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大学2021年工作要点范文
大学 2021 年工作要点范文 2021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十三五”规划收 官之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校的发展也处于战略 交汇期,“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一步进入冲刺阶段, 同时,学校将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并迎来建校 80 周年校 庆。站在全新历史起点上,学校这一年的核心任务是解放思 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推动发展转型升级,着力实现科 学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加速迈进。 一、重点工作 (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各项工作 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加强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 和学校事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 控工作,有序推进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全力做好校园疫情 防控,科学调配防护力量和物资,加快科技研发攻关,发挥 智库力量,提升疫情防控科技服务贡献。加强对师生关心关 爱,全面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巩固对口支援方山县脱贫攻 坚成果。做好宣传引导,及时挖掘师生员工在疫情防控中涌 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 之心、谨慎之心,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二)组织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 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准确把 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需求,主动适应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等 新格局、新趋势,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担负起北理工的 历史使命,为实现学校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全面开 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把好方向、做好谋划。 (三)举办 80 周年校庆活动 以“特立潮头、开创未来”为校庆主题,以“传延安薪 火,承时代使命”为校庆宗旨,办好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校庆十大重点活动。通过举办 80 周年 校庆活动,筑牢全体师生员工爱国荣校、奋进新时代的精神 根基,汇聚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磅礴力量,进一步坚定 发展自信,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全球影响,开 创北京理工大学改革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四)科学编制“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深度调研、科学谋划,启动编制北京理工大学“十四五”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主动对接国家 发展规划,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全面谋划 与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引领与任务实施相统一,坚持 学校主导与民主参与相促进,形成以规划纲要为统领、以专 项规划为支撑、以学院规划为着力点的规划体系,指引学校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高峰引领交叉融合,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擘画学科蓝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和世界科技前沿,坚持内涵特色发展,努力打造“顶尖工科、 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的学科布局。以新兴、交 叉、融合的学科方向牵引学科高质量发展,智能弹药、智能 车辆、跨介质飞行器、机器人等方向实现引领发展;高能材 料、极端制造、虚拟现实等方向瞄准国家战略;空间科学、 光量子等方向夯实基础研究;国际争端预防、电子政务等方 向做实理工文交叉。加强对材料、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 的支持力度,以医工交叉融合拓展生物、环境等潜力学科, 持续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高质量完成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 工作,力争实现 20 个学科进入全国前 10%。 二是坚守国防特色,创新传统学科。聚焦国防领域重大 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以大平台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打造学科发展新方向。围绕“大智能”“大毁伤”“大感知” “大对抗”,重点依托延河 GF 科技高端实验室、智能传感 GF 科技重点实验室、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智能机器人 及系统集成攻关大平台,发挥学科群优势,打破院系和学科 壁垒,组建高水平学科交叉团队,实现跨学科融通创新,开 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抢占未来国防科技制 高点。 三是抢抓发展机遇,做强新兴学科。围绕国家急需领域 新兴学科,立足特色优势,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实现学科 水平跨越式提升。