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谈小学生数学个性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谈小学生数学个性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谈小学生数学个性的培养 小学生活泼好动,探究性强,正是培养创新精神,形成个性的重要 时期。而数学是一门创新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自 信、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发 展个性的基础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 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个性的 张扬。因此,现代教师要唤回学生的自信。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间应当 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放手 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 跃跃欲试,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给予大力表扬,及时鼓励和引 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 树立自信。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哪怕是 微不足到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随时 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样 的宽松环境中,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培养其个性。如教学这样一道 例题:“壮壮和丽丽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壮壮每分钟走 55 米,丽丽 每分钟走 60 米。经过 6 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们家相距多少米?” 教学时,我让学生实际表演,弄清速度、速度和、相遇时间及总路程、 路程之间的关系,学生马上得出两种解法:55×5+60×5 和(55+60)× 5。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有个学生提出:“教师,书上线段图为什么这样 画呀如果壮壮和丽丽在学校同一方向,他们之间相距多少米?”非常好 的问题,我随即表扬了他爱动脑筋。如果按照他的想法,会怎样的的结 果?我又出示了线段图,从图中不难看出,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丽丽 家离学校的米数和壮壮家离学校的差。列式为 60×5—55×6 或(60— 55)×5。有没有别的情况呢?鼓励学生继续思考,给每个学生表现的 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除了上面两种情况,还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我让每个学生动起手来。他们画了很多种线段图,一起来讨论解决问题。 这样,为学生构建了开发的思维空间,充分利用书本设计了可思考的问 题,学生情趣高昂,个性飞扬。二、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发展个性的 表现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 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发展个性 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 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 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新课 题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 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应 用题:“有 25 块棱长 0. 6 米的正方体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 2. 5 吨,如果用载重 4. 5 吨的汽车一次性运往工地,运走这些大理石至少 需要多少辆汽车?”同学们的解答是:2.5×(0.6×0.6×0.6)×25÷ 4.5=3(辆)我也认同了这种解法,正要讲下一题时,有个学生提出疑 问:如果 25 块大理石用 3 辆汽车一次运完,由于 25÷3 的商不是整数, 又不能超过汽车的载重量,那么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只能把一块或一部分 大理石锯开来,分装在这 3 辆汽车里,而这在实际运输中是不可能的, 所以至少用 3 辆汽车来运是不对的。听了他这种讲法,我感到很惊喜。 想不到这位学生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 能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积极地与他们一起探索, 去发现更广阔的新天地。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是学生个性的张扬爱因 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 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 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加之,小学生对身 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 一切。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善于启发学 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 标新立异,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并及时给予适当评 价。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 现别人没想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多种解决的方法,使学生的聪 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教学应用题“服装厂要做 1500 套服装, 计划 30 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套数是原计划的 1.5 倍,实际完成任 务用了多少天?”同学们的列式是“1500÷(1500÷30×1.5)=20(天)”, 我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筋,还有别的解法吗?”通 过鼓励求异,学生有的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展开热烈的 讨论。过了一会,在位学生举手回答了另一种解法:因为生产的总套数 不娈,实际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 1. 5 倍,那么反过来计划时间是实 际时间 1.5 倍列式是“30÷1.5=20(天)”。真是太妙了,多么富有创造 性的思考呀!我就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做,不仅 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开发 了创造的潜能。四、设计开放性题目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拓展兴趣是思维 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 绪。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 学中,教育要设计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谓开放性题目, 通常是指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答案往往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能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利于思维的开拓 和深化。同时,开放性题目由于各个要素的开放性,具有一定的神秘色 彩,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新华书店、学校、 体育馆在同一条街上,新华书店离学校有 600 米,体育馆离学校有 800 米,新华书店和体育馆相距多少米?”由于三者所处位置不同,解法也 完全不同。一种理解:学校在中间,列式是“800+600=1400(米)”,另 一种理解:新华书店在中间,列式是“800-600=200(米)。像这类题目, 突破了常规思考方法,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题,这样 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和创造性。 数学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 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勇于进取、坚持已见……以及 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创新个性的隐含表现。因此,在小 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发挥数学的教学功能,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奠定坚实的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