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家庭教育征文范文五篇(高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家庭教育征文范文五篇(高中)

2021家庭教育征文范文五篇(高中)【篇一】教育孩子不单纯是学习,要全面发展,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在我看来以下三点比较重要。一、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力是巨大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父母要尝试多看孩子的优点,少看孩子的缺点,相信他能够做得很好,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等一等,不要急于出手帮忙,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空间;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要等一等,不要急于作出评价,给孩子反思和改正错误的空间。总之,就是要让孩子多参与,多体验,多作决定。二、深入了解孩子,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习惯俗话说“吃草的骆驼莫喂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孩子不能用相同的方式来培养,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父母首先要多观察、发现、熟悉并深入了解孩子的特点,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确定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三、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做得怎样,在镜子反映得一清二楚言传固然重要,但身教比言传更加重要。身教是无声的,无声的教育更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做了什么,往往比说了什么更重要。因为你不经意的一个行为,便可能在孩子身上投下影子。因此,父母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行为素质。①对自己严格要求,做言行如一的人。②多做实事,少说空话。③注重小节。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④ 有过必改。总之,我们家长要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关心爱护他们,以身作则,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篇二】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有位学者曾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确如此,对中小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的。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有关心理研究机构和一些心理学家采用各种量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或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一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初二、初三孩子次之,高中孩子最低。在成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逐渐上升,总体表现为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的《中国中孩子心理健康量表》,经过近五年的调查发现,有39.79%的高中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当前高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十个方面检出率如下:①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考试等,心里就紧张,占53.09%。 ②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占24.07%。③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占29.69%。④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占37.04%。⑤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占36.11%。⑥焦虑——心里烦躁,总觉着有什么事要发生。占44.44%。⑦自我强迫——明知没必要去做但还是要做。占41.05%。⑧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占45.37%。⑨情绪不稳定——情绪和情感忽高忽低。占56.48%。⑩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自在、不平衡。占30.56%。有关心理专家对高中某班孩子进行心理调查,其结果与上述基本一致。其中,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焦虑、强迫症,是当前中孩子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而男女孩子存在显著差异,女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要明显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等发展及其个性差异有关。二、心理健康标准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掌握了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在一定场合能发表个人见解。2、情绪比较稳定协调,基本上能保持较好的心境,一般情况下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能把握好时机和分寸。3、兴趣广泛,对某些方面的兴趣有稳定性和专注力,能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4、行事有较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调节力,有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毅力,基本上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学习,有正确地学习动力,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6、自尊、自重,能正确地认识和悦纳自己,在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能适度追求和满足自身需要。7、对生活有较大的热情,有进取的精神面貌,对自己的隐忧能尽量地“放开去”,能较愉快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性格较为开朗,处事基本上做到言行一致,有正义感。8、乐于交往,与家庭成员、老师、伙伴大都保持比较和谐和亲密的关系,对友谊有正确的理解。9、了解高中男女孩子基本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异性同学有广泛友好的接触,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较强的抵制能力。10、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个人目标和行为经过努力能与社会、学校的要求基本一致,能识别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三、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一)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孩子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位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孩子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孩子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部分教师对孩子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孩子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孩子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孩子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孩子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孩子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孩子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孩子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等。