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2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社情民意信息范文原创10篇
社情民意信息范文原创10篇篇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涉及到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等方面十分普遍,但农村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这给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是灭火无水。很多村子都没有消防池,有的虽然已经建设了消防池,但因无人管理被垃圾填埋或者干涸无水。特别是很多自然村架设自来水管道后,原来使用的水井也基本被填埋或遗弃。二是救灾无路。当前,很多村庄因村镇建设规划执行不严,导致农户建房时乱占村内道路,致使消防车辆在村内无法通行,难以对火灾进行有效的扑救。更有甚者,为防止车辆压坏路面,在通往村庄的道路上设置路障阻止车辆通行,形成火灾发生时救灾无路。三是救援无人。据调查,很多村庄里的青壮年人员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妇女、老人和孩子,一旦发生民房火灾,短时间内难以组织有效的救援。有的乡镇或村委会也组织了义务防火队,但由于管理不善和无专门的防火经费,有的防火队也只是有名无实,队员外出后没有及时补充和调整,火灾救援时人员难以保证。 有的防火队虽然配备了有一些消防设施,但无专门人员维护和保养,很多设施关键时候用不了,农村义务防火队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为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教育,提高全民防火意识。一要加强对农民群众防火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全民防火安全意识,增强农民群众对农村消费安全设施的保护和管护责任。二要加大对农村消防池、村内小坝塘的建设投入力度,让每一个自然村内都能够建设有一定数量的消防池、小坝塘等设施,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三要加强对农村消防安全设施的建后管护力度,把消防安全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和对村组干部的工作考核内容,保障已建设的消防设施能够发挥正常的作用。第二,强化监管,保障消防道路畅通。各职能部门和乡村组各级要充分运用各乡镇制定的村镇建设规划成果,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村镇建设规划,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风文明。要严格监管,坚决取缔违法建筑和路障设施,保障村内消防通道、村外救援道路畅通。要严格执行农户建房审批制度,实行全程监管,不能对农村建房不闻不问,怕得罪人不敢碰硬,导致农村建房随意性大,乱占道路、场院、沟渠、坝塘等公共设施的恶意行为发生,不能因少数人利益影响了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加大投入,发挥基层义务防火队的作用。 民房火灾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面对当前农村严峻的防火形势,在加强农民群众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重点组织做好火灾扑救工作,能在第一时间内扑救,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这就需要加强农村消防队伍建设。一要挑选青壮年人员建立农村防火队,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知道如何防、如何救、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一旦有火灾发生,能够有条不紊地及时开展扑救工作。二要给乡镇、行政村配备一些必要的消防车辆、抽水机等灭火设施设备,提高灭火效率,节约灭火时间,保障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三要采取政府扶持一点、企业(保险公司)资助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等方式筹集资金,在防火重点时段给予农村防火队员适当的资金补助,保障防火队员能够第一时间参与扑救,充分发挥农村防火队员的作用。篇二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关键在发展生产。近年来,xx州各县市注重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优化贫困地区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群众脱贫增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仍存在贫困程度深,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夯实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实现能排能灌、保水保土保肥、旱涝保收,显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坚持大、中、小、微农机具并举,促进农机农艺有机结合,重点引进适应山区的小型化、轻简化机械进行推广应用,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二,合理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各县市在发展特色农业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坚持优化产业布局与优化农业结构双促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与贫困地区产业脱贫关联度高的园区和产业,有合理的区域划分和布局。第三,培育龙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要努力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业发展,保护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加工品种。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采用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土地入股等形式,保障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合法利益。对现有的合作社进行规范和管理,对运作良好,能够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力、信贷资金等入股的形式优先加入合作社;对一些名存实亡的空壳合作社予以取缔和注销,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第四,因地制宜,探索生产经营新模式。产业扶贫要立足各地实际,探索多元化的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以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 经营组织为主导,通过土地流转或订单农业方式集中生产农副产品。二是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通过培育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贫困地区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基地+农户)。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使贫困农民增收脱贫。四是家庭农场带动型。针对各县市山区耕地分布零散、缺乏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的‚庭院经济‛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第五,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流通网络。一是加快产品商标注册、质量认证、品牌培育等工作,对于知名度低的产品可按区域或种类进行整合,共同使用统一商标,显现规模效应。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生产主体和农产品,按照认证程序组织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化。二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对接和销售。充分利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农村超市等现有资源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点,为当地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及相关服务。第六,加大投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是加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力度。 