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心得)之美术学科审美教育问题浅议 优秀(心得)选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美术学科审美教育问题浅议 优秀(心得)选登

美术论文之美术学科审美教育问题浅议 优秀论文选登 ‎ 摘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不同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应该充分认识和承认这种不同个体的差别,坚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 关键词:审美 艺术实践 多样性 个性特点 ‎ 不论是旧的教育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审美教育都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他学科也有审美教育,但多是作为教学附加内容出现。如地理老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算审美教育,但讲来讲去还是地理课。数学老师讲黄金分割之美,讲来讲去,最终还是离不开比例运算,主要还是数学内容。而美术老师就不一样了,在美术课堂,审美教育不是依附于其他内容而存在,而是独立地作为主要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首先,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离开知识教育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美术学科审美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理论知识,而看重的是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而这种能力和情感,不是靠知识灌输,而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培养的。注重实践,正是美术学科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实际上,人们对美的认知总是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总是与自己实践中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感性认识是审美理性认识的基础。中小学生阅历浅,还缺乏审美的感性体验积累,对理论条条他们难以理解,也很难听得进去。这时,可以通过艺术实践,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在艺术实践中去表现美、创造美,在艺术实践中增加审美的感性积累,激发审美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因为艺术实践过程也是审美实践过程;通过审美实践来提高审美能力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被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所肯定的。有人以为,美术学科的艺术实践活动主要是手上的技能技巧,这是一种外行人的误解。其实,它是与人的审美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德国美学家阿多诺说:“技巧是一种积累起来的适应审美对象之要求的能力”‎ ‎。这是很正确的,没有审美意识,就根本谈不上技巧的运用。就是最写实的写生练习,也不能照搬对象,而必须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有所选择、有所强调。在造型、明暗、色彩上进行一番提炼,舍弃削弱或改变某些部分,强调某些部分,甚至人为地加以改变使画面更符合自己的审美需求。在这里,审美意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整个画画的过程就是不断审美的过程。作为基本训练的写生尚且如此,其他的更不用说了。学生在美术课里自己动脑动手完成的绘画、手工作业,是他们表现美的尝试,是他们寻找美、发现美的一次亲身经历。尽管有时搞得乱七八糟,但他们都会得到一次磨炼,都会在他们的审美体验中增加一份积累。这种艺术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在艺术实践中,为主的应该是学生自己。教师只能根据学生实践中的问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通过语言提示、现场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提高审美能力。除了绘画、手工制作一类的艺术实践外,鉴赏优秀艺术作品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实践活动,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电脑、电视等看到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看到各种各样的雕塑、绘画、建筑、设计、民间艺术,等等。上鉴赏课对师生来说都是一次美的享受,优秀的艺术品都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学生看多了、看顺眼了,就会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留下美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美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可以说,离开学生的艺术实践,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只能是一堆空话,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科审美教育的正确途径,也是美术学科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其次,美术学科审美教育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存在审美的多样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同样一个东西,甲感觉很美,乙则没什么感觉,甚至感到有点丑。这一点也不奇怪,产生这种审美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物体的属性特点,构成形式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如人的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人们的审美经验积累、欣赏习惯以及阅历深浅、学识高低方面的原因,甚至还涉及民族、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感受是很正常的。有人喜欢牡丹,有人喜欢梅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这方面很难有“统一认识”‎ ‎。古希腊思想家推崇黄金分割,说这种比例是最美的(现在许多书上也还这么说)。但我想,若满城的房子都按黄金分割比例来建,那只能是一场灾难!其实,其他比例也有其他比例之美,正是美的多样性,我们的世界才显得丰富多彩。很明显,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如1+1=2,不能1+1=3,而一个审美问题,则允许有几个不同的答案。    有一次课余与学生聊天,我要他们用一种颜色来描绘一下春天。有学生说是绿色,有学生认为用嫩绿更准确,但是有一个学生想了想后说,他认为用玫瑰色更好。我想,他们说得都对,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春天里到处一片生机,遍布生命的绿色;到处都可以看到嫩绿的新芽,认人感到大地的新生;春天里人们充满着玫瑰色的梦想与希望。孩子们的想象多美多丰富呀!他们说得都很好。这时,作为老师的我无法说只有哪一个答案是对的。在学生的练习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同样对着苹果写生,由于个性爱好的差异以及对形体、色彩感受的差异,不同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处理,如果不是明显的错误,教师一般不宜去改变它,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审美爱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不同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应该充分认识和承认这种不同个体的差别,坚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所以,在审美教育上,教师不宜强调统一的进度。不能要求全班同学“步调一致”‎ ‎,这与教材的统一并不矛盾。统一的教材并不意味着要实行统一的要求。小学生画石膏几何体,大学生也画石膏几何体,其要求却有极大差别。现在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对美术课的审美教育是再适合不过了。美术老师要做的只能是针对各个学生各自的表现进行指导,对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有特长苗头的学生,应允许超前充分发展;而对一些暂时还显得迟钝的学生则应耐心等待,因为“现在不行”不等于“将来也不行”。有的学生对某些方面接受快一些,有的学生则可能慢一些,这种个体差异并无优劣之分,不能认为快的就一定比慢的优秀。施教者的任务不应是淘汰人,而是应积极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恰当的教育,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决不能以知识教育的眼光来看待,也不能照搬知识教育那一套办法,而应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参考文献:[1]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7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