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究

“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究 摘要: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现 代化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文化产业取 得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体制机制改革动力不足、“皖字”文化品牌偏少、文化产业人才 缺乏、文化经济政策创新落差等突出问题。“十四五”时期,安 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两个大局”,必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六个 趋势,前瞻谋划如何提升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速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完善立法推动产权制度变革、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积极实施 文化走出去等发展战略,实现长三角文化市场一体化,推进安徽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制度;发展战略;路径选择;支柱 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时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 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 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 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研究安徽省“十四五”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确立文化产业发展 路径,着力解决文化产业结构性问题和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侧问 题,对安徽建设现代化文化强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制度,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发展文化产 业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 展。“十三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总量稳步递增,产业结构逐 步优化,市场主体持续增多,文化消费日趋活跃,综合实力大幅 提升,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文化产业发展阶段 性目标基本实现。(一)文化产业政策渐趋优化。安徽省委、省 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发展改革 的政策精神,紧密结合安徽文化产业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媒体融合发展、新型智库建设、现代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企业“两个效益”相统一、文化市场综合 执法、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等一批“四梁八柱”政策措施,对 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实施路径、重点任务等做出制度安排。安徽 省政府以及合肥市、蚌埠市、黄山市、阜阳市、马鞍山市、六安 市先后设立了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全省绝大 多数市、县(市、区)甚至部分乡镇、街道发布了文化产业发展 专项规划[2],引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全面推进体制 机制创新。全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全面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措施如下:一是推进文化管理体制 改革。一方面完善省、市、县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新组建 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按照政企 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整合省级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部门 机构和职能,推进文化行政管理的“放管服”改革,其中,省级 文化部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超过 60%。在党政机关机构新一轮改 革中,省委宣传部增设文化企业管理处,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 国有文化企业“两个效益”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管人、管事、 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二是推动国有 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全省贯彻落实《国有 文化企业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若干规定》,努力健全完善 省属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现党委会成员与董事会、监 事会、高管层交叉任职。出版集团、演艺集团、广电传媒产业集 团、新媒体集团等从事内容创作生产的企业,分别设立了总编辑、 艺术总监等岗位,负责审核把关,确保正确导向。其中,安徽新 华发行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加大 新闻媒体资源整合力度,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通过 该举措,省、市级主要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三)文化 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全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放 在同样的地位来看待,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推动经营性文化 产业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协同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 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以综 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为主要载体,在文化设施最薄 弱的村级、经济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率先开展了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探索。截至 2019 年 12 月,已建成乡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540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覆盖 100%县市、80%以上乡镇、70%以 上行政村。二是加快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加强建设省级滨湖文化 中心、省美术馆、创新馆、科技馆新馆等文化新地标,市“三馆 一院”、县“两馆一场”加速达标升级,9 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 务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通过验收。三是大力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将 文化惠民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在城区建设一大批城市阅读空间。 全省农家书屋在全覆盖基础上,正在由“建书屋”向“管书屋” 转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民阅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 工程等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文化产业影响力不 断提升。2018 年,全省文化产业全面提速,比上年增长 28.5%, 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1537.3 亿元,占 GDP 比重约为 4.52%,首 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 9 位,中部地区第 2 位。