优选出一批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加大配套农业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资源招商、资产招商、节会招商、网络招商等有效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和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领域。三是用活小额信贷。进一步探索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争取为贫困户提供低门槛的扶贫小额贷款。四是切实抓好各类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项目的落实,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减轻贫困农户的负担。五是不断增强龙头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多方筹集资金,鼓励多种成份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参股投入特色农业开发。第七,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科技进步。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扶贫力度。在贫困地区采取农业科技下乡、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物配套、信息服务、组织农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大力普及现代种养技术。二是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对种养大户、专业户和农村青年的培训,开展以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及家庭农场经营者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三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篇三江河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和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充分彰显了 中央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的鲜明态度,充分体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成立了领导机构,印发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确保河长制落实、取得一定的实效,但如何管理好河道,让河水更加清澈,生态功能更加巩固,还任重而道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要切实抓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一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各地要以《意见》和相关实施方案出台为契机,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对全面推行河长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准确解读河长制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为全面推行河长制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二要注重经验总结推广。积极开展推行河长制工作的跟踪调研,不断提炼和推广各地在推行河长制过程中积累的好做法、好经验、好举措、好政策,进一步完善河长制制度体系。三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大河湖科普宣传力度,让河湖管理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风尚。第二,强化执法,严厉整治违法行为。当前河湖管理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反映出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全面推行河长制,必须把加大法治建设力度作为根本性制度措施,切实将涉河涉湖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一要加大涉河法规宣传贯彻。各级要宣传贯彻好《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严格执行奠定坚实基础。二要严禁涉河违法活动。要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加强水域岸线管理和保护,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监管,持续组织开展河湖专项执法活动,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三要强化日常巡查监管。要完善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制定巡查方案、明确巡查责任,落实河湖执法机构、人员、装备和经费,利用遥感、GPS等技术手段,对重点河湖、水域岸线进行动态监控,对涉河涉湖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第三,强化协调,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和不同行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河长‛的统一领导下,密切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配套工作机制,形成河湖管理保护合力。一要建立河长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由河长牵头或委托有关负责人组织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拟定和审议河长制重大措施,协调解决推行河长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对河长制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二要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建立水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沟通联系和密切配合协调机制,强化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三要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各级要动态跟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展,定期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落实到位。四要建立工作督察制度。上级河长机构负责牵头组织督察工作,对下一级河长和同级河长制相关部门进行督查。督察内容包括河长制体系建立情况,人员、责任、机构、经费落实情况,工作制度完善情况,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失职追责情况等,确保河长制不流于形式。第四,强化督查,严格责任考核追究。强化监督考核,严格责任追究,是确保全面推行河长制任务落到实处、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一要强化监督检查。各级要对照《意见》以及工作方案,加强对河长制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水务部门要建立河长制工作督导检查机制,定期对辖区内河长制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督导检查。二要严格考核问责。各地要针对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目标、主体、范围和程序,并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县级及以上河长负责对相应河湖下一级河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水务、环保部门要严格考核,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三要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湖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 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湖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监督和评价平台畅通有效。篇四广大农村物流业的发展,事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农村市场巨大,开发潜能不可估量,加快农村物流业发展,不仅可以开拓农村市场,还能不断释放农村市场经济活力,有利于农村需求结构的提速改善。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施行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农村的交通运输、通讯技术等依然落后。