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赣县政府工作报告
2021 年赣县政府工作报告 2021 年赣县政府工作报告篇 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 员提出意见。 一、2008 年工作回顾 2008 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 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依靠全县人民,紧紧围绕“1610” 工作思路,克服年初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较 好地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总量扩张。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 54.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财政总收入 6.02 亿元,比上年净增 1.66 亿元,增长 3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3.46 亿元,增长 53.2%。财政 总收入占 GDP 的比重提高 0.7 个百分点,达到 11.1%。我县被评为全省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 和全市突出贡献奖。 ――发展后劲增强。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0 亿元,增长 50%。重点实施了 10 大重 点工程、10 大工业招商(技改)项目、10 大民生工程、10 大城市建设工程等四个十工程项目, 其中投资超亿元的 10 个,总投资超过 50 亿元,项目之多、投入之大前所未有。我县被评为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县。 ――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初步形成,全年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 4.95 亿元,增长 30.8%,新增县城面积 0.8 平方公里、人口 0.6 万人。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投入 1.5 亿元,其中县财政安排 3000 万元,加快了村庄和圩镇整治,全县城镇化率达 31%, 比上年提高 1.7 个百分点。 ――民生有效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入 2.6 亿元进行社保、就业、教 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改善。预计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23 亿元,增长 23.2%。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510 元,增长 12.9%;农民人均纯收入 2253 元,增长 4.2%。年末人均 居民储蓄存款 5712 元,增长 21.6%。 ――社会和谐稳定。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安全生产整治、和谐平安建设富有成效,群众信 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好转,全年信访总量比上年下降 27%;全县各类事故起数、死 亡人数分别下降 44.6%和 20%,营造了社会安定、环境安全、百姓安宁的和谐局面。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推进招商兴工战略,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坚持招商与选商齐抓,引资与引智并举,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年引进项目 158 个,实际引进内资 6.05 亿元,增长 18%;利用外资 5040 万美元,增长 14%;外贸出口 4360 万美元,增长 49.8%。着重培植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 中瑞合金棒、晶泰锂业等一批投资 5000 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工业经济扩量提质。 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 74.4 亿元,增长 63.9%;工业增加值 22 亿元;销售收入 74 亿元, 增长 64%;上交税收 2.9 亿元,增长 13.5%。工业园区集聚效应增强,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81 亿元,增长 82%;税收超千万元或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 20 家,新增 7 家;矿产品加工、 食品加工、轻纺化工三大优势产业集群稳步壮大。县工业园被评为全省重点工业园、全市先 进工业园和生态工业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 7 家, 高新技术产品 31 个。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0.85%。我县被评为全省 工业发展三年翻番奖。 (二)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新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示范点 129 个,其中整村推进点 65 个,打造“六类”新村 97 个,完成改水 4965 户、改厕 4965 户、硬化道路 501 公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韩启德,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等领导先后视察了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并给予充分肯定。完成圩镇整治投入 3204 万元,圩镇整治创出特色。粮食生产保持 稳定,总产量达 19 万吨。主要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全县脐橙面积达 7 万亩,其中落实加 工橙种植面积 2.19 万亩;种植烟叶 1.38 万亩、甜叶菊 1.4 万亩、无公害蔬菜 10.3 万亩,出栏 生猪 38.5 万头,出笼家禽 417 万羽,水产品产量 1.2 万吨。新增农业龙头企业 13 家、农民 专业合作社(协会)12 家,全年培训农民 2.7 万人次。吉埠贡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通过了国家验收,五云蔬菜和甜叶菊种植 2 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 业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投入 420 万元,加快了节水灌溉、农村清洁能源、人畜饮水等基础 设施建设。 (三)积极推进旅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全年第三产业实现税收 1.46 亿元,增长 77.4%,对财政增长贡献率达 38%。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新增物流企业 5 家,总数达到 18 家,新增税费 3000 万元。旅游业日益兴旺,接待游客 27 万人次,增长 10%;客家文化城成 功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白鹭古村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新增 县邮政储蓄银行、赣州银行赣县支行 2 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 5 亿元,增长 33%,信贷增量 居全市前列。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 2.17 亿元,新开工商品房面积 23 万平方米,实现税收 1.04 亿元。商贸零售、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其他服务业均较快增长。 (四)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实施重点工程 10 个,完成投资 26.9 亿元,投资额创历史新高。华能瑞金电厂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发电;瑞赣高速赣县段预计 3 月 份可通车;县城自来水取水口迁移和自来水管网建设主体工程正紧张施工;第三中学主体工程 已封顶,职校建设已完成“三通一平”;乡村公路 22 个项目已完工、15 个在建,新星大桥、 翰林大桥正在施工;绕城高速赣县段和赣州外环快速通道赣县段、110 千伏窑前变电站、4 座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公路建设投资 2400 万元,新修县乡村水泥路 126 公 里,城乡交通网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完成投资 9287 万元,形成了 110 千伏双电源供电网 架,电力保障能力增强。建成 14 个乡镇门户网站、30 个“网络新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 高。 (五)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入 1.39 亿元。完成了县 城总体规划和县城控制性详规、绿地系统规划、乡镇圩镇总规等规划编制。实施了道路、排 污、供水、亮化、绿化、人文、庭院、整治、供电、文体等 10 大工程,实施了梅林大街东 延续建、赣新大道东段、站前大道等 9 条道路的硬化改造,新增城市道路 2.26 万平方米, 完成了 5 万吨水厂改扩建工程、城北环境整治及主要街道的亮化和绿化工作,文化体育中心 建设前期工作已完成,启动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开展了违章建筑集中整治行 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进展良好。 (六)积极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经济发展活力逐步显现。开工建设十大体系物质载体项目 23 个,其中建成投入使用项目 17 个,十大体系进园区、进乡村、进市场、进社区工作成效明 显。各项改革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公共财政体制初步建立。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工程建设类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和一本通缴费服务机制。企业改制稳 步推进。“八项体系建设”、投融资体制、林权制度、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 改革扎实推进。 (七)积极推进民生工程,社会和谐度得到新提升。民生工程 9 个方面 84 项指标全面完成, 10 件实事顺利实施。①开工建设廉租房 5853 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 2.1 万平方米。②农村 低保月人均补差达到 45 元,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达到 110 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改扩 建农村敬老院 8500 平方米。③完成 81 个村部新改建和 120 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建设。④ 投资 1500 万元,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 18 所 1.8 万平方米。⑤启动了城北农贸市场建设。⑥ 县妇保综合大楼已封顶,启动了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⑦加快了“村村通” 改造,实 现了 100%的村通公路、70%的村通水泥路、86%的行政村通宽带。⑧完成了县城城北环境整 治。⑨县城电网改造二期工程和农网改造年度任务全面完成。⑩完成深山区、库区移民搬迁 2665 人,解决了 3.56 万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 业 7186 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1.7 万人。五大保险完成扩面 1.6 万人,参保人数达 10.2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89.4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争取到国家级科技项目 4 个、省级项目 7 个、申请专利 13 件、授权 9 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稳步提高,小学、初中 入学率分别达到 99.88%和 97.17%,高中毛入学率 41%。省级农村卫生监督试点县工作扎实 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广播电视和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民 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造林绿化“一大四 小”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八小”阵地计划生育 宣传教育模式在全国计生工作会上作经验介绍,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 建设和拥军优属得到重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扎实开展。创建 了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残疾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受到社 会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得到及时救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面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的幸福 感普遍增强。发改、物价、统计、对台、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水文、人防、邮政、 档案、地方志、慈善、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八)积极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逐步提高。面对年初历史罕见的雨雪灾害, 全县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迅速行动、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 夺取了抗灾和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县的影响,抢抓中央扩大内 需保增长的机遇,明确了“上项目、提效率、优环境、促消费、谋发展”的工作重点,保持 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政府工作规则、规定,建立了政府工作销号制、督 查制等制度,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行政复议得到加强,依法行政 水平明显提高。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共办复人大代表建议 67 件、 政协提案 116 件。通过开展民主评议政风、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等活动,注重从源头上 预防腐败,树立了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知政府工作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绩,归功 于县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县人民的无私奉献,凝聚着方方面面的热心支持。在这里,我 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条战线、各个岗位辛勤耕耘的全县人民,向始终理解、信任、支持政 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位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 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 行压力明显加大。二是经济总量小,经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三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比较 低,工业结构单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比较艰巨。县城和圩镇 聚集人口的比例和能力还不高。四是现代服务业不够繁荣,对经济贡献率低。五是农业和农 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六是税源结构不尽合理。七是土地、资源、 环境容量约束加剧,政府服务和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八是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薄 弱环节,扩大就业和群众增收的难度增加,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这些困难和问 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09 年的目标任务 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当前,受国 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但发展 的基本面仍然向好。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富民兴县的第一要务,围绕“扩大总量、提高质量、 提升地位”,坚持扩内需保增长、抓项目促发展、调结构上水平、强改革增活力、重民生稳 社会,以创造性工作奋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 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六个赣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科学发展、诚信守 法、和谐平安”的赣县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纵深推进六大建设,着力发展难题,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筑落实、体现、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努力开创赣县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2009 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 12.1%,达到 68 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 13%, 达到 6.81 亿元;地方收入增长 10%,达到 3.8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10%,引进内资增长 10%;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03‰ 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 1.7%和 3%。 实现今年目标,做好今后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落实六大理念: 树立抢抓机遇、转型发展的理念。分析形势,赣县仍处在高速发展期。