综治中心,配备专兼职网格员692名,全面构建了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体系,网格管理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天网”和“雪亮”监控点位总数达3181个,同步整合农民集中居住区、老旧(三无)院落以及重点场所、成熟小区等公共安全视频资源229个,全市入盗警情同比下降30%,平安智慧小区建设扎实推进。 (四)村(居)民道德建设成效初显。坚持以德治村(社区),制定出台《都江堰市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指导意见》,为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居)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提供了指导基础,切实推动了移风易俗。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向峨棋盘、天马金陵等社区抓好乡村德治建设,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传播弘扬李冰文化、乡贤文化,形成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道德示范效应,持续提升了村(居)民人文精神、社会风尚和综合素质。**年,新创都江堰市级文明村(社区)22个,全市文明村(社区)占比达到60%;新创文明镇(乡)2个,全市文明镇乡占比达到78.6%;新创**市级“三美”示范村(社区)5个,全市**市级“三美”示范村(社区)达到35个。有效发挥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文明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建工作滞后,学习教育流于形式,思想建设“虚化”;有些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政治领导能力不强,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弱化。二是有些基层党组织成员不同程度存在“本领恐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知识缺乏,“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够,党支部对群众的凝聚力下降等不足。三是部分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有“同质化”现象,对本土特色文化挖掘不够,空间美学运用不足,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显示度不高。四是个别村(社区)、小区(院落)党的组织、工作和活动覆盖面不够广,基层人才骨干队伍欠缺,发动群众能力比较弱。 (二)乡村产业培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一是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十分脆弱,致使村组织正常运转困难,更拿不出钱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且流转、退出局限性较大,影响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和部分项目落地的可行性。三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产业链单一,更多仍处在简单的“种植—销售”模式,缺乏深度开发,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四是人才引进渠道还不够流畅,“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缺乏,带动效应明显不足,极大限制了乡村农业品质的提升和知名品牌的创立。 (三)村(居)民自治、多元共治组织化程度偏低。一是相当一部分村民、居民自治能力不足,村(居)务不够公开、透明,村(社区)级事务不愿监督、不会监督、不好监督的问题仍然没有较好解决。二是有的村(居)民议事形式化,村(居)民参与不主动,社会治理的责任往往由村(社区)“两委”成员承担。三是激发调动驻村(社区)单位、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还未健全,驻村(社区)单位不支持村(社区)工作、不参与村(社区)活动现象比较突出,人人参与社区治理的氛围不浓厚。四是基层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不健全,推行村(社区)减负增效阻力较大,村(社区)各类检查评比、达标验收多,统计报表过多,村(居)委会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 (四)乡村德治、法治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由于农村传统的文化设施和文化节目对村民的吸引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文化活动中心使用率偏低,文化生活形式较为单一。二是部分村(居)民国家、集体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在一些地方歪风邪气蔓延,封建迷信、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浪费之风仍较盛行。三是有些村(居)民法治意识不强,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信访不信法”现象还比较突出。四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处理一些工作或者矛盾纠纷过程中,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对法律工作者参与基层重大事务、重要决策的讨论商议有所顾忌,支持配合力度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夯实基础激发基层党建活力。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强力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二是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建立村(社区)人才库,加强村(居)委会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队伍培训力度。三是实施党建整合资源力量下沉攻坚,开展“千名党员进百社”行动,持续开展“双报到”活动,统筹代表委员、机关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等下沉服务社区,推动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等职能部门下沉基层。四是严格落实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行动,注重把思想素质好的产业大户、致富能人、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头人发展成党员,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带富能力。