建设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加快网络空间安 全学科建设,在网络空间攻防对抗、JS 区块链、情报支援等 技术领域实现系统规划、体系推进。筹建人工智能学院。 四是坚持落实落细,提升管理水平。抢抓新兴交叉学科 门类增设契机,创新前沿交叉学科建设模式,跨学科组建优 势团队,加快推动学科发展。优化学科建设责任体系,高质 量完成“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工作,全面反映学校“双一 流”建设成效。动态跟踪学科建设水平,围绕学科要素水平 提升,建立“一学院一张表、一部门一清单”制度,精准发 布学科建设指导意见,探索学科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以 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资源动态调配机制。 (二)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提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是引导学生立志立德。完善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的 “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构 建“三全育人”组织实施、项目推进、责任考评体系。用好 课堂教学主渠道,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 打造一批名师领衔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一批课程思政优 秀团队。发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作用,用好红色教 育资源,建设一组项目、一批课程、一套教材、一批教育基 地、一个共享平台、一支教师队伍、一套运行机制,打造具 有徐特立教育思想特色、国家安全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构 建红色教育资源协同育人共同体。 二是激励学生学精学深。以促进学生有价值的成长为目 标,深化“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以高质量课程建设为抓手,一体化推进专业 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实践、教与学激励、体制机 制改革。持续提升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风学风,建设 “北理新课堂”。完善专业学院、书院教育教学协同机制, 打造高质量学育导师队伍,完善“三全导师”制度。构建“学 科专业一体、教学科研互促、同伴互助成长”的人才培养生 态体系,培养造就“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 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 构建一流专业体系。加强专业顶层设计,实现传统专业 交叉融合、转型升级;对标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国家级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筹建密码学专业;建强人工智能等新 工科专业。推进徐特立学院改革,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特区, 打造北理工特色品牌。 重塑高质量课程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构建先 进、特色、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立高挑战度基础课,厚实学 科基础知识点;增设学科主干贯通课,强化学科多元知识点 的衔接;打造精品研究型课程,促进多学科知识点的交叉; 建设前沿创新课,发挥前沿新兴知识点的引领作用;开设名 师讲堂,讲授学科科学发展史。打造精品核心课程,建设 5 门国际领先水平高端精品课程、50 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 课程、500 门具有北理工特色的高水平课程;实施核心课“课 长”制,加强教学名师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国家精品课程 15 门。加强精品教材谱系化建设,持续推进“特立教材”计划, 推动传统教材在理念、模式、形态、内容方面的创新建设, 规划出版教材 100 部。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课程和 实践内容,打造翻转课堂,建设名师讲、小班化、探究型课 程,探索菜单式设课;推动课题性实践,完善实验学分获得 机制。深化教与学的互动,围绕“空间+时间+知识穿越”建 设智联教室,坚持“学本名师、智联融动、明德精工、延河 品牌”,高质量建设“乐学”平台,打造常态化线上教学品 牌“延河课堂”。 打造双创教育品牌。坚持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 程,在专业设计、课程体系、平台支撑、双创导师、机制保 障等方面提升质量,打造以意识、能力、精神、文化、体系 为内涵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推进“创客空间学客化、学 客空间创客化”,着力做好“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大赛 的培育,力争本科生获国际、国家级竞赛奖 500 项。 创新教与学的激励机制。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 管理机制,强化贯通融合。实施教学名师培养计划。推进“延 河联盟红色资源育人探索”等重大教改项目,培育重大教学 成果。完善学生学习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校院两级荣誉课程 /学分体系,激励学生挑战型成长;以柔性教学管理模式,激 励学生个性化成长;以师生共创新课程,激励学生创造型成 长;推进以学评教的课堂动态选择机制。完善教师考核柔性 评价机制,统筹构建个人与团队、基础与专业、课堂与实践、 投入与效果的教学评价模式。 三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 多类型分层次的教育模式,培养“明德致远、宽厚基础、精 深求是、包容创新”的高层次领军领导人才。完善学生多类 型分层次培养,实施导师精细化分类考核管理,分类培养学 术创新型、技术创新型、复合领军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重构本研一体课程体系,形成公共 课、基础课、学科专业核心课、选修课、交叉课等五类课程 模块;实施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讲座式和实践式等五 种授课方式;建设精品课、视频公开课、课程思政示范课、 优秀案例课和全英文品牌课等五种优质金课,打造覆盖所有 学科的精品课、示范课 100 门。