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 对我县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更是转型发展有利时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关键是要充分 发挥我县交通区位、生态资源、主导产业和文化人缘四大优势,努力夯实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 育新的支柱产业作为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支撑,在转型中打造新亮点、增创 新优势,更加坚定地实施跨越发展、加快发展。 树立产业兴县、项目第一的理念。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建设,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增强 经济总量和产业实力。集中精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都量化在一个个 项目上。强化项目开发意识,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多上项目,快上项目, 上好项目,上大项目,努力形成用项目扩张总量、用项目优化结构、用项目增强后劲、用项 目提升优势、用项目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树立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无论是城市建设、产业布局,还是一个单 位的发展,都要舍得花钱做规划,向规划“要特色、要品位、要空间、要效益、要发展”, 建立促使产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四个方面 的规划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四规一体”新机制。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把有形资源和公共资源资本化,努力发展资 金难题。 树立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更加注重人的全 面发展,把政府工作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坚持富民利民优先, 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 树立生态立县、永续发展的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环保和集约节约意识,提 高资源使用率,保护建设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文明发展 之路。 树立艰苦创业、开拓实干的理念。科学理财,过紧日子,厉行节约,提高财政和部门资金使 用效益,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干字当头,勤奋为首,把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念落实在苦干实 干的具体行动上,善于以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谋划发展方略、瓶颈制约,在应对挑战中 拓展新路,在抢抓机遇中奋力争先。 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要力争在以下八个方面迈出新步伐: (一)以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迈出新步伐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放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上,坚持将技术改造 同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同延伸产业链结合起来、同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集聚、 产业集群、发展集约,力争全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 100 亿元、税收 4 亿元。 依托园区集聚发展。一是抓规划。完善园区远景规划,按照到 2020 年 30 平方公里的框架来 规划布局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铝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 园、服装轻纺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促使产业相对集中,加快园区扩容。科学合理规划 建设中小企业全民创业园,引导本地中小老板和返乡回县人员在工业园创业发展。二是抓开 发。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实行“一园三区”管理模式,把园区工作重心转到招商引资和协调 服务上来。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县财政安排 600 万元,用于支持工业 园区建设,加快红金工业小区三期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年内 园区至少要新增企业 15 家,使工业园企业达到 110 家以上。三是抓配套。将园区作为城市 的一部分来规划建设,在完善园区商贸、餐饮、休闲、住宿、银行、医疗、学校、水电、生 产资料市场等配套设施,提升园区吸引力和凝聚力。四是抓集约。出台闲置土地盘活流转政 策,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实施“零增地”技改,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 现产值超百亿工业园区目标,争创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依托项目集群发展。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子,抓好赣州铝 业 20 万吨铝合金板带、谱赛科 1.2 万吨甜菊糖甙生产线、中瑞硬质合金(二期)、宝华山水泥 粉磨站、通宇通讯、华瀚钨废料回收加工、百惠啤酒生产线、晶泰锂业锂电池材料、中星电 子石英晶体加工、30 万吨非金属纳米粉体材料等 10 大重点调度招商兴工项目建设,力争完 成投资 6 亿元。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发展“专、精、特、新”项目,延长产业链条。 出台并实施企业减负措施和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实施并购重组、靠大联强,重 点扶持红金稀土、钨钨合金、世瑞矿产、伟嘉合金等企业引进战略合作者,发展精深加工及 应用产品,逐步形成抗风险能力强的产业舰队。扶持服装行业、食品加工业实施品牌战略和 机械化流水线生产,促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化升级。出台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引导和支 持中瑞新材料等企业上市融资。力争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或纳税超千万元企业 5 家,总数达 到 25 家。做好以资源换项目文章,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县内矿产资源建设深加工企 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建材、光伏和 LED 产业、电子信息、矿产加工机械、 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 依托创新集约发展。县财政安排 500 万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采取技改贴息、专利补助等方 式,支持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品牌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 合作关系,建立实验室及新产品研发中心,重点抓好红金稀土清洁生产、远驰新材料超细碳 化钨等一批技术升级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企业创品牌、创名牌、创标准建设,力 争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4 家,培育 2 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二)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财政安排农业农村现代化建 设资金 3300 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农村公路建设、村镇建设、发展新 经济组织、培育新农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思路,稳定粮食生产, 做强果业、烟叶、甜叶菊、蔬菜、生猪、水产养殖、光皮树、油茶等特色产业,新开发加工 橙成园面积 1.4 万亩,新建 3 万亩以上县级示范基地;种植烟叶 1.2 万亩、甜叶菊 1.3 万亩、 无公害蔬菜 10 万亩、光皮树 5 万亩、油茶树 2 万亩。大力扶持谱赛科、沙地板鸭等龙头企 业做大做强,力争引进一批生物柴油、油茶加工、果品加工、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新增 10 个以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 5 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产品销售队伍,形成生产― 加工―销售一条龙机制。做好五云蔬菜、甜叶菊种植 2 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推 进农产品品牌化,积极做好无公害基地、绿色(有机)食品的申报认定,力争农产品标准化率 达 45%以上。 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突出整村、连村推进和村镇联动,完成 150 个新增村庄整治 点建设、20 个新增整村推进整治点和 18 个圩镇“五整治、三建设”任务,打造 10 个以上 高标准圩镇整治示范圩镇,新建 25 个村部。按照“一会一组五中心”的要求建设 20 个以上 标准化村落社区。建立农村垃圾和卫生保洁机制,推行“户集―村运―乡处理”的垃圾无害 化处理模式。完善农民培训服务网络,重点建设 10 个县级示范性农民培训基地,做好外出 务工返乡人员的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农民 3 万人次以上,提供 1.5 亿元小额贷款支持农民创 业。 提升农业综合保障能力。加快农田水利和农村沼气等基础建设,实施 4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和 20 个节水灌溉渠道防渗工程,新建沼气池 1800 座。完成 1 万亩以上土地开发整理。做好 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动植物防疫和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预防处置工作,提高防灾 减灾能力。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乡―村规划体系,促进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 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积极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宅基地流 转试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抓好“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社会 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 等化。 (三)以扩大消费为重点,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坚持以项目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把赣县打造成赣州乃至周边省、市的物流之都、休闲 度假之都、宜居宜业之都、职业教育之都,力争全年第三产业实现税收 2 亿元以上。 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坚持与中心城区错位发展的理念,按照发展周末经济、假日经济的思 路,科学编制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和现代物流、旅游休闲、金融、商贸、房地产业、新兴服 务业等行业规划,做好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规划,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通过现代服务 业的发展,把赣县打造成承接全县乃至全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平台。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物流业发展,抓好红金物流园、昌联仓储等项目建设,力争全 年新增 7 家物流企业,总数达到 25 家。培育金融业,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扩大信贷投入, 力争全年新增贷款 8.6 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研发服务、技术性服务、管理咨询、市场服务、 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提升产业配套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繁荣休闲旅游业,打好客家文化和生态休闲牌,科学规划推出 多条旅游线路。充实客家文化城内涵,搞活其经营和管理机制,提高其人气和效益。启动白 鹭古村创建 4A 级景区工作,扶持宝华寺扩建,规划并推动开发建设储潭临度假村、居龙滩 综合旅游开发、夏府、大湖洲、小湖洲及水上娱乐休闲开发、储君庙、大型游乐场等项目。 开工建设商品房 26 万平方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连锁店,规划建设标志性 商业街区、星级宾馆、娱乐城、大型购物中心、停车场等一批项目,培育工业生产资料、小 商品、图书音像、工艺品收藏品等专业市场,加快发展中介、社区服务等其他服务业。 (四)以做大做强县城为重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迈出新步伐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和 人居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做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提升规划品位,把城区做大。主动融入赣州特大城市建设,按照到 2020 年县城人口达到 30 万人的规模,把梅林、茅店、储潭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重新修编县城总规,并在总规指导下, 抓好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规划,落实重要项目、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社会事业发 展、土地利用等规划对接,逐年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做大县城规模。合理控制建筑物间距, 留足停车面积和消防通道,控制城市建筑色彩,提高单体建筑物设计美观率和街道天际轮廓 线的起伏感,规划建设城市小高层房屋,让城市长高。通过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让单体建 筑和小区开发更符合现代发展理念和传统文化要求。 完善基础设施,把功能做优。重点实施 10 大城市建设工程,总投资约 12.05 亿元。①道路 工程,完成赣新大道东延、杨仙大道西扩、贡大道南段、富商街东延改造。②排污工程,建 设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③供水工程,全面完成 5 万吨取水口 迁移和工业园二期供水加压泵站建设。④供电工程,实施县城电网改造、城南变电站和城南 配网工程。⑤绿化工程,建设滨公园、健身公园、狮子岩和燕子岩森林公园。⑥人文工程, 建设规划展示馆和城北农贸市场,新建 1 座城北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新市民公寓 2 万平方米。 ⑦整治工程,完成兴农路、站前大道西段和县城小街小巷环境整治。⑧文体工程,建设城南 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⑨兴工工程,完善工业园二期,开发建设工业园三期。⑩服务业工 程,吸引周边居民消费,繁荣城市经济。 加大管理力度,把环境做美。理顺城市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增强城管合力。 开展省级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三城同创”活动。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提高 路树的绿荫覆盖率和园林观赏度。强化城区公共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市政、园林、环卫、供 水、供气等公用事业管理,加大城市违章建筑整治力度,强化小区物业管理和社区、居委会 建设,创造一个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县城。 加快圩镇建设,把中心镇做强。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心镇培育协调机制,积极 探索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务工人员向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种养能手和大户集中、就 学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等“四个集中”的有效途径,加快小城镇建设,力争城镇化率达到 33%。 (五)以加大投入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抢抓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机遇,掀起新一轮投资高潮,在投资拉动上取得更大突破,力争全年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9 亿元,努力改善发展条件。 加大重点工程建设投入。强化对重点工程的管理、调度、协调和服务,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 进机制。实施 10 大重点工程,总投资 38.62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13.96 亿元。①建设红金 工业园三期(含红金、昌联物流园区和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②赣州铝厂 20 万吨铝合金板带 项目;③赣龙铁路复线改造工程;④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⑤建设滨公园和健身公园;⑥建设宝 华山 200 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⑦实施乡村公路及渡改桥工程;⑧建设赣县生活污水处理厂; ⑨新建口 220 千伏和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⑩建设赣县文体中心。同时,要着眼长远,推动 做好昌吉赣城际铁路、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兴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 日开工建设。 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瑞赣高速赣县段和赣州外环快速通道赣县段建设,积极 支持绕城高速建设。续建 36 个、180 公里通村水泥路项目,新建 41 个、156 公里农村公路 项目,逐步推进湖至石芫战备公路建设,实现 8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加快三溪新星大桥、 吉埠翰林大桥、王母渡横溪大桥 3 个渡改桥项目建设;着手筹建王母渡立濑大桥、东埠头大 桥。新建 3 个客货运输站、30 个候车亭。