五是进一步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将基层党组织正常运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正常开展。 (二)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一是以产业扶助为核心,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实施“旅游+”“互联网+”“文化+”“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融合,衍生培育新业态。二是打造川西林盘乡愁存放地,吸引和巩固大**客流,从而在整体上带动乡村的综合发展,切实增强农村发展驱动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进一步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公路、水利、信息、物流、产品等网络向农村延伸,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四是高效推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充分发动村(居)民参与,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激励机制,启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家庭、示范院落、示范社区建设。 (三)创新理念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一是进一步加大“三务”公开力度、扩展公开范围,保障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二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政策措施,建立由村(居)委会、驻村(居)企事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村(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共治格局。三是完善村(社区)职责清单化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村(社区)工作准入反馈机制,清理和规范部门下达村(社区)的工作任务和村(社区)标示标牌、评比表彰项目。四是实施村(社区)共建计划,引导乡镇(街道)、村(社区)和驻村(社区)单位党组织打破壁垒,强化组织纽带、利益联结和资源共享。 (四)多措并举建设德治法治体系。一是制定和实施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发挥榜样力量和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调动村(居)民参与村级治理积极性。二是持续开展“六进六送”活动,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发挥村(居)民主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三是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将律师参与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法律风险评估和防控纳入基层治理考核。四是加大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的惩处力度,用生动的事例引导和教育广大公民树立法制观念,推进乡风文明。 (篇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解崇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深刻剖析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根据市统计局《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调研的通知》,县统计局组织人员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抽样调查,并与乡村干部、相关部门座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走访了高枧乡高枧村、**镇汉兴村两个有代表性的村以及发改局、城管执法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发放调查问卷20张,其中男性对象17人,女性对象3人,包括5个村干部、15个村民。 二、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有18人认为村容村貌的变化情况很大,只有2人认为变化不大;13人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满意,6人较为满意,1人认为一般;在对于“近两年本村美的变化主要在哪几个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改厕成效显著”、“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分别占比95%、90%、85%;在对于“你认为家乡生活质量提高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方便了”、“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乡村绿化景观美了”,分别占比85%、80%、70%。在对于“本村人居环境主要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绿化较差,环境不美观”、“村内设施没人维护”,分别占比65%、60%、60%。 三、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这两个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取得这样初步的成效,与崇阳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近年来,崇阳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今年在全县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紧扣“五线”,突出“五治”,迅速在全县掀起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共清理垃圾13014.3吨,清理公路2067.6千米,清理河段1198.7公里,清理湖面3.46万亩,清理广告11732块,拆违拆旧5299处,共计20.7万平方米,刷新立面43.5万平方米,绿化道路303.96千米,新种绿植163.1万棵。 (一)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 (1)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巩固提升“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增加收集点和转运车辆,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确保收储运系统运行正常。