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性、批 评性和颠覆性思维,持续实施“驼峰领航”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计划。力争获全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 25 篇。加强研究生 创新创业教育,设立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力争获省部级以上 科技创新竞赛奖 400 项,申请发明专利 1000 项。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基层人才培养活力,完善部门 协同、师生激励、学院学科考核、导师约束、研究生分流淘 汰工作机制;从招生、课程、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方面入 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和谐融洽的导学关系,完善 学校(学部)——学院(学科)——导师责任体系。 四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全员参与、协同攻坚、共 享资源的本科招生宣传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圆梦计划”, 科学开展“强基计划”,面向知名中学开展“精工计划”,持 续提升本科生源质量。创新研究生招生模式,实施院士、长 江学者、杰青等优秀导师团队招生,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暑 期夏令营等方式拓展生源,加大新生奖励力度,建设新媒体 招生宣传网,强化朋辈宣传。建立博士招生资格与导师成果 产出、指导质量联动机制。提高接收推免研究生的比例,力 争硕士推免生达 1700 名,直博推免生比例达 20%。 五是确保毕业生稳定就业。多措并举稳定就业率,完善 就业工作体系,落实学院“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学院、 教授、研究生导师作用推荐就业困难毕业生,最大程度降低 疫情对学生就业的影响;通过“线上双选会”“远程面试” 等形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积极引导提升就业质量,向 国家战略新兴行业输送优质人才,推进“北理青苗工程”, 加强就业观、择业观教育,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毕业生 到国家重点单位和世界 500 强就业比例力争达到 65%以上; 到国防系统就业比例努力保持在 30%以上。巩固职业生涯发 展教育优势,继续实施“金牌教练计划”,依托“摆渡人工 作室”,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将职业生涯教育 由面向毕业生拓展到全体在校生。 (三)精谋细耕分类卓越,开创人才引育崭新局面 一是德教双馨,树师德铸师魂,强化师德实效。聚焦北 理工人 80 年教书育人实践,深化教师思想铸魂工程,以史 育人、以文化人,以心聚人。凝练师道文化,深挖为党育才、 为国铸剑的发展史,提炼老一辈北理工教师为人为师的大爱 师魂。构筑荣誉高地,褒奖德教双馨的大师名师,开展多层 次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形成院院有典型、榜样在身边、 人人可学做的局面。打造特色思政,培育北理工特色思政品 牌,推进“教师思政工作室”建设,深化“师缘·北理”“寻 根计划”“聆听师道”等教师思政活动,涵养师德师风,营 造尊师重教文化生态。 二是大师引领,引高端强队伍,加速人才汇聚。强化顶 尖人才引领,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目标,加强 顶层规划,围绕学科建设重点,瞄准国际顶尖学者,构建以 诺奖获得者、院士等为核心的顶尖人才清单,实施精准引才。 优化人才汇聚机制,发挥人才特区优势,优先团队引进、前 沿新兴方向引进、世界顶尖团队成员引进和依托重大装置平 台引进。力争年内引进 3-5 名顶尖学者,形成大师引领、以 才引才的人才头雁效应和倍增效应。 三是团队集聚,重培养聚合力,形成“兵团”优势。健 全“领军人才+团队”激励机制与政策,实施团队考核与评 价机制,发挥集聚效应,以团队的优势汇聚更多学术造诣精 湛、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术 骨干,形成“团队、成果、人才”良性互动局面。立足国家 重大战略需求、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以及一流的 国际化交流平台,分类遴选、分类支持,创新北理工团队建 设模式,围绕智能毁伤、无人系统、激光制造、新体制雷达、 电子对抗、特种材料、新一代动力能源、虚拟现实、工业互 联网与大数据、数学研究、高能量物质、医工融合等重点领 域,打造 15 个左右高水平创新学术团队。 四是创新机制,深学术凸特色,丰富多元评价。健全学 术评价体系,重点围绕学术贡献与学科特点,不断深入推进 “代表作”评价制度。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岗位体系、评价 体系、激励体系和发展体系及相关制度。打造专业化队伍, 加大毕业于世界前百高校博士招聘力度,实施外籍教师引进 专项,实现博士后队伍持续倍增,建设专职科研队伍、专业 化管理服务队伍和一流实验技术队伍。多措并举构造人才生 态,更大力度推进重心下移,选择试点学院,下放进人、岗 聘及职称评审等“人力资源包”;量身定制成才路径,设立 人才引育专项基金,充分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创造力。 (四)瞄准前沿服务战略,推动科技创新转型立功 一是战略引领,为自主创新做出新贡献。围绕国家战略 急需,在精准定制毁伤、自主无人机动、材料基因组、智能 探测制导、先进试验测试等领域,着力解决制约新型装备发 展、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重大基础和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推动 创新成果快速集成演示和转化应用,在谋划新一批国家重大 工程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推进交 叉融合,在新型智能无人系统、临近空间攻防、目标易损性 优化、区块链 JS 应用等方向超前布局,开展探索性、颠覆性 研究。突破“卡脖子”短板,在新型动力传动、智能在轨信 息处理、核心器件与基础软件、智能极端制造、JG 关键材料 等方向上解决行业瓶颈难题,持续提升自主可控能力。积极 参与国家科技“十四五”有关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二是强基拓新,力求重大关键技术新突破。