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实践论心得体会5000字
2021 实践论心得体会 5000 字 实践论心得体会 5000 字 1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 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 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 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 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 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唯物实践论的发展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最关键核心思想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 最生动的理论体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区别于其他一切落后思潮的卫道者的生动标志。 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与全面关照,肇始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探索。其中,马克思所作 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谓是这一哲学范畴的权威读本,也是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 主义思想方法的生动教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独到见解,鞭辟入里,分解科学, 极富战斗力,充满了哲学意味之上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一语中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 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直接引出了关于客体与主 体,直观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哲学范畴的极富意义的讨论,将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巨大困 境,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民面前。 接下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 义。”这就将唯物主义的危局与对实践的认识程度联系了起来。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 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便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尽管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 经院哲学诚然有其贡献之处。 通过这样的建构,马克思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对真理的认识之路,即“主观认识”——“人 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的一条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 也为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发展范式。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可 以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实践观的理论典范。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极 富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先进的理论的精华。 实践论心得体会 5000 字 2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 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 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 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 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 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 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 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唯物实践论的发展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最关键核心思想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 最生动的理论体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区别于其他一切落后思潮的卫道者的生动标志。 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与全面关照,肇始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探索。其中,马克思所作 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谓是这一哲学范畴的权威读本,也是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 主义思想方法的生动教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独到见解,鞭辟入里,分解科学, 极富战斗力,充满了哲学意味之上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一语中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 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直接引出了关于客体与主 体,直观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哲学范畴的极富意义的讨论,将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巨大困 境,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民面前。 接下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 义。”这就将唯物主义的危局与对实践的认识程度联系了起来。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 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便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尽管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 经院哲学诚然有其贡献之处。 通过这样的建构,马克思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对真理的认识之路,即“主观认识”——“人 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的一条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 也为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发展范式。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可 以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实践观的理论典范。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极 富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先进的理论的精华。 实践论心得体会 5000 字 3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 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 直到今天,我仍经常读《矛盾论》、《实践论》这些哲学著作。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 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 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 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 读《实践论》一文。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批判主观主义 特别是教条主义和媚外思想,端正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做人(个 体的和社会的人)的思想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 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 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样,工作中要了解与掌握人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 观点,都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教条主义 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熟读、背诵和摘引经典书籍的个别词句,自以为 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理论家,把经典书籍当作教条,生吞活剥,脱离群众,空谈理论,吓唬人, 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如一些打着改革招牌的假经济学家和所谓精英人物们认为,中国 的经济改革现在已到了攻坚的最后阶段,一个十字路口,向前走,就是建立迎合美、英要求 的完善市场经济,不与美、英等国际接轨,就是向后退,就是回到计划经济的死路。 此类理论谎谬得很(帝国主义用精英之口亡中国的理论),正是这些年来误国之根源。中 国当前确实也处在十字路口。近年来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国营企业私有化运动的后果,已经 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广泛层面上,逐渐浮现。 