今年以来,我县新配置生活垃圾清运专用车辆8台,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配套240升塑料垃圾桶5000只,将187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到县处理。 (2)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今年以来,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 (3)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保障。今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强化乡镇和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设施设备保障和经费投入力度,共计投入资金3160.3万元。一是第一批总额366万(大勾臂车1台,压缩箱4个,垃圾桶5000只,侧挂车7台)设备计划6月中旬配发各乡镇。二是128.3万元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已在试点村动工建设。三是聘用精准扶贫村级保洁员2479名,全年投入资金1250万元。四是在群众垃圾治理意识较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白霓镇大市村,铜钟乡大岭村、坳上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投入资金150万元。五是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县垃圾处理场整改及渗透液处理投入资金510万元。六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由**年覆盖的115个行政村调整为覆盖全县187个行政村,以奖代补资金全年投入756万元。 (二)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1)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库长制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农村水生态。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实施聚居度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污水治理,对靠近城镇的村庄,将管网纳入城镇处理系统;对其他农村地区推广小型化、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截止**年6月底,全县11个乡镇主管网已经全部完工,完成量83.9公里,完成管网加压泵站9座,完成率100%,接户管完成约50公里,完成率90%,11个污水厂已经全面转入试运行。 (三)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行动 (1)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新村建设,加强规划设计,重点完善村级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场所公厕配建。**年底,全县共建改完成旅游厕所32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交通厕所10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11.1%;三级公厕239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 (2)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全县共完成农户厕所改造42516户,完成了规划任务的100.8%,已验收完成3.9万户,验收完成率达到92%。 (3)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管理,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行粪肥还田。 (四)实施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1)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村内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完善村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实现村村硬化、户户有改善,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目前全县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比例达100%。 (2)实施旧村改造。坚持把旧村风貌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不断推进农村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积极深入推进“五线五治”,逐步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老旧废弃电线杆、“蜘蛛网”式线路,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亮化,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 (3)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乡村山水系统治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格局。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短缺。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资金投入大、后续维护管理费用高。二是由于一些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筹集资金比较困难,只能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和募集社会资金有很大难度。调查问卷对村干部的访问中,这两个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均为乡级及以上政府。三是农民问卷在“是否愿意付费”以及“愿意出多少钱”的调查中,15人愿意付费,15人中仅有8人选择“每年50元以下”,选择“每年50-100元”的有4人,选择“每年100-200元”的有1人,选择“每年200-300元”的有2人,而没有人选择“每年300元以上”。