加快城乡电网、信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基 础设施。 (六)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高效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全年引进内资 6.9 亿元,利用外资 5500 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 4800 万美元。 更加注重招商选资。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项目质量。一是突出产业链招商。依托我 县现有的产业和载体,注重项目包装,重点主攻钨稀土等矿产品精深加工及新材料产业,拉 长现有优势产业链条;以特色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发展建筑陶瓷及新型建材业、铝加工产业、 光伏和 LED 产业、矿产加工机械、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以扩大投资、调优产业结构为 目标,抓好星级宾馆、旅游开发、大型娱乐购物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以“基地+加工”模式 为主的现代农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招商,紧紧盯住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下功夫引 进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开展产业配套招商,带动产业集群。二是突破大项目引进。重点引进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带动性项目,跟踪好仁翔中药饮片加工项目、 五星级宾馆等一批在谈项目,力争引进 18 个千万元以上项目。三是创新招商机制。走全民 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开展经常性、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小型招商活动,举办全 民创业推介会,组建 3 支区域专业招商小分队、4 支产业招商小分队,集中招商资源、信息, 提高招商针对性和专业化程度。组建 1 支专业安商服务队、1 支企业招工服务队和 1 支招商 环境整治队伍,创优招商安商服务环境,争取一批项目当年落户、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提 高项目外资到位率、税收贡献度。此外,要大力开展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协会招商、网络 招商活动,形成大招商的氛围。 加快“走出去”步伐。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海外上市直接融资的新路子,到境外收购品牌、 企业和研发机构,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县财政安排 100 万元,设立外贸发展基 金,建立出口型企业由来料加工转为进料加工、由半成品加工转为成品生产、由外地报关转 为在本地报关的引导扶持机制,提高企业出口质量。扩大对外贸易,提高外贸出口贡献率。 (七)以完善十大体系为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新步伐 深化十大体系建设。找准各体系建设突破口和着力点,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着眼于制约 科学发展的节点难点问题,建立促进科学发展八大机制,实施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小额贷款 公司、机关效能电子监察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公共实训中心、红金物流园和昌联仓储 物流、城北农贸市场、担保中心、汽车检测中心、新市民公寓和廉租房、海关商检联络处等 10 个物质载体项目。全面推进十大体系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进乡村工作,加快十大 体系建设成果转化。 深化各项改革。改革投融资机制,组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心和财政信用担保中心,充实县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资本,引进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 采购制度改革,落实公务员津补贴政策,深化收支脱钩试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 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林权配套等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企事业 单位改制,完成 5 户以上企业改制工作。完善口岸服务工作,加强与海关、商检机构的对接, 强化铁海联运使用率。推进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工商企 业开办并联审批机制,探索建立公路、安全生产、食品、城管等方面的联合执法新机制,推 进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网建设。 (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和谐社会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从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增加投入入手,尽心尽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着力改善民生。新增财力继续坚持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公共社会事业倾斜。县财政筹 资 3 亿元,完成好民生工程 9 个方面、84 项指标任务,重点办好 10 件实事。①投资 2500 万元,开工建设廉租房 0.5 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 1.6 万平方米;②提高低保补助水平,农 村、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分别提高到 50 元和 120 元以上,改扩建农村敬老院 5000 平方米; ③建设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和梅林卫生院;④扩建章贡小学,新建县特殊教育学校,完成 15 所 2.4 万平方米农村校舍改扩建;⑤完成深山区移民、渔民搬迁 2000 人,解决 3.5 万农民安 全饮水问题;⑥新修乡村公路 156 公里,实施渡改桥项目 3 个;⑦筹建赣县福利中心;⑧完成农 村危旧房改造 10 万平方米、城市危旧房改造 3.5 万平方米;⑨建设县职业技术学校(含公共实 训中心);⑩抓好 150 个村庄整治点和 18 个圩镇整治。 繁荣社会事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贡献率。调整城乡教育网点布局,集中捆绑使用教 育资金,增加县城和圩镇学生容量,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步伐;全面完成赣县第三中学 建设,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贯彻落实新医改方案,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 生体系建设,通过争资争项提升中医治疗水平,改造 9 个乡镇卫生院、120 个标准化村卫生 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90%以上。建设 6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健全公共文化体系。 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繁荣广播电视事业。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扩 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城乡富余劳动力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激活 全民创业热情,转移农村劳动力 12 万人,安置“40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200 人。抓好五 大保险的扩面征缴,参保人数达到 11.8 万人。做好返乡农民工的社保接续工作。完善社会 救助体系。认真组织实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 工作。积极发展工会、共青团、妇女、残疾人、慈善、老龄事业。继续做好发改、物价、统 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水文、气象、对台、拥军优属等各项工作。 建设生态文明。落实节能、节地、减排措施,引导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选用、工艺控制、 厂房建设等不同层面开展清洁生产,推行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力争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 0.28%和 5.17%。严格耕地保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抓好水土 流失治理、韩坊稀土矿、阳埠稀土矿和大埠稀土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大力推进造林绿 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增造林绿化面积 13 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75.5%。 全力维护稳定。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信访工作机 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防止各类重特大责任事故发生。加强食品 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 犯罪活动。健全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推进“五五”普法,加快依法治县进程。 深入开展和谐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强化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切实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好地担负起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 任。 (一)坚持学以致用,努力建设一个学习的政府。把学习作为一种本领,作为一种常态,围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新趋势,面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周边竞争的 新挑战,勤于思考,善于借鉴,刻苦钻研,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对新情况、 新事物的认识水平,增强谋全局、抓机遇、破难题的能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政府。坚持以民为重、富民为先,切实把执政为民 理念融入到思想感情里,体现到政策措施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 办好事。健全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精文减会,腾出更多 时间、精力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力求决策更能体现百姓心声,工作切实符合百 姓意愿,发展真正惠及百姓福祉。 (三)坚持科学执政,努力建设一个诚信的政府。坚持向落实要执行力。及时、准确地将县委 的决策转化为操作方案和具体举措,把产业发展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体制机制创新、和谐 社会建设的思路理清、问题找准,重决策、更重执行,重制度、更重落实,跟踪问效,一抓 到底。坚持向发展要公信力。把对上负责与对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奉行说了做、定了干, 推行政府工作的项目化管理,抓好每一个层面,把握每一个环节。加强督促检查和行政效能 监察,确保政令畅通,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四)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设一个法治的政府。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 督的全过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 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会的监督, 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及时办理人 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创新方法,更多地运用规划、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等手段,着力解 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创新思路,更多地用改革的办法、市场化思路,增 长难、融资难、用地难、拆迁难等问题,以科学态度和辩证思维增强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 为机遇的能力。 (五)坚持便民惠民,努力建设一个高效的政府。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深化行政审 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做到立即办、马上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信誉最好、回报最快”的环境品牌。进一步健全抓落实的工作 机制,完善政府例会制度和工作落实情况销号制度,完善重大事项督办制度,严格执行行政 问责制,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办事拖拉、落实不力、项目建设速度慢等问题,确保各项工 作落到实处。完善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和民主评议政风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化, 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提升群众满意度。 (六)坚持勤政廉政,努力建设一个负责的政府。不断增强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 务意识、创新意识、项目意识和节俭意识,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较真碰硬,不回避矛盾,不 积压问题,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规范财政转移 支付、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切实纠正部门和行 业不正之风,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腐败,促进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廉洁从政。 各位代表,赣县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民的信任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2021 年赣县政府工作报告篇 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 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 年工作回顾 2012 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 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抢抓《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 简称《若干意见》)出台的历史机遇,开拓奋进,狠抓落实,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全面或超 额完成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趋好、 好中趋快”的良好态势。 ——借势苏区振兴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实现新突破。GDP 突破 100 亿元,达到 104.9 亿 元,增长 13.4%,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 17.8∶56.8∶25.4。财政总收入突破 10 亿元,达到 12.8 亿元,净增 3.6 亿元,增长 39.2%;公共财政收入①7.01 亿元,增长 25.8%。财政总收入 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2.2%,提高 2.2 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 87%,提高 1.5 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支出 23.6 亿元,增长 34.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200 亿元,达到 215.6 亿元,增长 1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84.9 亿元,增长 35.3%。 ——借势苏区振兴发展,“六争工作”②实现新突破。成功争取全市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 范区。成功争取全国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成功入选“西县域经济十大活 力县”。成功争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赣县经济开发区更名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列 入国家环保部重点支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功获批“重点省级工业园区”、“省级 生态工业园区”和“赣州生物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并被列为“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 试点园区”。甜菊糖甙产品荣获 2012 年西省名牌产品;“腾远”注册商标被认定为西省著名 商标。全年争取各类资金 15.6 亿元,增长 34%。 ——借势苏区振兴发展,民生改善实现新突破。县财政筹资 1.33 亿元,全面推进首批 7000 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实施 7 个“千吨万人”农饮工程③,解决 11 万农村人口饮水 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公路 100 公里。建成 110 千伏韩坊输变电工程;完成农网改造 83 个台区, 惠及农户 6000 户。县财政筹资 6022 万元,开工扶贫和移民项目 693 个。新开工各类保障 性住房 1045 套,建成 1916 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14248 元,增长 16.5%;农民人均 纯收入达到 4072 元,增长 15%。 一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全力以赴建平台,工业经济在下行压力中逆势增长 坚定不移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来抓,大力推进工业平台建设。