采取的 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组织 编制出台省、市、县(区、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结 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改造升级出版发行、广电影视、印刷复制、工艺美术、演艺娱乐、 广告装潢等传统文化业态,发展壮大设计创意、数字出版、动漫 游戏、网络服务、视频直播、电子竞技、文化电商、文博会展等 新业态。二是积极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省里牵头组建大 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文化企业航母引领作用。安徽新华发行集 团、安徽出版集团先后 10 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其中,科 大讯飞占有全国中文语音技术市场 70%以上的份额,领跑中国语 音市场行业。另外,先后建立了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安徽省 版权交易中心,同时积极培育文化金融市场,扶持文化企业上市 融资,全省上市(挂牌)文化企业达到 45 家。三是推进城乡居 民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其中合肥市、芜湖市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 点城市。省里先后举办五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直接参与人数 超 2 亿人次,直接带动文化消费 200 多亿元,文化消费总额达 500 多亿元。四是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截 至 2019 年 12 月,全省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达 370 多家(包括省出版、影视产业园地基地),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 入选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合肥包河区创意产业基地 入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9 年,合肥市荣 获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0 强称号。(五)文化产业出征 步伐加快。安徽省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扎实推进文化走 出去,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海 外文化营销渠道建设,开办东南亚最大简体中文网上商城——来 买网。省里加速文化和旅游融合,建立了长三角一体化旅游联盟, 全省 A 级以上旅游景区 600 多个。另外,还建设了皖南国际文化 旅游示范区及 53 个红色旅游景区。2018 年,安徽省旅游总收入 7241 亿元,同比增长 16.8%,其中省外游客占 44%。全省文化产 品服务出口 168 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及相关产品进出口达 8.2 亿 美元。安徽出版集团在北京国际书博会上输出版权连续 10 年居 全国第一,该集团还与“一带一路”沿线 34 个国家开展业务往 来。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十三五”时期,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奠定 了发展基础,但是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短板较多,产业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质量效益, 离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文化产业 发展占比增速放缓。“十三五”以来,虽然安徽文化产业年均增 长率超过同期经济增长率,产业总量规模也不断扩大,但由于基 数体量较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较 慢,年增速波动较大,近五年均增长 0.3%左右,按照这一增速, 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现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 目标(见表 1)。(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有待夯实。目前,我省 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欠账较多,文化产业资金规模较小,文旅产业 基金数量较少,且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据有关部门统计, 2018 年,仅有滁州、黄山、蚌埠、合肥等 4 市的文化产业增加 值占 GDP 比重超过 5%,而淮北、淮南、铜陵等三个资源型城市 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及占比都很低(占比分别为 1.91%、2.07%、 2.37%);皖北及皖西大别山区文化硬件设施比较滞后,文化产业 发展平台严重缺失,文化企业融资极为困难。全省县及以下文化 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农村数字影院建设、乡村电子商务平台 建设、文化要素市场培育等指标落后较多,亟待补齐发展短板。 (三)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目前,全省文化单位改革内 生动力不足,改革指向不明确,政策的有效性不够,公益性文化 事业单位改革需进一步深化,“体制空转”和工具去功能化尚未 取得突破[3]。文化和旅游部门整合不到位,文化和旅游产业“两 张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多数转企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法 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尤其是企业经理人的 市场选择机制需要完善。另外,土地、财税、人才、金融、知识 产权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问题难以破解, 金融政策亟待突破。文化产业领域立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发展 缺乏刚性约束指标和制度安排。(四)文化精品和品牌建设有待 加强。安徽全省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精品,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叫 好又叫座的作品还很少。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文化创新能力较 弱,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较少。另一方面,对 安徽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元素缺少深入地发掘和利用,历史文 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创”力度不大,效益不明显。(五)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安徽省文化人才成长环境欠 佳,以用为本的新人才观没有得到普遍接受,高端文化产业人才 匮乏。文化人才总量不足和人才结构失衡并存,拔尖人才和领军 人物较少,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奇缺。由于在 薪酬水平、政治待遇、发展平台、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与 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面临文化产业人才引进难和高端人才流 失现象双重困境。(六)文化产业政策有待协调完善。安徽省现 行文化产业政策碎片化严重,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亟待研 究出台新的系统性、长效性的政策措施。另外,全省普遍存在土 地指标从紧、融资渠道不畅、文化企业落地难的问题。安徽文化 产业的开放度不够,引进域外大型文化企业数量较少,近年来全 省文化进出口总额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 2)。 三、“十四五”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文化产业将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并呈现出产业治理法治化、产业发展市场化、产业服务智能化、 文化消费平台化、文化产品体验化、文化生产技术化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治理法治化。文化立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文化细分领域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 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也在全国广 泛征求意见。但安徽省地方性文化产业立法滞后,现有文化产业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清理与整合工作推进缓慢。