这说明有必要继续完善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让村民为环境付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调查问卷显示,调查对象对“环境整治的不足”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绿化较差,环境不美观”、“村内设施没人维护”、“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对“最希望改善的方面”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增加绿化,打造优美环境”、“增派专人维护设施”,“村庄规划布局”。这说明部分农村还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环保设施的维护管理运营制度,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提升难、环保基础设施维护运营难,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三)农民自主参与、环保卫生意识有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率下、组织推动式展开。虽然村民热情在逐步增加,但由于理念、传统习惯、技能素养等各方面制约,部分农民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情,不愿投工投劳投钱,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五、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 (一)保障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二是要以产业为依托,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理念、新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情,区别对待,因地施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产业支撑,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集体有一定经济能力管护村庄环境卫生。三是加快建立并实施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及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 (二)开展试点示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及时总结推广具体经验做法。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三)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与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使建设管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果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如在**镇汉兴村调研时,改村虽然沿106国道,但有两个村民小组较为偏远,垃圾清运车进出不便,该村自主组织请专人专车负责清运。二是健全环保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做到设施建管并重,加快培养常态化的管护队伍和服务网络,保证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 (四)强化宣传教育。一是要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广大村民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和环保意识;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优秀典型评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村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现在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超过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放眼全国,中国邮政是既涵盖寄递、金融业务,又具备省市县乡村(邮站)五级网络,扎根乡村的“国字号”。围绕农村现代化,尤其是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问题,河南省邮政邮政管理局先后赴**市、**州开展实地调研,梳理总结了一些经验做法。 一、发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物”的现代化 **、**两个地市都非常注重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城乡用邮服务均等化,战术打法上各具特色。 1.以农村站点建设为抓手 **邮政、**邮政均围绕“五不出村”(购物、销售、生活、金融、创业不出村)目标,着力将传统“村邮站”升级为“农村便民服务站”,为农村百姓提供网络购物、包裹代收代投、农产品上行、商品批销、小额存取款以及(水电燃气等)生活缴费等综合服务,尤其是网络购物服务能够使广大没有支付账户、不会网购操作的“脱网农民”也能享受到互联网红利。在站点建设方式上,两地则提供了不同的样板:**邮政侧重争取财政支持,例如宣恩县、鹤峰县为农村便民服务站建设各补贴500万元,鹤峰县每年再拿出20万资金用于站点维护。**邮政则趟出一套“反哺”模式,以办业务送积分的形式拉动金融业务,又用积分兑换来拉动电商(主要是自建的“邮乐**馆”)和包裹业务,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闭环。其中,农村便民服务站既是发展农村金融、寄递业务的基础设施,又是金融、寄递双轮驱动的连接器,还是平台业务拓展的端口,诸如用“积分加(汽)油”就完成了与当地所有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的对接。据统计,**市现有线下便民服务站3483个,其中农村站点2760个,自**年以来**邮政以自有资金补贴农村便民服务站建设累计达932万元。反过来,便民服务站建设又推动了**邮政的业务发展。**年,**邮政“办业务送积分”累计3600万分,“邮乐**馆”销量累计**1万元,带动电商包裹675.5万件。 2.以改善老乡用邮体验为重点 **邮政、**邮政围绕改善农村用户用邮体验,因地制宜摸索出两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地处相对贫困的山区,**邮政着重于资源高效整合,主要走邮快合作、交邮合作的路子。而**地处平原、路网发达,**邮政则着眼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用信息化提升农村地区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比如,收寄环节,**邮政自主开发了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全市普服网点的全覆盖,诸如营业员考勤、服务态度、“三项制度”落实等都可以实时在线检查。运输环节,开发了“邮车实时定位监控系统”,除了确保规范作业和邮件安全,还能用准点率来推动整个投递环节的高效衔接。