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浅谈音乐教学的审美艺术 ---浅谈音乐课堂创新构思教学审美情感
音乐论文之浅谈音乐教学的审美艺术 ---浅谈音乐课堂创新构思教学审美情感 浅谈音乐教学的审美艺术 ---浅谈音乐课堂创新构思教学审美情感沙坪坝区红糟房小学 刘兆银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在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几年来,我们通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音乐“情感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明理,激情、导行”为指导思想,运用“以教材为依托、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思维为主线、以育人为目的” 的教学策略,优选途径和方法,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教学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美育是教育者通过各种美的手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感受、理解、爱好和欣赏能力。音乐在美育研究中,对音乐美育的本质、地位、作用等,教育界都作了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充分表明音乐美育问题已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提高对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美育,就是培养和造就21世纪创新型的、大众化的作曲家、诗人和艺术家的必然;美育并不单纯是为了普及美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塑造和谐完整、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不需要从外强加于人,而是以春风化雨般,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的歌和可泣可爱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接受美的熏陶。 一、 借助形象,创设情与境,达到“以形悦目”。 在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体现了大纲给审美教育一个肯定的地位,这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把审美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中。”同样“美与崇高”存在于音乐中,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见诸各个时期的歌曲和旋律中,音乐多是古今中外的名歌精曲,无不是作曲家“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神奇的旋律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那一支支一首首数不胜数的歌曲都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作曲家的审美理想,哼一哼这些乐曲作品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社会无处不美,留心处处皆是美。” 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借音乐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灵性,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美化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美的信息。从而逐渐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美,与作曲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的生动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应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孕育学生情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美感原起于形象直觉。首先要体味歌词的词语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乐曲美感的途径,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春天在哪里》一曲中”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小朋友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春光的和煦,触到春风轻柔的抚摩,闻到春草淡雅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春天里的万事万物在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二、借助语言,创设情与境,达到“以言赏心” 课堂上用得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浣、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 “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反映社会、反映生活的是歌词的形象没而它又以形象教育学生,影响其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在审美教育中尤其重要。如《国旗国旗真美丽》,抓住词语让学生进行赏析,从色彩、感情去指导感知形象,使学生意识到“国旗,实在是不平凡的旗帜,赞美国旗!由此对国旗的热爱和崇敬,并了解国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要求同学以创新、求实、好学、团结、奋勇向上的崇高精神来向国旗献礼,只有这样才能表示对国旗的无限敬仰。” 三、创新施教: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如在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自己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教师先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发的声音高?接着让一名学生敲击钢琴上的某个琴键来模仿大钟和小钟,让大家思考分别用哪一边的键敲击更形象;最后进行游戏活动。(如下) 第一步:教师弹琴,学生围成圆圈,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不同,让学生做出体态反应(高时人立正,低时人蹲下;强时大圆圈,弱时小圆圈)。 第二步:加大难度,让学生根据音乐时高双弱,时高双强、时低又强,时低又弱等变化做出体态反应。 第三步:聆听几首描绘不同形象的乐曲,引导学生用运用表现音乐形象。 通过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原本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得到巩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若在教学中能通过听各类范唱、授唱、领唱、轮唱等形式激发学生探求挖掘歌曲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乐理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思想美还包括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离情。如《我有一只小羊羔》中 ‘我’ 和小羊羔之间的爱,《小宝宝睡着了》中真挚深厚的母女亲情,《放牛歌》中小放牛娃勤劳、勇敢、乐观的精神,使同学仿佛看到新中国的未来希望所在。通过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通过对歌词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伴有广泛审美能力的迁移,提高审美能力。美包含在旋律和歌词中,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哀或乐的审美体验中感知旋律和歌词美、形象美、思想美,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旋律与歌曲美的天地中充分吸取营养。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入改革、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四、创造性示范导学,深情感 我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量,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受和启发。如在欣赏《生活是这样美好》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一轮红日从东边冉冉升起,给绿油油的田野披上了一层金灿灿的纱巾,百灵鸟放声歌唱,百花齐放,吐露着诱人的芳香,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 ——我们放开歌喉幸福地歌唱,自由地飞翔,茁壮地成长。使学生首先从视觉的听觉上产生美感,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在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 的目的。大胆让他们或自己演唱、演奏、或放录音等。首先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再如:教学>时,把课前准备好的小鸡、小鸭、喜鹊、青蛙等的头饰摆放在讲台上,小朋友们一看这群可爱的 “小动物”,他们的情绪就非常高涨,参与意识自然也非常浓厚,再加上教师请同学上台扮演“小动物”,……他们清脆的“动物说话”声,无比投入的“动物”表情,精确的“动物”动作,看上去是多么的形象毕真,那一个个都无比天真活泼、生龙活虎。顿时,教室好像变成了“动物园”。那优扬婉转的神奇旋律、阅耳动听的“小动物叫声”,如丝丝细雨、涓涓溪流、像和煦阳光、好似碧波荡漾……启迪、温暖和滋润着小朋友稚嫩的心扉;音乐,这一门美学好像一剂无形无味的‘多维’营养液,徐徐涌入小朋友滚烫烫、红彤彤的血液里,滋润着他们的身心;那张张苹果似的小脸蛋上,好像都密密麻麻地清晰的写着:“我们向往、探求乐理知识,热爱、欣赏音乐,在这健康、向上的神奇旋律和歌曲的感染跟熏陶下茁壮成长,并一定有能力、有魄力攀登二十一世纪的科学高峰!” 他们那像为21世纪特别装备的小脑袋、小手、小脚板是如此轻巧和玲珑。只要有音乐响起,随着节拍情不自禁的跳跃摇摆着、舞动着,是名副其实小天使。一般说来,成功的演唱、演奏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参与意识是非常有效的,录音和音响如果能配合一定的手段,效果更佳,或适当的语言引导。只有在小学生真正感受了音乐之后,才出现其它的教学内容,使小学生的概念知识真正扎扎实实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就这样,小学生们才能实实在在置身于美的创造性氛围,接受美的熏陶。 五、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赣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舞,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力争从整体上具有良好素质。能用令人信服的独唱、领唱、演唱、范唱、伴奏和讲解来牢牢吸引住学生,这一点更证明“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名言所揭示的真理。教师良好的素质还体现在对于教材真正的熟悉和喜爱,只有当教师真正对他所教授的教材充满热情时,才说得上让学生也产生兴趣与热情。审美教育,至少包括了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包含了遵循美的规律,以及启发性、创造性这几条以上。如本人在上一年级小朋友的音乐课时,发现他们的乐感和节奏感较差,就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等特点,自已动脑为他们创编了一首增强他们节奏感的《拍手诗》:“(师领)刘老师怎么拍,(生答)小朋友就怎么拍,…….这么……,……那么……(省约号代表同上句)(师领)拍呀拍呀,用力拍!(生答)拍出小朋友苹果似的脸在笑;(师领)拍呀拍呀, 用力拍!(生答)拍出小朋友动手、动口、爱动脑;(师领)拍呀拍呀, 用力拍!(生答)我们是边拍边唱:爱老师、爱学校、爱科学的乖宝宝!”我就是这样,在教育生涯中力争尽其自己最大的能力,从各个环节注重了音乐教学的创新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充分证明:创构音乐课堂——情与美是音乐最和谐的旋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