全年县财政投 入资金 4.58 亿元,增长 72.3%,重点推进了赣州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储潭高新 技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园区建成面积达到 8.5 平方公里,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诚正有色金 属、芯隆新能源、腾远钴业二期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全年新增入园企业 10 家,总数达到 186 家。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47.5 亿元,增长 18%。钨、稀土、铜、铝、生物食品 五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45 亿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 67%。龙头企业支 撑作用更加明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 家,总数达到 63 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 45 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 12 家,其中过亿元企业 2 家。工业实现税收 6.98 亿元,增长 57%。 规模以上工业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5.2%,提高 7.7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稳居全市 前列。 (二)全力以赴抓统筹,城镇建设在对接融入中快速推进 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加快推进。全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 24 亿元,其中县财 政投入 5.14 亿元,增长 62.2%。五大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 17.9 平方公 里,城镇人口达到 27.7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43%。城市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 施不断完善,新增 16 条城市道路 14.5 公里。赣大高速赣县南互通竣工通车,瑞赣高速赣县 北互通、客家大桥开工在建。全面巩固“治脏治乱治堵”成果,城市道路保洁率达到 98% 以上。新增绿地 20.54 公顷,绿地率达到 35.67%。依法查处违章建筑 316 起 3.3 万平方米。 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储潭启动区初见成效,启动了 790 平方公里赣县示范区总体规划,螺溪 洲综合体一期土地基本完成征收,储君大道、储山路等项目进展良好。口省级示范镇建设有 序推进。储潭镇和五云镇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五云镇被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 镇;白鹭乡白鹭村列入全国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吉埠镇枧田村被列为全国民主法治 示范村;茅店镇列入全省科学发展 50 强乡镇。 (三)全力以赴打基础,现代农业在龙头带动中加快发展 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龙头,着力引项目、扩规模、提质量。整合资金抓投入,不 断完善基础设施,示范区开发面积达到 29 万亩。累计引进新项目 49 个、新品种 54 个,推 广新技术 14 项。新开发油茶 1.2 万亩、脐橙 4100 亩,种植甜叶菊 7339 亩、烟叶 3201 亩、 蔬菜 11.5 万亩,新定植花卉苗木 6000 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3 家,总数达到 68 家。新增农机动力 5.2 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 45%。全面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完 成 96 个村庄整治点整治任务,硬化主干道 34.1 公里。农业面源污染④和农村清洁工程得到 加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成效明显,完成 10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王母渡河 堤工程进展良好。防汛、防火工作成效明显。新增耕地 1170 亩,新建标准农田 5200 亩。 (四)全力以赴调结构,发展后劲在创新驱动中持续增强 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和开放创新,着力激活发展活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完成服务业 增加值 26.6 亿元,增长 1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7 亿元,增长 14.1%;三产实现税 收 3.32 亿元,增长 25%。引进了总投资 5 亿元的金融大厦项目,银座村镇银行赣县支行开 业,新增小额贷款公司 2 家。全口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双过百亿”,其中存款余额达到 118 亿元,增长 19.3%;贷款余额达到 102 亿元,增长 42.3%;新增贷款 30.4 亿元,增长 30.5%。 夏浒、寨九坳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5 亿元,达到 5.12 亿元,增长 72.9%。 上海大众、北京现代等一线品牌落户红金物流中心。物流业实现税收 2821 万元,增长 45.3%。 新开工商品房面积 31.5 万平方米,销售面积 16.3 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实现税收 6810 万元。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在世瑞公司设立中南大学博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 基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2 家,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 3 项,授权专利 18 项。开放型经济发 展势头强劲,实际利用外资 6948 万美元,增长 11%。引进省外 5000 万元以上项目投资 30 亿元,增长 30%。完成进出口总额 2.7 亿美元,增长 7.6%,其中出口总额 2 亿美元,增长 9.1%。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务卡改革全面推广,清理财政专 户 170 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村卫生室。文化体制改革获全省 先进。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⑤、国有企业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稳步推进。 (五)全力以赴保民生,社会建设在和谐创建中全面进步 坚持民生为本理念,着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和 100 件民生实事。全年投入民生类资金 14.26 亿元,增长 40%,占财政总支出的 60.6%,提高 2.6 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改扩 建中小学校舍 3.95 万平方米,建成农村教师周转宿舍 304 套。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 7.1 万名。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县第二人民医院建成投入使用, 梅林卫生院主体工程完工,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 3 所。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7.1%,被评为全 省新农合先进县。文体事业加速繁荣,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 8 个。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 主体工程完工。成功举办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首届工人运动会。开通无线数字电视传输 覆盖网络。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发放创业贷款扶持资金 8210.5 万元。新增城镇就业 5615 人, 其中城镇残疾人就业 186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 城乡并轨,参保人数达到 23.75 万人,增长 23%。新增“五大保险”⑥参保人数 4.88 万人, 总数达到 40 万人。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优抚、大病医疗救助和高龄长寿补贴 8400 万元。完成移民搬迁 1778 人,8 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完 成造林 5.24 万亩。省级生态县创建工程全面启动。工业清洁生产、稀土废弃矿山恢复治理 等项目进展顺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620 公顷,治理崩岗 30 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 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社会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严打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城区巡逻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增警务 室 20 个,达到 127 个。成立应急处突大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消防安全网格 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消防安全保卫战成绩突出,获公安部表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 常态化,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和信访包案工作,信访工作实现 “三无”⑦目标。县法院建立全省第一家综合性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创新社区矫正监管和 司法为民服务工作,全县公众安全感指数居全市前列。县计生服务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免费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计生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8‰以内。成功 整合管道燃气市场,城区居民用气实现与市中心城区“同城同价”。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创 建试点工作获全省先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双拥共建活动取得新成效。老龄、妇女、 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加强。监察、编制、人事、 审计、物价、档案、保密、质监、慈善、石油、地方志、红十字、工商联、机关事务、民族 宗教、涉台事务、外事侨务、邮政通讯、地方海事、防震减灾、水文气象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六)全力以赴转作风,政府建设在弘扬苏区精神中不断强化 结合省、市、县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深化干部下基层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工作效率明显提 升。全面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理,精简审批事项 27 项,精简率 33.3%。大力推进政 府信息公开,全年公开政府信息 27971 条。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 议 39 件、政协提案 94 件,办复率 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 98%以上。不断强化公务用车 管理,全面压缩行政经费,“三公”支出⑧得到明显控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⑨制度,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应 对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形势,同心同德、苦干实干,推动 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 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 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向驻县部队、 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赣县经济社会发展 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 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 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二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延伸有待加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日 益紧迫;三是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 一步拓宽;四是加快发展与保持稳定的压力较大,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矛盾显得尤为迫 切。对此,县政府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着力解决。 二、2013 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201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关键之年,是赣南苏区 振兴发展全面加快推进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必须重视跟踪分析和把握国 内外形势的变化,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更要坚定信心,看 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随着精神的深入贯彻以及苏区振兴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的加快实 施,国家部委为赣南苏区“量身定做”的特殊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政策叠加将释放巨大推 动力。特别是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 越”未来 8 年分步走的奋斗目标,美好的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加上近年来我们每年实 施 100 个重点项目,投资拉动效应强势迸发。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 一定能够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和市 委四届四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牢固 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坚持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驱动、信息 化为引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全力打造特色工业聚集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社会和谐模范区,争当赣南 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上述要求,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12%;财政总收入 增长 20%,公共财政收入增长 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0%;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 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11%, 外贸出口增长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5%;居民消费价 格涨幅控制在 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3%。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县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投资拉动,狠抓项目建设,加大振兴发展推动力 举全县之力争取项目、引进项目、大上项目,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100 亿元,达到 110 亿元,以大项目拉动大投资,以大投资保障快增长。 全力争资争项。提升项目编报水平,深化《若干意见》的研究与对接,科学编制赣县苏区振 兴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优化项目库,争取《若干意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和试点政策尽 快实施,力争在上级投资总盘子中占有更大份额。积极争取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政 策和全国妇女儿童营养产业基地、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大力配合推进兴国—赣县高速公路、 昌吉赣客专、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州梅林汽车客运站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开工建设赣县 220 千伏新饭店(太阳坪)输变电工程、城南和双龙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华能瑞金电厂 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全年向上争取资金 18.5 亿元,把扶持政策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 变成实实在在的投资。 大力招商引资。浓厚招商氛围,坚持招商兴工战略,围绕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 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持续保持招商引资的热度。完善招商机制,依托《若干意见》,进 一步优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重奖 招商引资有功人员。拓宽招商方式,大力实施产业招商、专业招商、项目招商,积极探索代 理招商、合作招商、以商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方式。