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利用校园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利用校园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语文论文之利用校园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 ‎  利用校园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  温岭市长屿中学  颜颖峰 ‎  【摘要】中学写作教学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老师在作文课上演绎着滔滔不绝的写作技巧,学生却在写作指导中进一步迷失方向,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为此,笔者以为关注校园生态环境,可以激发创作情感,可以陶冶道德情操,可以凸现创作主体地位。‎ ‎  关 键 词:校园生态环境  激发创作情感   陶冶道德情操   凸现创作主体地位 ‎  在应试教育现实存在的背景下探索性地实施的素质教育,显得步履维艰,而中学写作教学也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在语文教学的传统作文指导教学的乳汁到底有多少转化为我们学生写作实用的血液,或者说学生们作文的骨肉生长到底来自何方的营养组合,是我们语文老师至今还甚为困惑的问题。据一些教育专家在一些地方中学生中做过阅读与作文的调查问卷,发现有近80%的同学认为老师作文课上的作文技法在写作时很想用的但很难用上。这说明,我们老师在作文课上的劳动几乎是失效的。我们的老师在作文课上演绎着滔滔不绝的写作技巧,而另一面是我们的学生却在写作指导中进一步迷失方向,找不到写作的归宿与前进的阶梯,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学生是懂得老师传授的作文方法,但一到实践写作时,却无从下笔,究其原因是学生找不到写作的材料,有的找到了材料却苦于语言贫乏,无从表达,归根结蒂在于没有解决好学生写作的源问题。那么,中学生写作的源到底在哪呢?‎ ‎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传统认为要解决学生作文中的“无米之炊”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火热的生活,让作文回归生活。笔者也不否认这是解决学生写作源的最根本性因素,但鉴于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让现在的学生投入火热的生活,恐怕不是那么现实,真正知晓教育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学生学得太苦,整天过的是“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贯有的且快节奏、高强度的校园生活已近乎麻痹了我们学生的眼睛。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放飞学生自由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而校园中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学生写作的很好源头,教师如何利用身边已有的资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呢?为此,笔者就利用校园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作初步的探讨。‎ ‎  一、关注校园环境,激发创作情感 ‎  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为此明确界定,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但是学生往往以为自己的生活“点线”太单调,太枯燥,激不起写作的兴趣。这时,我们教师可以让他关注身边的校园生态。一所学校,哪怕是条件再差的学校,也会有些花草树木,蜻蜓点水,雀跃寒塘的景致。学生每天从这些校园生态旁边走过,不会有什么感觉,没有人会去思考那些花草虫鱼与我们写作有何关系,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写作教学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我校就有着花园一样的优美环境。一走进校园,就是拾级而上的台阶,层层围绕的栏杆,配以线条鲜明的画面,突显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的产地,常常引来外来客人和家长驻足参观;校园里,绿色的草坪,鲜艳的花朵,各种各样的乔木类,灌木类植物资源,以及属于学校的小山,精致的亭子,不仅美化了校园,也美化了学习生活。校园如此美丽,如果引众多学子走进大自然中,用心灵去与自然“对话”,倾听生态的声音,了解生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的内涵,关注生命的意义,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新鲜的活力。‎ ‎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多次的写景和参观游记类的习作。有时我们老师会想方设法地带学生去某地游览,回来后再进行习作。殊不知我们的校园环境就是最适合我们习作的材料。只要我们老师能有一双慧眼去识别校园的美,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美,把我们的校园写进自己的文章,学生就会有话可说了。‎ ‎  在引导学生认识校园环境时,不要以为学生对校园非常熟悉而疏忽了方法的指导。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时有条理地表达。我们校园里的每一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都有一定的序。方位上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主次上有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之分。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同样,观察的顺序也有多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作文的条理性,也才能重新认识自己所熟悉的校园,从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我想正是学生对这些校园环境的关注,才真正激发了蕴藏在他们内心的创作情感,这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是多么感到欣慰呀!‎ ‎  二、适时点拨引导,陶冶道德情操 ‎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久以来,学生的作文大多已变成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唯恐它是不那么高尚的;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唯恐它是肤浅的。作文中充满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唯独丧失了学生自己。作文重要,做人更重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文作得好不好,除了受客观条件制约外,关键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在主观因素方面,人的感觉器官对于人认识外部世界是足够的,何况人还有思维能力,还可以借助各种认识的中介手段。那么如何利用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呢?‎ ‎  中国古代有许多品德高尚的文人,他们之所以品德高尚,与他们关注生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如陶渊明爱菊,周敦颐喜莲,陆放翁酷爱梅……但他们所欣赏的多是自己的那份清高脱俗。