一些相对偏远村组的道路不连通、还没有完全硬化,货物运输所需时间较长,加之农村物流平台和配送站点建设不完善,无法系统、快速、有效地完成配送任务。二是观念及信息滞后。xx州山区、半山区地域面积较广,农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接受新鲜事物和信息相对缓慢,各种有效信息难以及时在农村发布和传播。加上互联网尚未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很大一部分群众还不完全了解电子商务,极大地影响了农副产品的经营流通和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的及时供给,掣肘了农村物流业的发展。三是物流业人才匮乏。如今虽然各院校开设了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有关的专业,但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回乡创业,致使农村物流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与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匹配, 尤其是缺乏掌握物流操作实践的实用人才。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政务服务工作各级政府要统筹推进农村物流业发展工作,发挥在发展规划、服务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的引导支持作用。要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和物流体系,营造良好的农村物流业发展环境;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农村和偏远山区现实情况的物流业发展规划;要调整完善区域性产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各地区产业特点和生产力水平,制定推行特色鲜明的农村物流配送方案;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元化培育发展农村物流企业,并发挥好物流企业的引领主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积极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代理商作为补充,改变目前农村物流企业规模太小、服务单一、运行不畅等现状。二、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建设、维护,使产品、商品能进能出,更便捷地送到买家和卖家手中;要加大对仓储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建设规范、安全的产品仓库;通讯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偏远山区的投建力度,优化、强化对县乡村三级通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提升改造。三、引导观念转变,培养物流人才 要采取‚文化下乡‛、科普宣传、知识讲座等方法形式,及时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相关知识普及到农村,让广大农村群众尽快接受新型的交易方式。同时要重视做好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适时组织从事物流业人员进行培训,抓好乡村为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加速建成专业化、规范化的物流配送服务队伍。此外,可按需求有计划地引进既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理论,又掌握操作、管理技术的实用人才。要出台相应举措,对在物流工作中成绩显著或有较大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激励,驱动在农村从事物流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物流业的稳健发展。四、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近年来,xx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部分县市成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推行‚党组织+协会(合作社)+农户+电商‛的运作模式。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农村连锁配送网络、邮政配送服务网络;加强相关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通过致富带头人等的不断带动拉动,真正让现代物流业服务农村、普惠百姓,实现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核心,城市管理就应当像‘绣花’一样精准精细。‛xx市作为全州中心城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对2018年4月即将到来的建州60周年大庆,xx市无疑将承担集中展示全州建州60 周年取得各项辉煌成就的重要使命。篇五近年来,xx市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财力从道路、人行道、绿化、亮化、河道治理、河道沿岸景观改造、环卫、交通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造提升。但在xx市城市管理中还普遍存在‚重建轻管‛问题,主要表现在:人为破坏道路特别是人行道等设施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商家随意在人行道上堆放杂物、乱倒餐馆污水、行人随意践踏绿化带、个别餐馆甚至私自隔断人行道使行人不能通行、机动车在自行车道上随意停放,有的路段人行道隔断设施被人为损坏,机动车停放人行道;新建好的一些街道上、健身步道经常重复开挖,埋设各种管线,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大;环卫、花木、公交站台站牌等市政设施人为损坏率较高。综上种种情况,给城市形象和市民人居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同时造成了大量财政投资的损失。为此,围绕迎接建州60周年,营造良好城市环境这个中心,尽快研究出台具体的工作措施,努力提升xx市市政管理精细化水平已迫在眉睫。为此建议:一要严格执行刚刚颁布实施的《xx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xx市现有的关于城市管理方面的具体规定,从严从细加大执法力度,从重处罚侵占、损坏城市道路、人行道、绿化带、环卫、交通设施等行为。让违法者、不文明者付出代价,才能有效制止各种破坏行为。 二要加强对人行道乱停车辆行为的管理力度。倡导市民绿色出行,要让行人有路可行。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减少人行道路面损毁情况,降低城市维护成本。三要在以城市综合执法部门为主体的前提下,探索建立‚街(巷)长‛制,责任区域到人,责任人负责日常巡查监督,加强信息报送反馈,及时将违法行为告之执法部门,及时制止或处罚违法行为。探索建立街道管理维护成本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制度。四要设立全市市政管理违法行为监督举报电话或微信举报平台,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州、市电视台及时公开曝光各种违法行为,让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五要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城市管理难度和工作量越来越大,要配套与之相匹配的城市管理人员队伍,加强日常管理,降低市政设施损坏率,降低建设维护成本。六要从现在到2018年州庆前,持续在全市开展一场全民参与的市政环境维护、整治行动。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全民总动员,共同创建安全、宜居、文明xx。篇六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种现代日用消费品的普及,随之而来的农村生活垃圾给农村人居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全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主动打好农村垃圾治理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通过调研,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体制机制不顺畅;三是群众环保和卫生意识不强;四是村庄保洁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无专人负责。要破解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体系,强化日常管理,切实巩固专项治理成果,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此建议: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异地扶贫搬迁、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多方争取资金,配置必需的垃圾焚烧站、垃圾收集和运转设施设备,保障农村环卫设施长效运行。