(三)青春期心理问题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孩子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若不能及时疏导,将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孩子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孩子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孩子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四)挫折适应问题高中孩子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孩子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四、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高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主要的脉络:1、对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中孩子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状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中孩子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提到学校教育的课程之中。大部分教师没有看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孩子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孩子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没有把中孩子日益增多的心理障碍问题与思想品德加以区别,而是把孩子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孩子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是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的治疗和解决,而是采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更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困扰。2、应试教育加大了孩子的精神压力。升学的压力是导致高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目前,一部分孩子每临近考试就紧张,就害怕考不好,所以拼命准备,夜不成眠;有的在考试前承受躯体化症状的侵扰而逃避考试;更有甚者在高考考场上生理、精神失控,以至于中断考试。一名高三重点班的女生由于学习成绩下滑,痛哭流涕的找学校调换班级,她痛苦地说:我的无能和痛苦无处诉说,给父母说,他们期望的目光让我难以张口;给班主任说,他期望的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关切的爱心去接触孩子,才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感到教师对他的爱,他就会对人生充满着希望和愉快,从而使他们学会关心和爱护别人。可见教师对孩子的爱,对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开发孩子的智力,转化孩子思想,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灵魂,有极大的激励和感染作用。情绪心理学认为,人在心情舒畅时,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幽默机智,各种能力都增强;反之,如果情绪低沉、沮丧、忧郁,那就会思维迟钝、记忆衰退、语言呆板,各种能力下降。教师应及时控制自己与孩子的情绪,才能获得一把开启孩子心灵之钥匙。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0— 3岁既是孩子大脑重量增长的最快时期(由出生时的1/3增长到3岁时的2/3),也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3—6岁是人的个性形成和显现的关键时期,即我国谚语所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行为背景对孩子的身体、智力、情感、行为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尤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事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衣着饮食,而对孩子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是不闻不问,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少之又少,造成了“营养充裕过剩,管教贫乏奇缺;衣着绚丽多彩,心灵苍白贫穷”等现象。另外,家风不正或父母不检点、家庭专制、成员不和睦、父母离异等,对孩子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4、传统教育观念作怪,教育方式不当。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主要的是孩子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向导者。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对向导功能忽视甚至无视。有些老师认为,要提高孩子的成绩,必须对孩子严格,在孩子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孩子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孩子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中学时期的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理想的天使、公正的代表,孩子希望得到教师父母般的关爱与朋友般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认知发生偏差,对孩子缺乏关爱、理解、耐心与热情,孩子则会由失望进而转化成压抑、敌对、攻击等心理或行为。更有甚者会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现代心理学、成功学的研究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一生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时期,也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孩子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简单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暂时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由消极思想→消极情绪→心理不忘初心理障碍发展,而影响心理健康,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回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注重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五、如何疏导心理障碍的孩子对于孩子已形成的心理障碍,我们不能倒转历史,只能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把握中学阶段这一关键,力求纠正和克服。作为家长,该如何去做呢?1、要爱孩子,更要使孩子学会做人教师的爱具有巨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桥梁。《学记》中讲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情感是知识传授的桥梁,教师对孩子的爱能够唤醒孩子的爱心,萌发孩子善良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爱心是滋润孩子心田的甘泉,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2、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教师虽为人师,但不应就此将自己束之高阁,而应走进孩子、融入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需要。 3、要尊重孩子人们对尊重的需要有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自尊包括对获取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承认、接受、关心和赏识等。因此一个具有足够自尊心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效率,而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予的尊重为基础的。教师尊重孩子,就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孩子,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一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因此也会觉得教师一直对他是欣赏的、尊重的,能让他自由提出意见、发表见解。教师尊重孩子实质上就是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尊重孩子的个性能养成孩子乐学的心理。4、要信赖孩子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告戒过青年教师:在任何时候不要急于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即教师应该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学好的,相信孩子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教师的这种信赖一旦传递给孩子,就会使他们感到自己与别的孩子一样具有才能,对自己的缺点有改正的勇气。