可以预见, “十四五”期间,依法治理文化产业成为趋势,版权将成为文化 产业的关注重点,知识产权保护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 中越来越处于重要的位置。全社会必须创新产权保护规则,加大 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戒力度,不断优化文化企业营商环境, 激发更多创新要素的活跃涌流,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 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二)产业发展市场化。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健全,文化产业 的市场化导向逐步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更加清晰,市场在文 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渐趋完善。 文化事业单位将进行第二次改革,在确保部分涉及国家文化安全 和重要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文化单位保留公益事业性质外,其他 文化事业单位将整体转制为企业,取消事业法人、事业编制和行 政级别,保证其市场主体地位,并使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三) 产业服务智能化。随着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 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将向人 类的情商、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发起冲击,成果也将广泛地应用 于文化领域许多方面,如写新闻、写评论、题诗作赋、文艺创作 等。5G 的面世将为物联网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区块链技术也可 以对文化产品创造、运营、交易到消费全程提供知识产权有效保 护。总之,智能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极大程度满足城乡居民文 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四)文化消费平台化。2020 年爆发的新 冠肺炎疫情,导致文化消费方式产生重大转变,“十四五”期间, 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互联网 文化消费受众群体将日益庞大,线上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市场中 占比会越来越大,也会逐渐成为年轻群体文化消费的主渠道。针 对文化消费向信息化、数字化、体验型、场景化的方向发展,政 府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对视屏产业、电子竞技、网络游戏、网络 影剧、网络教育、网络旅游、文创电商等新兴文化业态予以关注, 并积极对其进行引导培育。(五)文化产品体验化。现代服务经 济下一步将走向体验经济,文化产业将成为体验经济最典型的代 表。特色产业小镇+体验式文化的旅游、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等, 都能让消费者达到更好的体验,使文化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的基本结束, 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加偏好体现个性 特征的时尚品牌商品和服务,应推动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 和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速发展。”[4]“十四五”期间,体验 式、娱乐化的大众消费将成为文化市场主流,体验式线上文化产 品将更加受到青睐。(六)文化生产技术化。“十四五”是科学技 术迭代快速期,随着 5G、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 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不断深入发展,新技术与文化 IP 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产品生产对技术依赖越来越强。现代科学技 术和文化生产的结合,将加速多元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品的多 样性、分众化和创新性。 四、“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研究“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必须全面把握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必须坚持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新时 代特征,围绕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 略连接,加速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设计、体育、康养等产 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安徽文化产 业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文化强省目标。(一) 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文化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应 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坚持和完善繁 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 思想基础”[5]。一方面,围绕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文 化事业单位建立理事会制度,探索并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准 确把握文化产业的两重属性、两个效益。另一方面,围绕两个市 场、两个循环,加快构建科学、系统、规范、协调的文化治理体 系,有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 度,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 立健全同经济水平相匹配、同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 入保障机制,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同时,进一步落实“放 管服”政策,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实施文 化产业负面清单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 境,使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一视同仁的审批管理政策。 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文化部门分工负责、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文化治理体系,让各种治理主 体通过文化治理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二)坚持市 场主导,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完 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人才市场 为主导的分类文化市场体系。一方面,建立以“消极干预为主、 积极干预为辅、无限干预为个例”的文化市场领域政府和市场之 间的关系[6],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使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持续推进国有文化单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企业家精神,推动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 质文化企业、优势文化产业集聚,形成一批文化企业航母。加快 培育小微文化企业,采取特殊扶持政策,让一批“蜂鸟企业”“独 角兽企业”迅速涌现。加快建设文化投融资体系,创新文化金融 产品和服务,打通文化金融中间环节,完善文化金融供给体系。 一方面,建立统一的文化产权交易制度和监管制度,完善文化产 权交易规范和规则,并制定相关促进政策,全面提升政银、银企 合作水平。探索以“众筹模式”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融资模式,鼓 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对接,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 业上市或挂牌交易。另一方面,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加大文化供 给侧改革,以优质产品和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挖掘文化消费潜力, 拓展城乡文化消费市场。