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划总结之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计划总结之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

数学计划总结之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 ‎ ‎   一、教材分析 ‎  【上册】‎ ‎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一);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二);认识钟表;加法;期末复习等共十三个单元,具体分四个领域安排教学内容:‎ ‎  领域分类 内容 ‎  数 ‎  与 ‎  代 ‎  数 ? ?20以内的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  ? ? >、<和=。‎ ‎  ? ?加法的含义、减法的含义。‎ ‎  ? ?和在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 ?比较物体的轻重。‎ ‎  ? ?钟面的认识,看几时和大约几时。‎ ‎  ? ?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  ?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  空间 ‎  与 ‎  图形 ? ?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  ?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  ? ?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认识。‎ ‎  统计 ‎  与 ‎  概率 ? ?按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把一些熟悉的物体分类。‎ ‎  ? ?物体个数的简单整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  ? ?简单的统计表。‎ ‎  ? ?对统计结果作初步分析或说明。‎ ‎  实践 ‎  与 ‎  综合 ‎  应用 ? ?有趣的拼搭(在活动中初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 ‎  ? ?丰收的果园(用方位知识、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材编排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 ‎  首先,教材采用小单元编排,而且编排时注意了不同领域知识的穿插,既便于各个领域数学知识的融合,也可以防止学生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而产生厌烦情绪。例如:教材在起始阶段安排的四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和认位置,就其内容来讲分别属于“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这三个不同的领域,而且,这四个单元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是观察、操作和交流,没有记忆负担,学生在玩中学,极大的调动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  其次,对于数的认识和计算,遵循数的发展的逻辑结构,以数的认识为主线,采取分段安排,螺旋上升的形式编排计算内容。首先安排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不但认识数的基数意义(即表示几),而且认识其序数意义(即表示第几),学习数的读写,学习数的排列顺序和大小比较,然后安排“分与合”教学2~10的组成,为10以内的加减计算打基础;接着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完成第一个小循环段。在第二个小循环段,先认识11~20各数,再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留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到一年级(下册)再作安排。‎ ‎  第三,对于“空间与图形”,在“认位置”这个单元,教材只选择物体的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具体情境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利用自己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的感知去作判断,“认识图形”‎ 时,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是先教学简单的平面图形,而是先教学相对复杂的立体图形。对于“统计与概率”,则通过对有效信息的收集、整理,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过程来学习统计知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 ‎  第四,不再出现“应用题”的提法,但十分强调“解决问题”。一方面,“解决问题”比“应用题”的覆盖面更加宽广,各个领域例题的教学都是在解决问题,练习中也安排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内容;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有坡度,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切实可行,体现了教材务实的态度。另外,教材还增加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性地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2.精心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易激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本册中选取的学习素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家庭生活和校内外生活场景,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童话世界的故事。例如,选择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学具和文具,学习“分一分”‎ ‎,认识分类的意义,学习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又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学校生活里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浇花、游戏、游泳和踢足球等活动,以及生活里常见的栽树、运南瓜等劳动的现实场景为题材,或创设动态变化的情景,或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体会数学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3.教学内容的呈现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  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要符合新的理念,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刚刚入学缺乏自主探索能力的现实情况,基于以上考虑,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作了灵活的、有梯度的处理,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有的按照“教师师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数学活动线索,如“0的认识”的教学;有的内容乍一看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际是提供数学活动线索,提示教师按这种线索教学,如认识1~10各数,就应该按照“数物体的个数——用算珠表示——用数字表示——写数”的线索组织活动;有的内容则按照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索交流——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呈现数学教学活动线索,如,教学5以内数的分与合时,例题先提出“把4个桃放在2个盘里,可以怎样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4可以分成几和几,再提出“几和几合成4”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接着提出关于5的分与合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把结论交给学生自己得出。‎ ‎  4. 提倡算法多样化 ‎  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解决问题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教材在计算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空间,通过自主探索突出算法多样化。例如,10以内的加、减计算,不再像过去那样先复习数的组成,然后用数的组成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方法,而是联系实际问题的情境出现算式,让学生来探索、交流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生活经验算出结果,也可以从图画里数出结果,还可以用“分”或“合”的思想解释结果。‎ ‎  5.关注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  教材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数学意识(主要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的培养。这些数学意识不是指系统的数学知识,但可以为系统知识的学习提供意识倾向方面的基础,可以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是学则有用的策略。 教材在这一方面作了比较多的安排。例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说出“比8小的数”、“比7大的数”;看着直尺说一说“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通过游戏让学生猜数;要求学生用认识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统计本小组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等。‎ ‎  【下册】‎ ‎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减法;认识图形;认数;加法和减法(一);认识人民币;加法和减法(二);统计;期末复习等共八个单元,分四个领域安排教学内容。‎ ‎  “数与代数”领域,在学生认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让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计算方法的优化。‎ ‎  100以内数的认识不再按照数数、读写、比大小的顺序安排,而重新分成三段。