加大对农村小街小巷、楼房院坝、公共活动场所、道路两旁必需的环卫设施配置,加大对农村破损路面的修缮力度,完善村庄排污管沟必要的基础设施。二要理顺体制机制,巩固工作成效。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县级相关部门与各乡镇的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发挥乡镇和村(居)委会的主体作用,形成以村、组为基础,乡、村、 组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健全制度,推动工作落实。建立考核考评办法、督查通报制度、媒体曝光制度、群众举报制度、督办约谈等制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进行考核奖惩,开展评先选优活动。四要结合村庄实际,因地制宜处理。根据村庄分布、交通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确定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坝区村庄和不具备交通条件经济相对落后、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区村庄生活垃圾,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模式进行处理。五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发动,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重大意义家喻户晓,让各级各部门狠抓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有效传递。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扭转部分村干部工作依赖政府、且等且靠的旧观念,激发农民群众‚户户行动、人人投工投劳‛的参与热情,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行为习惯。六要加快村庄规划土地建设专管员制度建设。形成县、乡镇、村(居)委会、村组、专管员五级联动,加强违法违规建筑治理队伍建设,提高镇、村土地规划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保洁人员和土地规划管事理员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目标。七要探索营运体制,强化技术支撑。 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放大财政投资效应,按照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资的思路,吸引社会资金在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撑。篇七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妇女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孩子的照料和入托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缺乏普遍的公共托幼服务、高额的养育成本、相关的卫生资源紧张等问题,使得很多家庭不敢生育二孩。对于不少职场育龄女性,要不要生二孩成为闲余热点话题,也成为不少家庭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很多育龄妇女并非‚不想生‛,而是‚不敢生‛‚生不起‛。‚想生不敢生‛,这是大家遭遇的共同‚尴尬‛。托幼机构少、收费高,生育后孩子进托儿所、幼儿园成为目前很多家庭的难题。许多家长反映,目前一些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收费较高,使很多普通收入家庭难以承受。而且全州的幼儿园主要为3至6岁儿童提供托幼和教育类服务,3岁以下的儿童则被排斥在公共托幼服务体系之外。原来由政府、单位和街道等举办的托儿所已基本销声匿迹,缺乏针对0至3岁幼儿的社会化接管和一个完整的养育体系,难以应对二孩政策放开后的挑战。为此建议:一、优化资源布局,缓解卫生资源供需矛盾。针对当前我州产妇和幼儿卫生资源有限,专门的儿童医院稀少,特别是乡镇、城市郊区、社区、村委会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健康服务能力薄弱, 难以应对二孩政策带来的更大需求压力的问题,我州应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专科医院儿科建设,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不断提高妇产科、儿科临床专科能力,确保母婴安全。同时,加快市、县两级危重孕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机制,确保高危管理的有效衔接和急救绿色通道畅通,以提高区域内妇女儿童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二、完善相关政策,消除二孩生育顾虑。针对‚想生不敢生‛的现实状况,要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孕检、孕期保健、生育、新生儿医疗费的报销比例,延长产假,落实女性孕产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探索和实施鼓励生育二孩制度,政府对符合条件生育二孩的家庭应给予奖励。同时,对符合政策、特殊困难的生育家庭给予精准帮扶,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大病治疗和情绪疏导问题,出台降低企业雇佣女性用工成本的积极措施和激励机制,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促进女性公平就业,为二孩家庭提供保障。三、加快公共托幼服务发展,减轻家庭照料负担。家长对昂贵的托幼费反映相当强烈,盼望政府发展普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公共托幼服务。特别是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修订后,在第十九条做了新的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 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这就意味着部分民营资本将转向托幼服务或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应加大对托幼设施及服务的多渠道投入,完善0至3岁孩子托幼设施及服务,加强对托幼服务的职业培训和政府监管,为家庭提供更多的优质安全、接送方便、能负担得起的公共托幼服务。篇八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事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各级持续不断加强监管和加大投入,我州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饮用水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农村饮用水主要还是来源于泉水、井水、河水等,通过简易水池和管道连接到千家万户,基本不采取净化措施就直接饮用或烧开饮用,同时还存在着工程性缺水、水源枯竭和水源污染等问题,重影响群众的健康,亟待加强管理。为此建议:一、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由于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连续干旱的发生使农村部分人畜饮水工程水源减小甚至断流,无法满足需要。因此,有关部门要以脱贫攻坚补短板为契机,加强动态管理,续建或新建水源工程建设,确保人人有水喝。二、制定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和管护范围, 制定管护办法。为应对气候异常、降水偏少,以及人们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表或地下的扰动等原因水源枯竭或量的改变。相关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划定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和管护范围,制定管护办法,限制或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的相关活动。三、强化对农村人畜饮水供水水源的监测,确保吃上干净卫生水。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由于投资设计等原因,水源水质消毒、沉淀和安全防护设施都极为简单,再加上管理不到位,使人畜饮水水源的安全饮用存在隐患,建议县乡村在不具备发展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方,强化对供水水源地的管理,防止农药化肥和垃圾的污染。同时,定期加强对水质的监测,确保饮用水水质达标。篇九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对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企业、无业主委员会的县市‚三无‛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县级创建文明城市和平安城市的迫切需要,是县级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直接惠及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目前,各地县市‚三无‛小区普遍移交各社区代为管理,问题较多,矛盾突出。