注重项目质量,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机械 电子、新型材料、生物食品四大主导产业进行招商,主攻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 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优先选择国内国际 500 强、行业 200 强龙头企业、优质上市公司、 央企财团、军工企业。力争全年引进内资 35.4 亿元,利用外资 7712 万美元,引进超亿元项 目 15 个以上。加快项目落地,完善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联动机制,全力化解土地、资金、 环评、电力等要素制约,加快推动项目签约落地、立项审批和开工建设。 高效建设项目。着力抓好 100 个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拉开建设场面、展现发展气 势。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支队伍、一张倒排工期表、一套奖 惩激励措施的“五个一”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推进难题,积极争取用地指标, 力争更多项目列入省级重点调度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范围;加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钩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国有存量土地出 让和国有改制企业资产变现;做大做强城投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融资平台,提升融资 能力。加强政府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安置先行,全力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落实奖惩措施,集中精力征地拆迁节点难点问题。 (二)坚持主攻工业,培育特色产业,增强振兴发展支撑力 按照“壮大体量、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的要求,全力拓平台、攻项目、扶龙头、 兴产业、调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力争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 营业务收入 252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3 亿元,打造特色工业的聚集区。 加快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互动。 加快建设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生物食品、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五大产业基地”,突出抓 好园区路网建设,拉开园区框架。抓住新一轮开发区扩区调区机遇,抓紧修编工业主导产业 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优化完善园区功能 布局和生活配套设施,积极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新型工业化钨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食品产业基地”等牌子,力争全年新增园 区开发面积 2 平方公里,新增入园企业 15 家以上,着力打造红金、洋塘两个“产值超百亿 园区”。 壮大骨干企业。完善重点企业挂点帮扶制度,在立项、用地、环评、融资、人才等方面加大 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龙头企业扶持政策,跟踪服务好世瑞集团、腾远钴业等企业上 市工作,积极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全力扶持骨干企业增资扩能和技术改造,重点扶持 红金稀土、新盛稀土、鑫隆康稀土、谱赛科等一批骨干企业新上项目,扩大产能,做大做强。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着力推动国能生物、茂林高科等 10 家企业进入规模以 上企业行列。全力抓好派高模具、三一重工、赣州铝业等 30 个工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力争 完成年度投资 17.2 亿元,形成园区新的增长点。 推动产业集聚。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惠政策和平台优势,积极引进钨、稀土、生物食 品精深加工企业,促进同类产业和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中瑞二期钨深加工项目; 加快推进友力磁材、众合磁材、大金新材料等稀土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谱赛科甜菊糖甙精 深加工、百惠酒业、妇幼营养产业二期等生物食品工业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 产业集群,力争主导产业占全县工业总量比重提高到 70%以上。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 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提高工业可持续、均衡式发展能力。推动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 产过程、行业管理、市场销售、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建设“数字工 业园区”。 (三)坚持城乡一体,主动对接融入,筑牢振兴发展承载力 坚持区域统筹、县域统筹的理念,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 城镇化道路,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 20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 29.4 万人,城镇化率达 到 45%,打造城乡统筹的示范区。 加快“同城化”发展步伐。着力实施好 30 个城镇化重点项目,力争完成年度投资 49.2 亿元。 加强规划对接,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强化与赣州都市区相关规划的衔接,高标准完善编制 好各类规划。严格规划执法,加大依法查违拆违力度,坚决查处违章建筑。加强基础设施对 接,完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交、通信、防洪排涝减灾、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着力抓好城市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加快建设贡北大道、杏林大道、站前大道西延等 路网。加强功能对接,大力发展星级酒店、金融保险、电子通信、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城 市现代服务业,着力抓好金融大厦、体育馆、月亮湾公园、凯华国际酒店等项目建设,实现 功能互补,增强城市活力。加强城市管理对接,深入推进城乡“治脏治乱治堵”和“三城同 创”⑩工作。完善城市保洁机制,加强园林绿化管护,美化城市环境。加快城市排水排污、 供水供电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在赣州市争取全国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基础上,积极 争取将赣县列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扩大示范区规划范围,把储潭、五云、沙地、湖 一并列入赣州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赣县示范区,编制完善 790 平方公里全域规划和总体实 施方案。大胆探索、勇于突破,不断完善示范区土地、户籍、社会保障、农业产业化、金融 扶持等 14 个方面的配套政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采取市场化运 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示范区储潭启动区螺溪洲综合体建设,全面启动综合体内房屋拆 迁工作和赣储路、储君大道、储山路、象山路等道路建设,完善综合体供水、供电、供气设 施,提升配套水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推动赣南橙谷、天绿生化等落户项目开工建 设,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出台农业互动区招商引资政策,加大互动区项目推介和土地流转力 度,引导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做活农业休闲旅游文章。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建设示范镇,巩固提升口省级示范镇建设水平,建成口大道南延、 红港森林公园等 8 个重点项目,确保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镇验收;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 加快储潭、五云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建设;着力抓好南塘、王母渡、吉埠、田村、湖、沙地 等中心镇建设,引导扶持乡镇深挖潜力加快建设,力争更多乡镇列入示范镇范围,对示范镇 在用地指标、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完善乡镇招商引资税收奖励办 法,扶持乡镇差异竞争、扬优成势,发展工业、旅游、商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壮大 乡镇实力,建设经济强镇,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商业集聚、就业集聚、公共服务集 聚、人口集聚,把小城镇打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健全城乡规划体系,以县域城乡 统筹规划为统领,分层级整合编制好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整合乡镇国土所、规划所、城管 中队力量,成立国土规划执法中队,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用地和违章 建设行为,严格耕地保护,规范乡村建房。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 权登记发证工作。 (四)坚持强农富民,建设美丽乡村,夯实振兴发展保障力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改善农村条 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区。 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实施好 10 个农业现代化重点项目,力争完成年度投资 33 亿元。突出抓 好示范区建设,积极整合资金,加快完善示范区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承载力, 打响“国字”号。加快建设茅店口吉埠南塘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环清溪河水保生态示范带、 兴线蔬菜花卉苗木示范带、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月龙湖山庄等重点项目,把清溪现代农业示 范园打造成集优势产业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谐秀美乡村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同步加快 桃、大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提升示范区整体水平。突出抓好产业培植,着力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新建商品蔬菜基地 3000 亩。种植 烟叶 5000 亩,收购烟叶 1.5 万担;种植甜叶菊 1 万亩,收购干叶 1100 吨。加快发展脐橙、 油茶、花卉苗木等农业优势产业。突出抓好科技兴农,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开展科技结对活 动,积极引进科研单位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训基地,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 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突出抓好品牌创建,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完善基础设施。全面落实“五美四和谐”?总体要求,实施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八大工程”?, 抓好 85 个省市县共建点和 44 个市、县共建点建设,全面推进 116 个省级贫困村整村推进和 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三年计划”,完善政策支持, 科学规划选址,控制建筑成本,确保建设质量。采取引农进中心村、进圩镇、进开发区、进 县城等多种模式,着力抓好 120 个集中建设点,打造一批改造示范点,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农 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 流治理和主要支流治理项目,完成 8 个“千吨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 座重点小(2)型病 险水库除险加固,分步实施 22 座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工建设韩坊—信丰、田 村—白鹭、沙地—攸镇、王母渡—阳埠、大田—大埠等县乡公路改造升级工程,完成农村客 运网络化连通工程 35.8 公里,改造农村公路 100 公里。实施城乡低电压治理、农村电网改 造升级、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配套配电等六大工程。 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实施好 10 个发展生态化重点项目,力争完成年度投资 2.37 亿元。发展 生态经济,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加快 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工程,加快建设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低碳 农业、林下经济、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强化综合治理,加大以稀土矿为主的矿山整治力度, 加快稀土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建设绿色矿山。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好 五湖项目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大力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优化人居环境,扎 实做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着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大沿 线、沿(河)的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工程。大力推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森 林城乡”工作,完成造林绿化 2.76 万亩,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75.8% 以上。 (五)坚持创新驱动,集聚人气财气,提升振兴发展新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增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落实《若干意见》试点政策,着力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开展政策研究 和先行先试,推动户籍制度、金融体系和土地利用改革试点,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深化 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引导和撬动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市政、金融、 卫生、教育等领域;鼓励信托、担保、资产管理、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股权投资类企业、融资 租赁企业进行创新投融资;引导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形式参与支柱产业和重大基础设 施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推 进绩效工资改革。加快推进煤矿企业整合,规范煤炭开发秩序,集约开发煤炭资源。扎实推 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 各项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扶持政策,促进企业 自主创新。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支持谱赛科、红金稀土、世 瑞集团等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快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博士后工作 站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创新型企业成长计划”,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 年内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2 项以上。鼓励钨和稀土企业联合攻关,重点抓好钨产业技术攻关 等 2 项技术难题。力争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 2 项,专利授权 10 件。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加快“赣县人才园”建设,为企业人才搭建高质量的工作、生活、 交流平台,力争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 20 名以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 障。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量,力 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33 亿元,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 2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22.6 亿元,三产税收达到 4 亿元。加快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县外金融机构到我县设立分支机构, 加快推进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探索设立地方法人保险、信托、金融租赁、期货机构,支持发 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快发展旅游业,按照“政策扶持、政府引 导、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白鹭古村、湖夏浒等景区建设水平,加快狮 子岩、宝莲山等景区招商步伐。