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的乡村振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十四五时期的乡村振兴

十四五时期的乡村振兴:趋势判断、总体思路与保障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叶兴庆、程郁、赵俊超、宁夏认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将出现七个重大结构性变化。 ‎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这些结构性变化的总体趋势在 “十四五”时期将会延续。同时,受发展阶段转变、国际局势演变等因素影响,这些结构性变化在 “十四五”时期将呈现新的特征。 ‎ 1. 农业增加值增速和占比将进一步下降 恩格尔系数下降必然导致全社会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速相对下降,投入边际报酬递减和边际产能退出必然导致农业产能提高速度趋于下降,进口替代增加必然导致国产农产品市场空间趋于收窄。在这三种力量的作用下,我国农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速增长阶段。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 1979~2012年为4.5% , 2013~2019年为3.6%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北京等地第一产业增加值已连续多年出现绝对萎缩,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四五”时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农业领域在没有 7‎ 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投入的边际报酬将进一步下降;化肥和农药减量力度加大,重金属污染耕地和地下水超采地区治理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化常态化,畜牧和水产养殖环保标准提高,将促进超载的边际产能逐步退出;农产品进口规模扩大,将挤占国内市场空间。预计 “十四五”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 左右,期末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至 6% 左右。 2.主要农产品供求格局将趋向 “总量不足、品种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我国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求格局先后经历了 “长期短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 “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阶段。受供求两端变化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供求格局正在向 “总量不足、品种分化”的新阶段转变。据测算, 2018年全国粮食消费量约13600多亿斤,产量13158亿斤,产不足消约470亿斤;在总量不足的同时,不同品种的产消平衡状况出现分化,稻谷和小麦产大于消分别约为690亿斤和450亿斤,玉米和大豆产不足消分别约为660亿斤和1600多亿斤。“十四五”时期,“总量不足、品种分化”的格局将进一步凸显:稻谷消费峰值已过,人口总量的增加不足以对冲人均消费量的下降,稻谷消费总量已出现下降,以2018年为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稻谷消费量分别 下 降 3.6% 和 9.6% , 稻 谷 需 求 总 量 下 降3.8% ;小麦消费增量下降, 2018年全国小麦消费仅增加40多亿斤,即将迈过消费峰值;玉米经历了连续多年的产大于消后,已出现产不足消,未来随着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的 7‎ 增长,缺口将会逐步扩大;大豆的消费量和净进口量也将继续增长。产大于消的稻谷和小麦需要 “减量提质”,产不足消的玉米和大豆产量难以明显提高,这将是 “十四五”时期粮食供求格局的新常态。 ‎ 1. 农业比较优势将快速下降 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不利于农业特别是土地密集型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高时,土地经营规模小的比较劣势被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所遮蔽,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低于国外相应水平。当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内外农产品成本出现倒挂。当成本倒挂幅度扩大到一定水平后,运费、保费、税收、汇率变动等贸易成本不足以抵消其差额,国内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税后价出现倒挂。主要农产品成本倒挂的拐点大致出现在本世纪初,价格倒挂的拐点大致 出 现 在 2013 年 前 后。与 之 相 适 应 的 是,自2004年起我国农业开始出现贸易逆差,且呈扩大之势。主要农产品中,谷物、棉花、食糖、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畜产品已出现贸易逆差,水果也于2018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蔬菜和水产品虽然保持顺差但规模在缩小。“十四五”时期,随着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还将持续上升,国内外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倒挂的幅度将会进一步扩大。这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大进口压力。 ‎ 7‎ 1. 农户分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奠定了 “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 “大国小农”格局。在随后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乡村和城镇的非农部门。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逐步破除和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部分农户离开农村、进入城镇。这导致农户逐步分化: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农业收入占比不断下降, 2019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仅占23.3% ;从农民就业看,农村户籍劳动力已大部分转向非农部门,2019年全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仅为25.1% ,比全国农村户籍人口占比低30.5个百分点;从土地流转看,部分农户已将部分或全部承包地流转他人经营,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共有7434.3万户承包农户流转出耕地 3313.3万公顷,分别占承包户总数和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7.7% 和 36.5% 。“十四五”时期,受城镇化深入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代际更替等因素影响,农户分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户有望扩大经营规模、转型为家庭农场,部分农户有望离农退村进城,其他大部分农户的兼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5. 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将加速彰显 改革开放之初,农业农村的功能主要是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此后几十年,又增加了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建设用地和富余劳动力等功能,工农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单向支配和辐射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种局面开始转变,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 7‎ 开始彰显,新产业新业态 新 商 业 模 式 快 速 发 展。据 国 家 统 计 局 测 算,2019年全国第一产业 “三新”经济增加值达到6685亿元,占第一产业全部增加值的 9.5% 。“十四五”时期,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将全面进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将不断得到发现和彰显,并对城市产生逆向辐射作用。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信息网络、数字技术、物流体系等支撑手段的日益完善,乡村的生态、居住、文化等功能得到发掘,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共享经济、特色文化、养老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日新月异,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的载体不断涌现,乡村经济将呈现多元化、精细化、高端化、融合化的趋势。 6.人口流动将从由乡到城的单向流动转向城乡双向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尤其是 1996 年后城镇化速度加快, 1996~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累计增加5亿人。近年来,在农村人口继续大量进入城镇的同时,从城镇向农村的人口反向流动也已悄然出现。截至2018年底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已达780万人,进入乡村居住生活的城镇人口也在逐年增加。“十四五”时期,在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村人口继续进城的同时,受第一代农民工部分返乡、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农村 “三新”经济造就新的创业就业机会、农村人居环境改 7‎ 善对城镇居民吸引力提升等因素影响,从城镇向农村的人口反向流动将会显著增加,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特征更为显著。 7.减贫战略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人,7年时间累计减少9300多万人,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即将实现。虽然绝对贫困得以消除,但农村相对贫困仍将大面积存在。按照五等份分组法, 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组的8.5倍,不仅显著高于城镇居民高低收入组的倍差,而且也比2013年农村居民高低收入组的倍差扩大了1.05 ,农村相对贫困加剧的现象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减贫战略,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缓解相对贫困;农村的减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也将进行相应调整。 10月24—25日,全国农业农村计划财务工作会议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交流总结了“十三五”以来农业农村投资工作成绩,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投资面临形势和重点任务,安排部署2021年扩大农业农村投资重点工作。十三五”以来,农业农村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农业农村投入水平明显提高,重大政策谋划成效显著,投融资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投资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加强,为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投资工作将围绕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目标,‎ 7‎ 进一步聚焦确保粮食安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全面发展、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快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更好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扎实做好编制“十四五”重大投资建设规划、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增加政府债券资金用于农业农村规模和比重等重点工作,切实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