教学与教育过程中需要创造教师友好的信赖孩子的气氛,多给孩子以赞扬,赞扬就像温暖人的心灵的阳光,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他。家长必须具备热爱孩子的心理素质,要对孩子尊重、理解、信任,与他们多进行感情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家庭关系。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家长要用自己的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育孩子。当孩子在认识上或行为上出现问题时,家长要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家长的循循善诱、亲切教诲必然感化孩子,对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克服心理障碍具有重要意义。【篇三】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的亲密伙伴和朋友,当好孩子的引路人,下面谈谈我的教子心得:一、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孩子终身受用的素质。结合学习和孩子的平时习惯,要注重按时上学放学、及时作业、认真书写、敢于请教、乐于改正、阅读习惯、整理文具等方面习惯的培养。以身作则,说到做到,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我们家长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要耐心细致地辅导,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情况和对待困难的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体味到学习的价值、乐趣,多一些鼓励,给一些惊喜。我们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只盯着分数,对孩子的学习少唠叨,要学会发现,找出问题所在,应看到孩子的健康快乐要比分数更重要。这一点是从家长学校学习获得的最大感受。二、能很好配合学校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将“学”和“玩”合理分配。做功课时集中精神,不能浪费时间。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控制自己的行为;玩时就放开玩,快乐地玩,改掉以前做事拖拉,缺乏耐心,精神易分散等不良习惯。 三、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父母应该是孩子最重要的朋友,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并教会孩子应付困难。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有短处并不可怕,但知道自己有短处而不知道自己有长处却对孩子极其不利。所以父母必须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找出孩子的长处以此培养,鼓励孩子向他的长处发展。总之,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的作用,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作为家长应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工作,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篇四】作为家长,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孩子就已经长大了!如果要分享家庭教育经验的话,我想我们做的更多的自始至终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为目的,并且品质教育不用空话说教,而是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回乡下与大家庭一起过节。我们的家庭是一个重视传统的家庭,对传统的理解,也不是通过背《三字经》、学国学而来的,而是纯粹的原生态。孩子的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每年的春节、中秋等节日,我们都要带上孩子回老家。回家过节,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表现的是浓浓的亲情。尊敬老人、礼让姊妹,在吃饭的一会儿,就体现得生动而具体。慢慢地,孩子就知道不管是在饭桌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老人是要尊敬的,老人的话是要听的,兄弟姊妹之间,是要相互尊敬相互礼让的。在团聚的过程中,总少不了各种各样的话题。爷爷奶奶会讲一些过去的事情,伯伯、伯母会讲一些现在的事情,不管哪个年代的事情,总会让人回味一些朴素的价值观。比如,人要勤劳,不能懒惰;人要诚实、善良,否则时间久了,他会没有好人缘的。传统节日,DIY。即便不回家过节,在城里生活的时候,每到一个传统的节日,我们都会想办法找到一些和节日有关的故事或者亲手做一些和节日有关的美食与孩子分享。比如,元宵节,我们会亲自动手包元宵,顺便讲讲元宵的来历;端午节,我们会买来粽叶,和孩子一起包粽子,顺便聊聊屈原的故事;七夕节,我们会找来模具,与孩子一起做卡花,讲一下牛郎知女的神话。在这些动手做的过程中,孩子很有乐趣,也对传统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和朴素的感情。还有许多节日,在传统里是有一些禁忌的,我们也会告诉孩子,这些是一些禁忌,让孩子遵守。这些禁忌,在许多新潮的家长那儿,可能显得很可笑,但在我们家,往往都是要遵守的。遵守这些并不是因为我们家里特别迷信,我想传递给孩子更多的是让孩子对大自然的一些神秘感和尊重,让他知道人是不可以无法无天、恣意妄为的。慢慢地,来自传统的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孩子从好奇到接受。有了这些观念,给孩子的性格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会在成长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来自传统的东西,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力量!【篇五】 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孩子如果缺乏责任感,必然会对个人品德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影响其全面发展。那么,作为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促进了孩子健康成长。例如,在去年的老人节来临之际,我和孩子一起浏览了这样一则新闻:青岛市老龄办副主任孔庆有做客民生在线,围绕“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实现老有颐养”主题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他在网谈中透露,我们青岛是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先于全国13年、山东省7年,到2035年,青岛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人。从下一步的发展趋势看,青岛老龄化的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截至2012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2.67万人,占总人口的17.32%;并且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值大、比例高,高龄化突出,空巢化显著,农村老龄问题加剧,老年抚养比加重等特点。看完新闻,女儿也惊叹:“妈妈,再过20年我们家有多少老人?”边说边扳着指头数,一副严肃而认真的样子。听了女儿的话,我及时的加以引导,说:“那么我们一起来把我家的情况分析一下。”找来纸和笔,绘制了人口构成图,呈现一个倒三角,如下图:我指着女儿所在的位置问她:“你怎样才能让这个倒三角挺立不倒呢?”她有些委屈的说:“我使劲儿扛着呗。”我及时的表扬了她:“你有敢于担负这个责任的勇气,妈妈很欣慰,但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呢?”女儿若有沉思,绊绊磕磕的说:“我现在要努力学习,使自己有一技之长,还要锻炼好身体,以后才能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我及时的给与肯定。又把我以前摘录的一句话送给她:“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紧接着又因势利导:“你目前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就要对你的学习负责,学习再累,你也要热情的去投入,你对学习的表现决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现,如果你不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那就在学习中勇敢地负起责任。有责任心才会使你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令人信任的气质,才能立足于社会,将来才能担负起对家庭的爱、对社会的爱。勇敢负起责任,会随时随地都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优秀的人,责任感会让表现更加卓越。”通过谈话,女儿的震动很大,在日常的生活中变化很明显,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并且能主动地完成一些家务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