强化原始创 新,围绕国家安全战略和国计民生需求,从工程应用中提炼 十大科学问题,多学科交叉集聚十大基础研究群体,大幅提 升基础创新研究能力,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量与重大重点项 目数量取得提升,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创新生态和政策体系。 拓展创新交叉领域,重点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医工融 合、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领域取得新进展,深入推动科技冬 奥、空间载荷与深空探测、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等国家重大计 划技术攻关,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作出新贡献。聚 焦新兴技术领域,积极探索雷达监测、动态光谱成像、纳米 材料等前沿领域颠覆性创新。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积极 承担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新一代人工智能、天地 一体化信息网络、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等领域国家重大 专项、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 三是创优平台,带动多元创新能力新提升。在战略必争 领域,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论证建设延河 GF 科技高端实 验室;面向材料大数据挖掘、材料基因组等重大方向,谋划 建设 JG 主干材料国家实验室;围绕社会安全智能治理,论证 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战略前沿领域,筹建重大科技基础 设施。聚焦天文雷达阵列、强动载与环境耦合模拟实验等方 向筹建多学科交叉、国际一流的基础科研设施。在新兴交叉 领域,重点在理工交叉、医工交叉等方向,布局建设省部级 科研平台。在理工文交叉领域,打造人文社科类研究平台, 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文社科”的模式建立高层次研究 基地,加快推动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建设,带动社科 基金项目获批数取得较大突破。在战略研究智库方向,做强 北理智库,充分发挥中国工程科技前沿交叉战略研究中心作 用,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战略性研究, 推动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产出,发出“北理声音”。 四是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持续完善“聚 大团队、建大平台、担大项目、出大成果”的全链条科研体 系。在若干重点战略前沿方向,探索“大团队+”“大平台+” 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重点在智能毁伤、激光制造、虚拟现 实、新体制雷达等方向,打造“大项目+大成果”的全链条 科技创新范式,建设高水平创新学术团队。深入推进“四级 联动”机制,探索建立领军人才主动担当、创新团队齐心协 力、学院机构组织帮扶、学校整体引导支持的工作机制,激 发上下联动的团队创新活力。加强战略顶层谋划,建立科技 重大事项咨询研究机制,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启动 一批”的思路,创新重大重点项目论证培育模式,滚动推进 实施。力争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6 项以上,保持一等奖不断线。 五是内外联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取得新成效。优化科 技成果转化体系,汇聚融合科技成果转化链上的内外要素, 提升应用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建立长效合 作机制。按照“对内高效集约、对外高质开放”的建设思路, 加强校内外资源联动,结合校地优势资源和需求,打造体制 机制灵活、独立运转的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研 究机构。提高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创新科研组织模 式,围绕医工融合、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 集成攻关能力,主动对接 “三城一区”和良乡大学城建设, 承担重大项目,提升贡献能力,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构建服务区域战略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重庆创新中心、唐 山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三大综合类外派机构建 设,谋划论证与浙江、广东等地合作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 形成以六大板块为主要支撑的对外合作崭新布局。 (五)逐梦寰宇开放办学,打造全球交流合作特区 一是实施高举高打,拓展国际合作广度深度。优化学校 全球合作布局,深耕九大区域合作平台,实现世界一流大学 /学科深度合作伙伴增加 15 个。构建大学——学院/学科—— 教授为主体的多层次国际合作体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力军作 用,推进交流合作重心向院系下移。寻求国际合作新支点, 新增联合实验室 5个,新增“111 创新引智”基地 1个。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加强高 水平合作办学,推进中英创新学院、中德学院、中澳学院建 设论证,探索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模式。提升国际教育质量, 持续推进本科生国际交流长期项目,打造中外联合培养和跨 文化学习相结合的国际化育人模式,实现本科生国际交流比 例达到 45%,长期交流人数近 500 人;加大研究生国际联合 培养、学术交流、竞赛活动参与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具 有出国经历的授位博士生比例达到 85%。 三是多元并举发力,构筑国际合作高端平台。抢占发展 先机,开拓与国际民航组织、国际空间组织、联合国工业发 展组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凸显优势 特色,推进航空发展研究院、电子政务研究院等海外实验室 /研究院建设。