同时,加快国家文化消费试点省建设, 持续开展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结合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 略,开拓安徽农村文化市场,逐步缩小区域、城乡、阶层之间文 化消费差距。(三)坚持融合创新,加速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 展“文化+”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新常态。重点 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利用互联网探索文化产业供应链、创新 链、价值链和产业链互动结合的新模式;还要积极推动文化业态 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实现电视、电脑、手机“三屏融合”。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优化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安徽科技 创新优势,增强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原创性、基础性和前沿性, 构建起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文化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 合,加快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二是要加大文化与科 技融合平台建设,组织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基地)建 设、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文化数字化建 设、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文化科技人才集聚等若干重大工程。三 是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战略,发挥文化创意 和设计服务对制造业、信息产业、智能产业等各领域的提升作用。 同时,培育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 戏、电子竞技、移动视频、知识付费、文创电商、虚拟会展等新 兴文化产业,打造线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延伸文化产业链供应链 价值链。加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宜融则融,能融 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 的资源、平台、项目等融合,发挥“1+1>2”的叠加效益。一方 面,结合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提升精品景区, 打造精品线路。同时,逐步增加景区开发中文化、科技、创意元 素,建设一批富含安徽民俗文化、江淮地域特色的全域旅游项目, 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游、文化体验、科考研学游等新兴业态。另一 方面,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 县、特色村镇和示范点。“注意避免把特色小镇变成传统的房地 产开发模式,特别是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号进行房地产‘圈地’” [7]。同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实现 3A 级旅游景区无线网络 覆盖,继续开发安徽智慧旅游小程序,进一步提升“皖游通”功 能;还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加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 宣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四)坚持依法治文,完善立法推动 产权制度变革。依法治文是“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但文化产业立法难、立法慢是个不争的事实,文化产业立法有五 大难点[8]。“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必 须加强文化政策法规建设,推进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政策法 规“立、改、废”以及有关行业标准的整合。同时,加快安徽省 地方文化立法步伐,结合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做好文化产业 立法规划,尽快开展立法调研并制定《安徽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 《安徽省居民文化消费促进条例》等,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相关 主体权利和义务,推进文化领域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法治 化建设,进而完善文化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另外还要加强对安徽 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的管理,运用区块链技 术完善文化市场信用制度,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 加大违法惩罚力度,奠定产权保护和交易的基石。(五)坚持以 用为本,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 第一资源。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力度。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坚持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分 层次培养文化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端策划创意人才。同 时,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省属高校文化 产业学科建设方向。另外,还要探索产学研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新模式,建设一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平台。二是创新文化产业人 才吸引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以产业团队为重点,吸引高端 产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广聚天下英才。我们应不断完 善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激励机制,促进国有和非公单位文化人才 双向自由流动,吸引文化领军人物、文化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科 技创新人才等来皖创业,进而提升人才产业发展活力。三是做好 文化创意人才服务与管理。我们应研究制定文创人才评定标准, 完善文创人才培养、评价、考评、流动、使用、奖惩机制,探索 文化高端人才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 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六)坚持开放包容,积极实施文化 走出去。“十四五”期间,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 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 应进一步放开安徽文化市场,深入推进文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引进一批境外文化企业集团,整体提升全省文化发展水平,打造 安徽文化改革发展新优势。同时,发挥好合肥作为国家文化出口 基地的作用,培育一批外向型、成长性强的重点文化企业。另外, 还要鼓励扶持文化企业集团扩大出口、海外并购,建立境外文化 贸易基地。实施文化走出去,还应扎实推进长三角文化市场一体 化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 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 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促进高质量发展。”[9]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 话指示精神,更加“积极参与文化市场一体化制度设计,与沪苏 浙等省市共同编制长三角地区文化市场一体化行动计划,参与长 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布局、文化产业基金设立、项目投资等政策制 定”[10]。另外,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内的大型文化企业、文化 企业集团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航母, 最终实现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