进一步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水平,力争 旅游接待突破 20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6 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货运物流 发展的层次和规模,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建设红金 4S 汽车城和 冷链物流、新华物流等特色物流园区。引进设立高档家居、五金家电等专业批发市场,以市 场带动物流,以物流促进市场。开工建设红色动漫产业园,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加快 发展科技服务、工业研发、设计咨询、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家 政、养老、法律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网络购物等 新兴服务业。 (六)坚持民生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强化振兴发展凝聚力 把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时刻牢记民愿民盼,倍加体恤民情民力,更加注重民 安民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建设社会和谐的模范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 GDP 增幅。 探索农村住房、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贷款,扶持农民创业致富;鼓励支持农民入股建设 农产品基地及批发市场,增加农民租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程, 加快 116 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步伐,完成移民搬迁 1600 人,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 12 个,转 移培训劳动力 1000 人。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开工 建设县城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新改建五云、韩坊等 6 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完善县社会福利中心配套设施建 设,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完成口、白鹭、石芫、南塘、茅店、大田、小坪等乡镇(办事处) 敬老院改扩建。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新增各类保险参保 人数 5 万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大力实施安居工程, 建设廉租房 300 套、公租房 200 套,完成各类城市棚户区改造 486 套。 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大力实施教育工程,新建县二中、城关四小教学综合楼 1.1 万平方米; 改扩建农村校舍 1.3 万平方米、食堂 2 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城关六小、县四中和城北幼儿园。 启动每个乡镇一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建成五云、储潭、南塘公办中心幼儿园。实施好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抗震设防不达标校舍 改造项目。统筹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工程,开工建设县中医院、急救 中心,完成口、南塘、白石、小坪等乡镇(办事处)卫生院升级改造。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 生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8%以上。大力实施文化体育 工程,加快室内体育馆建设,开工建设县体育场。积极争取赣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项目。 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 6 个。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强人口 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全省一流服务站;提升人口素质,严格生育政策,力争人口 出生率控制在 1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以内。抓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 作。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深 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推动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的问题。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和领导包案制度,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和不稳定因素。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高度关注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强化社会 管理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完善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引导“两 新”组织?健康发展。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高度重视 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全面落 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加强应急体系 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关键在执行,核心在落实。我们要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 干兴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意识,推动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用我们的 辛苦指数,提升赣县的发展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更解放的思想引领创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始终保持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索新规律,谋求新跨越,实现新发展。只要是有利于赣县发展、有利于 人民群众的事情,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大胆地闯。要始终保持学以致用、持之以 恒的精神,跟上新步伐,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加强学习市场经济、金融、科技、法律 和现代管理知识,尤其要提升操作能力,发展难题,在改革中积累经验,在创新中完善政策。 以更务实的作风推动发展。严格遵守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进 一步精简会议活动,改进文风会风,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形象。坚持不懈加大干部队伍 “治庸治懒治散”力度,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以“第一等的工作”服务振兴发 展。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 序,为群众、基层和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确保各 项工作有效落实。 以更完善的机制接受监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社 会事务和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合法性 审查制度,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主动接 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真诚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 政协提案。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 以更有力的举措促进廉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和廉洁从 政各项规定。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制度 上规范行政行为。全面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加大政府督查、行政监察、效能监察、审计 监督的力度,强化财政资金使用、重大投资项目、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资源经 营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管。节俭办事,杜绝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三公”支出。不断加强队 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清正廉洁、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未来,伟业催人奋进。站在新起点,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是时代 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县人民,以无畏的气概、实 干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奋力拼搏,开拓进取,不断开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局面,为确保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21 年赣县政府工作报告篇 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 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回顾过去工作,攻坚克难成绩显著 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 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群策群力,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 务,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全县生产总值实现翻番,2010 年达 74.64 亿元,比“十五”末增加 48.1 亿元,年均增长 14.5%。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达 7.02 亿元,比“十五”末增加 4.47 亿元, 年均增长 22.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达 4.72 亿元,比“十五”末增加 3.41 亿元,年均 增长 30.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32.7:36.2:31.1 调整为 18.9:55.2:25.9,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项目建设力度空前。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了争资金(融资)、争项目、 争基地(牌子)、争用地指标、争标准、争品牌等“六争”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每年围绕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民生等领域实施 100 个重点项目,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62 亿元,年均增长 39.6%,被评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十强县。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利用外资 2.47 亿美元,增长 4.15 倍;引进内资 70.2 亿元,增长 5.1 倍;完成外贸出口 2.7 亿美元,增长 4.57 倍。累计争取各类资金 32.9 亿元,争取用地指标 9659 亩,其中省级用地指标 8974 亩。努力争抢信贷规模,2010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46.93 亿元,是“十五”末的 5 倍。 (二)积极培植产业夯实基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赣县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 7 平方公里,成功争 得了“赣州台商创业园”、“西省钨和稀土产业基地”、“赣州台湾产业基地”、“赣州稀有稀土 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赣州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工业名片”。重点企业 不断壮大,华能瑞金电厂、中瑞材料、谱赛科、菊隆高科、富士康新海洋、赣州铝业、宝华 山水泥、国能生物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项目竣工投产或开工在建。2010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 业主营业务收入 140 亿元,列全省县属园区第 9 位,是“十五”末的 4.6 倍,年均增长 41.3%, 工业总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6.8 亿元,是“十五”末的 2.2 倍;实现工业税收 3.2 亿元,是“十五”末的 2 倍。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高标准规划了赣县现代农业示范区,面积达 90 万亩,成功申报省级现 代农业示范区,其中清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初具规模,大湖、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 启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柑橘种植面积 11.1 万亩、蔬菜 10.7 万亩、甜叶菊 1.2 万 亩、烟叶 7945 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5 家,其中国家级 1 家、省级 3 家。2010 年全县 实现农业及产业化经营产值 18.6 亿元。 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围绕“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旅游定位,成功申报“西客家 博物院”,客家文化城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白鹭古村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 夏浒文化休闲景区、宝莲山风景名胜区,以及和谐钟塔至湖沿旅游开发全面启动。连续举办 了中国(赣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暨樱花节、桃花节、油菜花节、杜鹃花节、杨梅节等系列 节庆活动,2010 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77.6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8 亿元,分别是“十 五”末的 2.7 倍和 3.2 倍,旅游产业持续增长。昌联物流、海铁物流和红金物流中心等一批 大型物流项目开工在建,物流企业达到 41 家,货运吨位 1.4 万吨,列全市第一。累计开发 白鹭湾、贡庭文苑等 33 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 11.3 亿元,建设商品房 86.6 万平方米, 新增住宅 5693 套,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到赣县购房置业。2010 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 17.3 亿元,第三产业税收 1.9 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 1.3 倍和 5.3 倍。 (三)积极推进统筹发展,城乡面貌越来越新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 60 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 15.6 亿元,县城框 架迅速拉开,规划面积达 163 平方公里(含赣州市中心城区统筹城乡发展储潭试验区),建成 区面积累计扩大 8.04 平方公里,达到 15.2 平方公里;新增城区人口 7.69 万人,达到 14.69 万 人。新改扩建县城杨仙大道、贡大道、城南大道等道路 30.8 公里;累计安装路灯 1240 杆;新 增县城绿地 510 亩,总面积达到 1860 亩。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城市生活污水处 理厂、赣甫台(文昌阁)、文体中心、四中心一馆、星级酒店、购物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 竣工或开工在建。“三城同创”①和城乡“治脏治乱治堵”工作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储 潭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 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累计投入统筹城乡发展资金 6.6 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 1.3 亿元,建设 了一批中心乡镇、中心村,口镇被列为西省示范镇。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累计投入 2460 万元,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18 座;累计投入 1.8 亿元,完成通村公路 708 公里,行政村通 水泥路率达 100%。南塘麂滩大桥、三溪新星大桥、吉埠瀚林大桥、义源大桥等 8 座渡改桥 先后建成通车或开工在建,累计投入 1.6 亿元。 (四)积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越来越活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公共财政体制初步建立。组建了国有资产经 营投资有限公司,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经营。国有企业改制稳步实施,累计完成国有企业 改制 59 家,安置职工 3672 人。建立了“一本通”缴费服务机制和“一站式”审批绿色通道。 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投融资体制、林权制度、水利、教育、文 化、卫生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累计争取科技计划项目 47 项,申请专利 39 项,其中授权专利 15 项, 实施各类科技项目 45 个。