投递环节,开发了“包裹投递质量管理系统”,辅之以分明的奖惩激励机制,确保农村地区邮件包裹均能按时按址投递,等等。 3.以打造特色农产品为突破 多年来,“菜贱伤农”、“果贱伤农”、“农民增产不增收”等话题屡见报端。与此同时,城里人却在抱怨价格上涨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需之间链条太长、效率太低,以及农民更多只是充当初级农产品提供者角色。**邮政、**邮政均能走进农户家庭、深入田间地头扶农助农,尤其是帮助农民打造、宣传、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致富。 **邮政通过农村便民服务站这个平台发掘、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上行。截至目前,**邮政电商平台累计上线本地农产品402个品牌、920个单品,囊括**所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包括辉县太行小米、山楂制品,封丘金银花,原阳大米,延津小麦面粉,**黑豆等。**年,**邮政实现农特产品销售135.85万单,销售额2581万元。 二、提升农村现有人员知识眼界,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 “虎妈式”循循善诱入门生。在**年“封丘县贫困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的农村电子商务专题培训会上,经现场调查:“有手机的人数”:“使用过微信的人数”:“自己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人数”约为7:6:1。“村带头人”尚且如此,全样本数据可想而知。不禁让人感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互联网应用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与“10亿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没用过马桶”同样都是中国,纵使光纤宽带、4G网络普及,村村修了水泥路、通了班车,倘若人的问题不解决,也难有农村电子商务的繁荣。 面对农村地区的这种现状,**邮政一方面开发巡店系统,为支局长、区域经理等定期走访农村便民服务站了解其现实需求设置了考核的“硬杠杠”,另一方面综合利用精神和物质两种激励手段引导农村站点负责人参加经常性的业务培训。通过久久为功的持续发力,**邮政将一大批“脱网农民”训练成乡村的电商达人。据统计,**年,**邮政内部累计完成巡店4.5万人次,共组织农村便民服务站负责人业务培训班330场,培训9000余人次。**邮政支付给农村便民服务站的“服务费”总计达1158.01万元,站均3984元。在此带动和激励下,**年通过这些农村便民服务站完成的网购达177万笔、助农存取款45.1万笔、包裹揽收量3.7万件、包裹代投量215.56万件、水电燃气等生活缴费达1.77亿笔、本地农特产品上行56.46万单。 “保姆式”全程服务优等生。和寨粉条厂是**邮政赋能成长起来的一家村办企业,该企业最初只是在当地销售。后来,在**邮政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尝试网络销售,并于**年一跃成为“邮乐网”全网单品销售冠军。产品也从原生态的粉条升级为粉丝,进而又打造出网红爆款酸辣粉,市场也从本乡、本县拓展到全省、全国,直至远销韩国等海外市场。邮政还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如今的和寨粉条已经成为全网销售、日均发货量超过8000单的电商大户。“豫封多肉植物”也是**邮政赋能成长起来的农村个体商户,常年合作积累下来的大数据,成了该企业成功向当地邮储银行申请扩建贷款的过硬凭证。这无疑为破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三、挖潜农村邮政平台优势,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邮政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发、在辉县冀屯镇试点运行了“红分管理系统”。该系统在推行积分制管理的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机关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家庭和贫困户等六类群体进行“红分”管理,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红分”标准,以积分形式对各类群体的行为表现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并根据积分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激励,如积分可以到“邮乐**馆”网上**兑换生活必需品,用全民参与的“小积分”撬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据统计,从“红分”管理系统上线至今,短短1个多月时间,冀屯镇共计在“红分”管理系统录入人口信息49675条,已产生“红分”47195分,通过邮政电商平台实现积分兑换8741.25分。 通过“红分”管理系统,近距离、全方位向当地党委、政府展现了邮政在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优势,有利于后续拓展除警邮合作、税邮合作之外的其他政务合作;另一方面,通过逐村逐乡推广,“红分”所体现的数据将全部纳入**邮政系统的后台,有助于**邮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简易险、小额贷款等多种相关业务。在此基础上,还能引领农村电商实现全民式“触网”,为邮政带来丰富而精准的客户资源。 四、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调研也发现以下问题:“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推进过程堪比一场大的战役,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同样如此。但在封丘前蒋寨村便民站调研时我们看到,多头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门口挂有益农信息社、云书网、邮政农村便民服务站等多块牌子,店内肩并肩摆着益农信息社和**邮政两个产品展示架,墙上并列挂着两家配送的电视,电脑上、手机上装着两家的客户端,且客户端内设功能高度雷同,收银台上摆着四家企业的助农取款设备……以上这些如果说还是企业间充分的市场竞争行为的话,相关的财政补贴资金分配则不尽合理。封丘县是国家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国家财政给予了补贴支持。从封丘电商办获取的相关数据看,**年、**年封丘分六批发放中央专项补贴资金1934.38万元,列支项目有“运营中心”、“乡村站点”、“仓储物流”、“配送体系”、“电商培训”等,封丘邮政仅于第四批获得24.36万元的“乡村站点”建设补贴,占比1.26%。与此同时,云书网总共获得941.5万元,占比48.67%。但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寄递网络覆盖运营,还是农村站点存活情况、日常管理及经常性培训等情况,封丘邮政都远远甩开了其他竞争对手,**邮政、封丘邮政在农村地区的综合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让人不禁反问,好钢为何没能用在刀刃上? 