第一段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结合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第二段认识几十几,结合教学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第三段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  本册中安排的加、减计算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还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本册中的加减计算内容又分为三个单元安排,分别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这样分散安排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突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重点,前者重点是感悟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这一条重要的算理,后者重点解决加、减计算的进位、退位问题。‎ ‎  结合100以内数的学习,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结合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学习求被减数、减数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  “空间与图形”‎ 领域,教材安排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首先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感受面与体的联系,符合儿童感知事物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细微的发展规律;然后在经历图形折、剪、拼的过程中,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各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  “统计与概率”领域,教材安排的统计内容是让学生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在上学期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分类整理数据及填写统计表的方法,体会统计的价值,继续培养统计观念。‎ ‎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注意结合上述内容的学习,安排了《我们认识的数》、《小小商店》和《假日小队》三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数学内容的体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  教材编排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1.教学内容的安排更为合理。‎ ‎  本册教科书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本着便利教学的目的,作了比较合理的安排。‎ ‎  (1)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独设单元进行教学。‎ ‎  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独设单元进行教学,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可以在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既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探索计算方法,掌握计算规律,也使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成为可能,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  (2)对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和笔算的教学,安排的更加合理。‎ ‎  本册教材将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采取穿插编排的方法,具体地说,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两个单元。第四单元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先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再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相同,只是口算、笔算的形式不同,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第六单元进位加和退位减,也是先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再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竖式布列的方法和算理,所以可以在头脑中再现竖式中数位对齐的表象,作为口算思考的支撑,降低了进位加和退位减口算的难度。‎ ‎  (3)结合加、减法计算的教学,有层次地安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第一单元,以已知两数的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形式出现;第四单元有层次的出例教学求被减数的问题、求减数的问题以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第六单元,对前面几类实际问题带着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实际问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改变了教材的选材内容。‎ ‎  本册教材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教材主要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选取学习素材。例如数数教室里桌椅的张数,在商店里买东西,小猫钓鱼等。这样的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可以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 ‎  此外,教材在选取学习素材时,还注意同一段教学内容采用的素材相对集中。如第四单元主要的素材是有关汽车的座位数问题;第六单元则是三个学生各自拥有的画片或邮票张数。素材相对集中,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  3.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 ‎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呈现方式应适应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本册教材在教学数的计算时,一般是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再主动探索计算方法,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机会。此外,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教材还注意反映学生中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经常提出“你想怎样算”“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等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机会。‎ ‎  教材在安排相似的教学内容时,还注意了由扶到放。例如教学45-30时,列举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三种思考方法,而在教学45-3时,只提出“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一问题,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最后让学生比较“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产生更高水平的体验,即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  4. 加强估算,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估算意识、估算方法、估算策略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需要逐步培养。基于这种认识,本册教材估算内容的安排不但有序,而且量多,仅加法和减法两个单元就安排了15大题104小题估算题。这些估算练习除了有助于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意识外,还有利于学生对是否需要进位、退位的把握,对计算结果起到了监控和复查作用。‎ ‎  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为:①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小棒的根数、计数器来表示数。②能用100以内的数来表达或交流信息。③能把握100以内数的大小的相对关系。④通过猜数的活动,加强对数序和数的大小的理解,并借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另外,上面提到的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  二、教学建议 ‎  【上册】‎ ‎  1.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一年级新生来讲,尤为重要。激发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应关爱每个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充实的、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表述是否完整,老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  2.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  “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一年级入学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引导和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书写、口语表达、思考、交流等各种习惯。‎ ‎  3.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简单的数的口算加减法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需要教师加以重视。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要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实现算法的最优化。