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提出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错误口号,已造成千上万国有企业 职工下岗,这违背党和政府最初的承诺,违背了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的精神,使得一些 人在没有群众的监督下造成国有资产有目标的流失;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教育产业化,造 成更多的家庭孩子没钱读书,甚至于发生极端情况;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医院背离了救死 扶伤、治病救人原则的改革,造成了全国有近一半的病人有病不去医院,去医院的人一半应 住院不住院。 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已经到了危害人民和平生活的边缘,严重背离了中国共 产 党最基本的要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国企私 有化运动难道还不应当立即终止吗?中国的社会形势、安全形势和国际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才能解释,也才能找到恰 当的对策。 这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建设为 中心,其它私有制经济为辅)。因此,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坚持实践第一的观 点,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崇洋媚外思想,在当前显得由其重要和紧迫。只有解决了指导思想 问题,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第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轻视 理论、甚至否定理论的经验主义同样是错误的。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经验主义者,指出“他 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 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例如中国的全民教育和卫生体系被破坏的问题:实施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政策,使我国 的全民免费(低费)普及教育及全民卫生体系几乎完全崩溃,这就是经验主义者瞎搞的结果。 改革方向使国立学校和医院市场化,使私立学校和医院贵族化,使穷人看不起病,穷人 孩子上不起学。但是穷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被漠视,竟要靠私人筹款和社会捐资(什么“希 望工程”),而原有的国有学校和医院,竟变成了可以大赚其钱的市场。中国人民群众的这 种权利却正在被市场化进程所剥夺,通过高学费的壁垒,穷人的孩子世世代代将被抛弃!而 人民得到医疗卫生救治的基本保障(公费、半公费医疗),也被从根本上破坏了,这样的改革 难道不是谎谬的吗?毛泽东坚持这样的观点:“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 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既是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不能 就事论事,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而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各项工作中的实践问 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 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方 面,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方法以及效果,都需要在实践中予 以检验,不能凭主观想象,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结论;另一方面,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 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 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计划、 方案,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四,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 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 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 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 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 作中工作者对其作用对象思想本质及其活动变化的了解,就不能停留在具体感性材料的把握 上;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耍经过“思考”、“制作”,“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 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实践已经证明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并不是强敌外患,而是指导改革的整体思路 出了问题。中国人不能老是被美国人和西方人提供的经济改革模式所诱导。不能跟着美国人、 英国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中国人设置和引导的路子走,那是一系列的圈套,走一步,陷 一步!苏联社会的崩溃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死路!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是经过中国几十年 的发展,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总结中得出的社会发展的理论认识。 实践论心得体会 5000 字 4 类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客观规律,“达于论理的认识”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 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客观规律的全集,就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认识能力极限的最终达成。对绝 对真理的无限趋近而无法全部达成的现实,使得人类对无限真理的不懈追求成为一场有头无 尾的无限量的战斗,也使得人类陷入一场不可预期的攻坚战。 今天讨论的重点,不在于实践的时间性,而是对实践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我们认为,实 践的终极目标没有变动或转移的可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和把握。 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的不同表现(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 “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 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 认识的结构特征,在它的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的异同。认识过程中所出现的认识的低级 阶段和高级阶段,统一于认识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内在机理在它的不同 阶段的解析。 感性向理性的飞跃,理性向更深刻的层次的再次起飞,反映出人类认识的不断的独立与 深化,体现了人类在实践的引领之下,对客观世界思维能力的加强和辩证反思模式的初级形 成。 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没有绝对的界限可言。这两者始终处在一种相辅相 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之中。 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性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了。” 简言之,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感性有其不可替代的前提性 作用,是理性思辨的基础。没有感性的直接观念,就没有进一步思维的可能。与此同时,我 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没有感性向理性的那一次飞跃,思维的深度只能限于 直观的浅层次阶段,从而断绝了思想深刻以至于深刻的可能,乃至于关闭通达真理的大门。 感性与理性,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感觉是对现象问题的解决,理论是对本质问题的解决,两者都离不开实践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认识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对现实客观事物的把握,就要用现实客观的方法。 接触事物,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表象,获取思辨的必要的实际的直观的素材。而 将这种通过直观接触所获得的素材理论化,意识化,集约化,我们就能够通过更为抽象而简 洁的方式,对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考察。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就是我们在理论化, 抽象化的同时,我们也使自己对事物的了解变成间接方式的了,即切断了我们与他物之间原 有的直接联系,在这里,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也就变成了不可能的了。 实践使我们对这一两难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在解决感觉的真 实性方面,在解决理论的真理性方面,实践是最锋利的“奥卡姆剃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 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我们真切地意识到,人类的理性认识深深依赖于人类的感性认识。