经认真分析,原因如下:一是邮政管理局在县里没有分支机构,既没能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介绍当地邮政在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上的优势,也未能及时获取相关补贴政策信息以通知企业。二是**邮政分公司对外的宣传报告工作不够重视,其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成效经验仅仅是集团公司内部的典型,当地市县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并不详细了解。 为此,省市管局加大了对邮政企业的宣传支持力度,在今年6月17日《中国邮政快递报》和6月29日《中国邮政报》上介绍了**邮政的相关经验。同时,**市管局还与**邮政分公司一起,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新一批中央专项补贴资金,展示邮政行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心和蓬勃风貌。 大数据+机构编制管理经验总结三篇 大数据+机构编制管理经验总结三篇 【篇一】 **省**市**区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构建大数据管理模式,实时综合研究、分析和运用数据,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为推动全区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保障。 一是“动态化”整合数据资源,精准掌握机构编制底数。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把好机构编制数据管理关口,实现全区机构清、编制清、职数清、人员清。一是基础数据全面覆盖。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编制性质、身份信息、职务信息以及机构名称、机构类别、编制数量、历史沿革台账等数据分门别类全部录入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改变以往“翻箱倒柜”查阅资料模式,实现机构编制信息查阅“随时化”。二是动态调整及时精准。严格落实专人专管制度,按照“日调周校”要求,每日对入编、出编、单位间调整人员信息进行实时更新,每周以设立、调整机构编制事项文件为依据,对机构编制数据进行核对校验,不断充实和更新数据库内容。三是分类设档健全台账。在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现有统计功能基础上,分门别类针对性制作《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数及实有人数汇总表》、《机关事业单位股级职数实配情况表》、《机关事业单位空编使用计划情况表》等一系列台账档案,对空编使用、出入编业务、机构编制人员基本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切实打牢数据基础。 二是“多元化”挖掘数据价值,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坚持“调、保、控”结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对数据进行统计挖掘分析,为开展编制资源调配和用编计划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一是把稳“调”的天平。结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用等级评价、法人公示信息抽查等工作,深入分析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撤销职能丧失、弱化的事业单位,合并重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的事业单位。同时将机构职能细化为具体工作事项,合理对应岗位,科学调整编制。二是做好“保”的文章。按照“保障重点、合理调剂”的原则,坚持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从职能弱化、工作任务减少的部门调剂到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并在部门内部采取“小手术、微整形”方式盘活编制存量,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三是拧紧“控”的阀门。严格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结合机关事业单位职数、人员年龄等因素,预判在编人员流动情况,提前做好用编计划分配,确保全区每年用编计划总数不超过当年的自然减员数,从源头上遏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目前全区实有行政、事业人员数与**年基数相比,均下降15%以上。 三是“系统化”推动数据共享,全面强化机构编制督查。充分发挥实名制信息底数清楚、数据准确、便于监控等优势,通过融合多系统、多业务、多部门数据,建立全方位、立体式联防联控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多系统联查强化动态监测。通过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网站政务公开等多个渠道,对机构运转、职责变化、人员编制配备、事业单位登记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实现对违规设立机构、变相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动态监测和跟踪预警,有效提高监管质量。二是多业务联办强化源头管理。制定《机构编制业务办理流程》,将机构编制审批事项、人员进出编管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等机构编制业务进行“串联式”管理,建立内部联审机制,各科室互通信息,办理其中一项业务时,联动检查其他业务规范情况,相关业务未按规定及时办理或问题未整改到位的,实时亮起“红灯”,一律不予受理关联机构编制业务。三是多部门联动强化督查实效。将机构编制工作与干部选拔任用、巡察、专项审计等工作相结合,加强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动,严防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健全与纪检监察、巡察部门情况通报、信息共享、线索反馈、整改反馈等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督查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二】 今年以来,**县坚持抓基础谋创新,加快机构编制大数据建设,有效提升机构编制支撑力、承载力和协同力。 一是夯实数据建设基础,提升机构编制“支撑力”。加强线上和线下机构编制数据库建设,线上,实现新版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顺利运行,克服系统测试不顺畅、业务人员操作不熟、数据校验问题多等难题,完成502个机关事业单位和20000多名人员的数据迁移,完成机构编制数据系统升级。