加强中俄教育合作,加快建设深圳北理莫斯科 大学,充分发挥中俄学院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中俄教育双向 互通。谋划建立海外联络工作站,依托孔子学院新建汉语中 心,推进境外办学新突破。 四是彰显一流风采,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完善留学 生培养工作机制,推进教育、管理、服务趋同化,持续发挥 “留学北理”品牌效应,留学生规模达到 2600 人,发达国 家生源占比 45%。开展高端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世界大学校 长论坛、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北理诺奖学者论坛等高端学术 论坛。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创建《能源材料前沿》《类 生命系统》《空天:科学与技术》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 (六)师生为本美美与共,构筑宜学宜居和谐家园 一是攻坚难点重点,校园基本建设提质升级。重点推进 怀来火工试验基地、文博中心开工建设,高质量保证文科文 化区投入使用。完成中关村校区校医院改造、整体环境治理 工程,完成西山综合实验楼和良乡校区学生生活区组团、教 学楼组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大楼、博士后宿舍楼和文科 文化区景观提升工程,学校总体建筑面积增长 20.4%。完善 良乡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工业生态楼、工科实验楼北 楼、前沿工科交叉楼 B 座和 C 座前期工作,启动工科实验楼 主楼、南楼及研发楼前期论证。 二是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深化智慧、 温暖、品质后勤服务理念,建设智慧热平衡系统,在教学和 办公楼加装洗手池热宝,为学生浴室加装硬件设备,完善后 勤、物业、学生“共管共服”长效机制,进一步美化亮化校 园景观,开展“阳光餐饮,透明办伙”工作,以信息化提升 能源管理效能。加快推进“智慧北理”建设,推动多校区视 频会议系统建设,扩大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增大校园网 出口带宽,组建专业化 IT 服务团队,打造“幸福北理”信息 化服务品牌。 三是完善资产体系,做好一流大学支撑保障。落实安全 生产责任,增强安全红线意识,夯实安全责任体系,提升安 全检查实效,创新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启动建设材料库房规 划。推进国资体系重构,落实《北京理工大学国有资产管理 规定(试行)》,开展资产清查;推进成本核算改革,提升公 房使用效益;高质高效完成中关村校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 良乡教学楼组团整体搬迁方案等资源调整工作;加强周转房 管理,提高周转率;继续加大公房清理力度,解决历史遗留 问题。 加大平台建设力度,重点围绕高端人才引育、多学科前 沿交叉、高水平国际合作等需求,统筹条保建设项目,筹建 量子物理实验中心、前沿交叉平台等学科实验平台,加快高 水平实验队伍建设,提升实验平台能力。 四是讲好北理故事,展现一流大学精神风貌。聚焦学校 第十五次党代会和 80 周年校庆,推出“砥砺奋进、辉煌北 理”系列报道,做好学校办学成绩、精神文化、人物事迹等 宣传工作,让北理声音传得更快、更响、更广,激发广大师 生员工和校友的自豪感、归属感、荣誉感。 五是传承红色基因,涵育新时代大学文化。深化北理工 特色红色文化建设,熔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一流文化。 走好“红色育人路”,举办党创办中国特色新型高等教育之 路论坛,摄制并播出纪录片《红色育人路》;建好“红色文 化圈”,重点建设自然科学院(延安)精神文化传承教育基 地、北理工国防文化主题教育基地;讲好“红色育人史”, 开展“讲史”“写史”“演史”活动;绘好“红色文化图”, 设计新版校园导视系统,完成北湖景观提升;谱好“红色育 人曲”,打造校庆形象片等媒体作品,展示出红色文化育人 的丰硕成果;打好“红色文化牌”,升级校园文化氛围,设 计培育一批文创产品和校庆邮品,组织校庆系列文化活动, 举办校庆主题展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七)党建引领把舵定向,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证 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工 作中行动上。扛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政治责任, 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做好疫情 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党的政治 建设各项举措,不断提升统筹谋划能力、落实执行能力、依 法治理能力、组织动员能力,推动现代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 水平持续提升。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 行民主集中制。各级党组织履行好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党组 织书记履行好第一责任,领导班子成员履行好“一岗双责”, 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把制度 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大学治理效能。按照中央要求,把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校党员、干 部的终身课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中央专项 巡视整改、主题教育整改等任务落实。完善校内巡察工作机 制。巩固提升脱贫工作成效。 二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向深入。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 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 党员干部头脑,持续做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 完善“三级联动”学习机制,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 平台,深化微党课、微故事、微心声、微阵地、微团队的“五 微一体”理论学习新模式。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 纲要》,厚植师生爱国情怀。