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由此 而来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人若是否认了这一点,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彻底的唯 物论者。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是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 “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地联系 起来,科学地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哲学之路。 在艰苦的民族解放战争年代,各种矛盾斗争激烈,各类关系错综复杂。革命斗争的严酷 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开创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斗争之路来。 革命意味着激烈的社会历史变革,这要求处在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上的人们,用新式的更 符合实际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为现实的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服务。但是,在通常意义上, 处在新的历史转折关口之上的社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通往胜利的道路,一切都是 新的,革命的目标是新的,而革命的探索之路更是全新的。 这样的现实预示着,革命的未来成功与否,关键在基于现实的实践。正所谓“摸着石头 过河”,唯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科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现实的千 山万壑之中,构建出宏伟的革命和建设蓝图。现实的斗争是极端复杂的,也恰恰是这复杂的 社会关系,使得我们在对社会历史方面,有了更深层面上的认识,使实践的每一层进步,都 镌刻下向社会历史本质一步步不懈探索的现实主义光辉。 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避免“唯理论”错误)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对外物经验的直观,是我们客观认识世界的行动的第一步,是我们进行认识活动不可避 免的起始行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准确地理解世界,我们首先就要科学 地认识世界,这就是要在理性地思索前,先将客观存在观念化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经验是精神最富意义的食粮,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开展生产活动的有力素材,只有这样, 通过精神的二次加工,所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才更具客观真实性。 实践论心得体会 5000 字 5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理论是对现实客观世界的主观意义上的总结,正确的理论是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真 实,全面和客观的反映,应是人类认识自身,了解自身,人化世界的最先进的思想阵地。然 而,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样一点:唯有经受得起现实考验的理论,才是先进的理论, 才是对人类有用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社会历史性的理论。 那么,如何才能将理论化作“有用的理论”呢?换言之,如何将理论化作亘古不变的真 理?我们发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真正经受得住考验的,恰恰是在经受住了现实革命和建 设实践之后完成了自我完善的理论。恰恰是这样的理论,才拥有了跨越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 顽强生命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就有着这样神秘而又 不可替代的力量呢?我们认识到,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是一个意见的过程,而不是 一个真理完整地反馈于人的大脑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在主观能动地对象化外在于人的客观 实在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性的意识也带进了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当中去了。由此带来的后果必 然是理论相对于绝对真理的相对失真。 那么我们要如何克服?我们发现,实践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真理 的阳光从不畏惧冬日的冰霜,实践可以将理论中的种种谬误统统暴露无疑,并将人类理论的 探索带回到唯一正确的轨道上来。实践是人类找到自身精神与客观真理的唯一契合点的唯一 方法,是人类完美解决理论缺憾的不二法门。 物质生产生活与精神生产生活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 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 的关系。” 整个世界被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将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生产生活都 列入思考的领域之中去,而这两者的主次又是有所不同的,物质生产生活的人类一切事业赖 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有着逻辑的先在性,因而物质生产生活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而后我们才可能来解决精神生产生活的问题。 我们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核心。这一科 学认识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存在即物质层面的人类社会进行考察,从中探索出人类社会在基 础层面的发展规律来。我们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正是这个道理。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讲物质,并不是要我们对意识有所偏废。我们已经认 识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承认这样一点,即意识是人类所 独有的,人类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力。在如此巨大 的历史推动力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人类的精神生产生活置之不理,不闻不问。由此看来, 物质生产生活与精神生产生活乃是辩证统一的,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体。 科学的唯物论,决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决不能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否则,便不能科学 认识到,认识对人类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实践,理论,主观,客观) “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性有着深刻的见解,即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换言之,人具有社会性,而不是神学意义,理念意义,抑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因而,社会 性对人而言,有着本质上的要求,即人无法脱离社会历史的进程。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说,认识对实践有着依赖的关系在。 认识是一个能动地对象化的过程,简单地讲,就是“人化自然”。马克思主义强调,我 们所面对的自然或社会,是一个透过人类主观视角所折射出来的“客观”。 这样的“客观”,包含着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痕迹,是对现实的主观性的把握。在现实社 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必然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同时,社会的条 件限制与历史的局限,共同作用,将人类牢牢限制在了社会性的领域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 讲,人类的认识行为是不可能跳离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的。这样以来,我们便可以理 解,任何想要脱离实践行为而对人类社会又能够拥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的行为,都将是徒劳 的。 阶级意识与历史进步(阶级立场与意识形态) “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 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矛盾,在最主要层面上,是以阶级斗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对 阶级性的把握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深刻与否的标尺。 马克思认为,阶级的矛盾与斗争,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强大的助推剂,是实现人类 解放的必有之路。马克思的一生,也正是在指导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当中走向辉煌的, 被后世誉为思想的巨匠,行动的巨人。 在现代社会,阶级的分野是否存在呢?我们说,在现阶段,阶级是仍然存在着的。因而, 通过阶级立场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汇融,是哲学社会科学 必不可少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阶级立场可以被看作现实存在,而意识形态,是对这种形态的主观把握 和主动契合。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上的主流前进方向,我们完全有理 由坚信,正确的阶级意识是可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的。查看更多