一是小区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全、停车位不足、活动场所小,规划建设上雨污未分流,经常发生管道堵塞现象,大多‚三无‛小区内只有门房,无绿化用地、无车棚,垃圾乱堆放,卫生和治安环境差,业主极为不满,物业管理企业不愿介入, 即使介入也因条件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而退出。二是小区物业费收缴困难。‚三无‛小区建设年代早,规划不统一、设计和建造标准低。三是小区内道路狭窄,车辆通行困难,甚至有消防通道都被侵占现象,安全隐患大。四是小区开放式管理,无监控设备,进出人员较复杂,偷盗现象屡有发生。为使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企业、无业主委员会县市‚三无‛小区变成有公共保洁、有绿化养护、有治安维护、有停车管理、有维修服务的‚五有‛小区。为此建议:一、提高站位,加强领导。要尽快成立县市‚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牵头,政府主抓,人大和政协参与监督,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尽快制定出台县市‚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和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指导面上工作。在前期整治方面,要加强宣传和指导。二、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县市‚三无‛小区整治,要从重点完善设施到系统综合整治、从职能部门的‚单打独斗‛到有关部门的整体推进转变,全方位考虑,统筹谋划推进。对各地所有拟整治小区进行审定,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科学分类,统筹安排,分期分批推进。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好质量关,按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整治的要求和标准。三、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在管理方面,可采取两种模式, 一是社区监管下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在探索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同时,成立机构,明确专人,加强监管;二是居民自治模式,由居民自愿推选代表进行自我管理,选择符合条件的部分小区推行。同时,在经费投入上,建议实行‚政府投一点、镇居补一点、居民收一点‛模式,建立政府、社区、个人共同分担机制,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并将其纳入民生工程。既不能让社居和群众有政府大包大揽的感觉,又要老百姓切实感觉到党委、政府在做好事、办实事。四、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从县市级层面,县市住建部门是‚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和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在工作职责和功能定位上有清醒的认识,要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对整治项目统一规划、统一招标,制定整治和管理标准;县城管局要转变观念,要由‚墙外‛向‚墙内‛转变,积极参与,义不容辞;县文明办要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的标准,加大督查督促力度。县城所在中心乡镇和社区要具体负责管理工作,明确各自职责,责任落实到位。篇十当城市食品安全在公众关注下呈现出不断好转的良好态势时,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务必居安思危,引起高度重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意识淡薄。一是食品加工行业经营户多,主要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较为突出,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差,管理水平低。农贸市场监管力度薄弱,农民种植过程中过量施肥、 过量喷洒农药,以及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二是食品产业结构分散,违法违规行为日益隐蔽。选择城郊结合部的偏僻路段、废旧厂房内开设制假窝点,多数选择亲戚、老乡结伙生产经营,采取夜间加工,凌晨送货,隐蔽性强。三是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学校周边的食品安全管理监管不力,整改不彻底等的情况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饮食安全。四是缺少必要的检测仪器,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有限,执法力量薄弱。五是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侦办难度大。六是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薄弱,无专职监管人员、无监管技术、无专项经费、无交通工具、无执法手段的状况突出。为此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一是加大新《食品安全法》宣传。利用‚消费者权益日和食品安全周等节点,依托电视、网络、广播媒体,通过展板、橱窗、标语及发放宣传资料,展开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提升新《食品安全法》的社会知晓率。二是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营造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人人都有反假意识,人人都有食品安全意识,人人都知举报电话,人人都是食品安全监管协管员。三是实行涉及食品违法案件公开审判制度。对一些涉及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审判,把法庭搬到农村、搬到工厂,做到审理一案,惩罚一批人,警示教育一方人。二、加强监管力量,打击危害食品犯罪,实行最严厉的处罚。一是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黑名单‛ 制度,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二是食品犯罪面对的是面广量大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和市场。成立专门部门,由公安部门统一管理,配备专业技术人才,必要的设备和冷藏场所,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必需的现场快速检测器材,检验鉴定设备和现场勘验特种车辆配置,做到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快、狠、准‛。三、加大巡查举报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监管。一是巡查人员定期不定时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重点区域进行无缝巡查,加大监管力度和频率。二是动员群众检举揭发,对举报者给予一定比列的经济奖励,让制假、销假无藏身之处,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格局。三是强化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四是强化联合执法,专项整治工作,保持打击假劣食品高压态势,实现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把乡镇和部分大型农贸市场监管所设立到位,把村(居)协管员配备到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机制,筑牢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四、强化食品安全考核责任制,实行‚最严肃的问责‛。一是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二是实行领导问责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追究制。三是实行目标考核分值制。确立食品安全考核指标,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在综合考核中占一定分值。五、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经管站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更大力度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质 量安全监管体系,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