‎ ‎  我们校园里同样有许多生态植物,它们足以让我们清高脱俗。你看那遍布校园的菊花,一到深秋季节便迎风怒放,枝枝娇艳,朵朵超凡,细细品味可以尽去人间杂念,让人联想起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魏晋文人陶潜正提着酒壶绕着菊丛“秋菊有佳色,抑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旷达与闲适难道不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吗?坚毅不拔的青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拔多姿的翠竹,清高而有节;披雪报春的冬梅,傲视严寒冰霜。他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故而历来被古今文人们所敬慕且誉为“岁寒三友”。‎ ‎  校园生态环境不会说话,也不会行走,但他们尽其一生固守在一个角落,默默地散发着芬芳,他们的品格令人景仰。当你漫步在绿色林荫路,当你闻到那充满芬芳的草香,当你看到那红花满枝的校园,你的心情会无比喜悦。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带给人艺术美的享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那么对于学校来说,构建和谐校园是首要的,一个学生因为从一入学到小学毕业,有三分之二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学校作为教书授业场所,除了教给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的本领,更应该教给他们美的享受。当今校园文化环境以成为学校创新巩固新课改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校园文化环境精心设计规划,对学生人格完善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语文老师若将这这些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生态环境请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作客”,加上我们语文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哪怕是让我们的学生只爱上其中的一种,我想学生心的浮气躁的心灵也将得到净化,他们的道德情操一定会受到洗礼。‎ ‎  三、拓展写作空间,凸现主体地位 ‎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甚至“限旨”,止于教师的批改,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或摆脱不了无米之炊的困境,或走不出空话空套的无奈,时间一长,便没了自主的意识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新“课标”强调了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吐,所以必须要凸显学生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创作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酝酿、去创意,有个性地表达。为此,引领学生关注校园生态,走进奇妙的大自然,用心灵感悟自然,用高尚的情操去熏陶大自然,用那旷达、放荡不羁的去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构建属于自己的创作“‎ 平台”──创作目标自选、创作过程开放、创作评价灵活。‎ ‎  创作目标自选──校园生态异彩粉呈,让学生走进校园生态,用眼用心去感悟生命意义,体会蕴含其中的文化科学内涵。看花、观竹、赏鱼,缘木、吻草、听蝉等等广阔的生态空间,将会给学生无穷尽的选择空间:如学生看到桂花飘香,刹时有同学就以《折桂》为题,写作了一篇白话小说,思维的敏捷、构思的奇妙、文笔的优美,犹如桂花入鼻,沁人心脾,妙不可言。当看到小草破土而出时,有的同学就以《萌芽》为题,创作了一篇积极昂扬的现代诗歌;当有的同学听到蝉唱,就想到了骆宾王的《狱中咏蝉》,构思了一篇“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古色古香的散文。‎ ‎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如文体的选择,题材的截取,表现手法的运用等。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说来,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且切合各人实际水平,无论其是否具有挑战性,都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况且即使就是针对统一事物,学生往往也因为手脚的放开,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题目,运用不同的技巧进行表达,五彩纷呈取代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自然会强化兴趣,启发创新。‎ ‎  创作过程开放──‎ 关注校园生态,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自由组合完成创作,或三个一群面对高而有节的竹子品头论足,畅谈构思精髓,或五个一伙膝地而坐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完成赏菊的佳作,或一个人独自沉思,细细咀嚼,最后一挥而就。一句话,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过程、方式尽可能不加干涉。教师们所要做的是用民主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由的合作小组,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鼓励并宽容他们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  创作评价灵活──自然生态千姿百态,这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的评价也应该灵活多样,不要使用统一标准。“因材施评”,不仅仅是反映学生水平,而且反映学生的进步。而对学生的作文,教师首先要做忠实的读者──认真阅读;其次再做客观的评论家──评论具体中肯,使学生既看到长处,又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最后做有心的教育家──努力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适时及时地给予肯定,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让评语更具有激发写作动机的功能。‎ ‎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校园生态多姿多彩的一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进行创新作文教学,整合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里也可能给你的作文教学带来更广阔的契机,让我们共同关注校园生态吧。‎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细心地观察。教师要做有心人,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校园文化入手,积累写作素材,相信学生一定会写出内容丰富感动读者的文章来。‎ ‎  参考文献:‎ ‎  ①《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8期 ‎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③赵卫平《作文语言的分项、分层、分阶段训练模式研究》‎ ‎  ④郑友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2006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