落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提升工程推进计划(2018—2020 年)》。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 效机制,深化教师“思想铸魂”工程。深入开展“担复兴大 任、做时代新人”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寻初心守初心践初 心”红色育人实践。推进书院社区文化建设。完善四级心理 危机预防体系。高质量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思政金 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 任制,完善制度体系,强化阵地意识。 三是提高政治能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 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扎实做好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工作, 选优配强中层领导班子,提升领导班子合力。制定学校中层 领导人员队伍建设规划(2020—2024 年),修订干部选拔任 用和管理相关文件,推进干部分类考核机制改革。发现和培 养一批“政治强、业务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强化对领导干 部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和政治监督,加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情况监督,压实基层党组织的干部监督职责。强化干部思想 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开展与学校“双一 流”建设相适应的专题培训。 四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贯彻 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深化党支部标准 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推进教师党支部 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优化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 职评议考核长效机制。加强党建研究和党建创新,将成果有 效运用到学校具体实践。深化“一党委一品牌,一支部一活 动”党建品牌建设,推进基层党委“党建工作室”“双带头 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推动“样板支部”、青年教师 “青藤计划”和“支部+”师生支部共建,打造基层党组织 联动工作格局。加强“智慧党建”建设。进一步加强在青年 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保证党员发展质量。 五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锲而不舍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监督检查,严防 反弹回潮,严查隐形变异。创新方式方法,完善纪检、财务、 审计等部门联动机制。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对典型问题 通报曝光。制定学校《督查工作实施办法》,持续规范校内 督查检查考核,继续改进文风会风,切实为基层减负。密切 关注“四风”隐形变异等新动向,整治只表态不落实、打折 扣、做选择、搞变通,以及维护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 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做好事 关师生切身利益重大事项按程序听取意见建议工作。深入一 线调查研究,及时回应解决师生关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六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提高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化、规 范化水平。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查处违反政 治纪律的问题。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制定学校纪委监督 工作办法、学校纪委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工作管理办法、执 纪审查审理工作细则,健全完善执纪工作规范。紧盯关键少 数、关键领域,加强日常监督,对重点领域职权清单制度建 设开展科学评估,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工作机制, 切实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加强经常性纪律教育,不断增强不 想腐的自觉。完善学校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将落实巡视 巡察整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 况作为考核重要依据。 七是加强党对统战、群团、国家安全、保卫保密、离退 休等工作的领导,建设一流校园文化。发挥好教代会工代会 作用,完成教代会工代会换届工作。保障学术委员会作用发 挥。坚持学术委员会委员、教代会代表、学代会代表列席校 长办公会议制度。加强团组织建设,筑牢团员青年爱国荣校、 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根基。强化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政治引领、 管理监督和服务保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加大党 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锻炼和使用力度。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保证重大活动和各敏感期学校政治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做 好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建设一流平安校园。做好保密资 格复审准备工作,健全保密工作长效机制。做好信访工作。 加强离退休教职工党建工作,将关心关爱老同志工作落到实 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