全县拥有国家免检产品 1 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4 个、省级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 4 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20 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 (五)积极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群众幸福指数提高。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连续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工程,县财政累 计投入社会事业资金 18.2 亿元,其中民生工程投入达到 14.3 亿元。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1122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190 元,分别是“十五”末的 1.7 倍和 2 倍,年均 分别增长 11.4%和 14.6%。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 37442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 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0.2 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广覆盖。农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分别达到 120 元/月和 260 元/月,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 75 元,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 180 元。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 8.5 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 9.5 万平方米。完成深山、库区移 民 8329 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资金 1.6 亿元,完成了赣县中学北校区、特殊教育学校、赣县 职业学校、城关三小、城关四小等学校建设,新改扩建乡镇中小学校 95 所、19.2 万平方米, 全县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 12 个,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全民健身运 动顺利开展。县妇保院综合楼、县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县第二人民医院、梅林卫 生院、赣县中医院等开工在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9 万人,参合率达到 95.75%。 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以内。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治 理水土流失面积 200 平方公里;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②面积 23 万亩,获全省综合先进。 节能减排富有成效,主要指标达到规定控制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人事人才管 理、安全生产、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监察、审计、物价、统计、档案、地方 志、老龄、妇女儿童、残联、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质量监督、应急管理、防震减灾、工商 联、水文、气象、邮政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六)积极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效能越来越高 坚持每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主题活动,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和“白+黑、5+2、晴+雨” 工作作风,全面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干部作风建设年、 发展提升年和“治庸治懒治散”等活动,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 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265 件,政协提案 597 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审批项目精减 40%,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精减 60%。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重 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③全面落实,树立了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赣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经 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新局面,为赣县经济社会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 的结果,是县人大及各位代表依法监督有力支持的结果,是县政协及各位委员民主监督积极 参与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谨让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 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县人民,向支持帮助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 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参与、支持赣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 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赣县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有改 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性矛盾 依然突出;二是与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相比,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三是土地、资 金、能源和用工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民增收缓慢;五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六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任务还很繁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发展 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展望未来五年,勇于拼搏再创辉煌 今天的赣县,“四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产业优势日益凸显,正处于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今后五年,是赣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攻坚时期,是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客观分析当前形势,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 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新一轮产业转移持续加速,中部崛起、海西 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政策叠加效应显现,赣县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与此同时, 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宏观形势变幻莫测,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赣县加速发展将更具挑战 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机遇,趋利避害,扬 优成势。 按照赣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展望未来五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将全 面提升,宜居宜业优势将显著增强,城乡生态环境将全面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 意度将进一步增强。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 民生为本”的理念,深入实施“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④’水平”战略,全力推进新型 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进程,努力建设实力赣县、宜居赣县、 生态赣县、幸福赣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推进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 平的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八个翻番,八个突破”,即全县生产总值、 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工 业增加值、外贸出口、旅游业收入翻一番以上;生产总值突破 150 亿元,年均增长 13%,财 政总收入突破 18 亿元,年均增长 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35 亿元,年均增长 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170 亿元,年均增长 2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350 亿元,年均增长 20%,工业增加值突破 70 亿元,年均增长 20%,外贸出口总额突破 3 亿美 元,年均增长 25%,旅游业收入突破 4 亿元,年均增长 20%。 为完成上述目标,未来五年要力争“四个快速”: ――质量快速提升。实现“六个提高”,即与“十一五”末相比,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 比重提高到 12%以上,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 92%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 比重提高到 5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35%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 47%以上,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 40%以上。 ――环境快速优化。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至 7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六项防治目标达到 国家标准;流域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⑤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 需氧量排放量达到省市下达的控制目标。 ――民生快速改善。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年均增长 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恩格尔系数⑥进一步下降,人民幸福指 数进一步提高。 ――社会快速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乡居民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 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围绕上述任务,未来五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规模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基础支撑力 项目是基础,项目是关键,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举全县之力 大规模培植新的增长点。 着力引进优强项目。注重引大项目,选好项目,招成长型项目,使一批固定资产超 10 亿元 的大项目落户赣县,一批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好项目选择赣县,一批固定资产超 5000 万元的 成长型项目投资赣县,力争每年引进超 5000 万元项目 15 个以上,其中超亿元大项目 3 个以 上,引进县外资金 20 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3 亿美元以上,实际引进内资 100 亿元以上。努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瞄准辐射带 动力强的产业,引进产业链长的产业。立足产业和资源优势,主攻工业项目,突出现代服务 业项目,拓展农业产业化项目。改进招商方法,落实激励政策。引导扶持现有骨干企业盘活 存量,扩大产能。 全力实施重点项目。坚持每年实施 100 个重点项目。抓好昌赣客专、赣县至兴国加密高速、 客家大桥、滩头大桥、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华能赣县水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建成赣大 高速赣县南互通、瑞赣高速赣州东互通等交通枢纽,加快国省道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力争 到 2015 年,乡镇间连通公路达三级标准以上,村组公路基本硬化,符合客车通行条件的行 政村班车通达率达 100%。建成城南、长演等一批 110KV 输变电站,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升级工程。完善项目快速推进机制,坚持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支队伍、 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精心包装项目, 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市“笼子”。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用地瓶颈,建立项目与土地联动机制,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⑦工作,争取用地指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金瓶颈,大力争资争项,加强银企对接,强 化市场运作,鼓励企业上市,探索基金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激励社会资本参与赣县建设, 力争到 2015 年贷款规模超百亿元。征地拆迁安置瓶颈,坚持安置先行,依法查处违法违章 行为,从源头控制违章建筑。用工瓶颈,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开展用工定向培训,满足就业 和企业需求。 (二)大举措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巩固传统产业,主攻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培育高端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 超百亿元产业,力争培育一批超 500 亿乃至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拓展承接平台。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工业名片”效应,努力将经济开发区建设 成为省级先进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洋塘工业小区和储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完善园区商贸、餐饮、住宿、休闲、医疗、学校、 公交和银行等生活配套设施以及供水、供电、物流和专业市场等生产配套设施。建成有色金 属加工应用基地、机械电子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基地、鞋业产业基地、能源基地和红色动漫 产业基地等承载平台。建立项目准入制度,强化环境影响评估,严格执行项目用地投资强度、 建筑容积率“双控”指标。 壮大产业集群。按照“特色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主导化、主导产业支柱化、支柱产业集群 化”的原则,做大做强钨、稀土、铜、铝和食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力争到 2015 年打造 5 个产值 50 亿元至 100 亿元的产业集群。抓好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电子信息及 LED、机械制 造以及电力与新能源等产业,集中力量培育钨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新型动力 电池等新兴产业,力争到 2015 年,实现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50 亿元以上。 扶强骨干企业。完善骨干企业帮扶措施,鼓励小型企业进入规模行列。重点扶持富士康新海 洋、中瑞材料、红金稀土、赣州铝业、晶泰锂业、腾远钴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 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增强企业研发和竞争能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 力争到 2015 年,上市企业达 3 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0 家以上,总数达 80 家以上。 (三)大手笔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辐射带动力 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统筹发展格局,力争到 2015 年,城区常住人口突破 20 万人以 上。 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注重规划引领,实行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布局 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与中心城区规划无缝对接。加快城市交通、供水、 供电、供气、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医院、商业、休闲、娱乐 等综合功能,五年计划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150 个以上,完成投入 150 亿元以上。