要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帮学生掌握相关的加、减法计算,不断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 ‎  4.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得一味地依赖实物、图片、情境、操作等载体,这些载体只是工具,教师应借助这些工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学会自己动脑筋,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教材“分一分”中有这样一道题,题中有8个娃娃,教学时,就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分类,可按性别来分,可按是否戴帽子来分,也可按衣服的颜色来分……等等,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新颖想法和独到见解,努力创设一种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勇于大胆创新。‎ ‎  5.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  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并不矛盾,二者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述,以突破难点。‎ ‎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数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  6.重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所涉及的数学意识,是学生对学习对象带有感情色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可以帮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策略。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形成技能的同时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例如在认数时,要紧紧抓住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数过程,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当教材中第一次在左边3个苹果、右边5个苹果的下面出现括线和问号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两个符号表示的意义,感受用符号表示的好处,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等。‎ ‎  【下册】‎ ‎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  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艰苦而复杂的。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习惯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同学们当前的学习发生作用,而且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因此,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依然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  2.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  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占教学总量的一半以上。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层次,在知识沟通中培养学生的计算(主要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能力。首先,在实施口算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引入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逐步优化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其次,笔算教学则应帮助学生掌握竖式布列的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数学规则,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在以口算与笔算为主线的同时,恰当进行估算的教学,在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可对计算结果进行监控和检验,使估算和口算、笔算融为一体。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不仅以计算技能为基础,还与计算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心地审题、有序地思考、规范地书写……‎ ‎  3.注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在认识每种图形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在学过每种图形后都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实例,这样,既可以扩大概念的外延,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更全面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大量的操作活动,如把实物放在纸上画图形,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通过折纸、剪纸、拼图进行图形的变换,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逐步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 ‎  4.重视实践和综合应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  “实践与综合应用”‎ 部分的学习目的,不是知识总量的扩充,也不是传统课程中的习题课那样做些巩固性或者发展性的练习,它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块自由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意义,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自主地选择处理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程序,学会综合运用所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只有体现这一精神,学生才能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必需的,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才能体会到数学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依据这一精神,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实践和综合运用,让学生都能动起来,切切实实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 ‎  如“我们认识的数”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表达、交流信息,组织学生抓蚕豆、花生米、黄豆,猜粒数、数粒数,走出教室到校园里看一看、走一走、数一数,用数来描述景物的数量,描述一段距离的长度;再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教师可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依次购物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经历付钱、找钱等购物过程,产生对购物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  三、教学进度安排 ‎  【上册】‎ ‎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  1 9.1~9.5 数一数(1)比一比(1)分一分(1)机动(1) 9月1日上课 ‎  2 9.6~9.12 认位置(1) 认数(一)(3) 机动(1)‎ ‎  3 9.13~9.19 认数(一)(4) 机动(1)‎ ‎  4 9.20~9.26 认数(一)(3) 机动(2)‎ ‎  5 9.27~10.3 认识物体(2) 机动(1) 国庆节放假 ‎  中秋节放假 ‎  6 10.4~10.10 分与合(3)机动(2)‎ ‎  7 10.11~10.17 分与合(3)机动(2)‎ ‎  8 10.18~10.24 加法和减法(4)机动(1)‎ ‎  9 10.25~10.31 加法和减法(4)机动(1)‎ ‎  10 11.1~11.7 加法和减法(3)机动(2)‎ ‎  11 11.8~11.14 期中复习、检测 期中考试 ‎  12 11.15~11.21 加法和减法(4)机动(1)‎ ‎  13 11.22~11.28 加法和减法(3)机动(2)‎ ‎  14 11.29~12.5 加法和减法(3)统计(1)机动(1)‎ ‎  15 12.6~12.12 认数(二)(4)机动(1)‎ ‎  16 12.13~12.19 认识钟表(1)加法(3)机动(1)‎ ‎  17 12.20~12.26 加法(4) 机动(1)‎ ‎  18 12.27~1.2 加法(3) 机动(1) 元旦放假 ‎  19 1.3~1.9 期末复习(4) 机动(1)‎ ‎  20 1.10~1.16 期末总复习、检测 ‎  期终复习、考试 ‎  21 1.17~1.23‎ ‎  【下册】‎ ‎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 注 ‎  1 2.25~2.27 减法(2) 2月25日上课 ‎  2 2.28~3.6 减法(4) 机动(1)‎ ‎  3 3.7~3.13 减法(4) 机动(1)‎ ‎  4 3.14~3.20  认识图形(3) 认数(1) 机动(1)‎ ‎  5 3.21~3.27 认数(4) 机动(1)‎ ‎  6 3.28~4.3 认数(4) 机动(1)‎ ‎  7 4.4~4.10  认数(2) 加法和减法(一 )(2)  清明节放假 ‎  8 4.11~4.17 加法和减法(一 )(4) 机动(1)‎ ‎  9 4.18~4.24 加法和减法(一 )(4) 机动(1)‎ ‎  10 4.25~5.1 期中复习、检测 期中考试 ‎  劳动节放假 ‎  11 5.2~5.8 加法和减法(一 )(3) 机动(2)‎ ‎  12 5.9~5.15 加法和减法(一 )(2) 认识人民币(2) 机动(1)‎ ‎  13 5.16~5.22 实践活动(1) 加法和减法(二 )(3) 机动 (1)‎ ‎  14 5.23~5.29 加法和减法(二 )(5)‎ ‎  15 5.30~6.5 加法和减法(二 )(5)‎ ‎  16 6.6~6.12 加法和减法(二 )(3) 统计(1) 机动(1)‎ ‎  17 6.13~6.19 期末复习(4) 端午节放假 ‎  18 6.20~6. 26 期末复习、检测 期终复习、考试 ‎  19 6.27~7.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