线下,建立完善县级机构编制台账,将全县机构、编制、人员、设立依据等数据纳入台账管理,实时动态维护,保证机构编制数据准确性,方便业务人员随时调用。 二是强化动态数据运用,提升机构编制“承载力”。利用**市履职考评系统,通过日志化的工作记录,量化机构编制资源与工作任务,动态分析机构编制资源,挖掘潜在能力。针对中小学存量大班额和新生扩容需求教师问题,县委编办联合县财政局、县教体局组成调研组,逐个学校调研,分析填报率、审阅率,职责分工和工作量的变化,将数据分析转化为统筹人员编制的依据,成功为县直学校挖掘潜教师80人,提高编制资源的承载能力,有效缓解县级教师缺口和财政压力。 三是多方数据推进融合,提升机构编制“协同力”。推进编办业务的数据化、网络化和融合化建设,加快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网络化建设,将2143项网络化的业务范围清单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相结合,增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直观性和针对性,实现对事业单位监管全覆盖。加快机关职能运行监管数据化建设,将3143项数据化的职责任务清单与履职考评相结合,为探索部门单位监管提供可行性方案,实现对行政机构监管全覆盖。加快融合化建设,将基础数据运用、履职考评监管、事业单位考核、事业单位监管、权责清单建设、规范“属地管理”等数据有机融合,建立编办业务融合协同机制,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事业单位改革、基层赋权增能减负、优化体制机制等编制重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解决方案。 【篇三】 近年来,**市**区编办引入大数据理念和信息化手段,探索研发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把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数据语言,把“管编控编”的政策性规定转化为系统条件设置,通过对机构编制、人员情况、绩效评价等相关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运用,有效破解编制管理在数字中“算加减”等问题,提升了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化水平。 破除壁垒,有效信息互联互通 “放在以前,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存在着一定的隐形壁垒,工作开展往往局限于各自条线,缺乏对全局的了解,综合效能不高”,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张明成说,现在大数据系统整合了单一化、碎片化、闲置化的信息,并通过精准筛查将以往看起来互不相关的数据关联起来,实现对各类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做到在全区面上进行统筹使用,有效打破了部门信息的“孤岛效应”,切实拓宽了机构编制效能管理的信息面。 **区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共设置22类529个数据项,涵盖了个人基本情况、职务、专业等基本信息,单位职能任务书、科室业务分解表、实绩考核档案卡等信息,覆盖了全区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累计入库6639人。同时,赋予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不同的管理权限,各部门各司其职,坚持数据动态维护、实时更新。目前区级各部门人员调配录用、干部选拔任用、人员工资核发、公车改革等均以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作为重要依据,强化了机构编制的“源头”地位和实名制管理系统的基础性作用,达到了通过管编制管人员、管经费、提效能的目的。 问需数据,编制使用量体裁衣 “通过大数据,我们发现与区委‘现代化湖滨生态旅游新城建设突破之年’密切相关的旅游、城建等部门编制紧缺,人员专业机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借助大数据,通过筛选比对、调研了解、适岗测评,将编制调整到最急需的单位。”**区编办机构编制科科长孙衍说。目前,**区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成立了湖泊管理服务中心等机构,通过内部调剂,为全区重点部门、一线单位调整增加事业编制49名。 每年年初,区编办根据人员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梳理出本年度计划退休人员数。借助大数据系统,通过分析各机关事业单位核定编制、实有人员、人员结构、绩效运行、专业类别,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区委中心工作,认真研究拟定调整方案,将最需要使用编制的单位凸显出来,结合单位上报的用编计划,相互印证,科学制定编制使用计划。 有增有减,编制调整有的放矢 有的单位成立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能逐步弱化,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针对问题,区编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撤销单位,收回相应事业编制的建议,经区编委会研究后上报市编办审批。 “利用大数据系统广泛收集单位运行信息,运用图表、对比、趋势等分析手段加强对单位的定期绩效研判,避免了以往靠翻机构编制名册,简单凭核定编制数、实有人数等基础信息了解单位的问题,有效地将单位运行效能与机构编制有机结合。这对于动态调整单位机构编制,突出效能评价指导意义很强。”**区编办副主任袁夕康说。 以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作为依据,结合实地调研走访的情况,通过比对分析,对于职能弱化的单位,及时收回事业编制,同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对于旅游、食品等相关事业单位进行强化增强,动态调整机构编制,不断优化,提高效能。 分类预警,编制监管关口前移 “依托大数据系统全面掌握机构编制、人员情况等重要信息,将机构编制管理的标准和具体情形设置为具体条件纳入数据库,只要触碰红线,实时亮起‘红灯’,防止机构设置、编制使用蒙混过关。”**区编办机构编制督查科杨茜娅介绍说。 实行总量控制,编制使用计划超过当年度拟退休人员数时,实时亮起“红灯”,防止控编减编应减未减。严格个体控制,单位调动人员时,必须首先上报用编申请,区编办对空编情况以及拟调入人员基本情况、原单位编制性质进行初审,保证有编有岗方能调入,组织人社、财政部门在用编计划下达以后才能开具行政介绍信、设置岗位、发放工资,否则“黄灯”亮起,防止个体超编进人。 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建立以来,依托数据创新实施了“管编控编”机制,前移了监督关口,丰富了监督手段,拓展了监督领域。截止目前,全区财政供养人员比**年减少101名,重点部门、一线单位新招录人员占比达到15%,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全区行政机关运行效能显著提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