强化城 市管理,深入开展“三城同创”和城乡“治脏治乱治堵”活动,争创省级生态园林县城、文 明县城和卫生县城以及国家级园林县城,通过五年努力,把县城打造为环境优美、魅力凸显、 宜居宜业的赣州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 全力建设城乡统筹试验区。按照“散居变聚居、管理社区化,农民变居民、保障均等化,发 展互动区、产业联动化,打造综合体、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统筹城 乡发展储潭试验区,搞好 100 平方公里全域规划,制定出台 10 个方面配套政策。加快螺溪 洲启动区建设,先行先试,逐步推进。按照两年见成效、三年展风貌、五年大变样的要求, 最终实现试验区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 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管理体制一体化,把试验区打造成“赣画廊、低碳新区,客家风韵、休闲 福地”,打造成“发展更加科学、经济更加繁荣、环境更加优美、城乡更加和谐、生活更加 幸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区,创出具有赣州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 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构建“县城(中心城区)-辅城-中心城镇-特色旅游区-一般城镇-中 心村”六级城镇体系,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做大做强中心城镇。加快建设口省级示范镇, 把口建成县城东辅城;着力建设田村、南塘、吉埠、沙地、五云、大田、王母渡、韩坊等中 心乡镇;精心建设湖、白鹭、三溪、宝莲山等旅游乡镇(景区),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商业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力争到 2015 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6%。积极发展城市商贸业,抓好国际商 贸购物中心、商务大厦、商会大厦、梅林古镇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建设建材、机电等各类 专业市场,力争到 2015 年,建成五星级酒店 1 家以上、四星级酒店 4 家以上,全县服务业 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5 亿元。积极培育发展金融业, 扶持国有银行拓展业务,设立村镇银行,鼓励外地商业银行到赣县设立分行或办事处,鼓励 发展保险、担保、租赁、典当等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信息咨询、会 展、文化创意、中介、广告、策划、动漫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建设一批精品 小区。 (四)大步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富民推动力 发展特色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赣县清 溪、大湖、桃三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示范区生 产功能、生态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出口创汇功能、教育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建成集高效 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区、度假基地、影视基 地及健身乐园,力争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 服务”的要求,重点发展柑橘、油茶、甜叶菊、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等六大 主导产业,打造赣州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花卉苗木供应基地。兴办一批年产值超千万元农业 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谱赛科、菊隆高科等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技推广,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 保粮食安全。 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完善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电网改造、危房改 造、安全饮水、信息通信网络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 能源,建设绿色生态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大作为推进发展生态化,提升发展承载力 用好用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项政策,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 进生态与经济有机融合。 创优生态人居环境。保护和改善赣源头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碳汇林业⑧,深入实施造林绿化 “一大四小”和景区林相改造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监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 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强化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完成韩坊、大埠、阳埠稀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工程。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处理率,力争城市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 40%和 3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 二级以上标准,县城人均拥有生态绿地及园林面积 12 平方米以上。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打造赣画廊、宝莲山风景名胜区、客家名人公 园二期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农家乐”,力争到 2015 年,建成 1 个国家 5A 级景区、 3 个以上国家 4A 级景区,五年累计接待游客 300 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 亿元以 上,打响“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品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开发“城市矿产” ⑨,依托赣州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赣州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甜菊 糖甙生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华能瑞金电厂废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建立有色金属、食品和建 材三个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加强节能降耗监管,改造传统落后工艺,发展低碳产业。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强化规划约束,严格计划管控,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施土地整理整治,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快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 率和回收率。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 (六)大视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发展原动力 解放思想,敢闯新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 展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做大做强城投公司,引进股 份制商业银行。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加强政府采购和专项资金监管。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行会计电算化。稳步推进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和人 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林业产权和事业单位等领域的改革。 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社区投入保障机制,提升城乡社区建管水平。完善人民调解、行 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畅通群众诉求和权益保障渠道。加强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筑牢群防群治基础,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 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健全“送政策、 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常态化、全覆盖工作机制,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 现服务,靠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加快创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洋塘国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按照 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支持各类人才领头创业, 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立创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 广大农民致富创业。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倡导立说立行,马上 就办,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杜绝吃、拿、卡、要,确保引进项目落地快,投产快, 达标快,企业发展无障碍。 三、大力改善民生,精心打造幸福赣县 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惠民工程,不断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 数。 全力实施惠民工程。今后五年,要树立“小财政、大民生”的理念,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加快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真正做到民生优先、 共建共享,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大投入,做到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 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重点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扶贫开发以及教 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每年办好办实一批民生工程。 2011 年,县财政筹资 4.5 亿元,实施好十大民生工程。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工程,完成 3600 套公租房、800 套廉租房建设,完成 3.09 万平方米棚户区和 7.5 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改造。 加快建设畅通工程,启动建设“一心三圈”⑩循环公路,分步建设通组公路。加快建设社会 保障工程,完善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推进储潭、大田等公墓区建设,改扩建农村敬老院 3500 平方米,建好长演麻风康复村。加快建设医疗服务工程,推进赣县第二人民医院、梅林卫生 院建设,新建赣县中医院,改造一批乡镇卫生院。加快建设教育工程,完成城关四小三期、 县中南校区新教学楼、城关小学新教学楼、14 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和 10570 平方米教师周转 房建设,推进民办职校、党校、教师进修学校、就业实训大楼、城关六小、教师公寓建设, 改扩建 8 所中小学校舍。加快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沙地和储潭 35KV 输变电工 程、口 35KV 和 110 (35) KV 输变电工程建设,启动城南和长演 110KV 输变电站建设。加快建 设乡镇办公住房改善工程,改善乡镇办公住房 6900 平方米。加快建设返迁安置工程,抓好 梅林、茅店、储潭 28 个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田水利和安全饮水工程,完成 3 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 32 座小(二)型病险水库应急除险工程,解决 9 万农民饮水安 全问题。加快建设社区服务工程,开工建设章贡邻里中心、桃源邻里中心和上庙邻里中心。 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镇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参 加失业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扩大社会福利保障范围。建立健全失 地农民生活保障长效机制,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拓宽就业渠道,力争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 7.5 万人以上,全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 以内。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突出抓好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 加快赣县教育园区和义源职教园区建设,建成赣县第四、第五中学和城关第六、第七小学, 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围绕关键产业建立一批科技创 新平台。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 态文化资源,完善西客家博物院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食品药品供应保障 体系,加快医院建设步伐,到 2015 年,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 3.5 张。落实利益导向 机制,倡导优生优育,严格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8‰以内。重视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更加关注少数民族、慈善事业、残疾人,支持工会、共青团、工商 联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积极做好审计、统计、发改、物价、外事侨务、水文气象、应急管 理、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对台、宗教等各项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我们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对政 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县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独特,倍受关注, 在推动发展上必须有更大的作为。面对新机遇、新形势、新要求,要弘扬革命传统,争创一 等工作,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 政府和廉洁政府,切实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始 终以发展为己任,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措施谋划思路和推动工作。不坐等“红头 文件”,不固守条条框框,不埋怨客观条件,难办的事勇于突破,探索的事勇于尝试,确定 的事勇于落实,时刻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创新的勇气,进位赶超的锐气。 坚持务实高效,提高行政效能。做好政府工作,关键在落实,核心是效率。发扬苏区优良传 统,改进干部作风,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 盾在一线化解,作风在一线转变,成效在一线体现。克服“文山会海”,完善绩效考核,强 化督查督办,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专管之责,时有限定之期,使各级干部把精力集中在 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坚决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 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行政问责,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自觉接 受县人大及其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 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着力提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使政府 运转更为规范,工作更加务实,成效更加显著。 坚持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 拍挂制度,完善拍卖师预选、招投标代理机构公开比选等制度。加强资金安全监管,逐步实 现财政、财务资金网上运行、网上监督。努力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创先争优,以加快发展、 转型发展的实践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各位代表!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面对全县人民的新期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 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赣县县委的正 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县人民,以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敢闯敢干的昂扬斗志,奋勇 争先的雄心壮志,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提速提质提效,为建设实力赣县、宜居赣县、生态赣县、 幸福赣县而努力奋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